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理性vs欲望,谁是敌,谁是友?


                       导  言

在教学引导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欲望似乎都是我们一个巨大的成长阻碍。但是,屏蔽我们对欲望的感受,就好了吗?只有理性的话,我们是否还知道要去往何方?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1、不是理性vs欲望,而是欲望vs另一个欲望


有一个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说:

  • 我们做的决定,并不是理性vs欲望,比如欲望想要吃零食,但是理性想要健康。

  • 我们真正的决定,是两种欲望互相争斗,他们都拉理性来帮忙找理由跟对方吵架。


比如对于吃零食,

一种欲望想要满足现在的口舌之欲,

另一种欲望想要满足追求健康的欲望,

是这两种欲望在较劲。他们都会拉理性帮忙去找出很多理由。

那些理由本身看起来是有逻辑的,其实只是为了说服大脑、怼赢对方的借口。

比如吃零食的一种借口是,我今天运动了这么多,这么辛苦,应该奖励自己一下。


2、误读从何而来?


这种两个欲望相争的情况,为什么经常我们会理解成欲望vs理性呢?

因为两个欲望相争,在完全不用理性的情况下,注定是近在眼前的欲望获胜,而不是更强烈、更重要的欲望获胜。

比如【当下的吃】战胜【未来的健康】。



当然,如果我们只听这个眼前的欲望的,那就糟糕了,因为就像一个下只算一步的棋手,或者每天追涨杀跌的股民一样,注定获得很惨的结果。



比如到了眼前想要健康的时候,不管多么渴望,却已经要不到了,陷入更大的痛苦。


因为有理性,我们不会直接陷入这种痛苦,而是陷入了另一种痛苦:

  • 我的欲望告诉我要吃,但是理性告诉我要克制。

我们要么顺应欲望,放纵自己;

要么听从理性,压抑自己。


因此,在我们习惯的理解中,觉得理性和欲望是对立的,互相矛盾。

有些人渴望自己更理性,但是又常常屈服于欲望;另一些人干脆破罐子破摔,扔掉理性,“拥抱欲望”。



3、真相是什么?


如同前面所说,事实不是理性vs欲望,而是一种欲望vs另一种欲望。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刚才的这种“纠结的日常”,就有了新的解读:

  • 不是欲望告诉我要吃,理性告诉我要克制。

  • 而是一种欲望告诉我要吃,另一种欲望告诉我要追求健康。


因为吃的欲望是眼前的,健康是未来的,只有理性才能帮我们把未来的事情拉到眼前来考虑。

所以,理性是必须的。



但是,理性和欲望的关系并不是压抑和放纵,而是理性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欲望,帮助实现我作为一个人,更完整的欲望总体。

因此,人们的“纠结的日常”,不是理性战胜欲望,或欲望战胜理性,而是:

  • 要么长远的欲望(借助理性)战胜了眼前的欲望,但是战胜的方式很不高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两个欲望都不舒服;

  • 要么眼前的欲望(同样借助理性)战胜了长远的欲望,我们不是向欲望屈服,而是向“短视”屈服,这种屈服,也让长远的欲望很不舒服。


因此,痛苦的根源,不是欲望是错的,像个熊孩子总捣蛋;也不是理性是错的,像个拿着戒尺的教书先生。

而是,理性过于不足,不能规划出一条最好的满足欲望的方式,结果像一个很差劲的老师,教的东西毫无用处,只会用电击疗法管学生。


纠结、压抑,不是因为理性太多,而是理性太少了。


4、感受的总和——我是谁?


决定谁是敌谁是友的根源,在于,我是谁。

上面说的欲望,更准确的说,是欲望带给我们一种感受/情感,比如我感受到了想吃的欲望,是这样的感受推动我们行动。


作为人,我的一种感受不等于我自己。大脑是个多元政体,其中的各种感受就像议会辩论中的不同意见,我应该全盘听取,然后选择一个对总体而言最合适的方向。


我,是我的感受的总和。



感受其实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

曾有个医疗案例,一个人因事故失去了负责情感的大脑功能,结果变得非常理性,对任何事情都能不带情绪的分析,但是,一个抉择,不管正面反面的理由列的多么清晰,他无法做出决定。因为做决定的根源,来自我们的感受。


也因此,每一个感受,就像自己的一块肉,是不能被拒绝和压抑的,压抑就像割掉自己的肉一样痛。


既然不能割舍,又有相互矛盾,我们要如何选择?

如果通盘考虑,很明显,有效的选择方法,应该是按优先级,优先满足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有余力再去满足次要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需要理性来识别和规划,哪些是最强烈的感受,是必须要满足的感受,如何去满足这些的同时,尝试满足弱一级的感受;

或者不能满足,但是看到它、接纳它,就像给它一个礼貌的回应:我暂时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但是我尊重你。


比如,一个追求伟大事业的人,每天也要满足自己想要吃饱的感受,但是愿意放下自己吃遍天下美食的感受。


理性,不是用来压抑感受的,是用来帮助实现感受的。


5、重回场景


重新回到吃零食vs健康的场景。

首先,我们无法克制一种感受。

克制这个词,是低级的理性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编出来的借口。


暂时不满足一种感受的唯一原因,是我要去满足另一种更重要的感受。


那么吃零食和健康到底哪个重要呢?

一般人这时候会火速得出答案:当然健康更重要,但是我还是想吃,怎么办,你看还是只能靠理性来压抑吧!


得出这个答案,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理性压抑自己。


既然你的大脑议会还没有接受这个答案,就说明这个答案不是【真正的你】的答案,是低级的理性编出来的幌子:我只能用这招来平衡两边的感受了。


那什么是真正的我?想吃的那个是吗?

当然也不是,因为你吃的不安心,有愧疚感,或者未来某一刻不舒服了,后悔了,那么就不是。


真正的你,是你感受的总和。

但是只有通过高级的理性,才能帮助这个总和理清方向。


未经梳理时,这个总和是一团乱麻,如同互相扔鞋的立法院(而我们却指望用这样混乱的感受来指引自己,甚至指导他人)。



经过理性的梳理、审视,屏蔽掉周围的噪音,感受内心,看清楚每一个感受背后到底要什么,看到哪个对自己最重要,同时是否还要满足其他的。

最终,给自己的心一个合一的选择。


这一步很难,不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被感受控制,而是相反,

我们太久没有静下来听内心的声音了,我们被周围的噪音吵晕了,习惯了马上做决定。

我们习惯于被最紧急的感受拉着走,而无暇去看看最重要的感受。


这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开始。

这很难,没关系,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生的功课——认识你自己。


最终,心中万灯皆灭,只余一盏明灯。那是你想要追求的唯一。





-END-


推荐阅读


01

|谁在创造奇迹——《决战中途岛》的英雄们

02

|走进新教育,家长需帮孩子做好哪些最基础的准备?(上)走进新教育,家长需帮孩子做好哪些最基础的准备?(下)

03

|预备班的一次心理行为教育案例:你要不要吃亏?

04

|如何引导学生达到“自主专注”的状态——行知学校教师内部观摩总结之一

05

|在团队互助中成长——行知学校教师内部观摩总结之二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