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细微之处,即入真门 -- 齐家智慧行知实战营 第一期 纪实报道

  


导言:为何我们“不得其门而入”?

家,是一般人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也是我们拼搏奋斗的最初动力,更是我们生命中最强的盔甲和最柔的软肋。遗憾的是,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从来没有如何经营家,即齐家的教育,直到遇到新教育,才发现我们是那么的不能胜任“家长”的使命。因为不少家长虽然学了很多理念,头脑里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实战一来就懵:


我明明是为了她好,我明明说话得体有礼,尽量去体会他的感受,但是为什么孩子就是和我隔着一道门呢?

我怎么把价值观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为什么我一讲道理,他就堵上耳朵不听了呢?他什么时候主动愿意要?

我觉得我已经放手、不再控制孩子了,但是为什么孩子还是没有独立性呢?

山长说不给孩子提供削弱他能力的帮助,让孩子自我负责。那,究竟什么是不该提供的帮助,什么又是该提供的帮助呢?


     这些疑问,林林总总,总结起来一句话:

     因为家长没有实战打磨,没有人在一旁照见,所以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那么,门是什么?

     门,就是卡点。

    我有我的卡点,你有你的卡点,但是,我和你的卡点不一样,这就是“细微之处”!

     “细微之处”,即入真门。

     缘于此,行知学校为父母们举办了第一期齐家智慧实战营,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通过7天的实战加照镜子,让家长找到自己的“细微之处”,入新教育的真“门”。


(行知学校第一期齐家智慧实战营)



七天的实战营,家长的感受如何?


有家长总结道:

    七天实战营转眼而过,与室友同感:不想回家了,在这里大人、小孩都能学习成长,有共同的价值伙伴,有高能量的老师指引,每天都非常的充实,感觉时间太短了。  

     在这几天里,虽有泪水,但被泪水冲刷过的脸庞,更多是灿烂的笑容;被泪水洗涤过的心灵,更多是生命的绽放。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与心对话、学习佛法、道法,放下自我,提升感知力、同理心,去除幻想,不在脑海中编写剧本,修一颗宁静、慈悲、喜舍、无为无我之心,成为一个关系管道,将教育的智慧光明,佛法的智慧慈悲,传播给他人,愿更多的家庭幸福!愿更多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01

序曲:准备好了接受“礼物”吗?


     看到家长们的总结,让实战营的老师们感到欣喜。回想起这次实战营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就被要求写出5个自己以往印象深刻的情景故事,提交给老师们,还要手写一份书面承诺,承诺自己在这七天里打开心扉,愿意接受伙伴和教练最直接的“礼物”。这样的承诺书可能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的。他们真的做好这个准备了吗?后来我们从他们的日记里看到这样的表达,亲爱的读者,您自己来感受一下他们有没有做好准备?

     我看到了人和人真是大不相同,因为实战营的家长是完全开放内心的,他们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都能直面自己的问题,这和我平时在工作和生活接触到的人大不相同,那些人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差别和个性。


02

实战: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才能摸到“门”


     开营仪式第一课里,老师说:我们这个营,叫做齐家智慧实战营。实战,就意味着真实、接地气,意味着实操远远多于理论。所以,我们的开营仪式,也是实实在在的,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的仪式。我们七天的教学内容,是在亲子生活中,在教练和您的交流中完成的,而不是在课堂上传递的。不过,开营第一课的电影课是个特例。因为这部电影可以更好地带大家从细微处看到更宏观的问题。家长们在新教育平台上学过哪些电影课呢?

     家长们回答说了几部电影,比如《海洋奇缘》、《伟大的辩手》、《2012》、《阿拉丁》、《花木兰》等。

     老师笑着说:这些电影大多数是英雄伟大至上的题材,对还是不对?但是,实战营开营第一课看的却是最琐碎的、最市井气的生活片段,只不过,影片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这样做,也同样在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孩子。

有家长听完第一堂 电影课 之后,在日记中写到:

     一部电影中的场景故事,在老师的解读中,让我背脊发凉,一言一语背后传递的价值观、信念,我们不是还乐此不疲地在上演吗?父母没有权威,撇清责任,不停说教,家庭中没有规则意识等等,恰恰就是我们对家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不了解家人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需求,要求家人与孩子按自己设计好的路线走,缺乏良性交流和启发性的引导。


     原来细微处才是关键,接下来的七天里,就是要在生活的细微处开始摸到我们每个人的“门”。


细微处之一: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从第一天晚上开始,实战营拿出白天拍摄的视频,帮助家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有些家长,在实施教育时,只看见孩子的行为,然后就进行处理,而没有看见行为背后的心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前只是学习,没有做出来,所以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看这个家长的日记:

     亲子关系:处理孩子情绪时,如果没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跟孩子互动中,没有同理认可孩子,没有用真诚的心、真诚的眼神看到孩子,虽然在形式上好像是已经是在问孩子哭的原因,甚至弯下身体跟孩子互动,都是没有办法解决情绪的,也可能就是我很多时候对于学习只有学到形,而没有学到其中的神,导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而这次实战营有一位妈妈做出来了,于是效果就有了!她的伙伴在旁观日记里写到:

      第一天晚上总结课,第一位妈妈分享,她对四岁多的小女儿跑步中的哭,以往都是习惯用语言让她不哭,但效果不理想,今天在教练的提醒下,去拥抱哭着的小女儿,深深的拥抱,不说话,一两分钟后效果神奇的好!坐在下面听分享时,我也哭了,不知感受到什么?(后来听)老师总结说,当魔鬼被看到,天使才会出来。

     陈老师还举例,美国陆战队训练长征,临近结束时,队员累得连腿都抬不动了,这个时候教练不是喊“加油加油”。而是问,兄弟们,累不累?(队员大声答:累!),苦不苦?(队员大声答:苦!),还要不要跑?(要!)。其实就是教练看到了士兵行为背后的心理—-对累和苦的煎熬,这也是士兵身上的魔鬼,并表达出来,于是,士兵身上的天使,即勇敢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自然就出来了。




细微处之二:我以为我放权了,其实还是在控制孩子


     有一天,实战营安排家长和孩子一起外出赶集,要求:先到达4.5公里以外的镇上,然后自由活动,但是,小组内的几个家庭要集体统一行动。第二组到达镇上之后,孩子们居然蹲在集合点几十分钟也没拿出主意去哪里玩,家长们已经告诉他们今天你们拿主意,但是孩子依然表现的“没主见”,就在原地不挪窝。这是为什么呢?后来经过教练的帮助,家长来扮演孩子,体验孩子的心情。在日记里,家长写出了自己的收获:

    我们爸爸妈妈们对孩子控制太多了,(嘴上)说是由孩子们自主决定,而(其实)我们5个大人围在四个孩子旁边不停的问,不停讲规则,让孩子无所适从,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制造紧张的氛围,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要去哪里做什么?

    当我作为孩子体验的时候,就觉得很无助,当孩子没有找到合适办法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抽)出身来,鼓励孩子们去探索。真正的放手,是离开孩子们的环境,观察,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和决定,给孩子完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一个家长也是感触良多:

    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时时刻刻又以团队要一起行动作为理由,把本来应该轻松自由的气场氛围变得很严肃,让孩子们不知如何是好,太多的控制,基本上没给孩子自由。当面对陌生环境时,没有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和熟悉环境,然后再让他们做出选择,究其原因,是我们大人太想要结果,没有耐心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选择。


细微处之三:沟通同频原来是如此的精微,以前的我们都做错了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第一步是同频,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真在用的时候,一个字一个语气不对,孩子的心门就关上了。

     比如这个妈妈在亲子营的第四天和自己的娃的对话:

儿子:我在这里没交到朋友,很无聊,这里的都比我小。

妈妈:你在这里没交到朋友是很正常的,来这里本身也不是交朋友的,是来成长自己,小朋友比你小,你看看别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就去帮助。也可以为团队贡献,比如说今天下午的游戏,你听清楚规则,积极配合为团队做贡献。妈妈今天下午为团队挣得了两分,其中一分是冲关成功,另外一分是抓到一个人。如果你这样做,肯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跟你交朋友。


     当陈老师一个词、一个字的分析之后,妈妈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家孩子长久以来不愿意和我沟通呢,原来,我的错,藏在这里啊,好细微啊。

     有位家长听完后在日记里写到:

    今晚……陈老师让给我真实感受到了和小孩沟通需同频的重要性。自己解读就是:先确认孩子当下的感受,接着试探小孩对该事情的态度,如果小孩同意大人的建议,就继续延续下去,如果小孩不愿意,就停下来,自然接纳现状。把握两个关键点:首先,得确认孩子当下的感受,建立情感链接。其次,大人不要太有为,聚焦当下事件,从当下的事件中去挖掘教育的素材和机会,不要跳转到其他大人认为的教育目标去,做到同频。


     夫妻之间的沟通也一样需要同频。问题同样出在细微之处。有伙伴写道:

     小组成员现场演练帮助我找到自己困惑的卡点,我看到了自己对家人的期待太高,执着于家人按照我的要求行事,还自以为是的,理直气壮地说是规则,而这恰恰是自己给自己编写的剧本,自导自演,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还需家人来拉。


细微处之四:你真的不替孩子代劳了吗?


    实战营中有一项活动—-拔草,要求孩子们自己上,家长不能出手协助,但是可以旁观。家长们看起来都做到了不代劳,但那只是行为上的,在观念、语气、眼神、态度上,这些细微之处,孩子才感受到你的担心、你的着急、你的种种放不下,这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点。这个活动,家长感悟特别多。有学员在日记里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我们家长不停有人在旁边说,不自觉的说方法、指导,实际也是在控制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可以示范,少说话,时刻关注他,支持他,孩子求助了才指导,不是你可以这样做,你可以那样做,可以说你可以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引导孩子自己去找到方法,才更有体会、也会真正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否则,今天教了,明天还需要你教。



     事后分组讨论和复盘,老师和伙伴带给家长更深的觉察。比如,有学员提到:

    我担心孩子有可能规则没有听清楚,不知道是如何比输赢,所以情不自禁告诉孩子,最后是看哪一个家庭拔的草最多就赢,后来经过卢老师的分析,觉得我还是没有放手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孩子)没有听清楚规则,就要去承担没注意听的后果。


     什么是提供给孩子不需要的帮助?这个不需要,包括时机上不想要、能力上不必要、心态上不能要。这个活动还让家长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支持:

     当我们家长真正明白孩子只是经由我们身体来到这个世界,TA们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时,我们就要懂得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只做一个引路人,行为示范给孩子树立榜样,看到孩子是有无限可能的,无须过多的言语。

     帮孩子穿鞋、拿衣服洗澡等等上代劳,是阻碍孩子进步。还有另外一种代劳是思想上和情绪上的。例如:一件事情孩子还没求助或求助了马上就给孩子方法,这就是思考上代劳了,慢慢型成不愿意思考,对很多事情没有探索欲望。再如情绪上代劳,他的书包不见了,妈妈马上反应比他还着急。正确做法让他自己承担情绪思考的过程,大人静待花开适当引导。


细微处之五:原来只用眼神不用字,都能向孩子传递信念和价值观啊!


    有一天晚上,教练给大家出了一道题,如果你家孩子今天考试得了99分,孩子飘飘然地跑过来向你报喜。据你了解这个成绩是孩子在舒适圈里轻松获得的,虽然值得开心,但是不值得表扬。你作为家长,所秉持的信念是: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要比拿高分更有价值。如果是舒适圈内拿的高分,更是没有多大意义了。

     好,问题来了,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孩子跑过来的那个时候,把这个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呢?

     家长们一个个上来表演了自己的方式,大家觉得要么刻意,不自然;要么说教,让人烦。最后一位家长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教练最后分享的表演差不多。他们俩都只用了短短几个字,没有一点说教的感觉,而且话还不说透,勾起了孩子的思考欲望,而孩子思考的方向和结论,只能是家长心里推崇的信念!一切显得轻松自然!

     家长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以前我们僵化、直接的沟通方式,是多么的让人不喜欢啊。原来,还可以和孩子这样沟通?



03

尾声:实战营结束后,家长们的感受以及回家后践行得如何?   

     有家长发来他回去之后的践行进展:

    齐家智慧实战营结束回来第三天了,与先生,孩子相处得非常融洽,也更能接受外界事物的变化。在与先生相处中,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先生,尊重先生的想法,多一些赞美与鼓励。在与孩子相处中,多了一份等待,接纳与同理心。对他的学习,运动,做事等,当他不需要时,我决不指手画脚,自作主张地给一些建议,而是耐心地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有家长发现自己的感受力、觉知力开始复苏了,她在日记里说:

     本次齐家智慧营最大的收获:

    1、提升了感受力,什么是感受力?当你面对一篇文章,一幅画,一场戏剧,一首歌……种种能让你产生情感的东西,或兴奋或愤慨或悲伤或欢乐……或是单纯的震撼,自己也说不明白,这种东西叫做感受。而能主动运用感受或情不自禁地产生感受就是感受力。

     2、有觉知力,觉知就是对当下发生的一切要有感觉,了了分明。


    没参加智慧营时无感受力,如下面的亲子对话:

儿子:我在这里没交到朋友,很无聊,这里的都比我小。

妈妈:你在这里没交到朋友是很正常的,来这里本身也不是交朋友的,是来成长自己,小朋友比你小你看看别人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就去帮助。也可以为团队贡献,比如说今天下午的游戏,你听清楚规则,积极配合为团队做贡献。妈妈今天下午为团队挣得了两分,其中一分是冲关成功,另外一分是抓到一个人。如果你这样做,肯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跟你交朋友。


 妈妈分析自己的问题出在:

     1、没有同频。我的第一句话出来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先同理,没朋友玩,感到很无聊,对吧?

     2、用的词语不恰当、没交到朋友是正常。其他小朋友都交了朋友,自己没交朋友,而妈妈说没交到朋友是正常,孩子想妈妈说的话不正确,我之前经常用以上模式沟通,慢慢现在孩子9岁了不愿意和妈妈沟通。


     妈妈在这番对话中,找到了自己的孩子才9岁就不愿意和大人沟通的症结在哪里了!原来在于自己!

改变后的对话步骤:

    1、先同理感受,感受当下的话(没朋友玩,很无聊对吧?)。

    2、尊重引导他动脑(你有什么打算?)

    3、孩子寻求帮助,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说破不点破)

   儿子:妈妈没有交到朋友,很无聊。

   妈妈:没交到朋友,我也会感到无聊。你怎么打算?(开始思考了)

   儿子:嗯,不知道,可以教我吗?

   妈妈:我分享一个我交朋友的故事,不一定对只供参考。(简短一点的故事,这个时候他主动请教的,才能听得进去。)


     虽然这番对话里,仍然有改进的空间,但是对比之前的模式,进步不是一点半点啊!我们由衷地为家长们的变化而感到高兴!说到不如做到!


推荐阅读


1、 关于行知【星月班】招生的公告

2、 做新冠疫情下的逆势者,追求卓越冬令营已启航——2021年行知学校《追求卓越》冬令营第一周播报

3、 分享行知故事,荣耀新教育精神 ——记行知学校1月16日广州分享会上 “狮心历程”的台前幕后



欢迎

加入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