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走进新教育需要跨过哪些”坑“ (中篇)


走进新教育需要跨过哪些“坑”(中篇)


3

亲子关系之“坑”


 
教养方式更多体现为一种日常行为,看得见,摸得着,那么更深一层就是亲子关系,背后情感层面的东西就更多。下面跟大家互动一下,你期亲密的亲子关系吗?是的请按1,不是的请按2……绝大部分人希望亲密的亲子关系。




    再一个问题,你希望亲子关系越亲密越好吗?比刚才更进一步,亲子关系是越亲密越好吗?……这个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是有度的,我赞同大家的选择。要有亲密关系,但是并不是亲密关系越亲密越好。

    行知学校申请入学家长回答的问题中,就有这个问题,就是你认为亲子关系越亲密越好吗?有很多家长就掉进了这个坑里了,希望亲子关系越亲密越好。其实过了一定的边界,亲密关系会变成双方的负担,会妨碍双方正常的生活和成长。下面看一下亲子关系究竟亲密到什么地步,或者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亲密关系是最好的,梳理一下亲子关系的类型。


    比较有名的划分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鲍明德把它分为4种类型,这4种类型是非常典型的,在心理学界是非常有影响的,它分为:一种是权威型的,就是父母是有权威的,但是也能够接受子女的意见。第二种是专制型的,不听从孩子的意见,就是一切由父母说了算;第三个是宽容型,用说教讲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规则很宽松,什么都能够接受,边界很宽甚至是宠爱;第四种是放任型,放任到最后就是忽视型,就是不管孩子。母亲好一些,父亲往往这种忽视型的是比较多的。

    当然典型的某一种类型并不常见,通常我们的亲子关系是这四种类型的组合,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小时候,我们可能比较多的是宽容型,再长大一点,7—10岁,可能就是专制型的,再大一点,发现专制不行了,也尊重孩子的意见,就变成权威型的,最后就不关注孩子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反正就是无力了,家长会也不参加,孩子的成绩也不管,就放任了。所以亲子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一样的。

    四种分类便于我们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特别典型的可能并不多见,往往在不同的场合,父母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宽容型的往往是最多的。除了说教之外很少有真正的规则,让孩子承担责任。亲子关系四种类型是心理学家的划分,这四种划分,不能简单的说哪一种是绝对的好,哪一种绝对的不好,他各有各的优缺点。


    亲子关系妨碍孩子的成长,就成了坑。妨碍孩子成长的表现为哪几种类型呢?

    第一种就是娇宠支配型。一方面,对应前面那种宽容,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包办代替,把孩子一切都安排好,像我们常见的升学选志愿,都是父母说了算,物质上无条件的满足,责任上不需要承担,时间上全部由父母支配。通常这种就是娇宠支配型。这种孩子容易形成任性、懒惰,自我中心,蛮横不讲理,以及适应力差。

    第二种虐待专制型。通常是在孩子三五岁之后,在三岁之前,孩子们基本的规则意识没有形成,三五岁后,孩子开始反抗,经常做出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来,经常会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父母受不了,这个时候通常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很弱小,他也没有力量来反抗,乃至逃都不会逃,七八岁以后的孩子,他可能会告诉别人,可能会找警察,可能会跑掉。3—5岁的孩子,他具有一定的行动力,但是三岁前没有训练一定的习惯、秩序感和规则,3—5岁这个时候通常是非常讨人嫌的。我们经常看到有报道,有父母把孩子给打死的,往往都是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这就是虐待专制型的,特别是有些父亲,平时没时间管孩子,过程不参与,一旦他看到孩子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就简单的用拳头棒子,所以孩子很受伤害。这种孩子,要么就形成胆小、逃避、,要么就是对抗,甚至反社会性,逆反性特别重,两个极端的性格。

    第三种是忽视放任型。通常一般都是父亲,平常忙于工作,不管孩子,等到有点时间或是回到家来,就给孩子买一堆垃圾食品,或者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用物质来补偿孩子。这种是忽视放任型。孩子要干什么,父母都满足他,父亲觉得对孩子没有时间来建立感情,我就用金钱来购买,用金钱来贿赂,用金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极端地满足他。如此来建立孩子对自己的感恩心,所谓他理解的感恩心,认为这样就能够买到孩子的心,其实是买不到的。

    第四种是矛盾干涉型。就是家人的意见不一致。对孩子的标准都不一样,这样孩子非常喜欢在几个大人之间钻空子,这个是爸爸说的,这个是妈妈说的,反正孩子就选对他有利的,有助于放纵自己的人性弱点的,当然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放纵自己人性的弱点,也就是放纵自己的本能,能满足自己本能的。比如说爸爸说吃一次就可以了,上一次是妈妈给我买的,标准不一致。然后孩子从家庭的成员之间找到突破口,来满足自己并不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不利的那些愿望,这些都是亲子关系中常见的坑。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搞不掂孩子,搞不掂的时候用的最多的是什么,就是逼迫,强迫孩子。这里有一个专家,他把“逼”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总结了一套理论,觉得逼很有效果。“逼是摆脱懒惰的利器,逼是解决拖延的法宝,逼是强化意志的后盾,逼是走出绝境的保障,逼是无往不胜的总诀下面跟大家互动一下,大家觉得“逼”这个所谓法宝是有效的吗?大家赞同采用“逼”这个法宝来实现父母的愿望吗?赞同的打1,不赞同的打2。现在大家都打了2,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用过逼的办法,这个逼不一定是拿着棒子去逼孩子,拿着皮带抽,往往是软硬兼施。有的孩子说自己的父母,特别是母亲,要是孩子不满足她的愿望,她变着法子来控制你,变着法子来逼你,直到达到愿望为止。所以这个逼不一定是硬逼,用情绪,用语言,甚至用情感绑架,都是一种“逼


    那么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前面说的都是坑,都是不好的亲子关系,是应该避免的。那我们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呢?做到什么样子,用什么标准来评判,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呢?大家可以把关键词,你觉得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可以留言一下,几个字都可以:平等、沟通、无话不谈、好朋友的关系、和谐沟通、尊重、像朋友、彼此尊重……在新教育圈大家讲尊重讲的最多,因为这是核心价值观之一。平等尊重、讲规则、有原则、倾听,这个好像是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更多的是从情感的角度讲的。好的亲子关系肯定离不开亲密关系,前面大家都说了,基本上大家都希望有亲密的亲子关系,那么亲密,我们可以说是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之一。尊重信任,这跟亲密有一定联系,但是还不直接。我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下好的亲子关系。

    我认为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情理交融的亲子关系,就是既有情,又讲理。大家这些年学习中应该听到过一种说法,微信中经常推送这样的文章,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大家赞同吗?赞同的打1,不赞同打2。估计有分歧,两个观点都有,有的赞同有的反对,可能赞同的多一点。这个都不绝对,从根本上讲这个话是不能成立的,家不能完全是一个讲情的地方,光讲情不讲理,你想想一个人不讲理,那是什么人呢?但是很多文章把话说绝对了,女同志很喜欢,妈妈们,和夫人都最喜欢这个话,因为情,往往是女性的优势。理是男人的优势,男人往往喜欢讲理,女人喜欢讲情,其实最好的是两者都讲。情中有理,在理的基础上来讲情。要是不讲道理地讲情,违背基本的常理,可能这种情,就是一种感情绑架,就是一种道德绑架,把情上升为一种道德,至高无上,这就反过来变成一种不平等、不尊重,也会影响亲密。所以最好是这两者统一起来,所以情理最好是交融,合情也合理,这才是最好的。因为情这个东西,它是无边界的,它太主观了。主观性太大了,随意性太大了。而理,往往是有标准的。情是没有标准的,没有边界的,是没有度的,没法衡量的。而理往往有比较清晰的标准,它是可以衡量的。当然我们也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地量化,搞得那么清,大致上平衡、合理,在这种情况下讲情。

    情在亲子关系中,要的就是亲密,那么理在亲子关系中要的就是独立。因为我们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独立,就是这个理,要是不认这个理,那就是害孩子,对不对?所以在有助于孩子独立的情况下,保持亲密的关系,所以既要亲密又要独立。

    亲密,我们通常用爱来表达;独立,通常表现为分离。所以,生命的真相往往是爱与分离的一体两面。我们用爱来滋润孩子,滋润的目的指向于让孩子独立,离开我们他也能够生存。就像山长说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让孩子尽早地不需要父母,不需要父母就是独立。所以,好的亲子关系,亲密和独立之间要平衡,但又不能独立到变成了疏离和反感、完全无情。独立而不疏离,亲密而不依赖,能做到这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亲子关系。相互喜欢有亲密感,但是不互相纠缠,不过度依赖,少了对方也能行,也能过,可以分离。不能亲密到分不了,分开就要死要活的。

    年龄大一点的都看过有些人在父母去世之后经历的那种煎熬。我见过一个朋友,非常重情,对父母的感情浓得不得了,父母去世后三年都缓不过来,经常晚上以泪洗面,后来丈夫去世了,又说他们是惊天动地的爱情,他们是难舍难分的,几年过去了还说要跟先生一起走,不想活了,就是感情过度了,就妨碍了正常生活,理性不足,感情有余,这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人都十分不好。我们既要有感情,有感受力,又能够独立,这个中间有个度,这个度的边界把握不好,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并不是越亲密越好,当你亲密到相互牵绊和妨碍,不利于各自独立的时候,不利于各自成长和成就的时候,这种亲密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阻力,变得有害。

    下面我们反思一下爱,因为这个问题在妨碍着很多人。关于爱,关于分离,我会讲得多一点,作为今天的一个重点来讲。因为我见到一个孩子走进新教育已经是10年了,时间够长吧,都已经做新教育老师了,已经走上社会了,够独立了吧,这个独立就是指孩子已经能够养活自己,绰绰有余呢,已经超过成年人,超过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能力和收入,你想能够做新教育的老师,那也是非常优秀的。孩子已经成长得这么好,但是她母亲纠结于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她觉得孩子对自己不够亲密。我了解了一下,我觉得也算不上不够亲密,我觉得还可以,有正常的交往沟通,有正常的互动。但是,她觉得依恋性不够,觉得对家人、对自己不够粘,当然这个我都不好说得更具体。这种人不止一个两个,有很大普遍性,都走进新教育这么多年了,孩子在新教育圈都读了十年八年了,孩子完全能够独立了,但是父母还纠结于对孩子亲密关系的一种过高期待。孩子从能力到情感心理已经非常强大,这个时候剩下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很淡的跟父母的那种亲密感,或者说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生目标的关系;跟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血缘的,基于小时候成长中建立的那种依恋,比如说到节假日,他肯定不想别人,想的肯定是自己父母。到节假日要打电话,他首先是给父母打电话。我相信所有人,他只要是有了感情,一定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要是期待着孩子每天都打电话,每次电话都打一个小时以上,我想只要在新教育中读两三年以上,估计没有这种孩子,因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很丰富,很强大,你让他天天给你打电话,服务于什么目标呢?能实现什么价值呢?因为新教育的孩子,非常强调目标,做事会问我要实现什么目的?而我们做父母的摆脱不了对孩子的依赖,想从孩子那里得到成就感,希望孩子不能摆脱我,孩子离开了好像就活不下去。我们好多父母,孩子走进了新教育,如果还带着这种期待,我觉得将来会给自己以及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我希望朋友们引以为戒,能够慢慢地放下。我们养孩子的目的,就是成就孩子自己,我们没有自己的私人目的。你要是抱着很个人、很重的私人目的,让孩子变成满足你的情感或者是其他目的的工具,往往很难实现。比如说孩子在新教育圈,他的独立性更强,他的能力更强大,他更有资本和条件独立。不像在外面,不像在常规学校,孩子长大了难以走向独立,越来越成为常态,而这种结果又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反思一下“爱”,我们自己的孩子吗?爱的打1,我相信全部都是打1。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爱,不爱的人肯定也不会打2打出来。




    那么继续,“你会爱自己的孩子吗”?我相信这个时候打2的人可能比较多。我们走进新教育之后发现孩子存在那么多问题,仅仅上了两个星期的夏令营,拿到老师的夏令营总结,老师两个星期写出的总结,像个镜子一样的,就照出自己不会爱孩子,孩子这么多毛病,自己原来没发现。




    第三,“你对孩子的爱是真爱吗”?从感情上讲,我们肯定自己认为是真爱,我一点也没有掺假,很纯,但是从结果上讲、从理性上讲,不一定是真爱。


    举个例子,假如是一杯水,这杯水的温度处在什么样的温度是最好的爱呢?温度过高,会烫人,这个时候是溺爱;太冰太冻了,这个时候又缺爱,太冷漠,也不行;时冷时热,冷热不均,让孩子无所适从,有这种父母,对孩子好起来是好得没边界,什么都可以满足,狠起来就不讲道理,没有规则没有逻辑,前后不一致,弄得孩子缺乏安全感,那就是瞎爱。什么是真爱呢?真爱就是不冷不热、规则清晰的爱,前后一致的爱,全家人保持一致的爱。全家人不能有矛盾,我们做父母的,前后也不要有矛盾,不能今天这么说,明天这么说,规则改来改去的,今天同意他做,明天又不同意他这样做,我们有父母经常这样变的。那么我们是哪种爱?好多父母可能是这两种爱比较多,溺爱的比较多,烫烫的爱温度过高,这种爱比较多,冷的少,再就是瞎爱比较多,前后不一致,因为经常一学习有点判断力了,这个时候对孩子又有危机感,就严格要求,然后一段时间之后又忘了,惯性出来又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物质满足和无条件的放纵,或者是关身不关心。

    那么我们看看比较理性的爱。孩子们到了学堂,学堂的老师给孩子们的爱,就是比较理性的爱。老师不仅仅承担了老师的角色,教给孩子们知识、技能、智慧、做人,学堂老师还给了孩子感情的满足,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新教育学堂,老师一定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定是真正关心孩子的,但是他又不会溺爱,是有原则的爱。就是这个温度刚刚好,又温暖又规则一致,这种爱就是真爱。




    看看这张照片,大家能不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在干嘛?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爱?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照片,这个照片中的同学。对,规则和训练。他顶了根筷子,顶筷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坐姿端正,不要趴着吃饭,端着碗吃。就像我们的古人吃饭,是有规则的。新生到行知来之后普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顶筷子吃饭的过程。这是学生自己的选择,老师不强迫。你可以趴着吃,当同学发现别的同学都在顶着吃,顶着(筷子)吃饭也是个本事。因为刚开始顶不住啊,会掉,不小心头一歪就掉,一吃饭就掉了。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做到筷子不掉,让自己的手配合嘴巴,嘴巴、头尽量不动,来吃饭,来夹菜,眼睛要转,头不要动,包括盛饭的过程也尽量保持筷子不掉。所以这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稳定性、自控力、手眼脑的配合,吃饭的文明礼仪,以及身体的坐姿端正,身体的健康,脊椎骨的中正,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这个小朋友五岁半,愿心非常强,在行知的明珠部上了两个星期夏令营后非常愿意留下来,但是由于他年龄太小,目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任务意识不强,就没有录取。什么是任务意识不强?就是你说个什么事,比如说,要洗澡、要集合了、要上课、要去运动、要排队,这些指令他不清楚。差不多需要一个老师全程跟随他,语言和行为同步他才能跟班,老师用语言没办法跟他互动。这样会导致对别的同学的教育和关注跟不上。所以这个同学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语言理解能力还不够,没有被录取。他回家之后,在行知夏令营的服装上面,要把自己的名字印上去。我们的服装一边是“知行合一,一边是“万里挑一因为我们夏令营的主题就是“万里挑一夏令营——万里挑一,知行合一!这个孩子,他把自己的名字毕耀日加上去。他懂得含义:“毕耀日知行合一,毕耀日成为万里挑一”。他不光是把自己的衣服上印上自己的名字,来表达自己要成长要至上的这种愿望,而且他每天早晨都会自己读信念朗读。老师们也准备了一套行知信念朗读。这是学习、借鉴、模仿国际今日老师做的信念朗读。这孩子回家之后自己还读。那么信念朗读是什么呢?下面是妈妈给孩子准备的信念朗读,因为孩子5岁多,还不会写字。


    信念朗读:“我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更好的中国。只有实现卓越的人生,才能帮助中国和世界变得更好。我是一个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的学生,我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只要对成长和进步有意义的事,我都会关心,都会去做,我是行知的优等生。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精进成长的学生,我每天最重要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更加卓越的人,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因此我愿意每天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个脚印提高自己。我更感恩父母、老师和伙伴对我的帮助,我希望用行动来荣耀身边的所有人。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一定会取得最理想的进步。”给孩子植入一个从小事做起,每天不断进步这样的信念。

    这就是夏令营的带班老师,两个班23个同学7个老师,最后录取了10个同学。


    下面谈谈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两者的关系。大家觉得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哪个更重要?认为亲子关系重要的打1,夫妻关系重要的打2。……看来大家在新教育中学习比较到位,都知道夫妻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在家庭里面是第一位的。我们每个家庭都含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由血缘构成的,血缘构成的就是我们和长辈之间,和子女之间,就是上下代之间构成的是血缘关系,以及我们平辈之间的兄弟姐妹。还有一种关系就是姻缘关系。姻缘关系是没有血缘的,比如我们夫妻之间,夫妻关系就是两个原生家庭的孩子组成一个新家庭建立的姻缘关系。姻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前提。没有姻缘关系,没有男女从两个原生家庭中走出,重新结合建立一个新的家庭,然后新的家庭生出孩子来,那么血缘关系就延续不下去。任何一个家庭要是处理不好这两种关系,就会导致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我们来反推一下,假如我们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的后果是:孩子会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我们做父母的过度关注孩子,时间久了会有恋子情结,这个“子”包括女儿,恋子恋女情结,你少不了子女,离开子女心里痛得不得了,难受、心里就空荡荡的,这些就是恋子情结。会出现糟糕的家庭氛围,因为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很多不成熟的东西,有很多不完善的东西。然后孩子身上一点不好的东西,搞得一家人不快乐,反过来,孩子也会有恋父恋母情结。要是我们跟爷爷奶奶住一起,往往又把婆媳关系搞坏,三代人的关系都搞坏。


    那么假如我们舍得分离,我们跟孩子保持必要的距离,这个分离不一定是完全寄宿制,就算孩子在常规学校上学,也可以跟孩子保持一种相对独立和分离的关系。比如说,不要事无巨细地跟着孩子,不要包办代替,每一步都控制。给孩子自己独立活动,独立玩,自己选择,自己判断,自己作出决定,这其实就是一种分离。分离不一定是指空间上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是情感上的,是在孩子自己支配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上,他是不是摆脱了父母的控制,我觉得这个才是分离的核心。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了我们的最爱。假如孩子变成了我们的唯一,成为我们的最爱,第一,我们的丈夫,我们的妻子就是我们的另外一半的地位到哪儿去了,他们往哪里放?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要不要占有一定的地位?周边的朋友要不要占有一定的地位?还有我们的工作、事业,要不要占有位置?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最爱,甚至成为我们的唯一,会严重的窄化、缩小我们的人生空间,甚至导致我们人生的失败。

    孩子是独立的人,跟我们是两个人。我们人生的成功和成就中,孩子只是其中的众多因素之一。我们能够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当然最好,但是他能不能成功,说实话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他的天赋,后天的机遇等等,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大程度上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我们作为一个人要看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在哪里。孩子不是我们的最爱,不是我们的唯一。所以我们可以去成就孩子,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成就我们自己,同时要经营夫妻关系。我们要是能够处理好亲子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可能会反过来得到更好的、更稳固的夫妻关系。我看到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了,不需要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就有时间花在自我成长和夫妻关系上,夫妻关系搞好了,原来要离婚的夫妻变得亲密了。你看与孩子分离,夫妻关系变好了,家庭氛围也更和谐了。孩子未来也会更有成就,自己的人生也会更加幸福。所以做对了,所有的都对,一旦做错就全部错。


    为什么夫妻关系要重于亲子关系呢?我们就从“是否容易改变”的角度来判断,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维护什么。

    姻缘关系是容易改变的,就是夫妻关系是容易改变的。结婚离婚在现在都成了一种常态了,当然这是很不严肃的做法。夫妻应该是一件很慎重的大事,但是现代社会变得很随便,这样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们只有用心去经营它,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很重视我们的伴侣,真正去关心他去帮助他,让他觉得你的重要,对他而言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他才会珍惜你。你以为你生了个孩子他还珍惜你吗?生了孩子后,生孩子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除了养育孩子之外,最好还能做对方的助手,助力对方的成就,助力对方的人生,这样我们的价值就更大。我们夫妻不仅仅帮对方生孩子养孩子,我们还能够在事业上,在各方面能够全方位地相互成就。这样婚姻关系肯定会更好,否则的话,你只会生孩子养孩子,okay,那孩子已经生了养了,我就离婚,离婚了之后孩子交给你,我继续找个新伙伴,再生个孩子,再给对方养孩子,你看我孩子又生了又养了,反正有人给我生孩子养孩子,谁要是只看到了亲子关系,没看到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大概率要出问题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不会改变。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的亲妈亲爹,这是不能改变的,血缘关系永恒不变。永恒不变的关系,应该更淡然,应该更淡定,充满自信,不用担心亲子关系,不用担心孩子不感恩你、忘了你、不记得你,这典型是多余的。我们无论跟父母相距多远,像我们在深圳,父母都在老家相隔几千里,但是父母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点也没有下降,感情也没有淡漠,这跟空间距离没有关系,这是天生的、本能的,所以我们要用更多的精力在夫妻关系中相互成就。当然同时亲子关系,包括我们跟我们的父母长辈的关系,也不能疏远,也要尽到我们的责任。


    爱其实是一个大的循环,从家庭来说,是包含两重爱,一重是原生家庭的爱,一重是新生家庭的爱。原生家庭的爱就是血缘之爱,亲子之爱;新生家庭的爱就是姻缘之爱,夫妻之爱。两个原生家庭的人,组建一个新家庭,这个新生的家庭,生了孩子,对孩子而言,这个家庭又变成了原生家庭,然后两个原生家庭的孩子,又组成一个新家庭,这个新生家庭再生了孩子,又变成原生家庭,就这么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姻缘之爱产生血缘之爱,相互支持,这样共同维持着人类的繁衍和生存发展,缺了一环都不行。所以我们不能结婚之后,特别有了孩子之后,就只看到亲子关系,看不到夫妻关系,只看到亲子之爱血缘之爱,忘记姻缘之爱夫妻之爱。


    下面一起玩个游戏,我打开视频,大家注意看:握着拳头,掌心相对,然后拇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指都伸开,指尖相碰,中指弯曲指背相碰。就是两个拳头,掌心相对,除了中指之外,另外的4个指都伸开,指尖相碰,只有中指是第2个指节的指背相靠,中指是连在一起的,另外4个是指头相碰的。两个中指连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完整家庭的联结,这个完整家庭充满了爱,相互依恋,但自然规律一定会发生作用:首先,拇指代表着我们的父母,按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们会离开我们——分离。我们的拇指分开是比较容易的,一点都不难,这是身体的功能。下面拇指合拢,然后到食指,食指分开也很容易,食指代表我们的兄弟姐妹,现在的孩子很可怜,没有兄弟姐妹,很多是独生子女。当然,现在开放了二胎,孩子们又开始有兄弟姐妹了。兄弟姐妹自己成家立业,也是要离开原生家庭的,要建立新家庭,是不是食指分开时也很轻松,兄弟姐妹很自然就分开了。接着我们尝试分开小指,小指代表我们的子女,子女最终也会成立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事业,离我们而去。小指分开也是很轻松。最后大家尝试一下分开无名指,两个中指的指背不要分开,这个时候,你能把无名指分开吗?无名指代表夫妻,两个无名指难以分开,这是天道规律,所以夫妻关系才是我们人生的第1对关系,最重要的关系,夫妻是一辈子相陪到老,永不分开,只有夫妻关系是终身到老的陪伴。其他的关系都不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都不能永远的在一个家庭里面陪伴我们。这是大自然指引给我们的规律,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分分合合很正常,但是夫妻是不能分的。


    夫妻都在现场的,可以做个练习,比如说像我,我对我们家颜老师说:“亲爱的老伴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工作和新教育,没有关注你,我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请你原谅,对不起,我爱你”。要是夫妻在一起,相互看着对方,面向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这里停一分钟,给大家体验夫妻关系。

    下面接着讲第4部分——思维认知的坑……



往期回顾

01

新教育推广路上十二个想不到(上)

02

新教育推广路上十二个想不到(下)

03

如何让孩子十五岁考上世界知名大学(上)

04

如何让孩子十五岁考上世界知名大学(下)


欢迎加入我们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