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堂第22讲|阴虚体质及其调护(上)

大家好,我是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治未病科的朱影医师,今天我要讲的是阴虚体质及其调护。


下面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中医学硕士,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师从吉林省针灸专家刘洋教授,跟随晚清御医陈玉峰先生关门弟子王贵臣教授及全国名老中医张伯礼院士的学术传承人崔远武教授学习潜方用药,对治未病,脾胃病,皮肤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研究。


擅长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疲劳综合征、脱发、汗症、失眠等亚健康状态、厌食、消化不良,便秘、急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系统疾病,痤疮、汗疱疹、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黄褐斑、银屑病等皮肤病、以及女性痛经、男子精子量少、颈肩腰腿痛等疾病。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部分为大家做讲解:


壹:简释阴与阳


第一部分是简释阴与阳: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文化的至深奥秘,所谓大道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细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面性。

我们的心智一面是正面的,如欢喜心、慈悲心,一面是负面的,如贪婪、傲慢;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一黑一白,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静一半浊秽一半。


阴阳的两个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只有阴阳黑白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易经·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生两仪是将一个整体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对立面,在阴阳两仪的基础上,再划分成四份,用来代表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等四分的万事万物,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在四象的基础上再细分成八份,就是我们所说的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八卦,还是先天的八卦,先天八卦的顺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用这八卦分别代表着天地山泽雷风水火等其他的事物,大家可以看,每一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此,继续永无休止的生下去可与天齐,故称“成之者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道性,而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的生化,至简至易,而每一层的生化都是在继承着前一层的生化规律,并予以延续,故称“继之者善也”。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以至于质变,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话是出自阴阳离合论,就可以理解了,离就是对立,合就是统一,虽然阴阳这种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处处存在的,是不可胜数的,但总是在离合的变化之中,也是现在哲学中的对立统一。

 

相传天地在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将混沌一分为二,天为阳,地为阴,由此有了阴阳的概念。后来古人根据生产生活和对自然界长期的观察,逐步把太阳、男性、力量、光亮、热等,带有向上的、运动、积极、肯定、善意、热情、刚健、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的属性归为阳;


把月亮、女性、软弱、黑暗、冷等具有下沉、静止、消极、否定、恶意,冷淡,收敛,隐蔽、内向、收缩的属性归为阴,并由此总结出了一套阴阳相互作用的学说,以解释说明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把它应用到了自然界、人类以及生老病死,后来就有了我们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八卦学说和古老的中医理论。


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面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大家看一下,这是阴阳属性的归纳表。

这个是从人的生理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来归纳的。


气血津液


由于阴虚体质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气血津液有关,下面我就再讲一下气血津液。气为阳,血、津液为阴,毕医生已经在阳虚质的时候讲了气,所以今天我就着重讲一下血津液。先讲一下血,血就是血液,是循行于我们脉道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血具有营养身体,养育心神,调节津液,维持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等功能。

首先说一下营养身体,中医认为血液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中精纯的部分所化生,津液可濡养全身,故血液也可以营养和滋润全身。


《难经》说:“血主濡之”,“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就是说我们眼睛看东西,四肢屈伸运动都是赖于血的营养,如果血虚不能濡养,就会视力下降,两目干涩,四肢麻木,活动不力,皮肤干燥发痒等。


因此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气的推动,循着十二经脉的循行,对内充养着我们的五脏六腑,对外滋润着四肢百骸,来维持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的正常活动。


再说养育心神,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神智活动是由心来主宰的。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液濡养着人体的脏腑,使脏腑功能强盛,神志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因此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盛,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所以《内经》指出:“血气者,人之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相反,如果是血液亏少,精神失于营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如果邪热侵入了营血,扰动了我们的心神,就会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

 

再有就是调节津液,中医有“津血同源”之说,意思是说津液和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二者都是液体性的精微物质,都是以营养滋润为主要的功能,在生理上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内经》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同样,血液正常的渗出于脉外,变成了津液,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病理上,反复或大量地出血,就会出现耗血伤津的病症,严重的会伤津脱液,也会影响到血液出现津枯血燥的症状,所以《内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汉代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训诫。至今临床上,仍然遵循的古训,对于出血的患者,是禁用发汗法的;对于津液亏虚的病人,不用放血的疗法。这些都说明了血液是可以调节津液的。


还有就是维持阴阳平衡,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卫,护于外,血为阴,主营,运于内。因而血有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作用,如果血虚则阴亏,阴亏就不能治阳,就容易出现热象,同样的,血盛则会出现实象。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说:“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可以看出血是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

 

血还有抵御外邪的功能,中医认为气血充盛可以抵御外邪,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曰:“血气虚弱,其肤腠虚疏,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


血抵御外邪的作用,是通过气的作用实现的。因为血可以化气,气可卫外,血盛则气盛,而气盛则邪不能入犯,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由上可知,血液是人体极其重要的组成物质。血液充盛,则身体强健,血液不足则身体衰弱,如果血液出现异常的话,就容易生疾病。

 

下面再说一下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我们人体、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体内除了血液之外,其余所有正常的水液都是属于津液的范畴,包括了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或唾液、关节液,也包括了代谢产物中的尿、泪、汗等。


由于津和液二者之间在性状和分布以及功能上是有不同的,所以从概念上可以将二者加以区分,是以质地较为清晰,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可以渗入血脉内,起到滋润作用的可称之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贯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起到濡养作用的可称之为液。在《类经·藏象类》有说: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


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为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即为痰。


津和液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都是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流布于我们的经脉内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在生理上不予以严格的区分,把它们并称为津液,只有在病理上才有伤津轻而脱液重的区别。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

首先是滋润濡养,因为津液是以水为主体,有很强的滋润作用,就不再加以赘述。

 

说一下化生血液,津液是经过孙络渗入血脉之中,成为化生血液最基本的成分之一。津液使血液充盈,又濡养并滑利着血脉,使血液循环不休。故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津液,还有调节阴阳的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根据体内的生理状况和外环境的变化,通过津液的自我调节,使机体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寒冷的时候,皮肤汗孔闭合,津液不能随汗液排出体外就下降到膀胱,使小便增多。


夏暑季节,汗出的比较多,精液就会减少下行,使小便减少。当我们的体内丢失水液之后,都能通过多饮水来增加我们体内的津液,由此来调节阴阳的平衡,维持我们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它还有一点就是排泄废物,津液在自身代谢过程中,能够把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汗、尿等方式不断的排泄到体外,使机体各脏腑机能气化的活动正常。但是如果这一作用受到了损害或者是发生了障碍,就会使得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就会产生痰、饮、水、湿等多种病理变化。


“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五脏化五液,分别是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先说一下汗为心之液,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之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正如明朝著名医学家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二是涕为肺之液,鼻为肺之窍,涕是鼻内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涎为脾之液,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唾液中较为清晰的称之为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我们口腔的作用;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具有滋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为唾液,较为稠厚者为唾,较为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和溶解食物、易于我们吞咽以及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外,还具有滋养肾精的功能,因为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者久唾就容易耗伤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液以养肾精。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气。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津液是气的载体,而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气和血的关系是气属阳,血属阴,主要表现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的四个方面。气能生血指的是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作用,气旺了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气弱了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弱,甚至会导致血虚。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是不可以自行的,血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依赖于气的推动,如果气虚或者气滞的话,推动血液的力量就会减弱,则血行迟缓或者是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气还能摄血,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于脉外,主要是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就会减弱, 血不循经逸出脉外就会导致各种的出血症, 即“气不摄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这三个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且给气充分的营养成分,由于气的活力很强,很容易逸脱, 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存在于体内, 如果是血虚或者是大出血的时候,气就失去了依附。则会出现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所以在治疗大出血的时候,往往用益气固脱之法,道理也就在此。


再说一下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所以就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渗于脉中就成了血液的组成部分。


贰阴虚及阴虚体质


说完了影响体质最常见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之后,就要说一下阴虚和阴虚的体质。阴虚主要是指,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而引起的一些列病理变化的症候。就像水壶一样,水已经开了,但是火还是很旺,所以水就在不断的沸腾、蒸发,导致壶里面的水越来越少,这就相当于我们体内的热一直在灼烧着津液,使体内的阴液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阴虚。它的临床主要表现主要是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的病变,常见的就是有肺、心、胃、脾、肝、肾。先说一下肺阴虚,肺阴虚症就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嗽、喉中有痰,量少质黏,甚至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

心阴虚是指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以致心主血脉、主神明的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症候,主要表现有心烦、心悸失眠、胸闷气短、虚汗、盗汗、头晕等。胃阴虚是胃阴不足所表现的症候,主要有食欲下降、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燥等。


脾阴虚是指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症候,主要表现的症候就是不喜多饮、不思饮食、疲乏无力、手足心热、食后腹胀、消瘦、便秘等。肝阴虚了又名肝虚热症,主要是阴液亏虚、肝失濡润所表现的症候,主要有头晕、眼睛干涩、胁痛、烦热、手足蠕动等。


肾阴虚症就是肾脏的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症候,主要表现就是失眠多梦、耳鸣、盗汗、腰膝酸痛、遗精早泄等症状,女性还可出现月经量变少、甚至闭经的症状


阴虚体质的成因


体质的形成包括了先天的禀赋和后天获得两个方面,先天禀赋呢,又分为遗传和胎禀,后天又分为饮食、起居、情志、劳逸、环境、疾病、药物等。

人类的体质受饮食结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但是体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禀赋所决定的,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的遗传背景,所以,由遗传背景所决定的体质差异,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们先说先天条件。遗传因素:《灵枢·寿夭刚柔》中有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就说明了,人类的这种体质差异与遗传差异的关系。中医认为先天禀赋的差异,除了导致个体在形态结构方面的高、矮、胖、瘦差异外,更重要的表现就是个体阴阳气血质与量方面的差异。


胎禀因素是“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父母体质的阴阳偏颇,可以导致子代的阴虚或者阳虚体质,在怀孕的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胎儿出生后体质的偏颇,在《格致余论》中记载“予之次女,形瘦性急,体本有热”,嘱其女以“四物汤加减服之”,以滋阴降火,但其女未能遵嘱尽药,终致遗热于胎,至其子二岁时疮疡遍身,可见,胎禀是我们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


后天因素,首先饮食内伤,饮食内伤是造成体质偏颇的常见诱因之一,元代医学家朱丹溪认为饮食厚味,是导致阴虚火旺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将饮食分为两种,一种为谷蔬菜果等未经加工的自然冲和之味,另一种是烹饪调和偏厚之味。


“以偏厚之味者为安,欲之纵火之胜也”,可见饮食厚味可化火伤阴,导致阴虚体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虚体质在当代年轻人中比较多见,就可能由于年轻人比较喜欢吃煎炸烧烤类的食物以及吸烟喝酒等有关。


再说一下情欲房劳,房劳则火起于肾。房事主要依赖于肾的功能并消耗一定量的肾中精气,如果性生活不节,房劳过度,就会导致体内相火妄动,从而形成阴虚火旺的偏颇体质。


情志所伤是因为人的体质和心理是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改变人的体质状态,长期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持久的情志异常波动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能力时,就引动相火耗伤真阴,导致阴虚火旺。


环境因素,不同的社会,自然环境导致的体质偏颇是不同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的阴虚体质偏颇较多,可能是与西部地区的多风、干燥、强紫外线照射等特殊的环境有关。


疾病、药物因素,疾病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来改变人的体质,一些慢性消耗性的疾病,出血性的疾病,耗伤阴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阴虚的体质。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酸苦甘辛之别,如果长期偏用了某些性味的药物,或者是没有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去用药,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盛或者是偏衰的现象,从而改变人的体质。


最后讲医过,主要是包括了误汗误下和误补,如果要是辩证不准误用了汗法,或者是发汗太过了就会伤阴。下法是可以涤荡肠胃、泻下大便、祛邪外除的,可以治疗宿食、痰结、冷积和便秘,但是如果用之不当,也会损伤脾胃,耗伤津液。如果误用了补法或者用之不当,也会伤津耗液。


下面说阴虚的三个程度,分别是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竭阳脱,这是体内气血津液不断递减的一个程度。阴虚内热,主要是由于体内的阴液亏损,水不能制火,所导致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就是潮热、夜热、或者是五心烦热,兼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


阴虚火旺,是指阴精亏损,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而导致的火热炽盛的病理变化,主要症状是烦躁易怒,两颧潮红,口干咽痛,性欲亢进等。

阴竭阳脱指的就是阴液枯竭,阳无所附,随之而脱所致的这种危重的症候,主要可见,汗热而粘,呼吸短促,身怕热、手足温,燥妄不安,渴喜冷饮,或者是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下面从舌色、舌形、舌态和舌苔来讲一下阴虚体质的常见舌像,我们首先看一下正常的舌相,正常的舌相是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舌质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阴虚的舌相,阴虚常见的舌色,就是红舌和降舌,红舌是比正常的舌色要红,甚至是呈鲜红的颜色;降舌,是颜色更暗一些,甚至成暗红色。舌形呢主要是瘦薄舌和裂纹舌,瘦薄舌就是舌体要比正常的舌要瘦、要薄一些。

裂纹舌,舌面上会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并且这些沟裂上面是没有舌苔所覆盖的。再看一下舌态,正常的舌态是舌体可以伸缩自如,运动灵活的,但是阴虚质的舌态是多见于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舌苔,主要表现的就是剥苔,一般是主胃气不足,胃阴虚或者是气血两虚,也或者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舌苔剥落的越多,就是亏损得越重。先看一下这个镜面舌,就是舌苔全部剥落,舌体光滑如镜面一样;中剥苔就是舌中部的舌苔剥落;这个图是后剥苔,下面这个图是花剥苔,就是舌苔有多处剥落,舌面斑驳地残存了少量的舌苔;再看类剥苔,类剥也是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不光滑,仍会有这种新生的苔质颗粒或者有舌乳头可以看见。

 

阴虚体质容易生的疾病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疲劳综合症、咳嗽、耳鸣、心悸、胃痛、牙痛、盗汗、糖尿病、腰痛、失眠、便秘、腹泻、遗精或月经不调等。

 

我们为阴虚体质做一个小结,阴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热、烦和干燥。因为阴虚体质的主要表现就是热象,手足心发热、出汗,身体、脸上发热,面部脸颊潮红或者是偏红。

“无热不生烦”,一般有热的时候都会有烦的症候跟着出现。再就是干燥,主要是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口干舌燥。


阴虚体质的主要表现,有两颧红赤、体型偏瘦,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口燥咽干、恶心、易烦躁,易疲劳,耳鸣、盗汗,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腰膝酸痛、遗精早泄、月经不调,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不耐受暑热燥邪。


往期回顾:


公益讲堂第21讲 | 气郁体质的人如何不郁闷,怎样不忧愁?(上)


公益讲堂第21讲 | 气郁体质的人如何不郁闷,怎样不忧愁?(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