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堂第15讲|经方之原方原量原比例 (上)




导语

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孙哲主任医师,因为经常在临床上使用经方,而且使用的是经方原方原量按照原比例,属于经方的一个见习者。今天应邀跟大家一起聊一聊经方的原方原比例,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说经方的时候,得谈到中医的两个治疗体系。因为中医和西医,它是两种不完全的医学体系,所以,都各自包括着基础科学、临床技术、还有临床经验这三个层面。其中,基础科学决定了这两种医学的各自本质的属性,如果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的文、史、哲学就是根本。《黄帝内经》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基础的科学体系,这是根本,但是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实际上就是辨证论治的临床体系。


01

什么是经方



但是咱们今天讲的经方,实际上有好多人认为是狭义的经方,就是仲景的方子,实际上这个《伤寒杂病论》我认为它是临床技术体系的一个根本,因为它是主干,它里面包含了内外妇儿,而且还有方剂、药物,所有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它是中医学的一个主体,中医学的灵魂,中医学的灵魂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有效,疗效为主的。所以中医的基础科学,《黄帝内经》它包括藏象、病机、诊治,治则治法,方药,这些咱们今天就不探讨,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


今天主要讲经方仲景的方子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古至今,从经方出现以后到现在都在不断的探讨,应用了好多年,而且好多人都在使用经方,好多人在用经方也是在说经方是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起源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各方面也都跟经方是相关的,所以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医的一些经典都不可偏离。在学习中医这二十多年的经验,做一辈子临床也得读一辈子经典。我现在就从整个的原方跟大家探讨一下。


原方实际上用的都是张仲景的原方,因为张仲景的方子在临床上用起来,大家有可能尤其是听过伤寒或者学过伤寒的人,觉得有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有的时候觉得效果又不稳定,觉得用得时候有奇效,马上可以见到效果,但有的时候怎么用,觉得明明对上条文了效果也不太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02

什么是经方之原方



所以咱们现在就得看什么叫原方?原方就是按照仲景原来的方子走,没有去改变,而现在有好多医生,也在学习仲景的方子,但是好多时候在仲景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和变化,所以就变成了一个变方。我是这样认为仲景的方子,因为历代名家对张仲景对伤寒是非常推崇的,凡是这些汤液家,这些大家没事儿的时候,都是在精研此书,伤寒这些经典的方子,大家都在总结和发扬,但是张仲景的东西称之为伤寒杂病论,它还没称之为“经”,他没称之为“经”的前提下,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还达不到那种总结的经验,不是一种真正根本的东西,而相当于是他参悟了、发扬了的一些汤液的问题。同时就是他发扬了汉代之前的一些古经方,在这个纷乱的辩证体系中,确定了一个最合适的汤液学的六经辨证体系。然后他来指导用方。


所以说仲景的方子,它是以这种体系建立起来的。咱们讲经方不能说是复古,也不能说是怀疑。只是说在这个纷纭复杂的情况下,追本溯源地发扬一个真正的古中医。但是这个经方就是大家都说了,只要使用得当,能达到覆杯而愈,就是你喝完这个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子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悬,但是有些用经方的老师,他用过后发现的确有时候能达到这种效果,尤其是在历史上好多的经方大家,你看这些医案、临证,这句话说的不是虚的,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这个辩证一定要准确,尤其是外感的疾病的时候,它有可能直接半副药。你吃了药之后,上午吃的,下午就好了,有的时候晚上吃,早上就好了。所以该退烧,烧退了;该止泻,他拉肚子一下就停了。有的时候实际上慢性病的患者在用经方的时候,也会有奇效,吃了解药马上效果就出来了,实际上就达不到中医说的慢。


但是实际上经方,能看懂伤寒的方子的人,真的是从古至今很少。为什么?因为张仲景在他的书里面根本就没有讲医学理论,从来就不讲,只有症和药、方。所以这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似的书一样,就是招式!没有什么内功,心法,怎么修炼,怎么去走经络?没有这些东西。而且它关键是一本残书,不是缺这儿了就缺那儿,所以历代大家都在校正,我觉得这个书应该是这么编的,他看了一遍说这书应该是这么编的。所以伤寒的版本不同,就包括方子现在也都不同了。


所以现在对伤寒的研究,临床上只要和书上的症对上了,效果就可以。尤其是那种书上没提的,也没提到这个证儿。同时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证,分析起来就难了。当你选方没有把握时,这就出现变方,我自己组合一下吧。失眠:我加点儿酸枣仁,是在仲景的基础上用小柴胡加点酸枣仁,或者这个人肾虚,张仲景经常用的是龙骨牡蛎,干脆我也加一点龙骨牡蛎,所以在这个方子上加来加去的,就形成了一个变方。实际这种方子,当你推演了之后,效果怎么样呢?有一定的效果;有的时候效果又不那么特别理想。


胡希恕先生,是大家非常推崇的经方名家,他推崇的方症对应,教大家的有些东西里面也有一些加减,但是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有没有变方或改方呢?也有。桂枝汤他也改出了好多方子来对应不同病症,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情况,胡希恕先生当然明白这个,实际上胡老是不太希望加减变化的,因为几千年来仲景的方子,咱们还是没有彻底的搞清楚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样的。所以变方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去变,是尊重仲景的原意去变,还是根据自己个人的想法去变?这个就是一个持久的话题。


我在临床上自己用,就喜欢不变。有些医生就在变,加了几个方子合在一起,同时还有其他症状。在你这条文之外的症状,我有可能又加一些药调整,所以这就形成一个变化,形成自己的一个变法。但是这种情况,关于是否是仲景的原意?肯定不是,这是第一。第二个,你有效了,所以有的医生说,有效就可以坚持还是用仲景的原方。这就是个人的想法不同的,而我的想法大部分跟胡老的意思一样,尽量减少改动,能不动就不动,能用原量就用原量,能按比例走就按比例走,这样你最后才能弄清楚人体的反应是什么样,人体用完药之后的反应是什么?


同时还能知道人体在在药物作用下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弄清了这些东西,才是真真正正的能学到仲景的思维,而不是只学了仲景的方而已。所以张仲景用方很少,它的用药量也很少,就几十味药,就是因症,因症的组方变来变去的,但这效果就很好。


所以说经方,他的好多思想与道家的思想范畴是相似的,因为我们知道,其实中国古代文化在汉代之前,好多都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汉初之后才转到儒家为主导。张仲景传承的真正古经方,为什么叫论,伤寒论?它是属于传承的古经方,所以它和道家的联系是很多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用道家的思维来理解伤寒杂病论,那就说明一个问题了,这个方子到底是变还是不变,怎么变?是符合仲景的思维去变,还是符合咱们自己?作为一个医生,咱们思维去变,所以这个话题大家可以再考虑一下。


再一个就是我再跟大家探讨,你说用道家的思维去理解伤寒,那就首先明白一点,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实际上目前为止很少有治病的药,为什么呢?你造了一台电脑,造了台洗衣机,你今天可以修它。今天我在修它,明天我再修修洗衣机,我们人呢?我们人是谁造的?按照道家或者一些宗教的思维方式说上帝造的,是一个最精密的设备,咱们人是被造出来,在哲学上讲,咱们肯定永远是修不了自己的,为什么呢?因为洗衣机包括电脑,他自己肯定不能修自己,那就说明问题了。医疗这一块儿是怎么回事儿呢?西医一直在研究治病的药,对不对?感冒大家都知道,抗生素是不是特效药呢?在国外你可能开不了抗生素,感冒了之后他只是让你休息喝水,问题就来了,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是你身体的元气,真真正正是你自己的正气起作用了。所以感冒还没有特效药,那你想想糖尿病、高血压,有没有特效药?没有,因为这些病也是终身服药,西医就是为了控制血糖、血压。中医,也是为了控制,但是中医控制是什么?中医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免疫能力。


所以张仲景的方子很好用,他怎么用这个药去改变人体的自我免疫能力。咱们自己也在想,如果用你的思维去改变方子,但是这个方子有的时候的确能治好病,但是咱们不知道这个方子后面到底是怎么改变这个免疫能力的。如果咱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层面,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药是否能达到一个真正的改变。所以实际上说来说去,最后的方子只是为了人体自己帮助自己去排病的一个反应。所以是顺应人体自我反应而已,按照道家来讲就是顺其自然。你喝完药直接好了的,最后还是身体自己而不是药。所以药的问题和方子的问题,大家可以再去考虑。到底是用哪个方子,怎么去用,怎么去辩,等到后期的时候,咱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再探讨。辩方,是自己去辩还是遵循仲景的思维去辨,需要自己去探讨。


学过经方我们知道,经方翻来覆去就是那三四十味药。《伤寒论》里面方子也是那几个,什么桂枝汤类、小柴胡汤类,之后的利水剂:五苓散、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真正变来变去的只是那些通三焦的柴龙,去做加减的变化,怎么去辩,就能知道人体的疾病。我觉得一定要至简,不要搞得这么复杂,你的通道顺畅了,人体就能治病。


我觉得《伤寒论》所有的方子来源于道家,而且方子里面的方向方势,特别说有健脾的,有升的有降的,就包括小柴胡汤也是一样的,柴胡升黄芩降,甘草党参去斡旋,起到一个健脾胃的作用。我感觉大部分起源于道家思维。真正道家思维是你去变化了方子,改变了方式,能不能达到顺其自然,能不能达到一杯喝进去之后马上见效,这是最关键的,这个就是咱们刚才谈的经方的问题。方的问题是原方怎么样去不动。


03

什么是经方之原量



再讲一下原量问题,这个话题是一个很神奇的话题,因为量的变化,随着度量衡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它是不断地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伤寒》年代之后剂量的变化,国内有好多大家,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剂量怎么变,怎么去探讨,这个事情实际上已经好多年了,一直大家都在搞研究,这个量相当于迷失了,所以它变成一个很神奇的话题。


《伤寒论》张仲景写的是东汉时期,大部分的方剂现在是被应用的,它的理法、方药比较缜密,药少、精。后来历代度量衡变化之后,咱不说其它的比如水的问题、散剂的问题,就说一两问题,今天这个量就很多了,有的是1.6g量,有3g量,有的5g量,有的8g,有的13g,还有15g。大家在学经方之后,原方可以搞了,比如是用苓桂术甘汤还是桂枝汤。桂枝汤用一两还是三两,采用多大的量呢?量一变化效果就不一样了。中医称为不传之秘就在于这个药量。药量一变化,大家就懵了。经方的原量是历朝历代大家都在研究的事情。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傅延龄老师,原来就是搞经方本计量问题。他原来就说过经方本计量了迷失了,为什么迷失了?原剂量是多少?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时候,医学家对这个问题就不太清楚了。唐代苏敬在《新修本草》里就说了剂量已经搞不清楚了。他虽然倾向于张仲景的剂量是今者,不是复秤的问题,但是也不是十分肯定。主要是张仲景煮药的时候用水的多少,他做了个推测,苏敬说这个意思,经方这个原量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关注,而是好多人关注。苏敬写《新修本草》的时候,并不是说单独回答他自己,相当于在回答大家的问题,这就是很麻烦了。你想想从他成立了之后,等到唐代一千多年前,对这个剂量就已经懵了,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你想想等到咱们今天离了这么多年,而且苏敬是一个著名的药物学家,他主持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后来又被称为《唐本草》。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药局主任,他是一位药学界的权威。他对经方药物的重量、剂量、斤两到底是多少,他都不十分肯定。


最后经方的原量问题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迷失了,到宋朝这问题就更加不敢肯定了,宋代的医学大家林亿,官至校正医书局,就是政府组织一批学者,进行古代医籍的教育,他是负责勘校的。林亿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者,在《备急千金药方》里面说:凡和剂之法,有斤、两、升、合、尺、寸之数,合汤药者不可不知,按吴有复秤,单秤,隋有大、小升,此志虽复纷纭,正惟求之太深,不知其要耳。这句话说几个意思呢?首先三国时期、晋朝,隋朝时期,权衡制度就比较复杂,可以说比较混乱,混乱到什么程度?根本就没提到张仲景说的东西。


张仲景汉代权衡制度是明确统一的,所以根本没提他的事儿,但他没提这事,他要校正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在三国时期就有点懵了,到唐朝的时候也不是很明白。所以他们对经方的研究也是在探讨。剂量的大与小,研究的也很深入,但是也没形成统一,就是说剂量到底应该怎么搞,到底是怎么去用,谁也不清楚,他们倾向于什么呢?就是三两为一两,三升为一升的制度。大秤相当于一斤约合今制的是660g,小秤的一斤约合今天的220g。宋代医家对经方原量问题也不是很清楚。就是宋代陈无择,他《三因方》也说了,对仲景的药量、剂量感觉很迷惑,到底是哪个多哪个少,怎么去做这个事情。因为他们要做得拿出一个权衡,同时必须得拿出一个证据来。所以经方等到明清时代更不清楚了,到明朝李时珍说用一钱就行了。


咱们现在用的也是一两等于一钱等于3g。当代也有用一两等于1g的,古今学者、医学人士有归纳的说法。上海中央大学柯雪帆教授提出来,出土了一个文物,是那个时候的秤,复核了一两等于15.125g。但现代的各大经方家,用自己的计量,你觉得用1g行就用1g,你觉得用2g行就用2g。日本就用1g这样子。包括黄煌老师,他们用的是3、5这样的都行。包括吴谦老师、刘希彦老师,他们主张用10g,柯雪帆用15g。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是从疗效说话。胡希恕胡老一般接近3g到5g。归纳起来古今学者、医学家这些考证的结果,一般一两从1-16.8g都有。基本上这个量的问题应该是大家都处于一种迷惑状态,而且很乱。目前倾向于8g、10g,因为我们还有一个《药典》。所以现在根据《药典》有的时候用3g,8g、10g,还有用15g。临床医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这个事情,有的人量大一点,量小一点,就是这样了。用桂枝汤算的话,桂枝一两,再加上十二枚大枣,再加上姜,我倾向于15g,就是一两等于15g这个比例。这个比例在现在药房应用的时候稍微有点大,临床应用效果还是可以的。有的老师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5g或者10g,按照这个等比例走,这种情况比较多。


量的问题,从古到今包括好多经方家、学者们大家都在研究这个事情,千百年来也没有搞清楚。有的人说倪师提到一两等于5g。就是说有的人倾向于3g、5g、8g,10g,有的人用柴胡就是用三八24g。所以每个人走的量是不太一样的。你得根据你自己在临床的摸索,逐渐的来感觉应该是多大的量比较合适你。而且有的时候你得符合临床应用标准,还要看药房是否支持你的工作,假如人家不支持你的工作,觉得那个量要你签名,或者药房提出申请,你这个量太大了,不容易用,比较麻烦了。


日本汉方那时候用的很小的剂量,有的人就很小剂量,但是反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效果有可能比大剂量的用的反而更好。像有的人大黄用的多了,反而拉肚子拉得凶,有的麻黄用大量就是心慌、心悸反应比较大,反应比较大的时候,你能不能掌控?你能不能知道这个患者将来出现的变化是多少,等到后期的时候咱们再考虑这些事情。这个量的问题大家都是在探讨,但实际上最后得落实到临床上怎么去用,怎么去开展工作,而且是怎么能符合你自己的工作范围,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是个固定的东西,没有固定的,你看从历史上从来没有固定过,所以这个量的问题就是这样的。


04

什么是经方之原比例


后期的时候我要给大家讲一些病例,因为讲的这些内容你有可能在看书时都看到过,所以单独讲这些,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所以我一会儿后面给大家讲一些病例,在临床上我常用的几个病例就几大类,后面再说。


原方原量原比例坚持下来用,还有一个就是原理,原比例最简单的一个方子,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这个比例怎么动,动不动,到底是按照哪个比例动?是你自己根据临床症状加减,还是你觉得他倾向于这个方向,我把这个药动一动,所以就这样动一动。所以原比例,我觉得是这个东西是很好玩儿的,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更有意思的。就像一个茯苓352,茯苓猪苓白术这是3,泽泻万物5,肉桂或桂枝2,所以这个比例的问题,到底动不动。我觉得你脾胃的功能弱一些,这个茯苓白术有可能我加的要多一些,有的人症状里面有湿热的东西,加猪苓量能加大一些,有的人下焦的问题多一些,我用了肉桂,我觉得再增加一点量。


所以这种情况就相当于调整了整个比例,但是我在临床用的时候。这都是个人的想法,我在临床用的方法,觉得最好是这个比例不要动它,因为好多时候,仲景的方子里面都是按比例走的,你可以等比例的下调量,但是比例呢?我不太建议大家动,为什么说叫设想的话题,因为你一动这个方子的比例,这整个方势就变了,当它方势变了,它就没有标准,你看我第一个题目就是中医临床的标准化了,它这个方式变了,同时标准化就变了。泽泻用的时候也根据临床应用,我直接索性用4,就是34,所以有可能这患者好了,中医现在好多时候就被诟病在什么地方,包括在临床上也是一样。


我写科研的时候也是一样,因为你的个案只是自己的个案,你不会有一套个案在一个标准上进行操作。所以我今天讲这个原方原量原比例,只要是这样的患者,有可能我用的方子五苓散和你用的方子五苓散是一模一样,而且因为后面大连的老师用的方子,深圳老师用的方子,包括和上海老师用的方子,它都是一个标准,那就是都是352的标准。最起码这种标准化应该是提供了一个咱们研究仲景药物的变化和量的变化,比例的变化有了一个很好的标准,所以当你要变了它的话,那就这个东西就很麻烦了,因为就是个案了。所以大家也都提到过这个东西,包括小柴胡汤里边也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比例不要变。


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最后那个枣子就是在桂枝汤,举个例子,这个桂枝汤那个枣子怎么变都按比例的往下减,所以你可能用桂枝用15g了,那枣子本来十二个枣子,那按等比例减到四,你想四个枣或十二个枣是你按比例往下减,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属于经方,你的原比例还是在动,所以它还是不是一种标准化问题,因为黄煌老师那有些东西它用的也是用的都是几枚,就是它在桂枝汤里边有的时候也用的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中医临床你要想标准化,假如说我是学经方的,他也是学经方的,那个老师也是学经方的。同时大家开的方子又都不一样,这个老师看经方,你看有麻黄辛,同时还有理中,同时还加了一点吴茱萸,还有一些厥阴的方子,所以它都是好多的叠加,但是这个病例就没办法去复制,而仲景,给咱们写的伤寒里面的东西呢?它很简单,他就给你写了一段原文,马上后面就是一个方子。所以现在大家用经方案有一道原文,我后面用的方子就不一样了,我用的不是这个方子了,我用的有可能是原方,或者是说按照这个方子,原药不动量变了比例也变了,最后的时候我再加上我的一些思维,同时它还有一些其他你条文上没写的东西,他就把它搞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有一个势,就是势头的“势”。这个势头,所以他想往哪个方向跑,当你的比例一偏,量一偏,同时你再加了一些其他的药,这个方子就不一定跑到哪个方向去了。所以实际上你说的是经方,但是我觉得是你只是采用了经方原来的一个思维而已,这个东西很麻烦,没法进入一个中医的临床的标准化,但是你要想达到当一个标准化,举个例子,一个真武汤那个证,它有一个晕,所以咱们去从南到北都是用真武汤,而且用的都是这一个量,所以这个东西就很好玩儿了。


这个课题不是设想的话题,因为南北的方向,南北的医院,每个医院都不一样,同样一个区的医院就是这家医院,我在那家医院,所以这个有可能就是实现不了,但是我就觉得,你去研究仲景的方子背后的秘密,这个话题是很好玩儿的。所以当把这个话题研究好了,重点学派你才能涉及到进一步有发展,或者是来进一步说重点才能有下一步怎么能更深刻的更深入的研究,怎么把重点达到一个更好的疗效。所以说来说去,这种标准化东西的设置才能达到这种症候群的规范呢?这里面就是说哪个证型?伤寒里面讲六经辨证,所以证型不同,有的人就会根据这个情况进行调整。


现在中医的确很灵活,大家都在说灵活地讲解。你看你这个人就有这个症状,所以我加这个药也是很正常的,那个人,你看在北方他有这个症状,那我加这个药也是正常的。所以张仲景只是说在河南地区,你看他就没加这个药,他就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子,所以就是说中医这种灵活加减,是不是在自己还在去坚持这个灵活加减,还是再继续再深究一下的这个仲景学派,这个里面内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中医的大的样本,还有大的标准化之后,仲景的一些思维,有些东西才能呈现出来,还能体现出来。


再一个就是说现在这个药物这是题外话,因为一会儿我给大家讲病例,再提一下这个药的问题,这个药的问题现在又很麻烦,有的普药、净药、小包装颗粒,还有精品药,同仁堂的。像我们深圳,有同仁堂有和顺堂,你怎么来判断这个药物的质量,你吃这个药的时候它好了,假如说它的方案没变,而且这都是这样的固定的一个标准化的问题,用药的不同,是不是能体现出整个效果不同。在临床上我用的时候就这么用。吃几天精品的药,然后我这症状没变化还这样子,我觉得可以守方。那我就直接再问他,再跟他换一下或怎么样,换一下之后,他一吃他就效果不行,比那个差一些。所以对他因为方子没动,方子比例也没动。方子也没调整,但是它要药变了,所以就体现出效果。所以这个药这个疗效有的时候对中医的疗效判定的话就很麻烦。


要想达到真正的服用一副药,一剂知二剂已,以此才能判断出这个方子的准不准确,必须得保证药效好,因为有可能药效好的时候,吃上一副药,它的效果就出来了,而有的人吃了几副药效果就不好,尤其是有些代煎的药,就是因为经方好多时候用附片,所以建议大家经方尽量不代煎,因为有的时候需要把药气挥发出去。今天在这个群里,是我的一己之见,大家可以互相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中药还是开盖儿煮,开盖煮之后,它的药气挥发了,药气挥发了之后,这个药只是药液,药液就是属于主阴的,药气是主阳,药气走了,你喝到这个药液到体内的时候,它应该还会产生一套药气,这套药气就主阳,它会在经络中运行。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有些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互相探讨,所以,南方好多人喜欢煮药的时候盖着盖子,盖着盖子的就有可能出现副作用,副反应,好多人吃完之后,吃进去了,之后起反应了。这种反应就很明显。


所以我的患者我告诉他,第一把盖子打开,让药气都挥发出去,尤其是麻附辛,因为细辛你肯定要挥发,它煮起来臭臭的,这种情况之后煮完了之后,你喝进去的时候,它会在你体内形成一道药气,形成这套药气的时候,才会在体内产生一套东西。


我为什么要坚持原方原料原比例,我达不到那个高层次的状态,我看不到我改过的方子在体内产生什么样的方向,产生什么样的药气。所以我就保持仲景的东西不变。因为它已经形成多少年了,尤其是好东西,有一个说法说仲景的方起源于《伊尹汤液经》,还有一个就是《辅行诀》,《辅行诀》是道家修炼之前进行身体调理,所以《伤寒论》的方子到底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样的,谁也不清楚,谁也没搞清楚。所以《内证观察笔记》那个老师他喝完药之后,在内观的情况下,他看到了东西,就是一种内观的东西,如果患者达不到内观的状态,他喝进去药也不清楚,尤其是你开完药之后,你只是按照药学书上说的,说酸枣仁具有安神的作用,那是一个客观指标而已,中医讲究的是精气的变化,所以酸枣仁在体内产生的药气,你得去体悟,你没有体悟,你就不清楚。


所以为什么要坚持仲景的原方原量原比例,我觉得他的东西肯定背后有很深的奥秘,所以我不去改它,也不去动它,我尽量能保持一个原的方向去做而已。我只是去要求我自己辩证得精准,因为你只有辩证得精准,你才只会用一个小方去调动他身体整个的气机,而不要去大包围,因为现在好多老师也在用经方,我只是说我自己的想法而已。


大的包围或者是合方怎么样,有的时候合方,我的想法觉得是因为用的小的剂量,它达不到作用,最后说需要两方面的合方加在一起,但实际上那两个合方的药量实际上有的时候甚至比我单独的一个小方的量还要大,实际上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我建议大家,经方可以试探着玩儿,如果不是从医的话,也在学习经方,你就先不动它,因为你不懂,所以你就先不动也别去改。所以你就按照仲景的思路走,你可以适当地选一个你喜欢的比例。


什么样的比例?喜欢3那你就用3,桂枝汤就是329,对不对?就是这样的。你根据你的想法走,或者说你喜欢5,或者我就喜欢用10,你去做一下或者试探。尤其经方有的时候你得学会自己去喝,你要不去喝,你怎么知道对不对。你给患者喝,或者你开完方子之后,给患者喝,我说不好听,也不知道方势跑到哪去了,对不对?所以这个效果是好了,但是这个方案是没有复制的,你只适合这个患者。


现在讲了一些理论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可以试的,因为经方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好玩儿,也很好用。所以就是有些感冒情况,你可以小剂量地往上升,而不要大剂量地往下减,有的时候你在临床用,把控不好,所以这我建议你是小剂量、小比例地往上升,更好玩一些。所以,他就是颈椎不好了,或者落枕了,来一副葛根汤,葛根汤你就按三比例或者五比例。你吃完之后感觉好像发点汗,是不是再加上一点剂量呢?得给它调到5,一两等于5g,再瞧一下,又有点好啊,你再调到10g,脖子舒服了。就是说你不断地去尝试,有的时候你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去尝试,你先不要去尝试麻黄汤,一上麻黄汤,马上就心慌气喘得不行了,你不知道怎么去搞,没必要,你就挑一些安全的,倪师不是讲过吗?保健方,养生方,桂枝汤对不对?


经方是用来好好去探讨内在的东西,至于它产生的东西,不是我们凡人能体会的,所以他为什么叫医圣张仲景?所以尽量不要动他,他既然能称之为圣人,那肯定是高层次的,我们只是个凡人而已。而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医医生而已,我有可能只是看到了中医的一些很好的疗效,我自己在经方的路上慢慢地摸索和前进,但是我不敢越雷池太多,虽然我这个有可能用的量超过了现代的有些医典或者药典,但是实际上,我在应用经方这两三年时间,总体来说感觉到患者的效果还挺好的,同时也治疗了一些比较奇奇怪怪的病和一些疑难杂症,但是你要记住,肯定有一些没治好,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辩证的思维不一样,每个人辩证的方法不一样,每个人的辩证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也决定了一定的疗效。咱们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探索的去摸索怎么样用经方来带动你身边自己亲朋好友身体的健康,而并不是更多地去治病。你能把自己身边的人如老爸老妈感冒了,喝一个桂枝汤,喝一个柴桂,马上他就好了,你省着跑医院了,所以这种情况下是我们学习的很好的方向。


刚才我看学员问说现在的药和古代药之药力的区别,那肯定是不一样,现在药品再怎么养殖,它还是养殖,它不是野生的。所以就说这个比例的问题,包括量的问题,古代人如果用3g就生药是3g,举个例子,因为我推崇刘希彦老师,他觉得张仲景的方子是要求一两是等于10g左右。为什么?他说它有个鲜药,鲜药之后呢?晒干了之后呢?它得到10g左右。所以我有点不太同意他的看法是什么呢?因为咱们现在的药养殖的,而且都是种植的,而且又有一些化肥或者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它和古代的药相比,药力差距是很大的。


所以古代的药用一两,你想想现在用3g或1g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这个方子吃得很小的剂量很见效,那就是比例的问题,是术的问题。所以《伤寒论》里面再高级层面就是术,就像李阳波老师一样,他最后的时候用的剂量很小很小,所以能用到很小的剂量的老师那是很厉害的,而且他用的方子也很小。所以李阳波老师把所有《伤寒论》的方子都用数来改编了。所以这个数的问题应该是《伤寒论》最高的境界。感觉这里面可以探讨的东西很多。而黄元御是看了好多家的注解《伤寒论》,最后写出了一气周流,他觉得伤寒论就是个圆儿。所以如果要黄元御的思路反推《伤寒论》的方子的话,你觉得他都已经画出圆儿了,你要把这个圆变成扁圆还是方圆儿?你觉得它的效果会怎么样?大家考虑,黄元御被称为很神奇的御医,很厉害,所以他写了《四圣心源》,现在大家好多人都在学的,也学得很好,而且用起来很好用。那至于他怎么治好呢?那没所谓,但是你有可能你也不知道怎么治得好。


所以我在临床上用的时候,我尽量保证仲景的东西不变,我按照这个东西照搬,我只是增加我怎么样去看待仲景的条文,怎么样去把精准的辩证用上,我一看你的病,我就知道用哪个小方,我就搞定。这种情况下是我需要进一步做的,我不太想再去加减太多,因为加减太多的时候,有可能就像黄元御说的《伤寒》,本来每一个方子有可能都是个圆,只有圆进到你体内的时候,有可能才能产生太极才能去修复。如果你把这个圆变了,它能不能修复你的器官,能不能修复你的元气,谁也不知道,只有懂内观的人才能知道。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经方的原方原量原比例就在于此。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



推荐阅读

公益讲堂第13讲|你是“血瘀质”吗?(上)

公益讲堂第13讲|你是“血瘀质”吗?(下)

公益讲堂第14讲|我眼中的针灸(上)

公益讲堂第14讲|我眼中的针灸(下)


欢迎加入我们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