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堂第14讲|我眼中的针灸(下)





经络图谱的内涵


我们现在想一想,正常的过程,大家没有看到合谷穴与牙齿之间必然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经络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所有的古代经络的图谱,都是一个示意图,这个示意图是古人通过这些经脉图谱,向我们传达了一些特定的意义。


所谓示意图,不一定和真正的图谱一样。



我现在给大家放一个示意图,就是我们说的电路图,比如说你们家里装修之后,电工会给你出具一份示意图,从这个示意图上,你能找到电路正常运行的开关或者模式吗?


看到这个示意图,大概你就知道家里客厅厨房餐厅放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灯泡,或者一个电阻,或者一个并联或串联的结构,你通过这张示意图,就完全可以操作,就可以看得明白。


比如说你想知道你家这个电路走形,你只要问一下装修工人,他大约告诉你这个图形里的线路怎么走的就行,他没有必要,把你家整个这个很复杂的模型画出来,实际上看到这张电路图,跟我们人体的经络图是比较接近的。



大家看一下,左右这两张图谱,它说的事情是一样的,大脑的传导,连接的是手少阴心经与心脏,往下传导连接的是胃经,这个图谱实际上是我们的两条经就在这里走了。


但如果我们看到这张图谱的时候,很容易理解心脏与手少阴心经,他通过这个图谱在我们这个脊柱上,有一个连接的通道,足阳明胃经与胃是联系的,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的把他画到这张图上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在这张图上找到那个位置到底是在哪里画着的,去寻找相对应的结构。


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真正的去用写实的风格去画它,他只是告诉我们,手少阴心经与心脏相连,他的经络图表达的是这种方式,是一种示意图的方式。


那经脉图,就是像刚才一样,古人通过这种图谱的表达,他与我们现在的电工化的示意图方法也是一样的,电工并不是先把这个埋藏在墙壁下或者这个电线取出来拆下来,看看电灯与开关怎么相连,然后再画出来,而是通过开关开合,观察电灯的反应,然后判断出电路的这个连接,从而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针灸也一样,用针刺特定的穴位,只要是穴位就有开有关,观察这个穴位,针刺之后相应部位出现的反应,然后就画出了一张经脉图,这个是我们常用的经脉图,就是我们后世一家常用的经络图,它有明显的经络循行。



而现存的三种原刊本的《活人书》,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是没有画出运行路线。他会在局部,告诉你起于哪里,走于哪里,经过哪里,但是他没有向我们后世将这一条线,完全的画出来,这是我们后世现行的这个版本所用的表现形式。


以前我们这个表现形式在古代版本的时候,精确图是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的,如果以这种方式去表达,我们就没有真正的把它形成经脉循行线的分布。

 

腧穴的定位和诊断运用


大家知道,精确的穴位定在哪里,从哪里游走,实际上它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也就是我们经常在临床上说的,穴位是活的。


人类生活习性各自不同,他的穴位会向前,或者向后,随着肌肉的丰腴程度,骨骼与肌肉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可变性,这个是清代《医宗金鉴》以后足阳明胃经的突破。


大家可以看到在清代之前,经络图与经穴图,多数都是单一发行的,或者是把它放在一张图上,但是清代清乾隆年吴谦编的《医宗金鉴》,它将两种不同的图都分开了,可以对照两个图形之间不同的地方,就是经络图与经穴图,实际上不一定是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版本。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经穴图上由于穴位相对移动,是可以看到的,我们看到了我们身上的经穴,是沿着一些特定的规律往下找,如果经络图是以线为主的一种,所有的腧穴,就是像一些线上穿着的一颗一颗的珍珠。



最早我们发现腧穴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以痛为腧的基础发现的,比如说碰到哪些穴位,出现了哪些症状,慢慢的就把这些穴位合并成一种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式,后来再发现的穴位就超越了以痛为腧的概念。


古代的时候一些穴位的发现,都是在病变附近取穴,以现在说法就叫“近取穴”,另一种是远离病灶的部位取穴,我们把它称为“远取穴”。


在《黄帝真经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九针十二原中说的十二原,实际上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的各两个原穴与膏之原,和肓之原,统称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因。


在《黄帝真经》中,实际上他说的是知道这个原穴,看到原穴所相应产生的反应,就知道五脏哪个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临床上,这个是比较常见的。我今天接到一个肺病患者,一看这个人,就是肺气大虚,有1.8米的个头,但是很瘦很瘦,身上的肋骨清晰可见,寸口脉这个位置的太渊穴深深的凹陷下去,这就是肺经的原穴,已经告诉我们说他肺气已经很弱了。


在临床上,我们看一个很胖很胖的人,在它的原穴太溪穴,脚脖这个位置内侧,也是会有一个很深凹陷的一个坑,我们从这就可以看出,患者肾气不足,在治疗和诊断疾病的时候,你就会有相应的处置。就是说我们会用原穴来判断疾病,起诊断作用。

 

“以痛为腧”到“远道取穴”



“以痛为腧”,哪里痛哪里就是我们要扎哪里,到“远道取穴”,上病下取,内病外取,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在《黄帝内经》上说:病在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 真正从上向下取穴的背景条件,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发现病的上下、前后、内外相对应的特征。


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个患者他是腰痛,比如腰骶骨的疼痛,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旁开1.5寸附近有疼痛,在治疗这个疼痛的病人时,多数情况下,我会将病人翻过来之后,任脉旁开1.5寸到两寸附近,你也会摸到相应的结节,所以我们治疗腰部的时候,经常会在扎完腰以后翻过来,再把患者前侧的那个任脉旁开的位置进行处理,就是前后相应对应的关系。


第二方面,是上下比较诊断法的出现,是上下相应规律的发现。比如四总穴歌里说“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会有一些上下相对应的关系。


另外三部九侯中脉的人迎脉、寸口脉和我们下面的冲阳脉,在诊脉法上有大小不同,在《黄帝内经》上有明确的说法,比如说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出现什么经病变,两倍出现什么经的病变,这就是有相应的规律。


第三方面,以表知里的诊查方法,是内外相应规律的发现。内外相应的规律,通常情况下在背部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背腧穴,大家知道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旁开1.5寸的背部,有12个背俞穴。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是要靠检查背腧穴相应的关系,去诊断整个脏腑之间气血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病人在背腧穴心俞的位置出现凹陷的时候,相应的我们会跟病人去确定,比如说患者出现失眠,月经不好,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相应的心腧位置,就会是凹陷的。


有的人脾气比较暴躁,来的时候情绪就不稳定,就很焦躁或者焦虑,一般在肝腧上都会有明显的凸起,比较隆起,这些时候治疗疾病,我们一定要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进行处理,处理以后,这个患者的五脏六腑的情况都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第四方面,以手足为本,以头身为标的“标本”概念的形成。


揣穴的方法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比如说井荥输经合这些概念形成以后,实际上就奠定了“远道取穴”的规律。


第五方面,标本同治,以本治标的理念的形成。在我们真正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肩周炎病人,如果说颈肩部疼痛,向前举或者向侧面举它出现疼痛,涉及到三阳经病变的时候,我们处理完了以后,病人会说我疼痛没有了,但伸诉说还有酸胀。


我们就知道这个患者气血还是相对较虚的,需要我们局部处理完之后,还要根据相应的穴位进行补法,让患者气血重新回来,才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第六方面,“行气之脉”概念的出现,催生以微针调气为主的“气针”出现并流行。我们现在扎的所有这些针,都称它为气针,是以微针行多种补泻手法,让疾病达到恢复的目的。


揣穴定位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祥。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需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就是说我们身上的这个孔穴,因为气血的流通,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的方法就是揣穴。



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我们王居易王老的经络医学导论,他对于揣穴的认知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说所有身上的这些穴位,在我们临床中,经常以手轻轻地在穴位的前后左右附近触摸,当你有手感的时候按压下去,这个位置有比较明显的弹起的感觉,像底下有气球在下面,有比较明显的弹手的感觉时,这个位置是我们找的比较准确的穴位。


“诸穴有眉发、筋骨、约纹陷下、肉际者,即取之,不必度也。”这是《针方六集》中说的。陷下的这些纹啊筋骨啊,我们一般在这些地方去找。这些位置你按压的时候,去揣穴的时候呢,它会有一些特殊的感觉,揣穴是认穴针刺重要的手段。 


中医腧穴定位的“表面解剖学”


大家说我们真正的针灸和西医认知的一些东西有多大的差别呢?西医有解剖学,比如神经系统解剖学或者是骨骼的、各种器官的解剖学、系统解剖学。


但是中医呢,它和西医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差异,是因为它叙述真正穴位的时候,它用的不是我们现在西医上用的这种方法,它用的是一种我们称为表面解剖学的方式。


什么是表面解剖学呢?比如说,“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这个穴位定位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很明确,关键是要找的这个伏兔后交分。


伏兔的概念,在后世的文献里有比较形象的描述,就像一只兔子趴在那里,高高的,现在人很容易找到相应的现代解剖学术语股直肌。所谓“分”是指的肌肉。《内经》、《黄帝明堂经》均可见“分肉”一词。则“交分”就是两条肌肉的相交处。


现在解剖学可知股直肌近端(即“伏兔后”)内侧的缝匠肌与外侧的阔筋膜张肌相交,形成一个明显的三角形凹陷,就是我们所说的“伏兔后交分中”。至此,我们很明确的知道髀关定位在哪里了!


所以大家要明白,西医学讲的是肌肉与肌肉之间,比如说他说缝匠肌与外侧的阔筋膜张肌相交形成的这个地方。


那么在中医上,实际上他看到的不是肌肉,而是看到的在体表上的明显的一些凹陷部位,或者是明显的一些塌陷部位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形态变化,那么我们把它称为表面解剖学。针灸对穴位的概念,实际上它就是一种表面解剖学。


当我们第一次通过这种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古典针灸的时候,就能理解中医针灸的表面解剖学宝藏,向我们展现出了很多很多东西。比如说“转手骨开”取养老,大家看都能摸到没?


我们的小指下面有一个一个骨头,我们手一转动当凹陷出现的时候,这个穴位就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阔肩骨开”取膈关,“开口取上关”、“闭口取下关”,“斜举臂”取肩髃、肩髎,“直立扶墙,翘足”取承山……这些都是我们古人对于这个表面解剖学的一些认知和理解。


我们老祖宗他不会说你跟他在表面记这些穴位,有些穴位是运动中出现的。比如说转手骨开,比如说天井穴需要拱手、然后曲肘以后才会取到。这些穴位,实际上是在临床上或者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一些特定部位。


从这些经典的实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这个古典的表面解剖学,使用的是笼统的非专业术语,比如说“两筋间”、“两骨间”、“分肉间”、“ 动脉中”,这些词就像诸筋、骨、肉、脉等,皆没有具体的名称,又没有相应的图解说明,只能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


实际上他就容易造成一部分的缺失,针灸的一些大的著作中的穴位呢,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教材和一些针灸大家有一些对穴位的明确定位,也有分歧,这些分歧,只能通过临床应用进一步细化。比如中冲穴的定位,通过临床上揣摩去找,然后发现真正的位置。表面解剖学让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穴位。

 

单穴单控,按哪个键?


穴位就像家里电灯的开关一样,每个穴位有不同的用法,或者某些穴位单独的它会控制某一个部位。 


2003年,我有一位嗝逆患者打嗝,声音非常大,而且打嗝一直不停。这个嗝肌痉挛会造成很多其他问题,经过其他治疗都没效。他来到我们针灸科,根据辩证,我们对患者进行了体表触诊,按到膝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阳陵泉时,患者就有明显不一样的感觉,随着按压程度变重,嗝就停止了,于是我们就在这个位置扎上一针,有三分钟,那打嗝就神奇的消失了。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一个较大的位置,我们做针灸治疗,打嗝的时候按内关、中脘、膈肌、膈腧穴这些位置较多,但是此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感受,就是因为取到了足少阳胆经中的一个穴位。


后来经询问,这个患者与家人生气,导致膈肌痉挛,胆经与肝经相连,疏肝利胆以后,这个嗝就没了。


是不是我们身体上的有些穴位就像一个开关一样?我按到这个开关穴位(或者相应的这些位置),疾病就去掉了?后来我就经常发现,嗝逆,它取的穴位可以很多,也并非一定是阳陵泉,事实上同样的症状,有很多部位可以调控,比如说近取穴、局部取穴、远取穴、患侧取穴、健侧取穴。


比如有患者扎针的时候,我们也用过攒竹穴治疗嗝逆,膈腧治疗嗝逆,内关穴公孙穴配合治疗。


所以说,某些独特的一些穴位,单独的可以治疗这个疾病。当我们去治疗这个疾病的时候,我们通常情况下是要行针,如果有效就停止,如果没有效,继续再寻找下一个穴位,那么慢慢的,就可以把相应的这些病症解决了。


通常情况下,用什么诊断呢?有时候我通过脉诊,有时候是循按,因为有些经络会堵。比如说打嗝那个病人,实际上他在阳陵泉是有一个绿豆大小的硬结,我扎针时就将针扎到这个硬结处,用了一个泻法,他就恢复了。


以牙痛为例,一般属手足阳明经,面颊部的穴位,以诊脉的方式。如果面颊部的大迎脉盛,要取大迎穴或者下关穴颊车穴;如果大迎脉不盛、阳明脉盛的时候取的是合谷穴;如果是阳明脉正常而侧头部的耳门或者颔厌脉盛的时候,取的是侧头的耳门,丝竹空;浮白、完骨这个处有压痛呢,就取少阳脉这个经脉的穴位;如果是阳明脉正常而手腕尺泽的少阴心经神门穴出现异常,取的就是背俞穴的心俞和厥阴俞穴为主。


所以大家要知道,实际上真正的是通过身上不同的像大迎等一些穴位揣穴,比如说阳溪脉盛,或者侧头部耳门,丝竹空一些特定穴位,有压痛时取相应的穴位;


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式,由于12经脉整个的触诊法现在临床用的少,实际上我们多采用的触诊的方法一般是背部腧穴的触诊,然后是腹部的触诊,第三就是井荣腧经合五腧穴的触诊。


背俞穴的触诊,井荣俞经合五腧穴的触诊,由于它在肘膝关节以下,十二条经络特定穴位的寻按,对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很有效,一是诊断较方便,二是治疗上比较容易操作,风险不大,安全性高。


一般五腧穴做的较多,多数情况下腧穴上出现皮下结节、条索,肿块这些状态,在临床上经常看到,取相应的穴位处理。


比如一听患者说,一夜难以安眠,一般都在手心经上去找,在五腧穴找,很快就会看到条索状,或者异物,按硬等,有结节状的物体,比较高明的针灸师,能够通过这些临床上患者的症状,更快更准的找到问题。



《黄帝内经》“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者,叩之不发”。就是说知机关奥妙,以毫发之力就可以触动,我们去按,力量很小,但是,它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果不知道机关,随便去找,用多大的力气,触发不了机关,就不能打开开关。


就像电影里寻找宝藏机关的,机关很小,位置比较隐藏,去找到他就很难。《黄帝内经》关于针灸精髓的概括,“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宝”,说的就是得气非常重要,那么得气知道选穴开穴,才是最重要的。

 

多穴组控—先按哪个键?


多穴组合,临床中治疗复杂的疾病往往不单独取一个穴位,而是联合多穴组合。


多穴位的组合对疾病治疗有更好的作用,那么多穴组合在扎针的过程中有没有先后顺序呢? “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就说胃之府的疾病可由腹股沟处的气冲穴和膝下三寸的足三里穴共同控制,实际这说的就是一组。



在实际临床中,一个症会出现很多穴位特殊反应。胃肠道的病变中募穴中脘90%一定会有压痛,足三里也会有反应,公孙内关也会反应,背后的背俞穴,皮肤附近也会有相应的不同反应,这就是多种反应对应某一个疾病。很多穴位都会支持到你的诊断,也会作为你治疗疾病的手段。


那么这些穴位有没有扎针顺序呢?有。“厥头痛,员员而痛,泻头上无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这是《黄帝针经》中说的很明确的。就是在治疗一种疾病的过程中,取穴位也有相应的顺序。


比如说一位朋友问失眠穴按哪?失眠是有位置的,因为我们身体左升右降的这个原理,扎针的时候先以升为主,以右为降,因此,我们会先取左侧的穴位,然后再取右侧的穴位,顺序比较明确,取的是左升右降的原理,像做艾灸的时候先就关元,神阙,然后再灸两侧的大包,最后再灸足三里,就是培土灸的顺序。


针灸的时候呢,针灸的穴位重要,针灸选穴先扎后扎,这是有其规律的。

 

针灸治疗的时机


我们在针灸操作时,什么时候?往哪个方向做?是不是也有其规律呢?



 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对于穴位针灸介入时机的总原则,就有许多明确而形象的论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其总的精神是要在未病之前、未盛之前和已衰之时,进行治疗。


那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患者他头痛,每到晚上七点就加重,到十点多缓解了,那么这种情况下呢,我们有夜诊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劝患者说,就让他五到六点来,在他疼痛还未开始即行针刺治疗。


或者说这个患者他赶上的时机也不好,或者他已经疼完了,或者说他出现的症状已经消失了很多了,那么“刺其已衰者也”,也就说已经变成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用的,那么就说明时间上对治疗疾病还是很关键的。


比如说我们治疗一些周期性病变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刺其未生者”之时,这样效果是最明显的。大多数针灸的适应症,不失时机地、及早地进行治疗,效果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治疗的早呢,效果也就比较快,在我们在临床上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科室原来有一个患者,他就是急性脚踝扭伤,他是陪着孩子来看病,然后在上厕所的时候就摔倒扭伤脚,当时正好在我们这个楼层,然后他拍了个片子看了一下确定没有骨折,然后他的脚就逐渐开始瘀青,但是不很明显,我们直接做放血,排出瘀滞的血,然后呢,给定向做了个针灸,以泄法为主的针灸。


然后第二天脚消肿,以后做了一次艾灸,患者三天脚肿即消,他自己都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是因为他治疗时间较早,治疗缓解的速度就很快。


第二个,比如说一些可以预知的病,我们在发病之前治疗,刚才跟大家已经说了,就是头痛啊,心理疾病或者痛经之类的疾病,我们可以事先预防啊,这个治疗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另外一个,“凡精于脉色者”,尽管还没有自觉症状,但见脉色异常,在针灸的时候呢,我们也可以治疗。还有先兆性的疾病,一定在身上出现症状的时候就扎针,比如感冒或者中风,比如说中风早期出现了一些预兆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做艾灸。


治疗有规律性的发病,比如痛经、哮喘,都会提前治疗,这个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行针的层次


另外一种方式呢,大家知道我们的很多穴位呢,在临床上有300多个穴位,实际上我们真正常用的穴位在临床上也就几十个,有一些穴位呢,一个穴位就可以控制多种疾病,用什么方式去启动这一个穴位的作用呢?在于针灸的层次,在《黄帝明堂经》就指出“会宗”一穴,分上、中、下三空,分别主治皮、肉、骨不同层次病症。


孙思邈《千金翼方》,也说“神庭一穴在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有一些高明的针灸师,他可以通过一个穴位治疗很多种疾病。


比如说,我们原来有一个病人,他疼痛的位置就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小腿部的疼痛,就是在小腿前侧和侧面出现这一个区域内的疼痛,我们当时下针的时候呢,取的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


由于它疼痛的位置在肌肉层面,那我们扎针的时候,扎的是中层,那就不会太深,行针以后呢,前侧疼痛消失,侧面的疼痛仍在。我们将针提到皮下,针尖向阳陵泉的方向,下针到基层行针做补法,足少阳胆经这个区域的疼痛呢,也消失了。


关于穴位呢,它是一个层次不同的空间,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治疗疾病的时候,在浅层中层和下层是可以治疗不同层次的病症。在临床上,我一般通常把它分成六个层次,那么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以六经的层面去下针,病在哪一层,针在哪一层。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行针的方向


比如腿外侧的环跳穴,有经验医生在扎这个穴位可以调整针的深浅,及针的方向。向前阴部传导,一般是治疗阳痿的;向腹股沟传导,治疗的是肾绞痛、闭经;如果要向下方向传导,一般是治疗腰椎腰腿痛为主。


针灸的方向会决定他治疗疾病的哪个方面“气至病所而有效”即不论什么部位、哪条经脉的腧穴,只要能控制它的针感向病灶传导,就能治疗该病灶处的病症。


我们在临床上,腧穴的主治也突破了它的一般规律。我们经常运用,时间久了就会用出很多经验。如张士杰之妙用太溪,郑魁山之巧用风池,贺普仁之活用合谷。是因为风池也好,太溪也好,合谷也好,都是功能比较强大的一些穴位,所以“气至病所而有效”。


《黄帝内经》中也说,必须要达到这个治疗疾病的位置,它就能达到效果。达到效果呢,就像汤泼雪,就像风吹云,那个效果是比较快的。


结束语


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认为呢,是在于和合,和合就是和谐。那在人体呢,如果把人体比作一种交响乐,由多种乐器,按照总谱,在指挥的调度下会产生不同的旋律。经络就是是琴弦,腧穴就是琴键,经方就是琴谱,针灸就是音响师,针灸是聆听生命之声,并且时时与机体交流互动。


当机体受到干扰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时,针灸师借助一双敏感而有灵性的手弹拨特定的一点,也就是我们说的穴位,启动身体内部的结构控制,让身体重新奏出和谐美丽的乐章,这是我们针灸师应该做的。


我们从来不会去破坏身体真正的主旋律,我们只是在特定的时候,借由身体上的开关,启动一些身体内在的机制,让身体自动回到和谐的状态。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我对针灸的认知,也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 荐 阅 读




公益讲堂第11讲|你了解体质吗?(上)


公益讲堂第11讲|你了解体质吗?(下)


公益讲堂第10讲|你了解体质吗?(上)


公益讲堂第10讲|你了解体质吗?(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