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堂第14讲|我眼中的针灸(上)





大家好!我是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针灸推拿科的主任医师,我叫艾诗奇,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20年来从医的一些经验,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主题是《我眼中的针灸》。

 

针灸起源


大家一提起针灸,其实在我们国内普及度还是比较高的。针灸有很多起源,今天我就和大家在这里说一说,我眼中怎么看针灸。针灸如果从这个字来分析,它本身应该是针刺与艾灸(或火灸),两个分开的部分。


针灸包括一部分是针,一部分是灸,它通过不同的术式的组合,可以对肌体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强度,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治疗疾病的需求。但几千年以前古人是如何看出人体需要刺激,以及如何想出如此绝妙的刺激方式呢?


这里面说的针灸,就绕不开针灸起源的问题,所以一说到针灸起源,大家争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先有经脉还是先有腧穴,其次就是先有灸法还是先有针法。


我们字面上来理解,在说文解字上来说,大家可以看到针字是一个金属旁加一个十字,灸上面是一个久,下面是一个火,其实从我最早对针灸的理解,我觉得金属的东西可以导气,金属的东西一导气,所以针是一个金属旁,但很难解释的就是它为什么是一个十字。


后来我干针灸的时间比较长,我对针灸逐渐地理解,我觉得这个字,这个十字呢,可以说一个是经脉,一个是络脉,那么经脉与络脉之间相连它就形成一个十字,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平面。


用针以导气行经脉与络脉之术,这是我一直以来对针的想法。灸呢,大家可以看到,艾灸说的是久火,就是久久地燃起火去做的一些治疗,那么这个治疗过程中,它与火是分不开的。


最早灸火的东西我们老祖宗为什么选择了多种材质,现在大家都知道灸主要用的是艾灸,就是说的艾叶去做艾灸。最早老祖宗不一定选择的是艾,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慢慢的才形成艾灸。

 

寻找腧穴的起源


现在我们再先聊一聊,是先有经脉还是先有腧穴?


说起腧穴,我们首先要向古代中去寻找一些证据。在腧穴之前,我想灸法的年代可能要早于针法比较久。在古代的灸法中,至少一直到唐代的时候还是强调灸疗的部位,他的直径要超过三分才有效。


如果将时间推到秦汉以前,多种材料的多种灸法应用时期,要求灸疗的部位以及面积就会更大。


艾灸的手法相对来说,要求第一个是艾灸的部位,第二就是艾灸的灸量,也就是我们说你要灸多长时间,灸本身对于整个部位的要求是比较宽大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种灸法,大家知道艾灸的灸条也从直径尺寸很小的0.5厘米直径一直到最大的,可能是4.5厘米或5.0厘米的,我也见过超级大的就是直径5.56.0厘米直径这么大的灸条。为了达到他的灸量,就要求灸疗的部位面积很大,做艾灸的时候做的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


第二在内经里,论针的时候是十之八九,论灸的是十之一二。应用最多的实际上说的是血针和气针,大家现在对血针和气针可能有分歧,以我们说的血针就是放血疗法中的血针,以刺络出血为主的针法,气针就是以调气为主的针法。


在北方以前老一辈的说法,就是扎干针,就是说这个针里没有带任何东西,只是仅仅是一根针而进行的操作,内经时代说灸法是一个面,血针就是我们说的刺络放血方法是一个段,而且不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一个部位。


第三个,就是通过现今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到中国第一部针灸腧穴《黄帝明堂经》腧穴的定位和系统的研究,发现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少腧穴的定位是非常精确的。小到12个毫米一个骨孔,细到一个骨缝,三分之一的地方就能定两个穴位,而且体位也十分讲究。


大家知道所有针灸过程中,扎针是要求体位的,比如说我们取曲池的时候要拱手取;有一些特定的穴位比如说承山,我们要踮脚尖取。取这些特殊的穴位,它的取法是有要求的。


那么这些方法中我们换体位,或者精确取位的这些方法是因为灸法的需要吗?我们觉得灸法它是一个面操作的,针法它才以一个点操作。


所以我们觉得,腧穴应该不是由于灸法而产生的,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调气的微针,在气针普及以后才出现了腧穴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腧穴在内经中为什么会称为气穴、气府和孔穴这些意思。说明它这些位置,相对来说较小,不是以一个面去操作,多数情况他是一个点。


现在我们说,穴位的操作多数情况下是筋与筋之间,筋与骨之间,或者是凹陷,或者是凸起,凸起是比较少见的,只有个别的穴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操作穴位的时候,我们要找的一些位置,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身上摸或者揣穴,揣到一些,能摸到的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处,一般是我们取穴比较重要的方法。



这个就是扁鹊针刺图,大家知道扁鹊是我们针灸的老祖宗,就是扁鹊扎针的时候针刺的图像。


这是汉代当时的画像,在整个古典的传说中,扁鹊他的形象多数以一个鸟的形象,然后以手部的针刺去做的这个针刺图。所以我们说腧穴的出现是由于针灸或者说我们说的气针而出现的腧穴,而不是由于灸法,或者说气针的出现而导致腧穴的出现,这就是用我们以前的理论去推导现在的这些东西。


实际上对我来说,我更偏向于针灸或者中医应该是一个未知世界的一种文明。我觉得《黄帝内经》也好,针灸也好,这些东西的出现,包括我个人认为腧穴整个体系的出现,或者经络的出现,更偏向于道家医学的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有些道家的经典,就是我们人在打坐的过程中,由于返观内视以后能够看到人体真正的气脉运行,也能看到真正的经络运行。我个人更偏向于这类看法。


现代人类的认知也就是我们通过这种推导的形式,觉得腧穴的出现是由于针刺的方法而倒推出现的。先诊断部位及相关的诊断病后,最后再定刺络的部位及络穴的主治,最后形成了络脉整个的概念。


这就是整个腧穴或者经络整个比较全面的历程。


九针与五兵之器


大家知道腧穴了,源自哪里,那么我们扎针用的针是比较小的,下面就来讲一讲针的演变过程


《黄帝内经》上说的黄帝九针是怎么来的呢?九针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出现,大家觉得九针就一定是九种针吗?在临床上其实九的概念是一个概数,不见得真正是九个针。


我们现在真正临床真正用的这些针法相对来说以微针居多,所以说有一些针具,我们在临床上也没用过。九针真正的演变,最初的时候,很多人觉得砭石是作为针法九针演变时最初用的方式。



砭石真正的操作和我们针的操作有多大的区别?“用確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称其小大而为之硅,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谓之不还;二曰脓浅而砭深,谓之太过;三曰脓大而砭小,谓之澰,澰者恶不毕;四曰脓小而砭大,谓之泛,泛者伤良肉也。”


这是《脉书》中的说法,大家就看到砭石最早在我们真正意义上操作的时候,用于的是治疗脓疮,就是外科中的脓肿一类的东西。有没有脓,脓有大小,称的名字又不一样,用砭石切割脓肿的时候,有一定的手法,切得多了也不行,切得少了也不行,他讲的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再看一下《黄帝针经》,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的官针里面说的:“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大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他说的是凡针之要,扎针是最妙的。


九针由于大小长短各自不同,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他对疾病的治疗,病深要扎在深层,病浅要扎在浅层。如果病深针浅,病气泻不了,这个病气不泻的过程中,就会留在皮肤上成为大脓。如果病小针大,气泻得太过,反倒为害。


我们就知道了,一个小小的疾病,比如我们大动干戈,那么气血的流失会引起身体整个本源的受损。病大针小,气又泻不出去,也不行。


大家可以看出来,在针的实际操作中,它和砭石是有区别的,砭石主要源于治疗脓肿,一种外科手术的一些方法,而针灸的九针的操作范围就比较广,由于砭石的治疗是用于痈肿,黄帝素问中提到的针法强调了,它跟砭石之间有区别。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砭石与微针混为一谈,就是因为在《黄帝内经》中有针石一词,但是实际上,在六朝元起著的《素问》里已经说明针石、鑱石、砭石实为一词,实际上砭石还有一个同义词叫铍针。砭石应该就是后来九针中的一种铍针的针法。



大家现在来看这个图,如果我不把底下这个字给大家看一下,大家是不是认为左边这个图像中的东西和右面这个图像的东西非常接近。


如果只给大家看到图片,又没给大家说一下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大有多小,那么大家可能就更不清楚,因为长得实在是很像,左边这个图是,在古代战法中的一套兵器,它就是五种兵器中的四种,因为这个图片实际上真正的实图是很大的,我们看到仿制的铜制的九针是在右边,实际上它这个针尖的韧度和前面的感觉已经非常接近于兵器。


在古代中,兵器象宝剑腰刀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这功能是什么呢?就是用于祛邪,或者说我们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大家也知道,很多在中国古代形象中驱鬼的一些像钟馗,他手中拿的是铁锥,以刀剑形状的铁器也被具备有祛邪的功能。


在古代,人们患病,也认为是鬼邪所中,所中的部位不同,症状也就出现各异,所以就会有一些名词叫鬼打,鬼击,鬼爬等病名。在《黄帝内经》中也会经常出现神或者鬼这些概念,这些概念的表达,大家应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看。


比如说我们古代的这些人,他并不知道有空气的存在,或者说他对未知的、自己不能以眼睛看到的东西都被他定义为、规范为“鬼”或者“神”的这个层面,所以他有一些神机、鬼神之类的说法。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对未知世界应用的统一名词。所以对“鬼神”现在大家就好理解了,比如我们生这个病,这个疾病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为什么造成的,这就是一个未知的因素。


那么在古代的人,就用鬼神这些概念去说。古代人,如果用鬼或者神这些东西说之后,用什么东西去驱鬼驱邪呢?古代人肯定用兵器类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的这些五兵之器的东西,铁锥啊或者铁剑啊之类的东西。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是《十三鬼穴图》,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传》里治疗百邪所中之《十三鬼穴图》,它指的是人体的十三个比较重要的穴位,这些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百姓很多年。


《黄帝内经》中也以周身腧穴为病邪所侵袭之处,需要用针刺去其疾病的时候,成为“邪气之所客,针石缘而去之”。所以呢,以剑形、刀形或者箭形针具刺病,就是古代人对“驱邪逐鬼”的观念的一种表达。因而砭石这个疗法,也取材于我们古代的兵器。


那么真正的兵器就像大家看到的这个形态,它用于驱邪除魔,或者驱邪除鬼。而且它比较尖利,所以用这种方法来治疗疾病。


最初的这些针具,九针出来以后,它有各自的不同,长针,毫针,有各种的针形。对于九针图,在《黄帝内经》就有很明确的表述。

 

不同类型针具的运用


现在来说一说我们现在临床到底是用哪些针去做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疾病相对来说变多,一些治疗疾病的方式也相对变多,那么就导致针具明显的变化,最终,慢慢的有一种针变成了我们近现代几百年用的比较多的针,我们称为:微针。


微针真正取法于毫毛的毫针,不仅极大地扩大了针刺入的范围,而且可以长时间地留针,避免出血,催生了支撑针灸学的两大支柱:针法和气穴。


针法从简单的“制砭石小大”的砭法,到通过提插、捻转、轻重、快慢等要素组合而成的复杂的补泄手法。在刺血的血针之外,诞生了以调气为目的的气针,随之产生了“气穴”的概念。


腧穴定位也开始从砭法、灸法时期较笼统、较宽泛的面或者部位,向较局限的点——穴位方向发展。


随着腧穴定位不断精确,以前属于同一个针刺部位的穴位也演化出多个不同的穴位。这个时候,我们说的针灸学整个的基础就已经形成了。


毫针中如毫毛,在《黄帝内经》里,说蚊芒喙。那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蚊芒喙,这个蚊芒喙是什么,它指的是一种蚊子,那蚊子的嘴的粗细呢,他认为就是毫针的这个粗细。


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用的这个针,0.300.35或者0.25的这个针就是毫针。


我们以前老祖宗在《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曾经说:疾在腠里者,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所及也;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病在肠胃之间呢,以药和之。若在筋脉之间呢,以微针治疗,这是脉经中的原话。


那么大家就可以明白这个穴位和针,真正操作有自己原理的。比如说疾病在腠理,大家能理解吗?相对比较表浅的部位,那么汤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就可以用了;如果在肠胃呢,就是用的酒醪之所及,或者是喝药这个方式。所以针灸最大的面,是在血脉和气脉之中以微针治疗。



以上就是描述不同时代的针具,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的九针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形态和组成也变化了很多。看,这是我们临床相对常用的针具。


第一个就是小针刀,又称韧针,在针尖前面比较尖利的像针刃一样。这个针刀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专门针对硬结,下针的时候他的疼痛感相对要比正常的针要细一些。中间那个是宽针,后边那是铍针。下面这个芒针,比较长。然后这是浮针,我们针灸的同行都会用。很多老师应用浮针治疗疾病,会起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


九针随着我们时代的变迁,随着我们生活整个状态的变迁,针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会促使了很多的改良,这就是我们在整个临床中逐渐慢慢的演变过程。


比如说我们临床,血针已经不会用三棱针去放血,一是三棱针它的针尖以三棱为主,相对来说比较钝,而且三棱针刺的时候又比较痛。造价较高,现在我们临床上都是一次性的,它实际上已经不符合我们临床上的要求。


我们大多数用的是什么呢?基本上都是用的是注射器一次性的针头,点刺这样比较快速,刺后放血,痛感小,创面可控,给患者做血针。


针灸的针,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临床上现在用的针的品种0.12比较细的(我说的都是直径),0.120.140.16直径的美容针。那么0.12用于小儿,基本上是无痛的。0.140.16的针,是相对比较细的,大约是我们正常0.30针的1/3粗细,用于调气。


对一些比较怕疼耐受性不强的病人,针具上用这种针是比较合适的。剩下的就是我们临床中常用的,比如说0.20或者是0.220.25的,像操作颈、肩、腰、腿、痛这些疾病的时候比较常用。


我们在用的0.35的针的时候,比如说皮肤上有一些坚硬的硬结,我们需要以解经结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硬结,它跟针刀的性质就比较像相似。


但是针刀,它对筋膜之中的作用是很好的,针刀和针灸的区别就是0.35的针因为它针申是圆的,在进针过程中,可以在局部以手法操作。而刃针的针尖是扁的,它只能在一个平面上操作,它没有办法旋转。它就没有办法出现旋转的动作。


比如说我们做补泄手法,特别是泄法的时候,对一些硬结处理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优势。我们可以用手法操作泄法,比较粗的针,对于一些硬结呀,大块的肿部啊,0.35的针,它就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艾灸与八木之灸



接着看一下,灸法中的所有的这些东西,比如艾灸,古代除了艾叶这种东西以外,我们还用其它的东西做灸法吗?这个是在曹雪芹《红梦中》有说:这日正是端午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在《皇帝虾蟆经》有说:榆木之火以灸即伤骨,多壮即骨枯;枳木之火以灸即陷脉,多壮即脉溃;桑木之火以灸即伤肉;棘木之火以灸即伤骨髓,多壮即髓消。右八木之火以灸,人皆伤血脉、肌肉、骨髓。


我们再看下面:灸疗之艾以陈久为佳。《本草纲目》纪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那么大家可以从这个点看到,真正在远古时代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了很多种方法去实验的。


最后总结了榆木之火会伤骨头,伤了骨头会令骨枯,枳木之火会脉陷,桑木木之火会伤人的肉,棘木之火会伤骨髓。那么他们就找到这些火都不适合去做艾灸,在选择的过程中,发现了真正适宜做灸法比较物美价廉,且容易得到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艾叶。


大家看到实际上悬挂艾叶,插着菖蒲,驱邪避讳,这是已经很早的一种风俗。那么艾灸中的这个艾,也正是因为这种风俗,与我们说的针灸中的九针,与兵器中的一些东西是一样的。


它最早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驱邪,辟邪。这是我们对未知世界,不能理解的一些东西能够驱避它。大家可以看到,“艾”它上面是一个草,说明它是一种草类的植物,下面呢,是爻字的一边,而且它是左右相交的,它是一个以纯阳为性质的一个乂,阳为性质,以阴阳相交为目的的一种植物。


这个在战国时的孟子就会有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最早人们用过很多灸材,最终选择了艾叶。


大家知道,可能听过倪师讲座的一些朋友,就会知道其实倪师对于艾叶,他的讲法就是,艾是纯阳的,第二,艾本身它有一个性质是向下,就是说它会找很多很多的冷水,就是它的性质向下找水的。


大家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身体呢,当做一个小宇宙,那我们身体中的70%是由水分组成的。那要去找水,是我们全身的水吗?不是的,是因为它药性纯阳,它找的水就是我们的寒水,以去驱寒水,让寒水能够蒸发或者能够重新气化,这是我们用艾做艾灸的目的。


艾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古人最早操作是直接灸,他多数情况下用的是疤痕灸,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最开始的时候他是不会做隔姜灸、隔盐灸或是隔附子饼灸的。


最开始都是直接将艾柱放在在穴位上灸,就会烫出大泡,烫起了这个泡以后要挑破了这个泡重新再灸。那个疼痛面是比较大的,对来患者来说会造成永久不能愈合的疤痕。在后期,逐渐的间接灸取代了直接灸,间接灸又分为隔物灸和悬灸,悬灸就变成了以艾卷灸为主的灸法。


现在我们在临床中,我们医院做的灸法也是比较多的,包括了隔姜也就是隔物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隔蒜灸,然后用艾去灸他。以艾向下的特点将药性带入人的身体作为的一种灸法。



在临床上现在最主要的艾卷灸分成两类,一类就叫悬起灸,包括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有很多种灸法。现在在临床上,我们也会经常给患者做一些灸方。


比如说我们医院现在做的像扶阳灸,培土灸,都是配好的穴位及手法去做灸。给患者以一种温和性的刺激,这种刺激在皮肤上移动是比较温和的。现在我们都是给患者灸的时候,灸在皮肤上实际热在底下,它会透到非常深的位置。


很多人就说你让我做艾灸,还不如直接让我烤个神灯。做其他的这些东西,艾灸和神灯的力量,它是不一样的。就我们现在说的特定电磁波,它完全不一样,它不一样在哪里呢?


当大家去开始灸的时候,灸的位置在皮肤外,可能开始会觉得皮肤比较灼热,后期当热量透进去以后,比如说,我们现在做关元灸,直着方向朝着关元的时候,那么他向下透,透过中间的组织到达腰阳关,在16椎那,还是比较热的,他会有明显的热感,在整个督脉上出现这种比较热,而在中间这部分是空的。


没有热感的,那么真正灸透的时候,患者经常会感觉到,后脊柱它是比较热的,腰阳关附近是比较热的。


这个就和你说的特定电磁波完全不同,电磁波能够透过皮肤下两三厘米,它的热量相对是比较浅表的,它不会像艾灸的这种能够透过,而且中间它会不热而后面热的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没有的。


另外一种方法呢,就是实按灸,实按灸是把药夹在艾灸卷里,现在我们医院做的实按灸呢,就是用几层纱布,然后将艾卷,直接按到纱布这个穴位上,市面上目前已经不常用,但实际上在我们医院是比较常用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用它取代了隔姜灸、隔蒜灸,因为实按灸它透过这个布以后,对于身体某些部位的硬结、增生,包括一些虚性的寒性的疾病,痛经类的,用实按灸的效果,就远远比隔姜灸效果要好。


实按灸现在我们在临床上用来治疗近视眼,用实按灸在背腧穴上做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他同时具有温阳排寒的作用,他是一个既温又排,有补法又有泄法的这么一个操作手法,是在我们临床上也比较常用的。

 

临床医案对经脉偱行的实证


那么我们说完了针法,又说了腧穴的由来,又说了针灸、针具的变迁,又说了艾叶,又说了我们真正的艾条变迁。下面通过一些临床医案来说一说经脉的概念和经络偱行现象。


如果说经脉的概念是在我们以前古代人形成的,那么古代人构建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会不会在我们当代临床中出现呢?其实很正常的,也经常会出现。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这个是在1974年上海第二医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额面外科手术做了一个颞颌关节成形术中,当时在1974年的时候还是实行针刺麻醉,当在麻醉合谷穴的时候,一个奇妙的情况就发现了,患者的嘴可以张开了,手术就被迫取消了,后来经过几次的针灸治疗,患者就完全痊愈出院了。


第二个报道,也是就是日本的一个医院的一个日本老夫人,原因不明,不能张口进食,通过很多治疗之后没有效果的。最终呢也是用合谷穴针刺之后患者的口开了。


大家接触过针灸的人,应该知道我们中医四总穴中有句话叫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它在手阳明大肠经上,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这个穴位随着经络直接循行于面部,它可以控制口的开合。西医它没有腧穴和经络概念,对于这种事情它是没有办法解释的。


第三例,是一个右基底结出血的70岁男性于发病的两个月之后接受针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每次针刺合谷穴,患者都能感觉到左面颊部有明显而且强烈的酸胀感和麻木感。


就这种现象,在针灸的过程中都重复出现,那么大家能知道,在针灸某些穴位的时候,实际上它相循行的部分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感觉。


比如说今天我在针一个病人时,我们扎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穴,这个患者平放手臂,中渚穴放着的时候,扎完针之后没有什么感觉,在留针十分钟以后,他就在同侧的手臂的外侧,手臂外侧就是手上还是三焦经循行处于到肩部这个位置。他就说有明显的疼痛酸胀感,非常难以忍受。


我们起针以后,跟患者在聊天的时候得知,他右侧这个位置曾经受过外伤。那我们扎中渚穴,大家可以查一下百度,中渚穴,居然有明显的右上臂出现疼痛的感觉,那实际上是沿着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由于当时中渚穴它是来治疗患者颈椎病的配穴。


在这个过程中,中渚穴他在治疗颈椎的同时,手外侧臂这个病症,出现这个针感,也就是说在这个位置出现了一定的淤堵,就出现了酸胀的感觉。


现在我们看张建斌博士报道的第四个案例。某个患者在做扩展手拇指与食指这个动作的时候,总是引起同侧足背部不可忍受的疼痛,甚至将足背疼痛处注射10ml的麻药呢,让此处失去痛觉,在扩展拇指食指的动作依然出现疼痛。


这种现象西医没有办法解释,因为已经麻醉后它还依然会疼痛,西医就没有办法解释。


只好从中医的角度考虑说食指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足是足阳明胃经循行,那考虑到大肠经和胃经共同的器官是齿,因为我们的手阳明大肠经最后循行落于两齿,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落于上齿和下齿。


那么就问了患者说你是不是牙痛?患者说确实牙痛,于是治疗牙齿,患者由于动食指而导致的足背的这个疼痛的现象就消失了。


那么就可以证明,我们的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正好连接的牙痛,把牙病治疗了,实际上经络的疼痛就消失了。


那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推导出,真正的我们治疗疾病的时候,身体上的一个部位,或者身体上的经络是代替我们五脏六腑向身体外代谢疾病或者排除病气的一个通道。


我们再看一下最后的这个案例,患者女49岁,半年前右上后牙痛,同时左侧足拇指痛,服止痛药也无效,整个牙龈开放后,患牙疼痛缓解,足拇指痛消失。


两个月后,患牙再次疼痛,同时足母指也开始疼,患牙拔除以后,足拇指痛消失。这就可以证明,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是相连的,这个局部的疼痛会导致牙齿治疗以后,足拇指疼痛也会消失。


大家要知道,我们这里面有一个足背疼痛,用麻醉药注射以后,它竟然不能缓解疼痛,针灸界有一个灸法大师,周梅生老先生,做艾灸做的比较久。他曾经有一个患者,剧烈头痛,时外伤造成的剧烈疼痛,他试着在这个疼痛的位置和相应找到的穴位上进行艾灸,在做艾灸这个过程中,就有明显的灸感传导,直接传导到了他头痛的地方,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经络传导。


后来周老爷子希望试一下,他在艾灸出现传导的这个部位的通道上,用麻醉药物注射以后灸感依然传导,然后他用一个手指或者是一个物体按压皮肤,传导就消失了,后来发现,在体表上,经络的传导,麻药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相反由按压或形成一些血管里的瘀滞,或者皮肤上的一些皮疹色素沉着,实际上是会影响经络传导的,在我们寻找穴位的时候,这些也可以做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


推  荐  阅  读





公益讲堂第13讲|你是“血瘀质”吗?(上)


公益讲堂第13讲|你是“血瘀质”吗?(下)


公益讲堂第12讲|带你了解“阳虚质”(上)


公益讲堂第12讲|带你了解“阳虚质”(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