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当湿气遇上新冠病毒,该如何调护?(下)



湿气的自我判定方法


人的湿气重不重,大家对照这些条目看看你中了几条?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干结,痰多咳嗽,头晕没精神困倦,眼袋下垂,阴囊潮湿,阴部潮湿,白带多有异味瘙痒,脸上油腻,睡觉打呼噜,口臭口黏,腰酸关节疼痛,特别疲劳,这些都跟湿气相关。

湿热vs寒湿,首先要区分一下寒湿和湿热。



我们前面总强调寒湿郁肺,湿热蕴肺,就是要把湿划分寒湿和湿热。湿热有热的特点,主要是舌苔黄腻,口干、口苦,这是有热。口臭,皮肤油垢,长青春痘,大便粘腻不爽,怕热易出汗,湿已经化为热了。


寒湿是偏阴性的、偏凉的一种状态,症状是舌苔白厚腻,口黏、食欲不振,水肿,怕冷,手足冰凉,大便不成形。临床生活中常常看很多人说大便比较烂,从来不成型,身体困倦,不敢吃凉的,这都是寒湿的表现。


而口臭口腻,不想吃饭,浑身长疖子,背上长疖子、头上长疖子,这都是湿热的表现。所以说治疗湿病,辨开寒湿和湿热就是辨阴阳。临床治病难不难啊?张景岳先生讲“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就是要把阴阳分清楚,把寒热搞清楚,是热还是寒,就这么简单。

 

生活中、临床上哪些食物可以祛湿呢?哪些东西容易化湿、增加湿呢?



肥甘厚腻,肥肉、油炸、生冷、冰冻饮料、雪糕、蛋糕奶油、冰啤酒都容易生湿!祛湿的,薏米、赤小豆、山药、绿豆、芡实、冬瓜、燕麦、生姜、玉米须,都可以祛湿。


这里强调一下,觉得体内有湿,那也不能天天吃,建议吃一天停几天再吃,这样身体还会借助药物的作用,自身去调节湿,天天吃利湿的东西也会对身体不好。要注意不是说天天都祛湿,湿过度了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过度地排湿,身体的正气也会损耗一些。

几款药膳祛湿

 

土茯薏豆芡骨汤:




食材准备:鲜土茯苓500克(干品则用100克),薏苡仁、芡实各30克,赤小豆50克,红枣3枚,生姜3片,猪脊骨750克。


做法:先将猪脊骨洗净,斩大块,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冲洗干净血沫;土茯苓洗净,砍块;红枣劈开,去核。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中,加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肾、祛湿除痹、清热解毒。


适用人群:潮湿的春季一般人群服食,尤适宜于脾肾虚弱,水湿失运,湿毒蕴蓄者。

 

三花二陈老鸭汤:



食材准备:霸王花100克,槐花、木棉花、茵陈、茯苓各30克、广陈皮15克,老白鸭1只(约1250克)


做法:白鸭洗净,斩大块,放进加有陈皮(或柑、橘、柚叶)的沸水中稍焯,捞出冲净血沫,然后,连同洗净的其他食材一齐置于砂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白酒少许,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2小时,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清肝泻火、清肺化痰、凉血解毒等。


适用人群:适宜于岭南湿热的春季一般人群服用。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嗜好,有些食材少一点、多一点都是可以的,有些花、草不一定很好配齐,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一些功效。

 

茯苓香菇玉笋:


原料:玉笋250克,香菇100克,茯苓粉10克,盐、高汤、淀粉,香油适量。


做法:将香菇、玉笋切丝,茯苓粉与淀粉调和,当油锅约六七成熟时,放入玉笋、香菇,高汤,淀粉,翻炒,撒盐出锅。


功效:补中健脾、除湿利尿。


适应人群:痰湿质、脾虚湿盛,小便不利,嗜睡易困,眼泡浮肿,关节不利等症。

 

绿豆粥:


原料:绿豆50克,薏米30克,杏仁1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绿豆、薏米、杏仁和粳米洗净后同放入锅中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适应人群:适宜于湿热质、暑热暑湿所引起的身热面赤,胸闷脘痞,下痢浠水,小便短赤,舌质红赤等症。

(注:暑热暑湿引起的身热面赤,胸闷胸疲,就是闷胀,湿热困住身体以后,身体天天像在洗桑拿一样,可以吃点绿豆粥,是大部分人都用过吃过的药膳。

 

车前马齿蛋花汤:


原料:车前草15克,马齿苋50克,鸡蛋1个。


做法:车前草和马齿苋榨汁备用,锅中烧适量热水,烧开后打入鸡蛋,然后放入菜汁,盐,白糖,搅拌均匀,出锅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祛湿解毒。


适应人群:湿热质、夏季暑湿,痢疾,水湿腹泻者。


在乡下的时候,马齿苋、车前草这些食材可以到路边上扯,到处都有。它有清热除湿的作用,还带有蔬菜的清香味,味道非常好。我们夏季常年吃,说起来很有回忆。

 

按摩祛湿小妙招

 

接下来讲讲祛湿的小妙招,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


先来看看阴陵泉,这个曲线的穴位大家都有,是一个特别好的健脾利湿、祛水消肿的穴位。特别是有的人坐久了下肢容易水肿,长按阴陵泉穴,摁上去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就可达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还有就是中脘穴,建议大家用灸一灸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灸的话,用穴位按摩也行。穴位的取穴方法这里不细讲,上面的图都标示出来了。这个穴位主要有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的作用。


如果没有艾条,就用两个拇指按压在中脘穴上揉一揉,按要有一定的力度,顺时针逆时针各五分钟地揉,可以健脾祛湿。所以说我们人体体内就有药材,取穴位就是自助养生的好办法。



接下来说说百会穴。醒神祛湿,特别是到了夏季,湿气重的人容易昏昏困困,打不起精神。那我们就可以将手握成拳状,来回揉搓百会穴,轻轻地拍击,就能消除湿气导致的人体头胀、头昏、头晕等情况。


因为“湿气往上,易袭阳位”,湿气能够困住清阳之位,在温病里就是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也就是说湿浊容易困住人的上焦清阳之府,我们的头脑,所以我们用醒神祛湿的法子:揉搓、轻轻地敲打百会穴,就能达到醒神开窍、醒神祛湿的目的。

 

最后,来看看振奋阳气以祛湿的托天转腰法,也是一个养生法。



大家可以从图中看得到具体的操作要领。这个动作可以驱逐体内的湿气、湿邪,祛除湿气造成的困重感。当湿气刚刚入侵身体的时候,做这个动作可以振奋阳气。


我自己就做过,就算基本没有湿气,我也常常以这种方法提升阳气,就是让人的阳气振奋起来,所以大家可以去尝试。

(附动作要领:双手交叉,手举过头顶,抬起脚跟,3秒放下。保持手部姿势,腰向左转,右腿绷直,3秒后放下。保持手部姿势,腰再向右转,左腿绷直,3秒后放下。以上动作为1次,建议做10-20次。)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以一种非常简易的方式和大家交流“湿邪”的特点,当“湿”遇上了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临床疾病的特征。主要是结合我们国家的第七版官方的中医治疗方案,和大家简易地交流了“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去认识身体的各种湿,然后找准了祛湿的一些办法去治疗,讲到了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实践中使用的方剂。也简要讲了一下三方三药,它主要是从经方里面来的,化湿解毒,淡渗利湿,包括五苓散。


还有就是湿气容易造成身体的一些特点,大家可以去学习,特别是刚才讲的湿浊能造成身体的各种不适,可以对照去分析,一般找到2到3个症状进行组合的时候,可以判断体内的这种湿造成身体不适的特点,然后选取之前讲过的办法进行治疗。

 

崔教授医务繁忙,蜂针醒脑祛疲劳上周我们科的王彬医生,讲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民间疗法,特别是蜂针疗法。课后,我们一些学生也来到了这里进行治疗,说明课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对我个人来说,我也会用蜂疗提升正气。


今天下午有学员来找我看病,好多患者,我特别疲劳。下午又开了科里的科务会议,感觉整个人困倦得不行,王彬医生看到我晚上要讲课很心疼我,就说:“主任,我给你扎蜂针吧!”他就用蜂针在我的百会穴扎了一下,瞬间我就觉得头脑清醒了。


其实刚才讲到的拍打和敲击百会穴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阳气的方法,起到化湿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太累,在很疲劳的情况下,就会有水湿造成困倦,人就没有状态,他给我扎完以后,我很快就精神起来了,所以蜂针治疗还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说要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其实前面跟大家讲到小白学中医,还有一个要点没有和大家讲,就是实践。其实是担心如果我过分强调实践的话怕大家会出状况,不能把握好度。


实际上学习中医,有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而时习之”,我们强调实践,但没有单独拿出来讲。实际上这种不用“针”、“刀”的方法,如果平常确认一下穴位的话,是完全可以去多实行的。这种知行合一是可以很快乐的,因为你确实有获得感。

 

今天的交流准备得有点仓促,我也不知道讲的到不到位、合不合适。因为本来想着就是要简单一点跟大家讲,我们这些从学院出来的人,都还是会有带着讲课的意思,实际上我觉得要培养一下自己把课通俗化的一种能力,让大家在学习中医中不会觉得难,不会觉得面目可憎,会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你跟我说的我就明白。你教的我能懂,我就能实践,我就有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民间的治疗方法放在第一位。然后再讲学术一点的内容,这样的话有一个次第,大家会觉得这样讲可能会安排得当一些。



 

答疑解惑

 

最后,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问题一:平时能吃人参吗?像平时吃抗生素一样,到生病时再吃就没用了。那平时做养生保健时,艾灸一些穴位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情况呢?比如,平时腰不疼,艾灸腰部穴位,到腰痛的时候再艾灸效果就不明显了呢?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养生都会有迷惑,我到底该不该干?该不该做这种养生?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干预人体,干预频率,就是用药或用药剂量发挥作用的问题,还有就是它的作用有利还是有弊?也是我们了解这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就像人参,包括艾灸,人参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而且又补肺益气,生津止渴,安神镇静的作用。临床大量用的时候,是治疗虚脱症,挽救虚脱症状的,一般都大量,十、十五克到三十克,另煎兑药吃,分次给危重病人灌服,这是挽救病人。


大家看到他大补,这是大补元气,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少量去补肺气亏虚,脾气不足。我们喝的中成药,比如人参归脾丸,人参蛤蚧散,少量可以提升免疫力,这里要搞清楚,就是说少量吃点人参对于虚症病人,那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元气亏虚很厉害的话,是用不着吃人参的,这是一个药物使用的问题。


而对于艾灸,艾灸常常是临床上治疗寒症,虚症,所以艾灸是针对寒证、虚证,寒湿虚证、阳虚证用艾灸进行治疗。我们养生的艾灸,有一定的区分,那就主要是灸我们的强壮穴,比如说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这样是培育人体正气。


艾灸常用的强壮穴位,这个刺激是计量使用的,艾柱也是有限的,干预的频率不像治疗疾病那么频繁,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用于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康复,或者养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用大量人参去养生那是不必要的,最好的药没有用好也是浪费。

 

问题二:如何区分桂枝加葛根汤症和葛根汤症?

 

答:这是一个大家学《伤寒论》过程中逐渐了解方证区别的问。实际上《伤寒论》的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发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他这里提出来,汗出恶风和无汗恶风,我们可以了解学习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桂枝汤就是汗出恶风,它是表虚证,我们用桂枝汤去治疗。表实证不出汗,单恶风,浑身直接疼痛的时候要用葛根汤去进行治疗。


葛根汤里面用了麻黄,麻黄这个药物,临床就是一个辛温的药物。它的第一个功效就是发汗,另外还有平喘、利水的作用,所以用麻黄就是要发汗的。


麻黄也用于临床上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的情况,它是一个伤寒表实证,区分它就是一个重点。区分麻黄到桂枝汤的思路,如果是无汗的话,就用葛根汤,有汗的话,桂枝加葛根汤。


问题三: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病,伤寒、中风、温病,哪一个的症状?

 

还有项背强几几。大家都在学习太阳病,太阳病第一条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项背强几几就是风寒,是困住太阳经表现出来的头项部僵硬不舒服的表现,属于太阳病,就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这个伤寒、中风里面都有。


温病,一般是外感温邪导致的发热,不恶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项背强几几一般不属于温病的范畴。

 

问题四:我妈妈多年患高血压,长期使用降压药,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中医调养方式。带她去看中医,服了一剂中药,服完后几天出现血压升高、头晕等反应,我如何判断这是瞑炫?老人家心里出现恐惧,还是坚持服用西药。


答:这是一个暝炫反应的好问题。《尚书》里面说“药不瞑眩,厥疾弗廖”,意思就是说久病和重病的人,服完中药以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疾病没有治好。古人的瞑眩,一般就是服完药后,要出现不舒服,昏昏困困。


我们都知道,用发汗法去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话,有很多人用完药以后会出现昏困,直接昏倒,之后血压正常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涉及到临床的瞑眩反应。


瞑眩反应一般的轻一点症状就包括困倦、疲乏、肩膀疼痛、腹泻,口干舌燥、上火、血压上升,眼屎增多、食欲不振;严重一点的会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关节痛,心慌、心悸、出疹子、昏睡。


临床上我们经常治疗好一些疑难病患者,我北京一个朋友的孩子,他出现室性的心律失常,然后出现剧烈的头痛。我们是用汉代的乌梅丸剂治疗,当用到一定剂量附子的时候,他就出现剧烈的头痛,当时她的家人很不放心,我判定她就是从厥阴病到表到太阳了,出现了颈椎、大椎附近后头部的头痛。所以我让她坚持喝药,坚持喝药以后,她经过剧烈的头痛以后病彻底好了。


还有就是我们临床上治疗很多血瘀证,吃完药以后出现了腹泻,腹泻以后病人觉得身体轻松了、舒服了,身体越来越好了。


我们判断暝炫反应,就是说当时出现暝炫反应是身体出现不适,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每个人的时间有长短)反而他身体更有精力了,睡眠也改善了脸色更红润了,食欲更好了,呼吸更舒畅了,免疫力提高了


从这个角度去判断的话,就是暝炫反应了,所以不是说难受到这个人受不了,而是有一个调解过程。临床去判断是不是暝炫反应,要根据具体情况,你要希望清楚就找中医看,他会给你讲这些东西。

 

今天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感谢大家谢谢大家



 推 荐 阅 读


公益讲座第3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上)


公益讲座第3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下)


公益讲座第2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上)


公益讲座第2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