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座第4讲| 国学经典在中医学习中体验与思辨 (下)












兴趣、基础、经典是中医学习的关键

次第


我们想谈一谈,如果大家真的有这份热情想持续深入地学下去,也有学习步骤的问题。


学习步骤要从兴趣开始。为了方便大家学中医,古人也准备了一些有意思的通俗著作,比如我们常常说到通俗的“四小经典”,是《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都是小歌诀的方式,编得朗朗上口。


记得当时我跟陈老学习的时候,陈老把两本书摆在我跟前,一个是刚才念到的“四小经典”一本,一个是四部经典一本。他说都拿回去吧,先去背一背,先去熏一熏。还有《医学三字经》,他说《医学三字经》特别简短,把一部医学史、把一些医疗技术讲得多么生动有趣。那时候没引起我重视,也背过,但没有深刻体会。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提高,其实我们前面讲到的,让大家去学中医经典,实际上从走过来的路来看,我觉得学习方证,学习《伤寒论》,确实是走近道的一种方法。本来学习是没有近道的,但是实际上可以有便捷的一个方式。因为大家零基础,大家学习《伤寒论》会感觉到,直接奔入《伤寒论》,也是有些难以消化的。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消化问题,就是大家逐渐可以选择中医的系列基本教材。我们在前面给大家推荐过其中一本,就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当时集中国内名家编的,第五版,绿皮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这套书其实是非常好的。从《中医基础理论》,去了解中医学术的基本框架,到《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到临床各科,实际上它是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前面告诉大家要有恒心,一定要分步骤。


目前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定位,这是我们反复要强调的。因为后面坚持下来,是逐渐入门到深入的一个过程,才会叫我做到后面的那些步骤。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还是能够捋顺从“小白”到“高级票友”,甚至到行家里手的一个过程。



很多《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都值得你反复地去沉潜、玩味。我记得我有一个同学,他在上海,当时考了上海的水产大学。他去念水产的时候觉得没有意思,他喜欢学中医。后来又回来复读,高考,考了现在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当时是江西中医学院。他年纪比我们大很多,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给人看病了,也帮他的亲人、朋友看病,而且看的还很好。我们就请教他,他说,“其实我也没读《黄帝内经》,也没读其他的,就好好地去读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我的内心很熟稔了,我再去认识人,认识病人,认识患者,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然,我就觉得,中医真是太美好了”。


所以我们在推荐的时候,也选了《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本。大家其实提到了,我给大家讲案例的时候,会感觉案例的“方”和“药”,都没有跟大家细讲。如果每次讲一个案例,具体去讲“方”和“药”,实际上也是会引大家进入知识的范围里面去。


大家后续可以自己去找《中药学》和《方剂学》,自己了解一些相关的方剂。有的时候都不用买教材,你想了解一个方剂,你只需要百度一下。








回归经典,再悟中医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把相关的教材、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以后,逐渐需要靠近的就是经典了。因为经典是始终绕不过去的。


我们行业有一句名言,“读经典,做临床”。什么叫“读经典,做临床”?因为现在编的很多教材,并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把其中的很多知识,逐渐汇聚起来,按现在学习的方便,总结成章。它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困住了,或者说影响了我们的想象力和整个思考能力的拓展。再回头读经典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古人那种原生态,原汁原味的东西。中医的很多大家都建议应该读原汁原味的中医经典。


这里也有一个要给大家讲明的是,阅读经典还是要讲到一个“悟”字。我非常推崇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慧能大师是听一句《金刚经》而悟道。


中医的学习,如果你经历了这个基础知识积累的过程以后,你是需要去“悟道”的。就是把知识放下,去读原汁原味的经典,能到一句话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荟萃起来的功夫和状态。我前面讲的“象思维”,基本上是以这种方式跟大家进行交流的。

 







善用先贤的总结,积累感性体验去实践


作为小白学中医,还应该更加重视的是,从基础兴趣的读物开始。比如说我们现在听的倪海厦老师和梁冬的对话,还有音频、视频,现在都很多,包括对《黄帝内经》的解读,还有《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这些书其实逐渐会让大家从一些“点”上,逐渐的汇集到你对中医的整体的认识。


我们从零基础学习中医,实际上是需要很多感性积累的。不仅仅说你自己去观察,还有更多的是别人的体会,也会促成你的成长,这个是很关键的。


然后就是读经典。读经典,首先一定是选好一些很好的注释。比如说我们读《黄帝内经》,可以读一读张景岳先生的《类经》。如果觉得这个难,也可以读读李中梓先生的《内经知要》,很薄的一本书,但是里面学问都很深。经典,我们读《伤寒论》,实际上历代都会对这些经典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注本。当然跟大家说这些,可能大家会觉得太难,我这里只是交代一下。比如说《伤寒论》,可以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这些都是能够促成我们突破的书,是真正能够认识到这门学问趣味的书。



还有就是对于我们专业人士来说,要进入临床,怎么去选好中成药?怎么去治疗感冒这些对吧?其实大家是可以实践的。我们本来今天还有一个主题是想跟大家讲讲这个太阳病的一些治疗,因为我想要等大家对中医很多方子、药要有一定的理解以后再讲更加合适。那个小册子,是我们的一位水平挺高的道友王老师,他多年的心得。实际上等大家基础更好的时候,我觉得分享那个东西特别有用,也特别好。


所以今天跟大家讲一讲学习中医整个过程。首先告诉大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一定要坚定一个恒心,有一个很好的发心,要敬天爱人。从兴趣导入开始,千万不要着急。大家首先一上来瞄准哥德巴赫猜想,去夺取皇冠上的明珠的时候,这也太难了。不仅是对你们难,对于专业人士都是非常难的。像我前面看到了很多相关的这个资料,我今天讲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怎么讲才讲的好?包括我们前面说的国学经典在中医学习中的体验和思辨。


这样讲完,我还没讲这个PPT,我觉得今天讲完这个,让我自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我也想跟大家讲讲中医到底怎么学,这样的话大家心里有个底。还有,告诉大家,中医别觉得太难学,你要逐渐找到一个趣味点,以后越学越有趣,而且一切都越来越简单。但早期不要给自己树立太高的一个山峰堵在跟前。一定要一点一滴地去前进。去体会它的时候,你会觉得,方便法门就来了。


这几天我也看了一些自学成才的老中医资料,比如说我们近代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叫岳美中老先生,他就是一个自学中医成为国医高手的一个例子。他原先是自己学习中国古文化,因为太用功太累了以后开始咯血,找一些医生看,效果不好。然后就开始自己看,在这个看的过程中逐渐学习中医。学着学着觉得中医是真正能够济世救人的,所以他就坚持学下去了。当时他没有老师,他就是读当时的陆渊雷先生的《伤寒论今释》,并以函件的方式写信给老师求助。大家看到没有?首先,岳美中老先生是因为他自己得病了,去学习中医知识,一点一滴,发现中医是可以济世救人,又开始坚定要把这个学好。实际上他是从关心自我、敬天爱人这个角度向好的老师去函求授。当时还不能跟老师见面,给老师写信,而我们现在,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了,所以你从网上、从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学习的办法,有很多通俗的读物,让你去建立兴趣。


我们建议,咱们有这么多群和组。大家不要压力太大,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分享还有体悟。在自己的群组内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如果你能这样去踏实地前进,我觉得学习中医就变得很容易。



我们还想讲到,古代有很多大夫,包括《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还有清代的名医魏之琇。当时魏先生他还是在一个工棚里面做工的人,他感觉中医是体悟天人之道的一个很好办法。他就开始学中医,然后在工棚里面晚上点灯看书。怕影响工友们休息,只能把灯光罩起来,在里面学。还有张景岳先生,《类经》的作者,他是40岁以后学习中医的,而且卓然成家。英雄是不问出处的,我们古人学习中医的精神,比我们现代人,更值得我们佩服。他们学习中医,真的是不带什么功利心态,他们出版很多书都是自己掏钱去出,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名和利。而且古人编的书有很多都是小本儿,从这里面能够看到他们一生的追求。


我记得我读了王孟英,就是清代的一位温病大家,他有一本书叫《归砚录》,里面写的就是他看病的一些经历和案例。为什么叫《归砚录》呢?当他开始学中医,游学的时候外出,就是现在说的行走江湖。他的祖父也是一位名医,送了他一方砚台。他在行走江湖几十年以后再回来的时候,他还是只有那一方砚台,并没积累大量的财富。我看到这个书名,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肃然起敬,体会到真正追求学问的人的精神,特别像中医这种天人合一地学习,内心要非常恭敬。


学习中医的方法,也需要你能跟大家交流,通过交流体会很多感人的地方,包括我的老师陈瑞春先生。所以我们真正在追求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觉到一个强大的精神所在。当然当你真正领悟的时候,很多小窍门也就有了,方便法门也有了。实际上可以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只要把握好学习理念、成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这是非常关键的。








学习中医的三个境界


我们学习中医,我觉得要加一点咱们的学习定位。就像毛主席说的,中国革命的一个关键问题,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你要想你学习中医的目标是什么?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奋斗了。切问而近思,目标一定要落到实处。大家不要着急,我和大家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很苦闷的过程。但是逐渐发现自己心态平和下来以后,逐渐领悟以后,就感觉到快乐。


学习学问第二个境界是什么?找到兴趣以后,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精神的存在。我觉得学习中医是一个很好的条件,应该去追求一个精神的存在。学习中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立定了一个长远的追求的话,你的心就踏实了。


做学问的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像我们说的这才是“得道”,“得道”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千百遍的历练当中,突然感觉到这么一个存在,豁然开朗。我原先付出的努力、苦痛、辛酸是多么有意义呀!有它们的积累,你体会到了悟道的过程。学习中医也是这样的。我们生活中会有“小悟道”、 “大悟道”,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在追求路上总是会有惊喜、会有迷惑、会被点燃、会被启蒙、会被升级、精进的一个过程。学习中医真的可以是我们一生的大愿力!


本来是要讲“国学经典在中医学习中的体验和思辨”,但是讲着讲着,兴之所至,刹不住车,让大家随着我的思绪一起绕弯了。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讲得不到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Q & A

下面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

问题1、手臂寒,不出汗的问题。

这是气化的问题很多人手汗多,应该怎样来解决?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这里反映了一个思维的问题,一个阴阳气化的问题。中医看病,有和无,正反是一理。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一体的。手足寒、不出汗是气化不能畅达的问题。气化异常,不仅能反应不出汗,也有出汗多的问题。湿哒哒,也可以是湿热停留在局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气化的问题。愚者察异,智者察同。要随方就圆,从整体思路出发,能够看到树木就要进到森林,一个整体,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问题2、必须要背诵原文吗?

大家毕竟是从事其他行业,需要背其他方面的知识。不是成为专业人员的话没有必要,可以放下。当然有兴趣能够记忆力好,可以背。根据大家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读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像我们说的涵泳经典,它更多的是能够促成你的领悟。有时间可以背那是好事,如果没有时间背也可以放下。因为我当时在学校是陈老要求我背,专业选手这需要经历一个苦行僧的创造积累的过程。非专业选手我认为没有必要。

 

问题3、崔老师讲座学习中的“象思维”无法完全理解,需要反复视听结合,不明白老师对症开方的思路,如果遇到症状变化的病人依然不知如何去辩证。这可能需要长期的浸入式积累,是慢慢感悟的过程,毕竟人体是这么精细和随时变化的仪器。

这虽然不是问题,但我能看到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能看到他从容淡定,他知道学习中医行医治病、人体的复杂,这是一种敬畏精神。不急不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共勉。这里他说的特别好,就是浸入式学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这样泡下去,感受到了。就像毛主席说的,要学会游泳,我们要到大河里到大海里面学游泳。实际上就是需要一个慢慢培养、体会的过程。这位群友的这种态度,和我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共鸣,非常感谢你的这一段分享。人生,学习也好悟道也好,真的像马祖道一禅师说的:平常心是道。就是一种从容淡定,不急不躁,不见小利,不欲速。学习和悟道都是一个智慧的过程,我们更多的需要把握悟道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我觉得这段话大家可以共勉,非常感谢!

 

问题4、八纲辩证和六经辨证关系是什么?均是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

这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的关系,有一位伤寒名家刘渡舟先生,他写过一篇论文,他说在明清时期,有一些杰出的医家,比如张景岳,程钟龄(《医学心悟》的作者),他们提出一个观点,说八纲辨证是从六经辨证中挑出阴阳两纲,一统表里寒热虚实。太阳、阳明、少阳是病为阳的章节,太阴、少阴、厥阴是病为阴的章节。表里,太阳为表,太阴为里;虚实,阳病是实的,阴病是虚的,所以说八纲辩证来源于六经辩证。我在读本科时也问过我的一位老师叫洪广祥先生,他说八纲辩证一般用于临床脏腑的辨证,六经辨证一般用于外感疾病的辨证。我认同老师的观点。


现在临床多年以后,发现临床外感疾病、脏腑杂病都用经方来看效果也很好。那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八纲辨证实际上是脱胎于六经辨证。所有的辩证方式,我在《论现代中医学习中的“死”与“活”》里面讲,辨证方式是可以很灵活的,不管是八纲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就像十八般武艺一样,根据你实际临床的需要选择。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选择是一个很好的法门,也是很好体现的一个个人的方便精神。

 

问题5、中医上“症”和“证”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用症?什么时候用证?

首先第一个“症”是症状的症,第二个“证”是证据的证。顾名思义,症是症状,是临床患者说的各种不舒服,比如头痛、眼干、便秘、失眠等症状。言字旁的“证”,中医认为是疾病在某一个阶段病理属性的一个概况。那什么时候用这个“症”和“证”呢?在望闻问切收集病人信息的时候使用症状的症。证是因为不同病因引起人体阴阳气血不同变化,导致人体出现的不同状态,就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逆的概括,要了解病机的时候,去概括总结的时候用证据的“证”。

 

问题6、健康吃补的原理是什么?

这是大家都想要了解的。黄帝内经里面说五谷为养,讲的是大米、小米、高粱、小麦等,是养身体的重要养分;五果为助,就是水果,桃、李、杏、苹果等等,这些可以助益我们的身体;五畜为益,比如吃牛羊肉、猪肉等,滋益我们身体;五菜为充,像韭菜、葱、秋葵等,气味和而补之,把这些都吃一些,来补益我们人体的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健康很重要的一个原理,膳食平衡,合理搭配,吃饭常常讲要荤素搭配,主食副食搭配,就是要有一个均衡、平衡的食补,药食同源。补并不是说非得吃鹿茸、海参、燕窝才补。把握膳食的平衡,把握身体的需要,才是正确的方法,是正常食补的一个办法。

 

问题7、请问桂枝汤方在太阳病初期、中期还是后期使用时最为有效?

桂枝汤是群方之冠,临床用的特别多,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没有说哪个时期用最为有效,临床上就是“有是证用是方”,桂枝汤是病人有需要用的时候就用。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望闻问切”知其是太阳病表虚症,不管是初期、中期和后期,判断是能用桂枝汤的时候就用桂枝汤,就是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讲究因人因地因时而治宜,不会刻板。前面讲到了学习中医一定要有“活”的精神。

 

学友们有不少来找我看病。发现他们听了倪海厦老师关于肿瘤讲座的内容,说很多肿瘤患者是阳虚。其中一个群友,他是一个典型的阴虚的特点。然后他问我:“要不要做艾灸?”我说:“不要做艾灸。”因为他的舌苔都是光剥苔了,他的阴液特别少了,再去给他做艾灸,就把他的阴液给耗绝了。那就像烧灯火,油快干了,再加速烧干的话就很危险了。所以我建议他先要养阴,把阴气养起来,最后再扶助阳气,这才是阴阳均衡之道。后面他听了我的意见,应该说他真正明白了阴阳平衡的关系。

我们学习中医千万不要死于“句下”,或者听一个人一个观点,就觉得是所有普遍真理的存在。所有观点都有它适应和限定性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限定性,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用好。对临床,要有辩证法的精神,辨证论治的精神,就是因人因地因时,有是证用是方,灵活变通。







~~~学员反馈~~~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我们

欲了解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福利】,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