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座第3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下)


   



接下来看经络学说,人的经络就像网络一样,把这个世界串联起来,我们的经络都是这样的把身体联络起来,

《灵枢》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者也。”也就是说,经脉负责把营养像管道一样输送出去,去营养身体、关节,

“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也是说它连着内和外,脏腑表里靠经络连起来,经络是有通道的。

在国外,经络、针灸,非常得到大家的认可。经络是无形的,但是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用科学去寻找它的实质的时候,可能技术还没有达到。我们看看临床,用经络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72岁的女性,我一个朋友的母亲,她主要是左侧上臂,内侧部疼痛半个月,然后自述近半年以来,每天中午出现左侧上臂内侧疼痛,之后半小时就伴随左胸闷疼,严重的时候出现心悸、心慌。


当时看她的面色有点红,痛苦的面容,左侧上臂内侧疼痛明显,局部皮肤没见红肿热痛的情况,还有心烦、睡不好觉,口渴欲饮,大便正常,小便是黄赤的,舌尖红,舌尖红赤溃烂,热痛难忍,苔黄,左右脉象弦而有力。


当时我看这个案例的时候,首先就是看她舌尖,舌尖真的是大红色的,伸出腥红腥红的舌尖。我看到这个舌尖以后再去问她心闷疼、心悸的情况,我就知道这个问题有办法了。


是什么证呢?她是一个典型的心经火热证,要清心、利水、养阴,用导赤散。用的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甘草、淡竹叶,养阴、清热、利水,然后加黄连、车前子,黄连是清心火,车前子让热从小便而排,这个思路是怎么来的?



我打开这个图,大家就明白了,大家看看手少阴心经循行的图,古人说经络是有自己的路线的,大家看看,从极泉、青灵、少海,到灵道,到神门、少冲、少府的时候,都是在内臂侧,手的内侧?


舌为心之苗,我们看到舌尖红,舌的尖处红的时候,就说心火比较旺,所以从她那个舌尖红,考虑她手臂的疼痛,再到心慌、心悸,突然就想到手少阴心经,所以就给她开了这个方子,她吃完一副以后舌尖疼痛就好转,当晚就睡好了,手臂疼痛、心悸痛和胸闷痛大减,三副以后都没有再出现手臂疼痛和心闷、胸闷、心悸的情况,舌尖溃疡都好了。


然后,我再让她喝七副,一年随访,因为这是我们一个朋友的母亲,他说他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手臂疼和心慌的情况。其实,我们在学经络、了解经络循行,对诊断相关疾病,是可以带来很大的便利的。





我们再看,这是一个37岁的蓝某,一个大学体育老师,他说,左颞侧偏头痛有12年,体胖,容易头晕,身体疲倦,失眠多梦,寐浅易醒,每天睡得比较浅,容易醒,常常晚上一两点就醒来,难以入睡,口干口苦,脾气急躁。


患者大便干,吃饭不香,常常伴随双胁部隐痛,就是肋胁处有隐痛,双脉偏弦,对于一个这样的患者,如果熟悉经络循行就很好办



比如大家现在在学《伤寒论》,说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大家学的少阳病也有个提纲叫“口苦、咽干、目眩”,那这个患者就口苦口干,失眠多梦,晚上一两点醒来,左颞侧偏头痛,实际上熟悉经络的,这属于胆经和肝经循行部位,所以用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的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临床用得非常熟悉。这个方基础在佐有疏肝理气的木瓜、八月札,使有行气止痛的川芎。每天一剂,喝了5副以后,他的左侧头痛和胁痛就好了。睡眠踏实,不再醒来,身体疲倦好转;精神也转佳,食欲好转,然后再让他喝了7副,临床症状就好了。



我们看,足厥阴肝经循行正好在人的偏头侧,所以临床上很多偏头痛,合并了口苦咽干、目弦的一个特点,我们就用小柴胡汤。而且左右胸胁处也是我们的肝经循行的地方,大家看,胸胁处就是我们肝经循行之处。


还有一个提示点:为什么半夜一两点钟醒来?前面我让大家背诵的五脏六腑配十二地支歌里面说: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光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就是时辰跟脏腑循行的搭配。


“子时”,就是晚上的23:00-1:00,是肝经运行的时间。如果去畅达肝胆循行,去调和肝气,问题就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临床上,很多治疗疾病的思路只要找到了诀窍就会显得豁然而开朗。而且把所有的信息再连接起来,会发现古人提供给我们的方法多么的完备,多么的深邃,多么的有意思!




这段时间,三节课都在跟大家讲《黄帝内经》的“象”思维。其实象思维,我只是蜻蜓点水;通过案例,说到了自己比较肤浅的一些看法和体悟。

其实,我们学习“象”思维,希望大家要深入到过程中去,看到细节,要知行合一那么,“知”是什么?“知”应该到“行”中去,把“行”和“知”打通起来。

“知之真切笃行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到的很多知识统一到我们的行动中去。“象”思维就是贯穿知行合一的很好的方法和方便法门。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里面讲:“每一门科学都要思想和概念的形式来把握自己的对象,所以都可以说是应用逻辑。

我们想一想,前面讲到的“阴阳”,进行二分类,统摄去临床,去辨证,成为一个总纲我们用“五行”去概括这个世界,“金木水火土”按属性把这个世界进行联系,形成五行框架

说到“藏象”心肝脾肺肾比如:肺为相府之官,主治节”,它就像一个首相

心呢,“心为君主之官”,它是一个君主,心要明觉精察,是一个君主,要高屋建瓴,要英明睿武。“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是说心出问题了,身体就乱了,这是君主之官。

那么脾胃呢?脾胃是稼穑,是“仓廪之官”,就是负责我们的天地,我们的粮仓,负责天下的给养,就像大地一样滋育、供养生命。

肝胆呢?“将军之官,主谋略”,我们讲到了几个案例:用四逆散去解决偏身不出汗的那个技工师傅,还有后面那个小便不利、烦躁的老人家。都是明显能看到什么?肝作为将军之官,不得疏泄。将军要决断,能够疏泄,要打仗的时候能够冲锋陷阵的勇敢,那你不让他勇敢,憋住他,就憋出病来了。那你就要去疏“木”,把“木”疏开来。

这些概念,这些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用这些感性的方式逐步体会感性之间的很多联系,且能够建立古人的那种框架。

日本有个医家,他写了一本书叫《针灸真髓》。他说,他的老师让他学针灸的时候,首先挂了一个表在墙上,就是五行图—五行、五音、五脏等这些,让他去背诵。

他早期不理解,“为什么让我去背诵?”他不理解。老师说:你先看吧,你先思考,先建立联系,先背。等你把这些东西熟稔于心了,那么你到临床上就好用了。

所以我们群里建的规则:很多东西当你不理解的时候,别纠结。能记得记,能背的背。实在弄不懂,先放下,跳过去。当你逐步地建立起这个体系之后,就能够一以贯之,把所有的贯穿起来,从而学得游刃有余。

   我们给大家讲“象”思维的时候,讲到很多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古人《易经》、《老子》、《庄子》这一系列的哲学、兵法

我们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郑铁涛先生,他曾经说过:“中医药院校要设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系列讲座。因为中医学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基础,应加强对医学生中华文化素养课的教育。”

我觉得太有必要了。我们要理解我们的文化,深入我们的文化,才能感觉到有本有源。“象”思维,真的是我们古人的这种思维,包括《易经》,通过卦相的变化来展示这个世界,都非常有意思。

我们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它的,进入它规律的几个阶段,这样就能够灵活变通。所以,把对文化这种素养的理解,形成天然而出的思维模式、思维惯性的时候,处理问题就会炉火纯青。

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应该旁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这里面有大量的“象”思维和方便法门。



我自己的感悟,学习《黄帝内经》的“象”思维,就是要和自然一起去修行,把人放到自然当中。

就像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先生说的民胞物与,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体,我和自然是一体的,我应该爱自然,我要爱小动物,我要爱这个地球。这就是我和自然一体。

我们人就应该和自然一起去修行,不要狂妄自大。

这次新冠病,真的是自然侵入人类了吗?不,不,不。我们要搞清楚。很多动物植物都灭绝了,如果人类还不反思的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人类应该反思。

从这里,我们感觉学习中医包括“象”思维,天人一体是最大的哲学指导观。人应该和自然一样,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美,和自然一起共出入,我们人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我个人的感受,一句话如吉光片羽。就是要从生活中去悟无尽般若。生活中有很多大道理,有很多方便法门。我们应该去从细节中,从每一步的平常生活中去感悟。

应该向自然学习,向自然取万千法门。就像前面讲到的,学习本草学习山药,去格物致知。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看药物的各种偏性去治疗身体的这种偏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习中医并不是想让大家一上来都是开方子,扎针灸。实际上要搞清楚,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看很多疾病,应该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这里有几句话也想和大家进行分享。

《论语》里面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我知道很多朋友不是学习中医的,关注到中医,喜欢上中医,本身就是一种博学的过程。然后坚持,碰到难处不怕,用心坚持,能够笃行,落实到生活当中,比如说吃冷饮。天热了,就要打开冰箱吃冷饮。天气热了就要马上开空调。

身体是需要出汗的,我们讲到气血津液,要完成这种气化,要出汗。我们前面讲到那个医师朋友,他手不出汗就出现问题了。我们让他手开始出汗,他身体就好了。人应该出汗的,所以我们应该自律一点。该出汗还得出汗,把你学的很多知识,不要停留在知识层面,要落实到行动层面。去感知他。

切问而近思。把切切实实你所知道的很多道理,能够从行动中得到一种体现,得到一种升华,这才是踏实的知行合一的过程。

我们学习象思维,也要有一个灵活的脑袋,不要生搬硬套。读《黄帝内经》很多东西是这样的,自然界非常丰富,你去解读他的时候,要用一颗安静的心,我们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大师强调我们的心不要停留于塞过的东西,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的“象”思维的时候,同样不要被知识一叶障目,而是要鲜活地去看到自然界的变化,然后把这种知识和它嫁接,应该是在自然里面去学到活的东西

作为医生我认为最好的成长就是向病人学习,我们看到很多案例,我觉得病人能够刷新、甚至加深也提升了我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我们在临床门诊过程中,从不敢慢待、轻待病人,为什么呢?

他们是来赐予我道理和智慧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碰到很多人问到你,或者来咨询你,每当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虔诚地去聆听,去学习。

我们很多患者都很感慨,在门诊,我和患者的关系都非常和谐,因为我喜欢听他们讲故事,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给我灵感,给我“象”思维,在交流中把怎么治病教给了我,我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把钥匙并把它打开

前面藏象医案中的不能站立一个大姐,她吃红枣我就能够看到补益气血,有治疗作用,实际上这种“象”,就是在这种点滴当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就这样一下就把你给点燃了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黄帝内经》也好,学习《伤寒论》也好,一定要有这种方便精神,而不仅仅就抓住知识不放,如果是抓住知识不放,我觉得就是尘埃,那么你就是落入了套路,落入了书本当中。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孟夫子说的,所以大家学习一定要从体悟自然的实践中去把握,包括我们医生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案例方式给大家讲中医也是这样,实干的角度跟大家讲很多思维,灵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我觉得才能把虚和实做到很好的结合,我们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既看到硬的东西也能看到软的东西,虚和实才能成就我们的成长。今天的课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象”思维不一定讲得到位,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Q&A


第一个问题:用“象”思维学习《神农本草经》有哪些好方法推荐?


很好的问题,把“象”思维和《神农本草经》,都链接起来了。用“象”思维,去学习《神农本草经》,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临床上首先是买书来看,就是读本草,我前面讲到“象”思维的时候我讲了山药,实地去挖中药材,实地考察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观察中药材一年四季的变化,“取象”也就是真正地走进本草的过程,我们都说《神农本草经》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用口尝出来的,苦不苦,甜不甜,酸不酸,都是用行动落实,是实地去勘探草药生长的环境,这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当然我们学习本草个人的体验非常有限,在读本草的时候应该了解历代的方剂,比如说大黄,我们就要想到用到大黄的很有名的方剂,比如说我们的承气汤类、大柴胡汤、升降散等,里面都有大黄,大黄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大家读完本草,再去了解历代医家对草药的运用,你就能够对草药大体的临床作用就有了一个掌握,就像了解一个人一样的,你不仅仅是看他的简历,你还要跟他交流和交往,你还要去了解他的同事,他的朋友,这样你就对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草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问题:阴阳能不能分的说法不够明确?


这个问题也提得很好,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里面,他的弟子问他的一个问题,说你这样的说话,我还不清楚、不明确。其实我们问大家阴阳到底能不能分,是想问一下大家的见“道”思维,有没有看到“道”?我们常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也看到了大家做了很多作业,我引用上海的吕同学一个理解,我觉得很好,读来给大家分享。对阴阳的理解,他说:“世间其实本没有阴阳,是不分阴阳的,是混沌之态,乃是一个混沌的整体,然而为什么又有阴阳之说呢?因为人要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运行规律,所以天地万物就有了名,名是不同的概念。比如我们区分不同的人,每一个人,出生都会有自己的名字,同样道理阴阳也是我们人为的概念,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人为地分开阴阳的概念是因为我们要学习自然宇宙的规律,是不可分的,因为阴阳一体,相互转换”。我觉得他分享得特别好,万物负阴而抱,我们前面讲到了你看到了阳,就应该想到了阴,看到阴就应该想到阳,那么阴阳到底可不可分呢,我们说阴阳分是两方面,我们时刻记住一切浑圆,我们真正看到的太极图,他是一团气,不存在阴阳,阴阳是为了方便。古人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我们要回归到一,才能够认识到这个浑圆,才能够看到初始的那个状态,了解宇宙真实的阶段。


第三个问题:同一种病,症状不完全相同,所用药是否相同。比如崔老师说他的同学脸红,舌苔红、皮肤干燥,若没有这些症状的痔疮,是否也用崔老师讲的药方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治疗法则从何而出的一个问题,也是临床说得概念,叫做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我们要搞清楚所谓同者,同病异治是说他的证不相同,异病同治说的是他的证相同,所以我们把握的是证,所同者证相同者,治法是相同的,所以如果症状可以千变万化,症状背后提示的病机病证相同的时候,言字旁的证,身体存在的那个状态,症状相同可以用同样的治疗方法,症状不同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比如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的一些证,症状是不相同的,但是都提示了后面的整体证状态是相同的,病机是相同的。这个时候用小柴胡汤可以治同样的疾病。而症状不相同,提示病机不相同的时候是不可以的,比如说我的同学的证状脸红苔黄皮肤干燥,提示肺热加上便秘痔疮,肺肠有郁热的时候,用枇杷叶、白茅根这些去清肺热,凉血,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他没有肺热和大肠积热的症状,就不可以用这些方药。


第四个问题:这里也说到了药,经方是好的、对的,但现在这个药不行,用药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药量加大吗?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次?


现在的药不行了,没有天然药了,这种植的药,它的有效作用的部分丢失。从这个问题来解决的话,国家医药监管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工作,现在的药材确实有人发出感叹说中医将亡于药,药效果不好了,医生开出的方子再准,也取不到效果,国家也重视到这些问题,道地药材,川芎这个药出于四川,大黄也出自四川,产自四川的药,道地药材,国家逐渐实行可溯源的制度,然后要做中药质谱分析,这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安全不行,重金属超标,毒性的问题,特别是长期用药,我们主张用平和一点的药,特别是选择药食同源的药,另外长期服用中草药治疗疾病的人群,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很多药物都有毒性,长期服药的定期复查。实际上中药的毒性都是可以通过方剂配伍去改变的。有时候考虑到特殊人群,特殊药材,比如临床用附子,麻黄,用时了解病人病情的情况下,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附子从小剂量10克20号,逐渐往上涨。另外,配伍佐证,加炙甘草,干姜,蜂蜜,去解他的毒性。此外,附子要久煎。所以这些就是要解决药问题,不是单纯把药的量加大,这是丰富内涵的问题。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交流,非常感谢行知新教育!非常感谢促成这次良好机缘的朋友交流这个“象”思维!

其实学习中医还要去学习中国文化,包括中医体质,包括很多很好的专题,新冠,还有学习中医方法和中国文化的联系。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题目,我们天天在临床上看病,天天通过看病去学习提升。

那么大家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去把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握自己在早、中、晚不同的脉象,看天气变化与身体的这种反应。那么大家都能够学到中医,领悟到中医。

悟道可由千条道路,但是到达中医的,要懂得去领悟,去把握思维逻辑的方法,上升到方法论,价值观,甚至宇宙观,就能够做到古人说的:“参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好了,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收听。

 


推荐阅读





欲了解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福利】,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