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座第3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上)



   


各位同道,各位群友,很高兴又相聚在这个愉快的周五!我们继续中医《黄帝内经》“象”思维的分享和交流。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在《黄帝内经》的内容上占非常大的比重。前面我们讲到了阴阳、脏腑、五行、升降出入、气血津液,包括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经络,都会有“象”的思维,向我们展现这个世界的奥妙。

我们说:血气者,人之神也”。我们人体60%到70%的身体的组成部分是水液,水是生命之源。怎么把水转化成人体需要的养分?中医临床上看,口渴要喝水,把水转化成养分,水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反应到身体,就会看到我们的呼吸,就像冬天哈一口气看到水雾,其实气血津液在人体就是由气机的升降出入,完成了这个左升右降的循环。

我们讲气血津液,这些组成概念的时候,讲中医相关的基本概念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翻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部分,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相关的内容。

我们还是通过案例,让大家去感受、去体会。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零基础的,所以我们要把整个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一点,更加感性一点,然后一步一步深入,这样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有太多的畏难。





看个案例,胡某,男性,30岁,2006年初诊。他双手掌侧反复发作性脱皮二十余年; 双侧手掌表皮脱落,脱落处皮色潮红;大小鱼际可见粟粒样的白色小水泡,既痛又痒;患者为本病所搅饮食乏味,心烦、夜寐不安,口干欲饮、口粘,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大小便正常;详问病史时,患者诉及自本病发作第一次后,双侧手掌发凉且从不出汗,余处汗出如前。


我们讲气血津液相关概念的时候,大家就要用这个思维,去看这个案例。


这位患者是我们的一个同道,是我们急诊医生的朋友,是天津一所知名医院外科的医生,他说你们同事看中医看得不错,帮我看看吧,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


我们在问他的病史,他说从小时候第一次发作以后,他的双手掌发凉,从来不出汗,而其他的部位就汗出如前,我们临床看病,中医讲究什么?讲究知常达变,发现异常。正常人是全身手掌都出汗,他为什么发了一次皮疹以后,就不出汗了?其他地方都能出汗,说明什么?


他的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到他的手掌那里,就成了很特殊的部位了,全身其他部分都接受水液代谢的正常管理,这个手掌却不能,变得特殊了。整个人体都要蒸腾气化,水液代谢在每个部位气血都要运行过去


就像古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清代著名的医家郑钦安先生说,整个身体都是阳气。要去布达的地方,这个阳气就布达,不过去,出不了汗,他水液代谢出问题了。


我一问到这个病史的时候,就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要解决水液气化的问题。



我们看,《伤寒论》的很多方子,只要搞清楚原理,方子特别好用,而且我们说的思维很快切入,这就是学习象思维的便利,气化不行,改善人的气化。


30岁的小伙子,他的气化更多的是膀胱气化、太阳气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考虑他是气化不利、肌肤失养通阳化气,利水渗湿的五苓散加味那么我们说的这个两苓泽桂术,这也有桂枝甘草,加了猪苓、茯苓,都是利水渗湿、健脾的。泽泻,利水渗湿的。通过气化水液,通过阳气,去改善人体的水液代谢的布达。



大家看看他喝完药以后怎么样?因为他是别的医院的医生,喝了两次药以后,他就开车到我们这里来告知说,这个药真神了,两副药以后,我这么多年都没出汗,我的手掌温煦,微微出汗了。大小鱼际的水泡渐渐消退了,痛痒也消失了,我们让他继续守方原剂药三副,一周以后,手掌皮肤光整如少,肤色如常人,完全恢复正常了。


我们看到一个水液代谢的问题,想到他的气化不行,去改善他的气化,问题就很简单了。我们形容人体的气是什么?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就是人体分上、中、下三焦,上、中、下三焦都得进行水液的代谢,人体70%是水,水是弥漫三焦的,湿气在人体也是这样,到了夏季,天气渐渐热了以后很多人越来越汗出。口中粘、肚子涨、大便溏稀,这就是“湿”弥漫三焦的体现.


自然界水湿在上的时候,比如家里水湿比较大的时候,怎么办呢?打开窗户通气就是提壶揭盖,把壶盖打开。


临床上用什么?用那种芳香发汗、芳香化湿的办法。能用藿香正气散吗?不可以。去上焦的湿气,我们叫做宣上,把湿气宣散掉。水湿在中焦,常常古人用填石灰的方法,把石灰填过去,它就干燥了。


中医取法这个“象”,用苦温、燥湿的方法,比如平胃散,平胃散是由什么组成呢?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厚术陈草,它是祛湿的,大家知道这次的新冠病毒被定义为什么?湿毒。要用芳香化秽祛湿燥湿的方法去治疗。


临床上脾胃寒湿的人,一用上平胃散就舒服了,肚子就不涨了。水湿在下面呢?要挖水沟去疏通,用淡渗利水的方法。


这个五苓散就是这样运用的,但是我们学象思维不仅仅说到下焦的时候,是不是只有膀胱的气化的问题,才用五苓散呢?我们要灵活,学习经典,要把握规则,但是又不能禁锢自己的思维,一定要灵活运用。


这个患者是一个手掌水湿代谢的问题,我们用五苓散去不达气化,让他的手掌不出汗,开始正常出汗。又能把堵留在局部的水湿掉,五苓散又可以利小便,把堵留在体内的湿毒,(湿毒会遇热搔痒)给它排掉,病就好了。


我们古人的提壶揭盖热气太厉害了,里面水很满的时候,倒不出来把盖子一掀开水就出来了。不知道大家泡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又想起了建国以后的有个名医叫赵绍琴先生,是清代御医之后,他说人发烧,光用苦寒清热的方法是不行的,他的祖父就跟他讲清凉透湿,夏天房间里闷热,就是把一块冰放在那里,气温也降不下来。要怎么让气温下降?把窗户打开一对流就凉快了。


“增水行舟”就是治便秘,便秘就是我们的河道里面水少了。河道里面水少了,船无法过去容易搁浅,于是造成便秘,在河道里面添加水,船就过去了,大便也过去了。临床治疗阴虚的便秘的时候,用到玄参、麦冬、地黄,增加阴液,大便不干燥就能解了。


“釜底抽薪”,锅烧的很热的时候,光往锅里加水没用,底下的火才是关键,把烧火的柴抽了,热就去了。


这都是取类比象的方法。






我们避免咬文嚼字,让大家看到鲜活的案例,去感受中医的思维。


这是一个76岁的男性,小便不利5年,无法接受插尿管。因为这位患者平时身体很健康,站着尿不完,他受不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把尿管插进去,人就会烦躁,他就自己把尿管拔出来。拔完以后,他就尿频,伴有尿失禁。而小便没解出来,憋住了,最后憋出肾炎。在里面憋的是很烦躁。小便憋得很烦躁,口干口苦。


肚子因为小便多了胀得、烦得不想吃饭。晚上要解小便,每次都咕叽一点,挤出一点点出来,夜尿15次左右。大便是干的,小便是清的,舌干,苔薄白,脉弦。


也是小便的问题,前面是一个出汗的问题,气血津液要解决什么?还是要解决它的气化的问题,这里要注意,他的小便憋在里面,人特别烦躁,口干口苦,造成的肝郁的特点,那么他是什么呢?



肝郁脾虚,气化失司。那我们要去调和他的肝脾,温阳化气,这里我们用到五苓散,前面说的五苓散,膀胱气化、小便不好解,我们用五苓散,那么这里为什么加个四逆散呢?


因为这个患者得了心、脑血管疾病,整个人很郁闷,脾胃就郁热了,体内郁着热,这个热不能布达,那么热散不出来,他就很烦躁。


在前面我们看到那个案例,那个技工师傅,也是郁热很久,被人误会以后,他偏身出不了汗,也是郁在体内,那么这种就要给他布达开来,舒展开来。


这时候我们用四逆散,给它把他郁阳,郁结到体内的,火郁发之,给它散开来,最后用五苓散的气化。喝完三剂以后,小便就能出来了,我们就让他继续喝十副,他原先不是没有便感吗?小便的时候没有自主的感觉,失禁了。喝到十副的时候他就有感觉了,说明什么?通过五苓散,恢复了他的正常的气化。


五苓散这个临床方剂,不仅仅是通利小便;针对小便解不畅,也可以用五苓散;小便太过、过利,就是总有小便,也可以用五苓散。因此,五苓散可以起到对膀胱气化双相调节的作用。


后面我们鼓励患者训练自己正常憋尿,两个月后小便就能够自己解了。晚上夜尿减到了两次左右。


所以说,看气血津液,其实气血和津液他是一体的。前面我问大家,人体该不该分阴阳?其实人体就是一体的,要有个整体思维,才能够看到整个气血、阴阳、津液的一体化,这样的话,你解决问题才能够高屋建瓴,达到整体解决问题的宏观论,然后再分层次,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有大条理,有小条理,这样解决问题就非常精准。







我们继续看,接下来还是一个气血津液,因为原幻灯案例相对较少,大家体会起来会感觉到感性的东西偏少,我们通过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大家的感受更加真切。


这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的的父母是我在天津工作医院领导的一个亲戚。他来找我,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临床喜欢用中医,特别是经方去解决临床的一些所谓的疑难杂症。


这个小孩是什么特点?发作性头痛,伴一过性昏厥半年了。根据他自述,他近半年以来每月出现了3到4次发作性头胀疼,头胀疼以后出现一过性昏厥,每次持续1到2分钟,发作的时候他神志恍惚,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没有四肢抽搐,没有角弓反张,也没有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动的情况。他不像我们说的羊角风、癫痫,也不像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也没有中风的特点。


15岁小孩,就诊天津的多家综合性的西医院,检查脑电图,头颅核磁,头颅血管核磁都查了没有异常,只有一个高血压,当时血压最高是150/100。降压以后,血压到了正常范围,但是他一个月有3-4次那种昏厥,让他父母很操心。有时候昏倒在厕所里,有时候昏倒在操场上,有时候昏倒在马路上,这种情况让他父母非常担心,哪一天如果昏到在有水的地方那就很麻烦了,或者是说在马路上,那就容易出事故。



所以他父母就带过来找我了,这是一个15岁的小胖子,面色发暗,周身汗出,吃饭可以,睡觉也很好,大小便正常,方脉弦滑,舌淡苔薄白。


我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问他的母亲,他发作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母亲告诉我,发作时看到他整个脸色发白,接着就昏倒了。


我问小孩,每次这种昏厥发作的时候有什么前奏?有什么过程?他就告诉我每次头痛发作的时候,伴随着肚子发凉,凉得往里面缩,然后感觉到缩进去以后头上就开始发胀,感觉有东西从他这个颅骨里面内部向眉心处涌出来,然后就昏厥不知。他母亲说他发作昏厥的时候就脸色发白、发暗、眼皮跳动


我们临床学习《伤寒论》,有个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学习方证,我们让大家看黄煌老师的50味药症,也是为了大家方便。


如果《伤寒论》读得很熟的话就会记起真武汤,有个条文叫


“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它描述的就是一个寒水上泛的特点,心慌,头开始晕,头眩晕,然后身倒下。


这个患者肚子发凉,往里面缩,缩完以后头发胀,是有一股东西往上涌,实际上就是寒水往上涌,寒水上泛的一个特点,那我们就想到了寒水上泛,如果我们把他那个寒水解决了,那他这个问题就应该得到解决。



那我们看这个案例的时候,就是寒水上泛,是人的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了


寒水涌到头上去了。怎么办,去温阳利水,用真武,它是一个水神,他是专门治水的,这个方药组成是苓芍术附加生姜,就是用附子去温阳利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在这个基础上,因为他昏厥,用石菖蒲这种芳香开窍,同时用生龙牡去给他安神,像这样的患者只会开3剂,让他一天喝一剂,再嘱他不要吃寒凉厚腻的食物。


为什么有的人水液会跑到头上去呢?寒水从何而来呢?实际上寒水从何而来,是因为肾阳虚,寒水上泛,涌到头部,所以加用附子去温阳利水。喝完以后患者就出现汗出明显,就好转了,没有再出现过头痛昏厥的情况。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佩兰,佩兰是像藿香一样的,是芳香开窍的,化湿祛湿的,再喝了5副,然后平时叫他注意防寒保暖,少吃寒凉肥腻食物。


两年以后随访良好,为什么中医不仅仅开完方子还要嘱咐他的护理,注意饮食起居呢?因为现在很多寒水上泛的例子,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最近科里的人探讨,常常会发现这个寒水上泛的,实际上是生活习惯问题,我们现在人,很多人喜欢贪凉,直接从冰箱里面拿出寒冷的食物吃下去,就会造成寒饮,为什么现在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越来越多,是因为吸收了过多的寒凉之气,冷了心肺之阳,伤了肾阳,总之就是伤了阳气


这个患者,是一个15岁的年轻人,我们用这个温阳利水,很快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共吃了8副药。他母亲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给我打电话,她说感谢崔医生救了她的孩子。


小孩在这个年龄段,要推动是好推动的,临床上好多慢性形成的寒水上泛的人,首先第一点就应该把贪凉、吃凉饮的那种习惯改变,才能根本上把问题解决掉。包括临床上很多现在难以治疗的比如说孤独症、自闭症,都是要注意寒凉对心阳蒙蔽的作用,造成人的心灵蒙昧,心窍失养,清窍不开,所以临床治疗需要芳香开窍,这样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一个效果。






推荐阅读




欲了解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福利】,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