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座第2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下)

接下来,我们讲气机升降。气机升降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古人在《阴阳应象大论》里面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臓;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古人说了,清阳和浊阴走的是不同的部位。《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大家还记得前面展示的春、夏秋、冬吗?还有前面展现的图像爱因斯坦、林徽因女士、毛主席、齐白石先生吗?我们说的生、长、壮、老,身体的变化是由于阳气推动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这个推动我们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的是阳气,阳气(运动方式)是什么?是气的升、降、出、入。



关于升、降、出、入,我非常想和大家分享,有一次感觉到自己有一种顿悟的感受。我在读研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在天津是七、八月的(一个)夏日,和我师姐下白班,需要从医院骑车到南开区的大学,大概需要四十多分钟。当时快要下暴雨,我们看到前方云块在凝结。我说:“师姐,我们快回去吧,云块越来越多,我们再不回去的话,肯定要淋着雨的。”师姐看着我说:“云都这么厚了,还要急着回去吗?”我说:“师姐,你不用担心。你看到这些云吗?凝结是需要时间的。黄帝内经讲过: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我给她讲的其实就是一个象思维。

我又说:“天地蕴合,氤氲到下雨是需要时间的,我从小在乡下长大,我到夏天的时候,常常观察到下大暴雨之前云气聚合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至少还有五十多分钟后才会下雨。”师姐很信任我,因为平时临床看病,我看病常常效果很好,师姐就很相信我说的。我们就骑车回去,骑到学校,到了宿舍的时候,雨就开始哗哗地下来了。我师姐给我打电话说“小崔,你很厉害啊,还懂天气预报,还能把握气候的变化。”其实,我想说的古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就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要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整个过程的一个体现。


这是观察自然,体悟自然过程的一个体现,这里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实际上就是描述我们气机升降的一个循环的过程,现在我们都知道读黄元御先生的“一气周流”,说人体就是一团气,升、降、出、入,生、长、壮、老,保持这个气机的一气周流,我们的身体才能健康。其实我们看一场下雨大片云层集结的一个过程,可以体会了解到自然氤氲变化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想到我们的生理,用这个去分析人体的机体变化的时候,这时就有了一个方便的法门。那我们看一个案例。当时在我们附属医院,进修的一个外国留学生莫妮卡,27岁的女留学生,长得白白胖胖的。我们分到一组管病人,她看我给病人看病效果很好,有一天就跟我讲:“崔医生,我肚子胀、肚子痛,不想吃饭两个月,多吃一点我就肚子胀得不得了,而且发现我越来越胖了,平时就特别爱睡觉,精神不清爽。还有一点我特别烦恼,就是我有口臭,别人跟我说话的时候感觉我嘴里好臭啊,我自己也觉得口干,还有那个大便也是特别黏黏糊糊的,粘马桶,也特别的臭。”我让她把舌头伸出来,看她的舌苔是黄腻的,双脉偏滑。


这样的一个患者看到她脾胃那些症状,肚子胀其实是气机升降出入的一个问题,这是她的湿热困阻在她这个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清阳出上窍出不来。我们说浊物要排出去,保持肠道的通畅。她完成不了清浊相分的过程,我们怎么通过这个象进行解读呢?就是要用和中降逆消痞的半夏泻心汤。方子里面半夏、干姜辛热开痞,干姜暖中焦;黄芩、黄连清热消痞;加上人参大枣建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清湿热的大腹皮、虎杖、木香。吃了5付,除了口臭外诸症愈,肚子胀,不想吃饭就都好了。药不更方,我就让她继续吃七付,可是口臭还是没好我就思考,这个臭怎么能解决?用感性思维一下,香以除臭,就加了藿香、石菖蒲、紫苏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藿香做过菜、泡过茶,有没有吃过石菖蒲,或者用紫苏叶做过鱼头?它们都是芳香的,芳香去秽。加上以后一付药,口臭好了。


案例虽然很简单,我跟大家再深入分享。我们看这个卦,前面是什么?否卦,大家看阳爻三根直线在上面,阴爻三个断开的在下面,不是说清阳在上,浊阴在下,不挺好吗?不对啊,因为天地没有互动,我们说的阴、阳鱼不能转动,清阳需要从下升到上,浊阴应该从上排到下,这才能够完成我们身体升降出入的过程。所以我们说“否卦”这样子就堵住了,上下不交通。我们去故宫的时候看到有个交泰殿,想到男女乾坤,应该是合和交泰。

那么第二个卦,就是泰卦,清阳轻轻往上升,浊阴动浊往下降,就像我们的太极图阴阳转起来。所以说否极泰来,逆境走到尽头,顺境就来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相信让它交通起来。在面对人生困境的时候,要相信上天在告诉你,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解。一定要想办法把资源配置灵活变动起来,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就可以实现变通,条条大路通罗马,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句话,应该是铁人王进喜先生的一句话:“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所以天地交泰是什么?是气机的变通,我们人的思想也要变通。


我们看人体、自然,一个疾病,看刚才这位小莫女士,她也是这样堵在中焦了,我们就要通过辛开、清热消痞、辛开苦降的。辛开是什么呢?干姜、半夏辛开。苦降是什么?黄芩、黄连苦降。一热一寒,他们开始运动,完成我们中焦的一个气机运转,就是完成天地交泰的一个过程。看一个病的时候,我们会去看这个病人身上存在的一个状态,这就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她身上存在的象,这就是中医讲的辨证。这个“证”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它的内涵就可以用我们的阴阳、五行、气机升降、藏象去分析它,判断它,由此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临床上很多疾病,实际上我常常跟我的学生们讲,我说临床看病不要着急。包括大家学中医也是一样,我觉得对中医理论的思考,特别是对经典的思考的时候,应该要慢一点,不要着急。因为我读到大家,在学习笔记和思考里面,能够感觉到大家非常急切地想把中医学好。这样解决生活里的问题,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中医理论的思考和感悟是一步一步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学习它必然要经过一个曲折,甚至有一个攀登的过程,但是可以借助我们的感悟,把它变得更加轻松,象思维就是这样。你可以借助我们中医文化中很美的东西,很方便的东西,运用到这个过程中,把它变成你学习中医的养料,这个过程就会变得特别有趣。


临床我们看病的时候,我常常勉励学生。学习中医的过程,特别是在门诊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看好每一个病人,哪怕是一个感冒,你都要用心发现这个人的特点,然后用中医理论去分析它,这样你能在一个看病的过程中,领悟中医理论,把知行合一打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我们说起功力,就是你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是时间,慢慢浸泡渗透的一个过程。


那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案例。郭某,一个67岁的女性,气喘二十余年,周身乏力,自己觉得每次阴天的时候,心胸很压抑,严重时就觉得气从肚脐处断开来,难以呼吸。那个时候觉得气接不上就断开了,她就用拳头去叩自己的胸,叩开来了,就溜出一个气儿来了,她就能够呼吸接上去。厉害的时候她会出现什么呢?头晕,眼发黑,还有快要死了的那种感觉。二是舌暗紫苔薄白,脉寸关大而无力尺沉。


这样的一个案例,实际上是对我们前面这段条文的一个分析。这一段就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个患者是气憋的,那么,刚才我们说的气机不能升上去,她就感觉自己快要完蛋了,我们必须把她的气机完成一个升降出入。她气喘二十余年,去用喷雾激素没有用。而且她就觉得阴天压抑,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阳气是不足的,气机不能升上去就断开了,为了保持气机的通畅,去叩击胸的时候,气就可以从旁边升上去。清阳不能出上焦,她就会头晕眼花,伴有那种气立孤危的濒死感。


所以重要地是把她的升降出入给解决了,把她的气机,清阳出上焦,浊阴走五脏,升降出入,让它串行起来。头晕发黑,实际上是清阳不能出上焦,就像我们住在高楼上,二次供水,供不上去,高处不胜寒,你在楼顶上水供不上去,用不上水。我们常常说,人爬到高原上缺氧,为什么?氧气上不去,清阳不能出上焦。那怎么办呢?我们把它升上去呀。所以在高原上常用的药—红景天,它是一个很好的升清阳的药,黄芪也是这样的作用。其实通过这段分析,就知道是要解决她气机升降的问题。


这个患者当时是跑了好多西医院看病,都没有解决她的问题,然后到我们这里来,是她的儿子找过来的。她儿子说:“崔医生,我妈妈得了一个怪病,你帮我们看一看。”当时问完以后,我瞬间就知道,她说的要去叩击胸口以后气才能上去以及她的眼发黑的情况,就是升降气机的问题,把它升上去就可以了,升上去自然就能降了。


我认为她是胸阳不振,大气下陷。所以以升阳举陷的办法,用升陷汤。这个方子是民国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张锡纯先生的方子,他创立升陷汤写了一篇大论文,讲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升陷汤正好把她的气机往上升,用柴胡升清阳,桔梗、升麻都是升气机的,加上黄芪。同时她有胸阳不振,前面说了,她阴雨天就会加重,我们要温她的清阳,用桂枝甘草汤。在升的过程中要注重收,在讲阴阳学说的时候跟大家说的,想到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阴。那么在临床用药的时候也要注意,让党参,黄芪,柴胡,桔梗,升清阳的时候,桂枝辛甘发散的时候,要不要收一下呢?要,我们加山萸肉,但量不大。这个患者吃完三剂以后,觉得她的气喘就好转了,而且她的精力增加了。但是有一点,她觉得胸中有热,这是升气机的过程中,气机升降阻滞在那里,会形成瘀血,瘀而化热。加点知母养阴去热,加丹参去她的瘀(血),后面这个方子升陷汤的加减,喝了有30多付,她多年没治好的喘终于好转了。


我们讲的这些,其实临床上一些治疗危重症的经验,都可以从这里面发散开来。我们学好了象思维,去把握临床很多疾病的时候,真的是特别方便,别开生面。复杂的问题如果能够借助象思维这套中医理论,你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和大家讲公益课的时候,一定是很强调大家的思想,在古人的思考模式中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像我和我的师姐分析,会不会淋着雨的时候,其实这是我观察自然、观察自然物化变化过程的一次运用。


到临床上,真正的高手是不假借于逻辑的,直由象而到本质,这个过程非常快。但是这个过程是要常年的积累,常年的领悟,常年的感受,才能够到达的。就是把这种优秀的集成思考模式变成一种自觉而发的一个灵感,这个需要积淀。像“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样,慢慢读书,去涵咏这些美文、经典的时候,自己的境界就可以出来。学习中医应该像学习我们的文化,也要在文化的基础上去孕育、去培育。那么这个过程,不是急着去要得到,而是要急着去看、去发现、去品位。我看今天的时间到了,那么我们下次继续。


现在来回答一下问题。我看了大家的作业,觉得大家都很用心。特别是大家在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都是零基础的,这个其实也有他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零基础,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我们说你是高起点。说实话原先学中医的时候,我也有一些机缘,因为我的爷爷,他是一个赤脚医生,我从小到大应该说耳濡目染就跟他去采药,这也是积累了一个 “象”的一个过程。


因为在乡下,常常观自然变化的这种自然物化的过程,觉得特别有意思。真正到了大学去学专业的时候,都是在课堂里面拿着教材去学。一直学的也很苦,但是我一直感觉没有得法。之后通过去读中国哲学,反复地去看,去感受。就像我之前看到一只小鸟,从天上飞下来,再一飞到天际这个过程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内经》的一句话,叫“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想到阳气的变化,其实都是有象思维的一个指引。


我想,大家学习中医首先上来就跟大家讲象思维,去感受象思维,而且通过非常典型的案例,指引大家去对经文的思索,其实这个过程,已经非常捷当。虽然说真正地做学问是没有任何捷径的,但是可以求一些方便法门。


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我们应该和同伴们,互相磨砥。这就是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能结交更多的同道,去以苹果换梨,实现我们每个人学习中医的气机升降、升降出入,让它生长化收藏,能够瓜熟蒂落,这个过程非常美好。所以千万不要闭门造车,要广泛地和自己的小组成员们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且大胆去分析自己的感受。大家就像一张白纸,却正好是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大家能够通过我们说的象思维这个方便法门,我觉得已经能够进入愉快的状态。


我来选择回答一部分大家共性的问题。这里有很多很好的问题,我来选择这种能够启发大家有思维有共性的一些问题来回答。


这里有个问题,说撞墙功有没有禁忌症,是否会出现血栓,有血栓的人在动的过程中导致血栓活动,堵住血管。这是一个好问题,撞墙功我也学习过,是非常好的功法。确实这个朋友提得很重要,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学习任何一个养生的办法,适宜人群的问题,那么该提醒的就是容易形成血栓的人群,血栓容易堵塞血管的人群,还是要注意的,比如说我们临床房颤的人群,心律失常的人群,做撞墙功的时候,一是不要太剧烈,在心脏不好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一点。


然后特别是体检的时候,会看到检查颈部血管B超,颈部B超不稳定斑块很多的人群,在做撞墙功的时候,我觉得不要太过用力,也不要太勉强,这个一定要把握这个适宜度,才能够起到养生的效果。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有听到倪海厦老师说到的的黄连阿胶鸡子汤证,里面说受到惊吓“神”跑掉了,不是很好理解。通俗点说人的肉体和精神的一个结合,形与神俱,《黄帝内经》里面说:“食饮有节、起居有方、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强调人是形神合一的一个整体,如果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吓到了,或者是被惊着了,或者久思伤脾,人就会得病,在得病的状况下我们的身体和神不能合一。


倪老师讲到的这个女士就是被吓了一下,形神不能合抱。我们的肉体和神,像我们的气和形是结合在一起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时候突然被惊吓,我们的神就出位,也就是常说的灵魂出窍了,神就跑掉了。我们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把神找回来,黄连阿胶鸡子黄中的鸡子黄就可以把天地交泰之间的神收回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下一个问题,倪师名满天下又那么热衷推广中医,众多弟子中应该也有大陆弟子,目前只听说深圳的方亮医生,不知道大陆还有没有其他弟子?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大家都在看倪海厦老师的视频和听他的音频,大家都是倪师的弟子。我们说“道之所在,师之所存”,我们跟倪师学习并不需要倪师给我们颁发个证明你是我的弟子,我们应该向朋友,向身边的人,向自然去学习。


我们有很好的机缘大家聚在一起,共享倪师的视频,大家都是倪师的弟子,大家都是同门。所以我们要坚定“人皆可为尧舜”,“吾欲仁则斯仁至矣!”像孟子当年说的“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那种气度,不必纠结于是谁的弟子。你也是将来启发更多人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和中医的老师。所以说一切皆有可能,大家应该信心满满,努力把中医学好,我不知道这样解答大家是否接受。


接下来有很多人问到脉象的问题,浮脉和沉脉怎么取把脉的位置?一分钟跳多少次为迟脉、多少次为数脉?这是个好问题。学习脉象本身就是中医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脉象学实际上是“望、闻、问、切”中切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大家认真学习的话就会知道我们临床上说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就是轻轻地把手放在患者的皮肤上,叫轻取,浮脉就能感觉脉相有力量上来,按之不足就是重取的时候到肌肉了反而不足。沉脉刚好他刚与浮脉相反,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轻轻搭在皮肤上是感受不到的,按下去的时候感觉到脉象很饱满,这就是把脉的一个位置的区分。你可以试试看轻轻地把你的手搭在脉上,轻取、中取、沉取,感受放在从轻取到用力按下不同位置的脉象。


那么多少为迟脉,临床上我们一般认为低于六十次的脉是有点迟,数脉对于成人来说不是绝对标准,是相对标准,79次以上的叫微数脉,90次以上的就叫数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对于学习脉学,我可以推荐一本书,就是姚梅龄老师的《临证脉学十六讲》,讲的特别好,大家可以去学习。


我们看这个问题:药性的色与味,是否只是大概率,不绝对?如西瓜表面色青、肉色红、味甜,该如何衡量其药性?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如何把握药性的色与味?其实万物都非常的复杂,像天地冥冥,不以数论,以象之谓也。我们认识西瓜也是这样,西瓜皮色青叫西瓜翠衣,皮是可以清暑热的,肉是红的,味甘,味甜,实际上它是一个混合体。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格物致知,要掌握原则,不死于条框,要把握灵活性,所以学习中医的人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呢?是应该学习中医里面的辩证法,要灵活才能处理好。


还有一个问题:倪师说会把脉是巧匠,不太重视把脉,但具体条文里却有很多用脉象来区分辨证的?不能说伤寒里不重视脉象,伤寒论开篇是讲脉的,语言描述有可能病人表达不清楚,或者医师不够理解有误,有很多的主观因素。而脉象是客观的,身体骗不了人,不知道老师和各位同学如何理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伤寒论》仲景他是一个非常中肯非常务实的人,所以他的脉象里面都是非常精简,说得切中要害。


我们古人学习中医,他不是单纯地强调我摸脉,我就知道你什么了,不是这样的。所以要讲到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从神、圣、工、巧这个角度来说。把脉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理解的过程,把脉临床上的运用往往是我们望闻问以后,自己对信息有了基本判断后我们再去摸脉,有一个复核的过程。什么叫复核?对前面的病情有一个基本判断了,我在脉象上看是否和前面的推断相一致。所以说四诊合参,它不是机械的过程,他是一个要求的问题,就是作为一名医生,他是要有严谨性的,要敬畏生命,所以不能以轻慢的态度,我摸一下脉就可以了,实际上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你才能够把信息把握得更加全面更加精准,更加具有整体性,这样你才是对病人负责任的。


所以临床上会存在舍脉从证,脉象和他的整个望闻问有很大的差异的时候,我们从这些症状里反复去参照的时候,发现脉象可能与实际有区别,那么这时就要舍脉从证了。实际上脉象也确实有跟临床的病情有差异的时候,不能说脉象是假脉,确实不存在假脉。就在于你如何把握对信息的一个解读,就像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临床就是这样,你从反面的角度或正面角度解读的话往往它都是信息。从个人对信息的角度,你把这个信息用的准确,用的更利于这个生命整体考量的话,你就是比较准确的,我是这样去认识这个问题的。


最后我想提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说说你对象思维的理解,象思维的运用在你的生活中有体现吗,要花时间分享你的感受。

第二个问题,说说你对阴阳的理解,为什么要分阴阳,阴阳到底要不要分,可不可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好像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但我觉得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第三个问题,说说你对五行学说的一个理解。

我们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员反馈


推 荐 阅 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