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益讲座第1讲|《黄帝内经》“象”思维初探(上篇)

主持人:

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准时相约国医讲-堂,共同学习中-华医学文化。我是主持人程学才。俗语云:为人子女不学中医,是为不孝;为人父母不学中医,是为不慈。在最近的新肺炎中,懂中医用中医的,很可能家人和朋友都平安无事,不信中医、不用中医、很可能家破人亡。鲜明的对照,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在听课前,我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尊师。中-华医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生智慧,并且是一种大智慧。没有明-师的指引,恐怕一辈子也难以明白通常很简单的道理。那些新教育圈学习的朋友对此深有体会。几千年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尊师。古人把老师跟“天、地、君、亲”并列,就是因为老师通常是大道和智慧的代表,是真正的人师,而不是现代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老师,仅仅是单一知识或者是技能技巧的经师。

第二,自学。我们群接近2000人,老师不可能一一指导到位,因此我们采用老师指导下的学员自学、相互交流为主的学习模式,请大家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完成自学,积极参加小组的交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存疑。就是说有疑问,先保留。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整体性。所有整体性的学习,包括语言学习、中医学习,都会经过容-忍“歧义”这样的模糊学习阶段。中医学习可以不求甚解,看不懂的就暂时跳过去。学员有疑问、困难、建议等共性的问题,由学习小组收集汇总,统一回复解答,原则上不接受学员的个人咨询。

第四,专一。本群以传播新中医新教育为代表的文化,不传播其他内容,不提供看病信息,不推广医药产品。如果需要咨询治疗方面的事宜,请直接联系相关的医院或医生,不要在本群留言,以免干扰到本群的其他群友。

下面我们开始国医讲-堂第一讲,我们有幸请到了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的崔远武教授。下面欢迎崔教授给我们讲课!


                                  崔远武教授


崔教授是张伯礼院士的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崔博士是教育部公派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访问学者,师承国家名老中医张伯礼院士和伤寒名家陈瑞春教授,擅长运用中医经方和针灸治疗临床各种疑难杂症和亚健康身体的调养。




行知公益国医讲-堂致全体同仁:

国医者,民族之精粹;至今日,渊源数千年;溯洄循之,斯道深远。三圣之事,功如明光,传承后世,普济黎苍,华夏盛焉,因系无他。然则三坟之言,文简意博,理奥难窥,若非天资迅发,妙识玄通之才,不由探微索隐,刻意研求之径,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洞明悟境,合乎事功者,难矣!

盖人皆可为尧舜,事之难易之间,有一念可为存者,禀强立不返之志,行千里跬步之功,废寝忘食,众里寻他,浸身于下学上达之门,心诚若一,概可登堂入室,渐入化境,于岐黄之津须然应物,廓然余生矣!

为医者,仲师言之:“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今夫处喧嚣尘世,孜孜于名利,惶惶于浮光掠影间,随波逐流者不在少数,是乎仁慈蒙昧,惰乎精诚之业,于轻重之间不知所裁,惑矣!或曰:西学有理,实证孚人,国-学玄空,未免误事,固执此鄙薄之见,一知半解,井蛙论天,岂不荒谬?或有于学问艰苦难进处,浅尝辄止,自不识根浅底轻,以将信将疑之身,黑白难断,是非不分,俯首听命于蛊惑之言而浑然不觉者,亦属可悲!

吾侪立身或习愿杏林,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或当思拯同-胞于危难之际,恒念救死扶伤之使命;或当上以颐养上亲,下抚孺子,保身周全,己身当先。凡见有求,一心做去,虽碎首红尘,热血挥尽,仍义无反顾,舍/身成仁,是以彰显医道、仁道之精神。

行知公益国医学-堂者,以传承国医文化为己任,欲聚广博通达之材,结有情有谊之缘,求有识有志之士,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以求斯道,共赴前程!

行知者知行也!阳明先生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人立三才,倏忽过隙,历世许身惟化知为行,智慧明达则不枉矣!

国医公益,普惠众生。功成明道,诸君用心;同舟共济,知行合一。此心光明,生意无穷。《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聚同志以弘-扬国医文化为毕生之追求,于求索中惟精惟一,则学问有本有源。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万物复元,皆归于土,持此愿力,乃于学问切磋处长保敦厚宽容之念,于扶助众生时贯以菩萨心肠。天地之道,参赞化育,慨然领悟,则明于人事,法于自然矣!

知行国医公益者,以文化为舟楫,不守答案之门户,凡于学问存疑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若于思想争锋处,平分秋色;于高见相合处,惺惺相惜,以兼容并蓄之论坛,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路,愿同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博大沉静之心怀承古人智慧,创今世之事业。
          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三日远武于鹏城





感谢程校、行知学校、还有各位老师的努力付出!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中医的体会和感受。刚才程校长也说了,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序里面,他写到一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医呢?


他说我们“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健康!有了健康,您付出的努力,您的财富,您的其他的都才有了意义。如果没有健康,其他的都是零。所以我们大家学习中医,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能帮助到我们的家人,能帮助到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有更加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我们想,我们学习中医不单纯是从一个文化技术,或单纯从一个艺术的层次去把握,我们更是要了解我们古人的文化思维,去了解我们经典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习总书记也说了,中医是我们中华文明复兴的、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先行者。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医,去体会我们古人的智慧,去为我们今天的身体健康、心灵健康,去寻求更多的智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今天我和大家要分享的就是《黄帝内经》的“象”思维。为什么要讲“象”思维呢?简单一点讲,一个人懂不懂中医,我们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他懂不懂“象”思维。


如果懂得“象”思维,我们感觉他就能真正地融入到我们古人的这种智慧中,去了解天人合一是什么,我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把人放在自然这个空间中去思考,我们古人把天、地、人当作三才,那么人是三才之一,我们人要磨合天地,也就是和我们所存在的宇宙更加和谐地相处,就是我们人要学的、把握的智慧。我们的祖先其实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宝藏,让我们去体会它,去感受它。


所以我们要学会这种思维,“象”思维,简单一点讲就是取类比象。我们的经典《黄帝内经》也是我们中医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都充满了我们的“象”思维。整个“象”思维去引导你,让你的技术,让你对自然和整个宇宙的思考插上了翅膀,把万事万物非常复杂的世界联接起来,我们学“象”是更好地让我们去取得更高层次的逻辑的一个归类。


我们知道我们去把握自然的时候,现在的学科里面把它划分的非常复杂。如果我们把握了“象”以后,我们就是这个世界,我们把它进行属性的归类,那么整个世界会按照一个大的逻辑进行归类的话,我们去认识它的时候就更好、更直接,这就是“象”思维。


事实上,当我用“象”思维去认识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自然这个复杂的情况的时候,就特别变得更加直接而且充满着美感。所以我们一定要学“象”思维。那现在我通过我的一些个人的体会,去和大家进行交流,讲的不当之处呢,请各位群友们批评指正,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给我好的建议,那我们现在开始。

其实古人给我们的智慧,就是一直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次新冠肺炎也让我们更加地明白,我们人类是主宰自然的最高体吗?最高位吗?实际上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中医里面就讲到,人是因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一个人站在一个高峰上,我们去拍它的时候,它是如此的高大,但实际上放在自然当中,我们人类是何其的渺小!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向自然学习,和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我们人类的前景,我们和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才能够活得更加的自然,活得更加的有趣味。我们讲的这个趣味是审美,因为如果把我们放在自然中去定位的话,如果一直把我们当做自然的中心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很乏味。


首先要讲到的“象”思维,就是把我们人放在整个自然中去思考。那看到《素问》里面就讲到,因为《黄帝内经》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素问》,一个是《灵枢经》。那么《素问》里面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我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要遵循自然的这种规律的。


春夏秋冬对不对?我们从这个气温感觉到它明确的一个变化,那么我们人呢,应该和自然一体去感受,去把握自然的这种规律。我记得我在做访问学者期间,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就看过很多患者,很多年轻的女性,是高中生,好多高中生,当时我去了之后是朋友介绍看的,就是她们闭经了。当时我看这个环境,当时渥太华的气温是低到零下20到30度。根据这种情况,我看到当时有几个小孩一起来看的时候,她们都穿着裙子。其实到冬天的时候,应该穿上能够保暖的衣服。


那我在给她们治之前,跟她们父母讲,要我治这个闭经是可以的,一定是首先把裤子把衣服穿厚实了,穿暖和了,我们再用温阳通脉的温经汤去治疗,很快她们月经又来了。这是什么?是不是寒凝经脉了?那我们到冬天是不是应该多穿衣服?其实非常简单。我们的饮食之间,饮食起居之间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说夏天我们应该流汗,冬天我们应该保暖。天地的所有的道理实际上和我们人是相通的。我们人要去领悟天地之道,也可以去领悟我们身体的这种变化。比如说我们早上的脉象,跟我们中午的脉象,跟我们晚上的脉象是有区别的。


我们讲“象”思维,在中医中常常用到舌象、脉象、面象,那么“象”是什么?“象”是信息,信息背后我们通过“象”思维去把握这个规律。《老子》里面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中间部分去掉,叫人法自然。


进入“象”思维去格物致知整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礼记·中庸》的那种境界,“能尽物之性,则能参天地之化育,参天地之化育者,则与天地人参矣。”这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三才。


我们人只有把握认识了自然的规律,遵循了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人是能够和自然平行的,是和天地人是能够并列的。首先是我们要认识他们,并且要遵循这种规律,我们才能把握。


我读《黄帝内经》前面部分的时候,原先会有困惑,说要“提契天地,把握阴阳”。我在想,我们人类这么渺小,怎么能够把天地提契起来呢?后面我才想明白了,是因为我们能够把握自然的规律,我们看到自然的规律,我们遵循这种规律,我们利用好这种规律,我们才能和自然共出入、共进退、共沉浮。

这里我也讲讲我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下午我就有一种顿悟的感觉,看到天空中有一只小鸟,它直飞到草地上,然后又一飞冲天。当时我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突然想起《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叫“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我们人就是应该和天地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种“沉”与“浮”是我们人体阳气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实际上的手段就是我们的“象”思维。


我们古人去认识自然的方法叫格物致知。实际上天地万物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用什么办法呢?就是用“象”思维,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的阴阳,我们把世界分成了两类。我们的五行,是我们以依照自然世界事物属性的相关性,把世界分成了五类。接下来我要讲到的细节中,我会跟大家进一步分享。


从易经,我们学习中医的人一般都会学习易经,也叫医易同源。那么易经里面怎么讲呢?说这个世界,圣人说看这个世界,这个见天下之赜,就说这个世界是非常奥妙、非常复杂的,我们怎么办呢?


我们要通过它的形容,就根据它的形象去进行一个把握。那么就像我们,不恰当的一个比喻,就我们看到我们说的以形补形一样。就像我们吃一些核桃,我们会看到核桃其实是长得非常像我们的脑袋,古人认为吃核桃是可以补肾益髓,是可以促进我们强脑、强智的。现在证明这种思维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把握自然之前,实际上今天我们更多的是要从我们的中医中药的角度,我们讲讲古人的思维是怎么认识我们常常用到的一味药物,也是一种食物,这种药物叫山药。


在经典《神农本草经》里面讲到说薯蓣,也就是山药,它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大家看这段文字的时候会觉得很复杂,你很难把所有的有效的信息放到一起。实际上我们学习本草的时候,就要学会应用“象”思维。


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没有亲身去体验过,到山上去挖山药这个经历。我每年只要有时间,都会跟我的父亲去山上采山药。我第一次采山药的时候,我再回来读《神农本草经》我就知道了,哇,以后学本草实际上是要真的实地去考察这味药材生长的地方。而且我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要把握“象”思维,是学习打开我们中医学习的一个非常方便的法门。


以山药为例,其实你去挖它的时候,你看的时候,它的表面上,你发现山药的时候,它的表面的土层的上面是铺满了根的,然后你再往下挖的话,就会发现它的肉质部分。我去观察的时候,我发现前面的藤是枯了,就是已经干了。


但是我的父亲给我讲,山药它长起来的时候,往往是在头年地上快长出的那一部分烂掉的基础上发出一根苗来。春天开始发苗,开始长出新的叶子,那么它的叶子呢,逐渐地去爬满它要依附的那个树或藤、树梢。


爬满以后,到了夏天的时候,它整个叶子,整个苗都铺开来了,就爬满了整个它所依附的那个树,大家看到它的叶子嘛,它是对叶而生,特别像我们人的什么?肺,两个肺叶。到了夏天的时候,雨水会特别充沛。那个时候它的这个叶子就像肺一样的,去吸收整个天地的精华,经由它的藤蔓把营养,把精气藏到土里。


过了秋天以后,它的枝苗开始枯萎,枯萎以后呢,我们只看到,你发现不了它,因为它已经完成了把春夏这种营养物质储存到土里的一个过程。


我们再反过来感受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实《神农本草经》里面就讲到了,它是什么呢?它是藏精气,到了冬天,我们说的从春到夏,它把精气都藏在土里了,那么它是一个藏的过程。这个藏的过程,在我们的中医里面怎么组成?


肾主藏,所以它可以补肾,那么补肾,就会让人强精益髓,会让一个人长寿,对他有扶持,可以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也就是说可以让人长寿。所以我们说山药是可以补肾的。我们看到山药的肉质部分,它是充满着粘液,是土黄色的。中医把土比为我们的脾胃。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神农本草经》里面叫补中、养肌肉。脾主肌肉,脾胃属于中焦。


我们看它吸收天地之精气,跟我们的人体吐气纳气及吸收,这种肺的呼吸,一张一呼一吸,去吸收天地的精气,实际上它是可以补虚累,益气力的。我们再去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用我们的想象力构造,山药它是一个补肺、补脾、补肾的一个很好的药。


我们在电视这样讲的话,会感觉到比较枯燥,但是真正你实地去了解,去挖一次山药,去观察山药一年四季整个生长的时候,你就能够非常真切地去感受到《神农本草经》这段文字,它是鲜活地去表达了一个自然的植物,它真正蕴藏的内涵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上讲到,我们提到另外一本书就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记载说为什么叫山药,其实它的名字也有一个故事,唐代宗叫李豫,那最早把山药叫薯蓣,到了唐代的时候,要避皇帝的讳就改成了薯药。后来又因为宋英宗叫做赵曙,为了避这个讳,又改名为山药。


看用一个本草的名字,我们都感受到它的前世今生里面的内涵,感受到去把握药材的时候,从最早的《伤寒论》的薯蓣丸,为什么我们今天叫山药?这个里面的文化的内涵是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寻究去把握的。

那我们再讲就是说我们体会这种“象”,要怎么去感受呢?其实我们学习中医,不仅仅是说我们要跟师傅学,我们要善于跟自然学习,比如说我们用一段文字,《黄帝内经》的文字,人间四月,那大家肯定读过说林徽因女士的一首“你是一束一束的花开,是燕,是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的天。”。


《黄帝内经》怎么说呢?他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我们咋一读的话,问问跟它有什么相关呢?大家看花开、燕子、温暖、希望,描述的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春天。


《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就像我们说的小树苗,发芽啦,这就是发陈,就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广步于庭,放松心态,因为整个冬天是封藏的,到了春天的时候,要舒展开来,那我们的养生之道呢,也是要顺然这种自然之性。去感受这种生命,感受着这种复苏,感受到这种推陈出新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觉到它的里面蕴含着的一种力量,就是阳气开始生发了。


我们说立春,我们的阳气封藏以后,地面上逐渐变得更加温暖。我们去看竹子的时候,其实竹子的水分就增加,那么气温随着气温的上升以后,地面上的树苗也好,它就长得越来越好了。那我们一定要感到,这是什么?我们的阳气开始复苏了,复苏了整个生命了。其实这就是“象”,你看到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看到我们小树苗这种伸展开来的过程,那么你应该知道,是阳气在复苏。


我们看中医去看病也是这样的,要见微知著,就是说你从一些小的征兆和苗头去把握,去发现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人在得疾病之前,它也会呈现出各种征兆,那么我们要细心地去关照它,去体会它。就像我们说,现在的疫情一样的,我们叫新冠病毒,叫做疫病,对不对?叫非其时,有其气,我们就说发现它是一个时疫,充满了湿气。我们看到很多人的舌苔厚腻,其实这就是湿“象”。


我们还从下面的诗词可以感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这种生命力的一个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就是说人间的四月芳菲尽,山寺的桃花才开,(这里)充满了差异。真正的医学,实际上现在的医学都在寻找差异。


但是真正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说,智者是察同的,愚者是察异的,我们要从矛盾的这种特殊性中寻找矛盾的统一性。那么我们看到第三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说一般的情况下,四月份的时候我们的鲜花都开完了,但山寺桃花才开,才刚刚盛开。


这蕴含的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医里面的思维,叫因地制宜。就是说山寺的这个地方气温比别的地方要低一些,它暖和的时候也来得晚一些,所以它的花那个时候才开始开放。这里面就是我们在临床看病的时候,就是说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所以说我们在治任何疾病的时候,去把握这种普遍性的时候,一定要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就是我们中医治则的三因思想。所以说从这些诗文里面,我们应该感觉到学习中医,实际上可以变得更加美妙,更加有趣。

我们应该从文化里面去学习中医。临床上只有把握了统一的矛盾,再去把握好差异性,把两者更好地结合的时候,我们在治病的时候才能更加周全。我们继续看,大家看到这张图片,这就是我们《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


大家不要着急,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发陈就是说推陈出新,就是生命的复苏。大家看到的春天就是这样,我们说的伸展开来,我们身体由冬天到春天开始,我们说的觉醒过来,那么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更加充满了,就像我们的这个太阳花一样的,向日葵一样的,就是那么地绚烂,所以这个时候叫蕃秀,就是我们说的华丽的篇章。


那么秋三月呢,所谓容平,容平就是说已经很饱满,已经结满了果实。就像我们的秋天,麦穗饱满地低下了头。那么冬天呢,万物开始消杀,我们看到了冰川的树。那个时候我们开始闭藏,为什么呢?因为小动物也开始冬眠了。


我们人类其实也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的一生也有春夏秋冬,我们人的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我们下面再看一组图片,我们说我们人的一生实际上是生、长、壮、老的一个过程。大家看到第一张这个很有趣,高一点的这个小孩是谁呢?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第二张呢,是我们民国的才女,也就是我们刚才念的那首人间四月天的作者林徽因女士。我们看到第三张,就是我们毛主席的壮年。我们看到这个老者呢,是我们的齐白石先生。


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们会想到什么?你们会想到我们刚才说的春天吗?会想到夏天吗?会想到秋天吗?会想到冬天吗?为什么?它们是相关的,因为我们去把握人体的这种现象的时候,我们要了解这种现象的背后,他身体的状态就是春夏秋冬不同时候的一种呈现。


我们临床上治病的时候,当看女性的月经不调的时候,我们会用这种推动气机的四逆散、逍遥散,里面都会有柴胡,它是发陈的药物。那么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方剂去治疗老人家(类似的疾病)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他的身体状态已经变化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他这种状态,就是说他给你,你看到他这种现象背后,他实际上是一个饱满的信息,这个信息的背后代表着它的属性和特点是什么。


所以说我们有诸内必行诸外。也就是说有时候看一个人的脸,我们就知道,哦,它的气血的状态是什么,可能可以看到这个人的脏腑的状态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这些,这个透析的病人,这个肾透尿毒症透析的病人,他的脸色是偏黑的,就是说这样的病人是肾有病,那么它呈现出脸色发黑。因为在五行里面,肾的五色是黑色,对不对?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人,黄疸的病人是发黄的,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的湿热,肝胆湿热,还有就是脾胃虚会那种萎黄。那气血,我们看到气血不荣的病人脸色是发白,是因为气血不能荣于表面,所以我们去看舌象、脉象、面象,都是通过这种“象”去判断它背后存在的这个肌理。


就像《伤寒论》里面那个仲景先师告诉我们的,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也就是说你通过把他的脉和他的这种临床望闻问切的信息,去判断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种情况,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个生命体在这个时空下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然后我们去处方用药就更加精准。所以我们也要懂得静心去把握信息的这种能力,这就是由现象得到本质的一个过程。


我们再讲一个例子,就是浙东名医范文甫先生,他是怎么运用“象”思维去看病的。那我们看这里有一个,就是有一个40岁的男性,他恶寒发热,像这个情况,缠缠绵绵症状有一年多了。当时看到他的时候呢,是盛夏,他还穿着棉衣。一般我们到了盛夏的时候怎么可能穿棉衣,对不对?那诊病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病人呢,他喜欢喝茶,喝什么茶呢?他常年喜欢喝那种,就是用露水,阴寒露水,就是早上还没起,太阳没起来的时候,那个荷叶上的那个露水,煮了那个水呢,去做茶喝,他已经喝了很多年了。这个露水是阴寒的,他喝这个已经喝了很多年了。这个露水是阴寒的,那么他喝这个水以后呢,就会影响到让他的脏腑也变得阴寒。


那医生是怎么办的呢?医生说你回去选上好的葵花籽,每天吃上几枚,半个月以后,这个患者就告诉他,这个一年的疾病啊,豁然而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前面在夏天的时候,我也是用的向日葵。向日葵是太阳照到哪儿的时候,它的整个花盘就转到了,它就像一个太阳的接收器,就像我们的太阳能量,它吸收整个阳气,它的葵花籽儿正是它的太阳能的接收器,葵花籽儿溢满了太阳的清气阳气,以这个阳气去攻荷叶的寒凉之气,所以以阳攻阴这个病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治疗。



我们再看一例,就是一个女子晚上睡不着觉,找了医生,看了很多人,百药不治。你看,她应该是吃了不少药,然后呢?烦请范文甫先生进行诊治,范文普先生首先也是开了几天药,也没有效果。因为平常我们治失眠,我们都想着安神呗,我们都可能会用到酸枣仁呐,去安神,都是龙骨牡蛎呀,去安神,但是一般的效果没有用。范文普先生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医生,他看到这个患者没有效果,坐卧不安,我们看到他是真的是医者仁心,他一直在想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他偶然在自家种的菜地里,这个花圃里面看到了百合花,是朝开暮合,早上是开的,晚上就关上了。紫苏叶他也看到是早上是盛开的,晚上呢就打蔫儿了。他看到这种资讯呢,他就受到这种“象”思维的一种启示。他就取百合30克,用紫苏叶12克,仅两味药喝三天,百药不治的睡不着觉,这个顽疾就这么治好了。


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两个案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象”思维吗?就是自然的很多属性,跟我们人是一样的,就像我们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存在着这种特性,是允许我们来运用去改善我们的状况的,就像我们说药物有偏性,我们以药物的偏性去纠正我们身体失去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正常的“象”思维。


我个人也用“象”思维调治过一些疾病,比如我的学生,有一次她产后出现了我们说的这个,什么呢?痔疮,然后就是一直用了各种凉血的办法都不得治啊,都治不好。有一天,我的门诊结束了以后,她不好意思,等患者走完以后她就来说老师,她说我生完小孩以后一直有个顽症,就是痔疮,老流血,特别难受,她说能不能帮我给看看,前面开了一系列方子。我一看全是凉血止血的方子,我再看她的脸色,脸色是胀得通红通红的。然后我就问她,我说你有便秘吗?她说对,我有便秘,每次痔疮越便秘的时候越厉害。我看她这个脸色通红以后,我说你伸舌头给我看,我看她的这个舌头舌尖是特别红的。


我认为这是有心火,舌质也是偏红,加上便秘。我很快又想到她的脸色,那种偏红。我又问她一个问题,我说你的皮肤很干燥吗?她说是的,我的皮肤很干燥,从皮肤干燥发红,到便秘,到舌尖红,我们可以想到古人说的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我就开了30克的白茅根和15克的枇杷叶,让她去泡水喝。她喝了一周,告诉我她的痔疮好了,她的便秘也好了,她的脸色也更好了。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受到这里面的“象”思维,如果你能够运用自然这种属性的话,你会特别方便,在临床看病确实是这样。我们整本《黄帝内经》都充满了“象”思维,要去读它的时候,它一步一步地把你引入由自然之象以后归入人体之象。通过讲自然之象,然后讲人体之象,然后去讲它们的相关性和联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读《黄帝内经》就特别的美妙,特别的生动,特别的有意思。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