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清一联盟分享平台。本期我们将以“探讨交流”的方式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在正式开始前,我先预告一个重要信息。各位朋友们在学习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疑问,为此,专门安排了一期,由清一联盟学堂,各位堂主组成的答疑,将在下一期也就是6月18号,大家抓住机会,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稍后工作人员会在三个大群开贴收集问题,欢迎大家踊跃跟帖。


接下来正式开始,先做个自我介绍,


最近正好在高考,又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痛苦学习的经历,真的是不爱学习啊,我记得当时我考完试就赶紧把书卖了,不过不像现在网络看到的学生撕书,我没撕书,是卖书,卖了就跑换了个雪糕吃。对学习实在是厌恶。不过,我现在越来越对学习感兴趣,说明以前的模式有问题,不是我本身厌学,而是某些原因造成我不喜欢学习。


(以下是根据在清一联盟平台分享内容的整理)



1.嘉姗老师,晚上好!你在行知学堂带班3年了,接触过很多不同状态的学生,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表现是怎样的?



我会把班级里的学生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还有一种是不想学。主动学的孩子会朝老师引导的方向努力。比如班级里有一个女生在过英语配音时因为个别字词读不出来,没有过关。下课的时候,老师提议大家去山上唱歌休息一下,这个女生跟老师提出要继续学习直到自己过关为止。这孩子就属于典型的主动型孩子,对自己有要求,会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去行动。


被动学习的孩子是班级最普遍的群体,原因也是很多样化的。他们的学习状态时好时坏,需要老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调整。比如学习英语时如果有加入积分和奖励学习材料时,这些孩子才会比较主动。在没有外在的刺激时就会容易分神和不专注。


不想学的孩子属于少部分,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因为之前在读经学堂,长期读经对学国学产生了厌烦情绪。



2.以你的经验和观察来看,这种拥有良好学习状态,主动学习的学生,他的动力来自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会那么主动去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喜欢学习的,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好玩的游戏。比如最近班级里孩子们自己研究一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自己找资料,非常忙碌,自己做ppt。很多孩子研究了3天都很有兴趣,为了做ppt连饭都忘记吃。跟老师说:“做ppt太好玩,很有意思”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好奇心。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很想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父母从不管我们的学习,我们家里三个最小的孩子,在学习中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我弟弟很喜欢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他从小就会像《三傻大闹宝》的兰彻一样,会自己去捣鼓家里任何电器设备,去研究他是怎么运作的;长大后家里有电脑,他就开始研究计算机的软件是怎么运行。于是现在他就成为了一名计算机程序员,在大学时还自己创立了一个独立的网站。直到他工作了,他也会去寻找任何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然分享这个故事,并不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计算机员,而是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在孩子的学习的过程,父母可以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觉得是为了自己在探索,不是在为了父母。


第二,在探索中学会了某种本领而获得成就感。比如像班级里的同学在探索自己喜欢的科学课题时,有的孩子越研究越开心,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下手时就会放弃。前面那种孩子就是在探索中获得了成就感。当能够把ppt做出来给老师看时,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第三,有一些孩子的动力是来源于强烈的目标感,如将当初的兴趣变成自己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对学习语言很感兴趣,想要成为三国语言。在学习中文时,会遇到一些阅读障碍,也有畏难的情绪,但当你跟他讲到他的目标时,他就会迎难而上。



3.请你分享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学习的呢?



第一,孩子被动学习是因为我们给得太多。

以吃饭为例子,我们觉得吃饭很重要,不吃饭不行,于是我们会把我们认为的好东西给小孩子,孩子不想吃,我们会强迫他吃下去,直到孩子都不知道饿。在学习方面上,家长认为学习很重要,孩子必须学好,于是就会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孩子没有做好作业,家长会气急败坏;在新教育圈里的家长认为中文学习很重要,就会要求孩子学字,如果学不好就打手心。因此,我们在想保持孩子学习状态的过程中,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把“书”吃下去。 


第二,吃饭确实很重要,但给的“食物”不一定对孩子的身体有帮助,有时候反成为负担。

比如如果我们一直给孩子学习简单和枯燥的教材,孩子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而不想学下去。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对“学习”失去了本有的兴趣。如果我们给的内容和材料不是孩子喜欢的,孩子就会出现分神、不专注的情况。所以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动画片,孩子学习时就会更喜欢。


第三,怎么给食物也很重要。

比如说同样是面对考试,今日学生准备sat的考试,内容本身其实也是比较枯燥,但是老师们会用很多丰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小组竞争pk,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而体制教师让孩子反复重复过程中学习,重复抄单词,要求孩子必须要听老师的课,单一又笨的方式让孩子觉得学习很辛苦。


第四,为了引诱孩子吃饭,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吃完饭会奖励一颗糖,或者奖励出去玩的方式。

为了让孩子学习出好成绩,家长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试一百分就会奖励你喜欢的;在学堂,孩子过英语过多少集,就可以奖励他一个玩具。在这里父母给孩子的链接就是:饭菜很难吃,零食很好吃;学习很痛苦,吃和玩才是快乐。

总结而言,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建立了一个学习是痛苦的事情,学习是为了父母和老师而学的。



4.让厌学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被动学习和厌学的孩子的差别在于,被动学习的孩子主要还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孩子,他们为了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愿意为别人而学习;而产生厌学的孩子多数是在表达自己对学习的不满,对学习已经彻底提不起兴趣。主要还是之前的教育方式不当导致。


其次,当孩子被动学习久了,没有办法获得足够多的成就感时,孩子就会彻底厌学。比如我们高考后,提起课本就会感到很厌恶,说起学习就会觉得没兴趣。很多学生会沉溺于网络世界、电视剧中找到成就感,觉得学习很没意思。



5.你觉得这种厌学的孩子,有没有方法变过来呢?如果可以的话,请问具体的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从给得太多,变成“慢慢给”。在最近看山长卓越人生的信念模式中,给到我很好的启发。对于厌学的孩子就像厌食症的孩子,觉得吃太多了,而对食物产生厌恶心理。山长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你不想吃,就不给了,就像孩子不想吃饭了,就按照自然规律,不饿就不吃,饿了就会自然想吃饭一样。


因此在帮助厌学的孩子时,我们的思路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喜欢学习,也没有关系,我们会充分地尊重你,就不学习。比如在我们班有个同学不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就取消他学习的资格,让他闲坐一天,不能看书,不能观看任何视频,充分体验很无聊,无聊透了再建议他跑步,跑完自己定的圈数,才可以获得非常少的学习机会。这个方式要经过一到两年才可以慢慢建立一个链接:相比其他的事情,学习是很轻松的事情。


第二,给学生建立:学习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这样的一个信念链接。具体做法是要把学习变成一场比较好玩的游戏。比如班级里我们会将学习变成游戏来玩,比如我们会分成小组,自己选择喜欢的研究主题,比如有的孩子想研究火箭,于是孩子们自行配对,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调查,自己做ppt。在体验和互动的过程中,孩子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学,更像是在玩。英语学习,我们会用表演的方式,孩子演的时候很投入,很好玩。



6.如何让这些处在中间的孩子(被动学习的孩子)调整为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呢?



首先,从为“别人学”到为自己学。比如学习过程中自己定学习的目标,不用跟别人比较,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


其次,让他在学习中获得一些及时的反馈,获得成就感。比如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给与直观的反馈,比如用游戏式的形式——跳棋子,要想往前走一格,就要通过iPad的游戏学习完毕后才能得到这个机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如学完一个材料后用配音的方式,展示孩子的作品,孩子就会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最后,用小组讨论的互动方式让孩子感受思考的乐趣。比如用敲碗抢答来获得发言权,如果不主动思考,会定一些有趣的小惩罚,比如挠痒痒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激励孩子,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



7.您能说说,你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吗?以及是如何帮助他们调整过来的呢?



第一,在这几年带班中,我觉得要想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果只是去调整他的学习本身,是很难治标的,最重要的是心理行为调整,心性上的问题改变了,孩子才能够有所转变。


案例一,比如去年我带的一个班级有一个孩子有严重的口吃,比较自卑,觉得学英语比较吃力。在这里我并不是完全去改变孩子口吃的问题,而是去想他口吃的原因。后来发现是因为家里的父亲经常打他,考试没考90分以上就要被打,不仅对父母存在怨恨,同时对学习和表达抱有较强的畏惧感。因此从根源上来说,得从内心梳理他和父母的关系,同时帮助父母看到自己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假期原本这个孩子是要被分流的,后来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整,孩子回来学校后,不再说话咿咿呀呀,做事和学习上也更有自信,从班级价值伙伴倒数,到全班第三。其原因就是父母不再责骂他,对他也更多的鼓励。


案例二,今年调整几个调皮捣蛋的案例。在这里我只讲自己调整的案例,这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与做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因此家长和老师们不要盲目的模仿。在调整孩子的时候需要把握一个原则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学也可以。在以往对于调整孩子这件事情,很多人会觉得是要通过惩罚来达到最后的效果。但如果建立在惩罚基础上,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因为不喜欢学习就得到了惩罚,对学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自然就不愿意参与到调整中。于是在调整前,老师需要做一些具体的引导,比如闲坐的时侯,可以打趣说:“你看,你们现在多舒服,不需要思考动脑筋,多轻松。”孩子坐了一天后,就会开始觉得很难受,觉得越坐越不舒服,还不如可以动起来。


第二.打消孩子懒惰的心之后,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跑步来让自己的静下来。在调整孩子前,先跟孩子讲明珠班调整的故事,并对这些孩子说,你看你们有这样一次机会来改变自己,多不错,而且每天可以突破自己跑步圈数。于是这三个孩子就产生“我自己要调整”的念头和动力。


第三.跑完步后可以获得一些做事和看书的机会。但看书的时间也比较短,以学国学为主。整体上为了能够获得看书机会,他们就会特别珍惜。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有遇到身体不舒服,想要放弃的时候,这时候老师也很支持他们,你要放弃也没关系,可以休息,也不逼着他们一定去跑。这时候你就不会跟孩子产生对抗。有时候放弃的同学看到其他孩子可以获得学习机会,就会开始动心,偷懒一会儿就会愿意去补回来。


调整完,这几个孩子比较珍惜学习机会。因为老师在这过程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来调整孩子,父母也比较支持,所以对于孩子中间的状态波动不会产生很大的情绪。



8.我们做为家长的,该如何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呢?具体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常常说:要帮助孩子实现梦想,我们常常会想到很多的路径。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我们什么样的做法会导致自己的梦想被摧毁?如第一相信一夜成名,不付出努力;第二半途而废等等。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因此我们从反向思维来讨论,我们家长不做什么来影响孩子学习状态?


  1. 不做孩子的天花板。如果自己骨子里不喜欢学习,却指望孩子爱学习,那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山长和刘老师很喜欢阅读,所以小明慧在家里没人玩,感到无聊的时候就会去看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并且去模仿他们,哪怕在明慧很小的时候因为看不懂书中的内容,有时候还会出现书拿反了的情况出现。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家长自己都不爱学习,却想要求孩子保持学习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会本能的模仿家长。


  2. 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从之前关注成绩如何,转换成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的喜欢学习,去关注他的学习状态。


  3. 不用物质来作为奖励。原因在于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意味着父母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因此对于孩子来说,他就会默认这样的逻辑,并成为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就像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进步,外界就需要给他吃好吃、带她去玩好玩的同样性质。因此孩子学习上很努力,身为家长你可以奖励孩子书籍,或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以此方式给孩子建立起书籍、更多的学习机会才是更好的东西,只要这个链接建立成功,相信孩子的状态会越来越好学。




9.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孩子学习状态不好的原因,还有一个现象是刚开始时孩子学习还比较喜欢学习,为什么越学状态越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孩子刚开始比较喜欢学习,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您在前面分析的很多多种原因之一造成的。只是因为孩子比较小,目前好操控,所以看似喜欢学习,其实是假象。等慢慢长大了,或者换到宽松环境,就开始暴露。第二种原因,学习内容没有升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但没有更新学习内容,依然重复。这就会出现感觉无聊,失去兴趣,加上不得不学习,像完成任务一样。这样的做法大大加速了孩子学习状态越来越不好的情况出现。



10.熊老师,我看这一学期你在研读《我的女儿会五国语言》这本书,并把部分内容改版到教学中,并在教学访谈中了解到,你们班的学生整体学习还是比较自觉的,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老师在这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吗?身为家长,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对家长有什么建议吗?



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围绕目标去做事。新教育的英语学习本身就有趣,母语式学习法这里就不在介绍。所以这里有个前提,学习不枯燥,方式轻松。


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想实现的目标,看到要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然后分清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看到,学习是谁的事,不论什么结果,承担者都是学生。


这样做是打破学生原来的链接,我是为父母学习的,反正任何结果父母会帮我承担。这里需要制造不学习带来的自然结果,让学生尝到滋味。第三,将能力和素质具体化,落实到每一天,每一个阶段。给出每天需要完成的结果,如何安排学习学生自己决定。


过程会起起伏伏,在出现问题时,就针对问题去引导,慢慢将学生的状态引上正轨。


家长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干涉孩子。深怕孩子不珍惜学习机会,采用各种威逼利诱去控制。家长要放下干涉,将干涉改为对孩子的援助。援助,是孩子成长中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注意,是需要的时候。


家长可能分不清,什么需求都该提供援助吗?把握住分清责任和义务。



11.山长说“怎么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即使地给与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真正老师的责任。”您觉得老师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者只是结果,如何成为的过程才重要。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要小心呵护,外加引导。呵护什么?先谈自主。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认为,第一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自己的目标,才会自主。


行动。自己说了会去做,说明是自己内心渴求的目标,说了不去做,可能是别人给的目标,不是自己真心的。因此要进行一定的约束,因为人性好逸恶劳喜欢舒服,这过程中还要破除懒惰取巧的心态。


接下来我们来谈学习,学习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所以只要学生在这过程中体验良好了,她就会想着继续学。在这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引导的时候要很小心的去做调整,不打击到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不制造学习很苦的观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并在这整个过程中,慢慢建立自主学习能力。



12.有很多家长学习了很多的教育的方法和理念,却用不出来是什么原因?或者学了山长的很多实际的案例就照搬,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问题是我们家长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来简单说,是因为自己没学懂,所以才用不出来。那要怎么判断自己学习的程度如何呢?其实检测方式说简单也不简单,简单的地方在于,具体可以通过观察自己与周围人际关系是否越出越好,自己越来越平和喜乐了?不简单的地方在于很多人没办法做到对自己的言行保持觉知,并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


那这个时候就是,要问的是要如何做到学有所用。我回答的是,不断成长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不到不要胡闹。境界到了,随心所欲。因为谁也不想看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家长可能还想问。我虽然境界不到,但自己也希望做点什么,贡献一点力量。那我的回答是踏实做好自己的本份,不乱指挥孩子的教育。承认自己不懂,不懂就不乱教,全然信任老师,配合老师,信任孩子。


家长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孩子,如家长想让孩子习得一些优秀品质,爱看书,爱运动,自立,行为习惯良好等。那就努力改造自己,只对自己有要求,通过行动来影响孩子。


包括我的教学,我时刻警醒自己。调整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果自己不能驾驭,那就不要随便去调整。我尽可能的去做自己能做到的部分,不给孩子制造新的问题。



13.在网络上,我们会搜索到帮助孩子学习的“五大方法”或者各种独家秘笈,这些方法是否可信?第二个问题是,您觉得什么才是帮助保持学习状态的核心?



可能对他们家的娃有用。不一定对你们家的娃也有效。因为,我给出的具体可操作内容,像个说明书一样。一步步怎么做很详细,这样的方式对批量生产的机器有用,但对于孩子不能这样教。


我觉得孩子有了更高远的目标、和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自然就会去努力。我们从中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全然支持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举例:自己原来人生方向是别人告诉我的路径,后来接触新教育,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那时流行找人生使命,我也是沉迷其中,想找到后,再去全力以赴。后来发现错了。目标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朝着模糊的方向,就是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让世界更美好,具体是什么先不管他。在这个方向上走,慢慢的就会找到自己想做什么。这时候做事的动力是成为自己,带着自己的目标,因为自己需要,学习会非常主动。



以上就是本次联盟平台行知学堂廖嘉姗和熊海军老师的分享,感谢各位听众与读者的耐心聆听,希望里面的内容能给你的实际生活带来帮助。



相关推荐:


·孩子的情绪,你读懂了吗?


·生命在于运动:帮助学生突破运动障碍


·3月12日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如何帮助孩子突破障碍,树立信心】上篇


·3月12日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如何帮助孩子突破障碍,树立信心】下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