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收回散心,专心前行


本学期开学尚在正月,孩子们身上年味较浓。同时发现老生普遍表现出有些优越感,在新生面前自我感觉良好;新生表现出信心和力量不足,自我感觉比老生差很远,大部分孩子处于“负基础状态”。为了让孩子们收回散心,踏上专心前行之路,老师们准备了一系列课程和做事机会,来更好地帮助他们:


一、开设春节主题课。看清春节生活本质,走出春节氛围。

二、电影课《起跑线》。

三、心态梳理,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四、成长是自己的事,自己承担责任。

五、多种活动,体验劳作乐趣,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走出自我陶醉。



一、春节课




为了实现帮助同学们看清楚绝大多数国人过春节其本质就是消耗,感官享受,人情上相互找感觉的目的。同时希望在这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快速从春节慵懒闲散心境走向积极进取的生活状态。因此老师专门安排了一节春节课。


1.提问环节


本课程以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班级内前期准备;第二部分是四个大班共同研讨。首先是第一部分,班级内进行准备。具体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讨论:


1)这个春节我和家人是怎么过的(详细列出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每天的主要活动,越详细越好)


2)我所居住片区,人们春节的主要活动(越详细越好)


3)评价自己和家人这个春节的利与弊(结合自己所学过健康课、媒体陷阱课、人际关系课等)


4)下一个春节,我打算怎么过。以PPT方式呈现,并要在班级里公众展示。前期孩子们要制作PPT,因此他就不得不详细回顾,进行思考。这过程中既帮助孩子们全面回顾自己寒假生活的方面,也逐一分析自己和家人春节生活(行为),所带来的利弊。


2.小组内分享过节的方式,以此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来自各个地区人民的过节方式


完成第一阶段的讨论之后,下一步是继续采用小组学习法。小组内分享过节的方式,以此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来自各个地区人民的过节方式。各小组分享后,孩子们了解到原来全国各个地区过春节的方式大同小异,不外乎—— 吃、喝、玩、乐,这几样。 


老师借机引导大家看到事实:春节期间(至少法定假期7天)我们绝大数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放下工作,就只“吃喝玩乐”。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不这样做,在旁人眼里你的行为还可能是古怪的表现。


课程进行到此,很自然的引发人思考的一点是:我们这样过节,到底有哪些好处?它存在哪些弊端?如果有,究竟是什么呢?


3.分析这种春节生活方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改善自然环境、华人种族发展的利与弊


先分析对“身体健康”的利与弊。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从“吃与喝”(食材品种、烹调方式、食用方式、食用量、食用频度等维度),“玩与乐”(内容、形式、强度、频度等维度),逐一分析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组内讨论,小组间分享,最后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我们春节“吃喝”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害处远大于对身体健康的益处;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在一起“玩与乐”更多的是大家相互从彼此身上找感觉,玩情感互动,对自身及他人的精神提升帮助有限;整个社会长达半个月吃喝玩乐带给自然环境是破坏;整个华人圈年复一年用长达半个月时间吃喝玩乐。


从当下来看,相比其他民族,过春节这一行为从物质层面,给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消耗。从精神层面,整个民众精神处在懈怠慵懒的状态。从长远来看,整个民族易走向感官享乐,人际虚伪,精神懈怠。


课程至此,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既然我们现在春节生活方式从多个角度看都有不少弊端,那为何我们自己,以及绝大数人还是一年又一年这样过呢?


4.我们是否真正需要这样的一场感官盛宴?


老师请大家以吃和喝这两点为例进行分析。从身体需求的角度,我们需要一天吃那么多吗?大家的答案是不需要,那是什么让我们在吃和喝上乐此不疲呢?


当然这个问题相对复杂,老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们理解。所以从感官享受角度着手来讲,引导孩子看到其实让我们一直想要吃的这个想法是因为背后有种舒服的感觉来促使我们这样做的。但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主宰“吃”,而是“吃”这个欲望在主宰“我”。


5.精英人士是如何过春节的?


接下来,老师通过提问来引发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华人都是这么过年的呢?大家讨论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社会精英并不是以大吃大喝的方式过春节的。


他们依然在做对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事情。这过程中老师提问“我们吃起来好吃的东西,在他们的嘴里是不是不好吃呢?” 学生们大笑“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他们没有选择吃和喝让自己快乐呢? 引导孩子从所列举的那些精英人物的事业,做深入的分析,具体从以下几点展开:


他们从事什么行业?做得多大?他们的顾客借助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的员工因在他们组织中工作得到了什么?整个社会从他们的组织中得到了什么?



透过这些问题的的回答,孩子渐渐清楚,社会精英们承担了社会的大责任,满足了社会大部分人的需求,最核心的是他们心怀服务他人的大理想。正因为精英们有这样的抱负,因此这种内在精神帮助他们从物质快感中升华出来。


6.制定下一个升级版的春节规划


至此,孩子们清楚的认知到。想要有效度过自己春节的关键,在于自己也需要树立一个大理想,一个此生都愿意投入的目标,当自己真正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自然就知道如何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课程以每个人制定下一个春节积极生活计划收尾,个人写完之后,并给本班的带班老师进行相关修改,以助于之后更好的实施。



二、电影课《起跑线》




本次开学明显感受到老生的状态是散漫、慵懒、甚至有点儿“老油条”的意思,在新生面前显示自己所谓的一丁点儿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傲气”。新生心中认为老生各方面都很厉害,自身力量感不足,在行动上也缺乏积极性。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前两周老师不紧不慢地帮助孩子们梳理心态,以“收心与适应”过渡到学习状态。因此,前两周都没有直接进入到常规学习安排,除了”春节课”以外,还以一系列课程和做事安排来达到此目的。下面是新学期少狮一班针对“收心与适应”的系列课程简介: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从教育的角度,描绘了现今阶层之间的鸿沟。影片秉持着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画风欢快,但背后引人深思。主角一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笔的物质财富,却因为想要送孩子到贵族学校上学而处处碰壁,贵族学校都只接收上层社会的孩子,而上层社会不单单只有物质财富上的壁垒,还包括文化、礼节等各个方面。老师将电影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1.阶层的跨越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所过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上层社会的圈子到底层社会圈子的生活方式,都印证了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点,若想要实现阶层跨越,需要能够跳出当下阶层的眼光局限,就显得极其困难。


而且更加可悲的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意识,就像电影中底层社会的人们并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曾经通过与朋友交谈了解到:一个人在浙江小作坊打工,工作内容是将一个完整的门锁配件装在纸盒里,每做完一个0.15元钱,每天就是重复这件事情。一天下来工作量完成会很疲惫,更别说再多做一些。这份工作是以数量为单位的,也就是你做了多少,就给你多少工钱,一个月最多能拿到7、8千块钱。这笔钱需要用来解决日常温饱和住宿的问题。为了能多做一些,他会早早起床把早饭做多一些,吃完后剩下的保温起来中午十几分钟吃完饭,接着干活。问起为什么不改行做其他的,他回答这份工作已经做了10多年,环境熟悉了,进别的厂要从头开始,年龄40多了也升不了官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主角与影片底层社会人们的思维模式一样,完全没有要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意识,即使目前不那么尽人意,但更愿意待在舒适圈。生命的价值,用在做着一件随时能够被机器取代的事情。


2.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如果想要进入上层社会有以下三种方式:


1)经济。

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很多钱,成为富人,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只是经济上成为富人,而里子没有改变,根性上的陋习依然存在,也是无法真正走进上层社会。因此这也是最不稳妥的方式。


2)交际。

自己有善于交际的能力,让上层社会成为自己的朋友,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价值。这种关系的背后往往是各取所需,或能够一时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走得多长远就不能保证了。邓文迪算得上是这一能力上比较出色的人物代表了。


3)教育。

如果想要真正实现跨越阶级、改变命运,教育是唯一的方式。因为教育能够拓开人的眼界和提升能力与高度,有机会朝着更高的阶段发展,这也正是影片中的父母费尽心思想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好学校的原因。可惜的是结尾揭示了校长的腐败,暗示现状社会上外表光鲜的“好学校”,里子仍是一团糟,真正用心做教育的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新教育的孩子极其幸运,父母给予了真正让自己受益的教育资源。因此一方面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自己所学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能因此受益。另一方面感恩父母对自己教育的慎重选择和投资。


3.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改变,可以影响到自身的家族


首先,他自己本身已经通过教育获益,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慎重。其次,他会尽其所能地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并且比他当年的起点绝对会更高。如果能够智慧地培养孩子,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阶层跨越或许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三、心态梳理



1.看清事实——“懒”


之前提到,老生在新生面前明显的傲气,以自己是老生的身份感觉很了不起。对班级规则无视,老师说的话不那么愿意听,整体状态非常懒散。比起上学期开学时的零基础,现在是负基础状态。新生看到老生们的运动、英语,觉得他们非常厉害,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几个新生都有些泄气,自己跟他们相差太大。


对于孩子们心里各自有所想法,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期的学习成长。因此,老师认为极有必要帮助孩子们梳理心态,看清事实,引导孩子们回到学习状态。


说起他们状态懒散,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说迟到、打扫卫生吊儿郎当、吃饭一副大爷相、课上随意聊天、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踏实,做事情的积极性就更不用说了。


2.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学生与学习


大家能够在班级中继续学习,其中是离不开父母的智慧选择,和父母对大家的教育投资,这里所指的投资不仅仅是经济上,更是每个星期在家里的学习,线上讨论、写作业、交流等等。让孩子们了解到,不只是自己在学习,父母也很努力,父母与自己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学习新教育。


另外,为了让孩子们清晰直观的看到父母对自己的投资,暂且拿经济作为例子,一个学期学费,平均每天几百块钱,让孩子们思考,每天这几百块钱你是怎么花的?你花得值不值?如果说自己的行为没有让这些钱发挥价值,就是消费,反之则是投资。消费,是在耗费资源,不仅耗费父母的经济投资,也是耗费学堂的教育资源,因为还有很多家庭和孩子想要入读学堂。投资,目前所做的将来会有更大的收益,通过自己在学堂的努力,能够做更多的事情,这些钱是可以赚回来的,对自身的提升是一种更高的收益。选择消费还是投资,其结果都将是自己来承担。


3.危机意识——所谓的优势很容易被超越


学堂对招生其实是有严谨的筛选机制的,首先经过邮件筛选、其次冬夏令营试读、然后学期试读等等关卡,虽然暂时被正式录取了,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在这里为所欲为。学堂一直保持“活水”状态,对老师团队也是如此。学生期末分流,末尾分流等等,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惠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价值伙伴圈子,相互影响。


目前,老生已经神气得找不着北,各方面都想显摆自己多么厉害。其实老生也没有那么厉害。从综合实力的差距来看新生是可以超越老生的,因为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同时这也让老生们有了危机感,如果自己不改变态度,没有进步就会被新生超越,落在后面。


这样的引导一是激发新生前进的动力,跟自己比,只要每天都在进步,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二是告诫老生,新生并不会因为自己晚来学堂,就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能够学会的新生愿意的话,也能够学会,或许还会更高效。


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看清自己现在的面貌,并不能够帮助自己成长,反而是在阻碍自己进步。要有所进步,就必须作出改变。不改变,对别人没有影响,自己一定会承担最终的结果。



四、成长是自己的事



1.拒绝依赖、独立面对——妈宝男



成长是自己的事,离开家来学堂的目的不是换一个环境依赖父母。引导孩子们在学堂有事情可以自己解决,比如缺生活用品、自己东西找不着了、生活自理等等,心理上也慢慢形成独立。而不是一遇到有点难的关卡就想回家,运动累了就想逃避,能偷懒就懒着。很多事情,我们过多地包办,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但另一方面,让孩子适应独立不意味着完全对他置之不理,某些方面让孩子过早的承担责任是需要付出大的代价的,必须要衡量这个代价是不是孩子目前所能承受的。


如果超出他的能力之外,而付出的代价非常大的话,还是需要大人做出调整和把控的。以前,我们会拿动物界的物种,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引导孩子们成长、独立,这一次通过40多岁“妈宝男”的事例,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不成长的后果, 自己愿意成为那样的人吗?不想的话,就必须作出改变。


2.拒绝溺爱、独立成长——包宝宝



每个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会尽可能给到孩子最优质的资源,对孩子的爱一定是倾情付出。如果孩子愿意一直沉溺在家庭的“温柔乡”中,必定失去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唤醒孩子自主成长、意识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情,“盲目地享受”爱,永远待在“温柔乡”,因为这样的选择不是对自己、对家族最有利的选择。另外,感恩自己的父母正在精进学习,能够有意识地爱自己,而不是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控制孩子。



五、通过做事来磨练心性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调整心态很重要,以任务心态去做一件事的话,肯定是极不情愿的。以差不多心态去做一件事,肯定会应付一下。以提升自己锻炼自己,以一个“经营者”的心态去做事,相信这个人会尽可能做到最细致和认真。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做事方面的锻炼,在学堂尽量给到孩子们更多的做事机会。


1)分发快递:本学期我们班成立了快递公司,每天按时分发快递,以及学堂师生需要寄快递的订单填写。


2)做饭:学堂遵循每周六、日都由学生做饭的惯例,第二周我们班就收获到了做饭的磨练,做事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



3)打饭:同时,我们第二周负责为全校师生提前打饭。大家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起初收到各类投诉反馈,打饭时将饭菜洒在桌子上、把别人的碗弄错了,两个碗都盛汤了……一是作为新手没有经验,花的时间长效率低,但这不能构成做事出错的理由;实则在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是否专注、负责,对自己的要求到什么高度。出现问题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及时总结,做出调整。


4)果园拔草,去到村里的果园,两人一组处理杂草。看到原本茂盛的草丛,拔完后非常干净清爽,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5)除此之外,还有卫生大扫除、内务整理、徒步14公里去赶集。




本学期继续沿用“马太效应”原则管理班级,将更多的机会给到努力学习、精进至上的孩子和家庭,以保证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开学已经一个月,目前孩子们的状态有明显改变,完全适应学堂生活,投入其中,不亦乐乎。



第一次攀越高山,所有人都会感到害怕和畏缩,但当你曾经征服过一次山峰,下次面对类似的高山时,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这只不过是又一次成功的演练。也就是说,一个人达成过很多目标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就会越来越自信,这种基于自身能力的自信能让孩子不惧挫折,永远往下一个山峰迈进。


祝福所有孩子智慧健康成长!祝福家人们在学习新教育之路上脚踏实地、精进至上,真正体验到攀越高山的喜悦,不断挑战更高的山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