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360. 赵道新论中国武术(访谈第三天的商榷)

2022-07-11

赵道新论中国武术(访谈第三天的商榷)

清一点评—-道新拳论——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三)[J].精武,2008(1):18-19

黄:您独到的武学思维令我心里时常涌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您对当今中华武术的技击威力的怀疑和否定又使我心中忐忑,当然,我知道少数拳法和高手即使再“厉害”也救不了中国武术。但是,如果真正叫人心服,恐怕还得更具体地对中国拳术的主要“经络”的结构进行剖析,指出其中的弱点来。其实,我也曾很讨人嫌地向许多拳术家请教过他们本门拳法及整个武术的不足何在,可“回答”只有三种:第一种拳师自称才疏学浅,不具备指责拳术的资格,并劝我老实学拳,勿胡思乱想;第二种拳师借此痛骂旁门或旁人,其中多为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私怨,而与学术无关;第三种拳师则表示不满,好像说:“呸!你这叛徒,大不敬,大逆不道之流。我的拳术中国第一,中国的拳术世界第一。”

 

赵:可他们都在对你说:“我们都很害怕”。害怕触犯了那个东西,害怕看清了那个东西,害怕得罪了其他的害怕者。实际上,那个东西不是现实中的国术,而是幻想中的国术。拳术在幻想中越传神,在现实中就越失真;而拳术在现实中越贫乏,就越想用更神圣的幻想来弥补。中国武术理论和技术的破裂由此与日俱增了。

 

黄:您愿意具体分析一下中国的拳术吗?

 

赵:只是时间不够。这样吧,这里只谈主要的轮廓,每一方面也只是“点到为止”,且不受条理层次的拘束,另外,国术的优点你我已经听得够多的了,这里只谈缺点。

 

黄:好。首先您对武术分内、外家或按地区分类怎么看?

 

赵:中国技击若想发展,现在试行的拳术分类法必须全部打破。这倒不是说这些分类很不合理,而是说这些分类只能部分地划分拳术的演练特色,而丝毫不能说明拳术的技击特点。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它应该反映人体和不断翻新的技术,而不是千百年一成不变的宗教式的门派习俗。少林、武当、峨眉、终南等分类恰说明了古时交通不便所带来的交流障碍,今天早该成为陈迹了。而内家,外家来源于尚武的书生为抬高身价而妙笔生花,然而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外家”。其实,在荣辱生死攸关之时,谁的拳脚都是“无家可归”的。

 

清一点评

我完全不同意赵道新的这种说法。拳固然是打出来的,但打的方法,却有很多。每一门派的差别,其实是他们对“打”的理解不同导致的不同打法。戳脚门,认为踢打小腿胫骨,能够让对方快速失去战斗力。因此围绕这种技术,发展了一套特别的练法和打法。但八极门,认为用肘法解决问题比较凶猛有力。专注于练出顶心肘,靠山功来(靠山功其实是顶心肘一样的技术要领,不想伤人,就靠,想伤。就顶)。八卦门认为应该绕开正面攻侧面,让自己先处在最安全的地方来出手。形意拳认为完全相反—应该中门突进,硬进硬打。咏春认为,可以用压制对方出手的日字冲拳,或者摊手伏手这样的连环进击来打人。这些,都是对于“打”的理解不同,导致的练法和风格的不同。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在相同的规则上,完全可以选择你想要实现的打法来实战。谁练好了,谁赢。你没有练好,上擂台输了,不是别人的技术厉害,是你没学好。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几个门派,你真心用出来,肯定赢。比如教击打小腿。你真的像泰拳的扫腿一样,每天练几百腿,上千腿。然后继续数年,十年不停的练习。再加上一点格斗技术的练习,实战演练,做好面对泰拳攻击的防守准备,不会吃亏。然后你去打泰拳,不太可能输给泰拳的。起码比他们出扫腿更快地击中对方小腿。如果你真的练出来了如同泰扫一样的力量,你完全可以成功打出几腿铲踢小腿胫骨,就让对手失去战斗力。甚至有可能铲断泰拳手的小腿,让人敬佩中国功夫很厉害。我看过练这门的人,可以把一个木桩铲踢击断的。只是可能过于专心练这种功夫,不平衡。如果加上对泰拳的适应性练习,怎么可能打不赢泰拳?

 

认为实战打起来,一种规则之下,只有一种方式是最有效的。这是呆子的想法—-尽管这种呆子很多。比如我就认为泰拳也是呆子。全泰国的泰拳,都是一样的练法。我其实很奇怪。难道泰拳就得这么练吗?因为泰拳的规则其实很开放,就缺地面战了。基本上很多技术都可以使用。但全国打法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每个拳馆的训练都是一样的。节奏都差不多。优秀拳馆和普通拳馆的训练,差别在谁更认真。没有啥技术差别—虽然据说有北部拳和东部拳的差别,但差别真的不大。泰扫的缺点很多,格斗中其实不好用。实际上我看到一些高手互打,不太能用出来的。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这种被中国武术放弃了的动作,因为对普通人来说非常具有威胁力,反而成了泰拳标配。也成了世界各国的标配,我认为这是所谓现代格斗的迷信,而不是真正对于武道的研究和掌握。

 

如果别人说这些话,可以说是胡说。但你们看我们的木兰,泰拳扫腿对她们有用吗?连一次有效击中都没有。甚至会让泰拳手不敢出扫腿,自废武功。因为他们的主要攻击手段就这个了。你让他用不出来,就是必输的命运。因此,我说此话是有实践证明的。这话,只是证明:赵道新的说法,有问题。不是只有一种技术可选,而是格斗本来就可以有几乎无限的机会去探索。格斗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用的好不好。

黄:可内外家的划分至少代表了拳术的刚与柔。
 
赵:“刚柔”的意思更加含混和泛泛,它只能作为拳师对其他门派品头论足的口头禅,一旦用到自家的拳技便都“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好像自己总是站在“刚”与“柔”的居中点上来评审别人是“偏刚”还是“偏柔”。太极拳等柔技真的靠“四两拨千斤”来闯荡江湖吗?“以搏人为主”的形意拳为什么属于“内家”呢?西洋拳击也是人的创造,那它是“刚”是“柔”呢?
 

清一点评

黄显然不同意赵的观点,但他勉强说出来的刚柔区分,其实真的是中国武术最奇怪的一种方式。但是真懂“刚柔”的人很少。太极看起来不用力,但怎样实现“犯者立扑”的?真实表现是,外人看起来不用力,但当事人本人觉得力量很大,完全无法抵抗。小明慧和一个成年美国人玩内围,她轻易就破掉对方的锁颈,让对方惊讶莫名—你们的力气都好大。小明慧说:我根本没用力呀?这才是真太极的柔。公园太极的柔,其实是“软弱”。是误读了古人的拳经,导致根本没有实战的能力。

黄:但“内外”和“刚柔”的学说毕竟导致了深奥的内功练法,即由意到气再到劲贯通法术的发明。
 
赵:“意、气、力”,“精、气,神”等等和与之相应的内功修炼是很难用正常的语言说清楚的。它似乎是自己暗示自己产生种种舒适和强壮感觉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某种宗教符号式的召唤。但在技击上都不大灵验,至少有许多新的理论同它一样有效,甚至比它更实际。
 

清一点评

“意、气、力”,“精、气,神”真的没价值吗?只能说没练出来,没悟到点上,自己不理解,别说没价值。最近看帕亚洪与日本踢拳冠军的比赛,我一看外表,就是帕亚洪精气神更强。日本踢拳手估计生活不规律,夜生活,性生活太多,导致面相上神气不足。其实你们也看得出来的。她比帕亚洪就大两三岁,看起来像个中年妇女一样,这就是“精、气,神”。这一点,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我们认为生活方式,练功方式,都可以影响到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古泰拳也特别讲究这一点。讲究早起早睡。但引入西方现代理论后,现代的泰拳手们,就只看得到“实在”的东西。认为晚睡也无所谓了。木兰她们拳馆的拳手,居然每天晚上9点以后才吃饭,晚上过了夜半才回去睡觉。这种练功,是传统练拳的忌讳。现在有吗?更别说吃冷饮,大量的肉蛋奶了。这种生活方式,导致泰拳手的精气神,绝对赶不上木兰。技术相同都会输掉。技术优越,就更会输了。

别以为西方先进,“现代格斗”就最科学。有时候,可能古人比我们更了解身体的运行方式。我们所谓的现代人体科学,建立的基础是解剖学。这是“死人的科学”。只有建立在“意、气、力”这种能量体系中的科学,才是活人的科学。谁更高明?显然是古人。

黄:那么,您认为中国武术在打法上有什么欠缺?
 
赵:国术的打法忌讳太多,除了避讳某些不约而同的东西外,各门各派还有各自的禁忌,譬如,每门拳法总忌讳与其它的拳法雷同,于是追求奇异,冷僻成风,说一个练八卦的很像太极会使他难堪,说一个练形意的很像拳击他会觉得耻辱,要知道最能表现拳派风格的并不是打法,而是故意摆出的门派礼节性招式。这类招式在表演和对峙中还算有用,但在短兵相接时则完全是多余的,笨拙的。另一个忌讳是怕摔倒。在中国民间的徒手格斗较量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除两脚之外身体任何部位着地都意味着失败、屈服和“栽跟头”。所以南方器重“马”,北方推崇“桩”。国术也多要求步距大、重心低、上身中正,殊不知这种四平八稳的技巧实用的代价是什么?其一,在“抬腿半边空”等影响下,失去了下肢的进攻,特别是极富杀伤力的高踢和高膝强击。其二,中国最优秀拳种中的“蛙劲”只不过是力求使动量沿人体某一路线尽可能低损耗、长距离的传输。还没有自觉地利用不平衡所产生的大质量部位的惯性运动来发力。其三,时时提防“失重”必阻碍步法与身法的闪动和灵巧。上述我们所丢弃的东西也正是现在国际搏坛最宝贵的东西。传统拳术是“老人拳术”,“老”是圣贤、权威和高深的同义词,而老年人当然是抬腿艰难,倒地危险了。这样,在授拳时掩盖“圣人”弱点的托辞自然就是拳术忌讳“不平衡”了。但是,拳术并不仅仅是摔跤赛。以失稳换来凌厉的一击,即使倒地也值得。打法我就先说这点吧。

清一点评

赵老原来,真的是“不识传武真面目”。说的这些传武的毛病,根本就不是事实。比如真太极实战,杨露禅和孙禄堂,介绍打拳的样子都是“活猴”,我见过的某民间武师,动起来,真的就像一只大猴子。而且不能碰,一碰就弹飞。一转眼就转到人的背后去了。各位在看到木兰们与泰拳手打的时候,是我们的木兰更灵活,还是泰拳手更灵活?步法谁更流畅?更关键的是:你们外形上能够看到木兰的灵活,看到了木兰们的桩功吗?看起来轻飘飘的动作,结果却是泰拳手步步后退,而且像风中蜡烛一样飘摇不定。很轻巧就被木兰们摔翻。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真相—-桩功不是站着不动,而是看上去轻轻巧巧,你撞都撞不动的。小木兰一搭手对手就飞出去撞在围栏上,你看出用力了吗?对,没用力,但用了桩功,极其沉稳。这才是“传统武术”练下盘稳重的真相。怎么可能是赵老所说的“时时提防失重,必阻碍步法与身法的闪动和灵巧”的传武呢?他真的不懂传武,甚至我怀疑他就没见过真正的“桩功”是啥。北京的大成拳重视桩功,但灵动也一样要求。比如大成拳的“健舞”。不了解传武人来评论传武,还号称权威,不是误导人吗?

黄:下面您谈一谈练法好吗?
 
赵:我们的拳师总喜欢在招数和打法上寻求独创和隐秘。其实,真正独特的、能保密得住的是训练,俗称功法。训练方法决定着拳术的优劣。而中国现存的传统功法基本上是低效的。表现为“功夫上身”所花费的时间太长,即使有了“功夫”也不完全在某种格斗中顶用,并易出现伤害、劳损和疾病。训练是一门庞大的综合学问,决不是几十年如一日、起三更、练三九就能成功的。在这儿我不多说了,我只谈几个“错位”:首先是练法与用法的错位,不管哪门拳法都以不能散打为耻,可哪门拳法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散打上呢?国术大师们在练功上有两个很可笑的错觉,一是认为真搏实打是拳术的最后一课,只有“功力”精纯后才能试着临敌;二是认为精熟了推手、对练等近似格斗的技能就等于提高了真正格斗的水平。当然,在低陋的条件和训练术下很难实现肉搏,业余拳迷也不愿总是肿脸瘸腿去上班。但拳术想上高层次,“错位”就必须弥补,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另一个“错位”是疲劳和强度,民间拳手只知天天长时间埋头苦练,实行低体力消耗战术,自身的肌肉,神经等格斗所需要发育的组织并未被充分刺激。他们对更新训练器具、设备或请助手陪练有一种天然的憎恶,他们更愿意在黑暗或无人的角落里独自比划和默想。我真搞不清武士们是为了人生而借助中国武术,还是为了乞求“中国武术”的怜悯而苦行。此外,理论与实践有错位,技术与素质有错位,公开性操练与闭门秘练有错位……我就只举这几例吧。

清一点评

训练方法决定着拳术的优劣?这话实在不敢苟同。泰拳的优劣,是因为训练的方法好吗?或者:冠军拳手的训练,是因为冠军的训练方法更好吗?其他的非冠军拳手训练方法就差?怎样理解一群小伙伴都在一起练拳,但就是有人当冠军,而其他人只能当普通拳手呢?

 

武道拳种的优劣,不是训练的方法,而是它是否能够发挥人体面对对抗时候的最大潜力。比如力量,速度,反应,以及心理稳定上,如何提高。谁做的好,谁就是赢家。谁没做这些应用训练,谁就输。因此,我认为拳种优劣的判断,是这个拳种的格斗哲学高不高明。然后实现这种格斗哲学的手段是否有效。比如太极的格斗哲学,是“后发制人”,是“打死不后退”,就必须有一系列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我们显然不能采用泰拳的训练方式来实现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打泰拳,也不能去泰拳馆天天训练。只是自己训练,然后去验证一下是否有效。训练方法,是服务于攻防哲学的,而不是相反。

 

当然,赵道新说的中国武术人,喜欢一个人偷偷的练,没有伙伴,不愿意对练。这一点,我倒是同意的。因为我看到的很多练武人是这样练的,特别爱面子。闭门造车,当然造不出来。至少也要两个人一起练才有互相提高的机会。不过:似乎一些门派,师兄弟过招也是常事吧?这应该不是中国武术的特征。而是一些爱面子的“传武人”的特征。

黄:那武术界的体制又如何呢?
 
赵:我们先不谈官方武坛的组织方式。仅就民间拳界而言,学生藏在心底的选择明师的标准是什么,历史不明的神秘老头儿为最佳;能推推搡搡,会高谈阔论的居中;不能打,不会聊,只在拳术某一方面有研究的则很勉强。虽然人人都说这样不科学,可某“大师”到临时人人都动心。另外,一师多徒制的“牧羊式教拳”能培养出高材吗?授拳不同于中小学,它需要师生更密切的接触,科学到了高水准也需一师一徒制,拳术则应更进一步,施行“多师一徒”制,只有各派拳师,体育专家,医学家,营养师等等与技击有瓜葛的领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国真正的高手。
 

清一点评

【一师一徒 ,“多师一徒”!各派拳师,体育专家,医学家,营养师等等与技击有瓜葛的领域的方家通力合作,才可能造就出中国真正的高手】。天呐。说传武神话武术,我看神话武术的,就是赵道新本人。他这种话,看起来“科学”,很有“发展观”,其实是胡说八道。不但不懂古人的拳学道理,甚至不懂现代格斗的道理。玩的中国国家奥运金牌的堆金效应。真要按照赵道新的玩法,除了国家队出马,实在没有人能够弄出来了。谁有这么强的财力,以及组织能力呀?

泰拳有很多小拳馆。往往就是原来的冠军,不想打了。退役了,就来开一家小拳馆,往往就一个教练。带着十几个孩子练拳,不也培养了一些冠军出来吗?播求,善猜这些人,算是世界级的格斗明星了,难道是用赵道新的培养模式训练出来的吗?好好去看这些明星是怎样打出来的吧。如果豪华阵容就能堆出功夫高手,为啥一龙的团队堆出了一个让人失望的演员?

 

想当然,说话不靠谱,就是很多年纪大的武林高手的毛病。这种不踏实,不研究武道规律的人,才真的是造成中华武道衰落的罪人。什么都有一套理由,为自己的不进取开拓。似乎自己没有做出成绩来,就是怪上面的支持不到位。没给他配豪华阵容。都去“等靠要”了,这就是体制思维。出不了人才的。

 

一师多徒,就出来人才?数年后,几十个冠军都出来了,就我一个师父够用了。师父有高度,徒弟才有希望。师父见识短浅,徒弟自然没有出息。人多就好?体制内,为了备战全运会,奥运会,早就已经按照赵道新的要求配置了全套人马,全套班子,可谓不惜代价,这种举国体制。但出格斗人才了吗?远远不如日本,泰国,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老师,当然出不了人才。赵老要求民间来玩举国体制,就是笑话。

黄:这些咱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武术,您乐意更进一步对传统拳术的具体门派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吗?我知道过分具体有时会伤害某些人的信仰和自尊,我不想在无情地解剖拳学时造成人际摩擦。所以,只想请您中国名门的不足之处列举一二。
 
赵:咱们先谈形意拳和八卦掌怎样?
 
黄:好,从传统上讲您是形意八卦嫡传,您和韩慕侠是张占魁门下最有名气的学生,从自己的门派“开刀”令人敬佩。
 
赵:别那么说。咱们先谈谈形意拳,如果说二、三十年代全国擂台上的优胜者中形意拳手居多,那现在的形意就“差劲”多了。原因是最讲究“合一”的形意拳除染有国术的通病外,还有“不合”之处。首先,“招”与“劲”不合,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用在击打上吧,拳掌发出只能打动对方,力量少有破坏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难以将对手远掷。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此外,“形”与“意”不合。都在高唱“形意并重”,都在走极端。一些人讲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寻“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在幽处独享精神激战。还有“拳法”与“功法”不合。谁要是想终生若练五行拳、十二形、杂式捶或直接用拳招来格斗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人们喜欢把形意拳与西方拳击比较,但人们也害怕这种比较。中国是就非要纯而又纯地“走自己的道路”,哪怕是与洋人的拳技有一点偶然的巧合也要立刻删去。可依我看仅就训练方法和比赛制度而言,形意拳就该好好向拳击学习。
 
黄:形意八卦的出现是不是想用八卦掌来弥补形意拳的不足呢?
 
赵:形意八卦的互补最初来源于董海川、郭云深及门徒间良好的私人关系,后由张占魁创拳,但形意的欠缺不是八卦都能补上的,八卦掌也有不少缺点,同样也不是形意能补的。例如,八卦掌有层很厚很厚的“皮”,不易看穿,外观却给人以复杂和神秘的感受。使人着迷,也使人上当。第一层画皮,是董海川和继承者们的侠义故事,“水分”极大。第二层表皮,是八卦学说往八卦掌上硬套。历代八卦拳师谈掌法必言易理,但没人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丝必要的关系。除了哲学启发外,在格斗中推敲阴阳八卦,就像点穴、气功、轻功一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和麻醉法。第三层真皮,是基本掌法与实搏打法混为一谈。就连八卦大师也在苦思冥想:这些变化莫测的换掌游动究竟怎么“用”呢?那些用“蹚泥步”来绕对手飞转,以八个方位来打击“中心点”或凭抽身穿掌来绕到对手身后的妄想是教唆自己和他人当“炮灰”。在三层“皮”之外的爱好者撑着双掌,在精确的小圆圈上,像初学滑冰的人蹑手蹑脚地蹒跚着,不时地换掌亮出了几乎人体所能达到的最别扭的姿式。这难道就是传奇、圣典、怪招三位一体通向“雪花山”的捷径吗?
 

清一点评

显然赵老先生,根本没看懂传武的格斗逻辑,因此看八卦掌就是看不懂的,发表了这一通谬论。只能证明他完全不懂传武,只懂现代格斗。他用现代格斗的思维方式来看内家拳,看八卦掌,自然也就如同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来看中医一样,到处去人体中用仪器来找经络穴位。找不到就学西医不科学。

现代格斗,是“一次打法”。强调直接打击对手。这种打法,符合人体的习惯。缺点是水平相近的话,双方互殴,谁都有可能获胜。因此双方的抗击打力训练非常的重要。另外,偶然性也较高,有时一个不小心,正在出击的时候,就算实力很强的人,就会被击中或者KO。这种系统下,就算是拳王,也难免严重受伤,阿里就是典型的案例,大脑受伤严重。因为双方互殴。

 

而传武,是“二次打法”,强调接手之后,让自己处于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再发动真正的打击。因此,太极和八卦日常的演练,是典型的接手训练(演练中,套路动作中,基本上没有打手和发力的动作)。不过训练有素的人,一旦完成接手之后,自动有“打手”,可是随机应变的任意出击。而且很凶猛。因此内家拳,另外有一套训练发力的体系,但这一套内家拳的发力训练体系,基本上失传了。或者根本就不外传。因此。内家拳并不是没有打手和发力的训练。而是很多习武者根本不知道有发力训练,甚至是一些老武术师父,练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有内家独特的,完全不同于外家拳的发力训练。如果一些练武的人,仅仅练过传武的套路,是看不到“打手”的。想要用这些传武的套路动作去直接打人,就是笑话。但学过传武内家发力的人,可以用任何一派的招式动作打人。因此,太极八卦实战中的首要任务,是“控手控劲”。为了实现控手,就不能远距离作战,必须贴身近战。因此,才有了八卦很多动作看起来身体很奇怪的扭转动作。赵老先生居然说“蹚泥步”是用来“绕对手飞转”的,实在是笑话。真这样转,早被人打趴了。但如果是对手的双手使劲的控住你,然后用蹚泥步来转动和走步,结果是什么?我相信你不动步的话,马上就会倒下去。然后:真正的杀招此时就出现了—-肘膝交加的打上来,你马上就完蛋了。这就是传武的二次打击。

 

传武二次打击法,如果遇到实力相当的人,会不会出现带线格斗一样,双方打得很激烈:互相伤害严重?就像是首次张伟丽对战乔安娜一样?头都被打成了寿星头?其实,如果双方都是练传武的,都用二次格斗的话,大概率是相持不下,谁都占不了便宜。但外加拳的高手,再高,遇到内家拳也一定输掉的。因为外家拳手,一贴身就不会发力了,只能任人摆布。相信各位已经看到了在国人闻之色变的泰拳内围战中,把对手像是布娃娃一样摆布的样子了?这才是传武的精髓。而且佳惠在第三战,第四局的时候,身体是粘在对方身上不断出拳的。对手拼命躲闪也躲不掉,一下就挨了十几拳。一拳都还不上。这才是真正的内家太极八卦的打法。木兰们其实打得很初级,勉强入门。高级的就是“犯者立扑”,马上就倒下了。

 

不过,说到这里也很难过:连赵道新这种【形意八卦正宗嫡传】的人,从小学过传武,也练过现代实战的人,都不懂传武的打法和原则的话,中国的传武,恐怕全都是练花架子的也不奇怪了。实战中,打不赢现代格斗,只会跟着泰拳,踢拳的屁股后面去当跟班,也很正常了。传武练习者,只学了接手法,甚至还只是接手法的招式动作,根本不知道如何在实战中接手。居然期待用“接手”来当“打手”用,自然上场后,一个个都是雷雷,保国之流了。国术在中国武术界看样子已经失传了。在武行之外,在我这个文人这里,还留了一点火种。希望能够传下去。

黄:太极拳在理论上和健身上是最受世人青睐的,但人们仍怀疑如此软慢的拳法怎么能应付暴力呢,而太极拳手则笑话人们的无知,他们有一套刚柔转化的深奥道理。
 
赵:一个外行,由于没有成见,他的印象往往是正确的。太极拳有自己的较量方式——推手。干嘛不仅此引以为荣呢?非得是专门用于你死我活的决斗的技术才算是拳术吗?民国时期,太极拳家曾公开辩解:太极拳手之所以在各类技击赛上成绩不佳,是因为太极拳太高深,人们难以掌握的缘故……这是掩饰,还是坦白?太极拳理论文辞瑰玮,堪称传统拳谱楷模。其主线为一绝顶的阴阳辩证关系。你要“刚”吗,那就尽量地“柔”,柔到莫此为甚处,突然变成纯粹的“刚”;你要“快”吗,那就尽量地“慢”……且慢,这套“物极必反”的哲理很诱人,但有谁灵验过吗?不,你若能偷窥到那些发劲放人脆快的太极大师关在庭院内都秘练些什么就会明白的。黄:您是说太极说在某种程度上哄骗了那些渴望技击术的年轻人。那么,少林拳是否就很直率呢?它讲究刚、快、猛,也是拳打脚踢并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少林武僧是中国拳坛的实权派和最后王牌。赵:明代的将军就是以你这种心情去拜谒少林的,但是他们失望了。今天许多少年逃学离家奔向少林,他们也同样灰心了。千百年来各地少林人总向往着练出这种或那种常人难以达到,甚至常人难以想到的功夫。其实,这类惊人高功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某种杂技。插砂、拍树、跳坑,踢桩、卸骨、点穴、一指禅等等等等,对格斗训练而言是落后的“土”办法,但加上点魔术在表演开石、上吊、挨棒打、手指倒立等倒颇为引人入胜。我记得,马良的“新武术”和现在的“武术”,这些连传统的花拳绣腿们都责骂的“花架子”,是脱胎于少林拳术的。我记得,二、三十年代,那国术的“最后王牌”军在拳台上被乳臭未干的后生追得抱头鼠窜的场面。少林门少有文人的参与,处于理论真空下的放任自流,它的轮廓很实际,但细节很不科学。
 

清一点评

太极拳的“慢”,求的是“准确”,一点浪费的动作都没有。往往对方一出手,就被卡住,看起来不快,但就是挡不住,设防不掉。太极拳的柔,求的功夫是“整身协调”,肌肉骨骼之间互相不牵扯。避免浪费 ,也影响速度。真练出来的人,用太极拳攻击是“极快”,你根本看不清就击中了。而要做到这一点,极难。

 

赵道新先生,居然认为这是太极拳的“故弄玄虚”,就把一些骗子的所作所为,作为太极拳学的本质来批判了,这是很不严谨的。当然,说起来,我们可以理解是他根本就没有见过真正的太极拳。或者是见到了却不认识。我认为前者可能性大一些。他在武术界玩了一辈子,见到的多是“体制派”,或者打着民间派的体制追随者。基本上没有真太极。真太极,根本瞧不起这些假太极,不会与他们为伍的。

黄:您对南方的拳种怎么看?
 
赵:南拳各派从外表上看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肌肉较劲的拳术。对于内部细节恕我未学肤受。但从二十年代末国术游艺会上看,南拳手一般是南风不竞、一触即溃的。
 
黄:最后,您能谈谈您自己创造的拳术吗?
 
赵:我的“东西”是从错误和失败中泡出来的。我年轻时争强好胜,总爱充当一些名家的“打手”来和另一些名家争个高低。漠视他人,特别是失败者的长处,这不但阻碍交流而且伤害感情。另外,由于与中国武道的意识主流分歧悬殊,故始终与武术界保持着距离。至今有人叹我怪癖执拗、不识时务。起初,为解释传统劲法编了一趟“心会掌”,其实它只是个套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格斗能力。现在才着手把给我带来益处和我认为较有效的训练术和交手术总结起来,补充“心会掌”。但是,世界徒手竞技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我的“东西”也在不断被淘汰掉,不会自己“找岔”,自己更新,就谈不上先进。最近,我对“心会掌”中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就很忧虑,至今还未解决。我更希望有后生对我批评。
 

清一点评

赵道新说【我对“心会掌”中下肢爆发力的训练就很忧虑,至今还未解决。】,这个说明了啥呢?他根本就不懂真正的传武格斗原则,虽然是所谓的传武八卦形意名家的传人。因为他的关注点,依然是双腿支撑上的上肢发力系统。所以才有他说的掌法(拳法),而无腿法。老实说,别去指望什么“心会掌”的实战格斗能力了。双腿支撑发力系统下发展出来的现代格斗技术,已经做到了极致。不只要一个赵道新来“创造新拳法”。我相信跟传武套路比,也没啥新意。传武外家拳,也有不少这样的技术招式和套路,但—跟西方现代格斗相比,并无优势。甚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我不客气地说:他的“心会掌”,也不可能是啥高级的东西。只要在外家拳的格斗思维和体系内,想要玩手上的功夫,现在还没有能超过拳击的技术。别人玩了几百年,你赵道新用西方拳击一样的模式,来玩一个新体系,能成吗?

 

传武的系统,是全身发力,也就是不存在“手上会发力”,“腿上不会发力”这个可能性。但外家拳,现代格斗,的确存在手腿发力各有所长的情况。强调腿击技术的泰拳,大多数拳手在拳上的功夫往往比较差,发力也很难发出强大的力量。可以说技术很粗糙。相反,另外一些擅长手上发力的人,拳击力量很重,很快的人,腿攻击技术往往比较差。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张伟丽和乔安娜一仗,第一战中,说是综合格斗,但双方主要是拼拳。腿上的攻击力量,无论是速度还是力量,双方都很差劲,远远比不上小木兰们。但是在拼拳上,两人的风格非常的类似。都是拳击功夫明显优胜于腿击技术的人。真的是专打拳击也不会输给拳击手的顶尖格斗手级别。为啥会这样:因为外家拳要玩好了,必然会强调双腿的支撑技术。自然会牺牲腿上的灵活性,也必然会牺牲腿的发力技术,因为不允许。所以看到张伟丽的腿击,无论是正蹬还是扫腿,以及提膝防御技术,甚至不如一般格斗手的水平。但这不妨碍她用超越一般拳手的手上的力量和技术,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内家拳手脚攻击是可以的兼备的:腿上,手上功夫都不差,都能发出快速和强大的力量。因为内家拳的出拳,发力,并不依赖双腿支撑体系来发力。而使用整身劲。自然就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而不是外家拳一样,互相妨碍。如果有机会,你甚至可以看到木兰们同时用手脚来发力。一个前劈拳,加上一个蹬腿同时使用攻击对手。这种技术,看起来不复杂,但外家拳就练不出来的,只能模仿外形,但无法发力。

黄:可以看得出来,除此之外,您还为中国武术的现状和前途而担忧。今天,已有许多人对中华武术的未来进行过种种预言,您对这些预言抱什么态度,您认为哪个可能实现,或者您对中国拳术的何去何从作些什么推断呢?
 
赵:我不是算命先生,自然不能推测国术哪年能称雄世界,哪年消亡。但咱们能试着分析一下国术的前景。明天再谈怎样。
 

清一点评

赵先生说;算不出来国术哪年能称雄世界,哪年消亡。我来算一算好了。如果现在没有人,来真正的实战,打出中华武术的威风,国术将在20年内消亡。未来的擂台上,活跃的人再也不信国术,他们都是现代格斗的迷信者。国术,武术,武侠,都将随着这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

如果我们打出来了,未来三年,我们用毫无质疑的技术,批量制造了世界格斗冠军。那么:20年后,中华武术将称雄世界。成为全世界格斗手们不得不学的技术。因为—–如果不学中华武术,就不可能取得冠军。为了最实际的目标—赢。世界各国的拳手们,都会谦虚地来中国访学,设法去理解中华武学完全不同于现代格斗的思维方式。这时候,最现代,最时髦,最牛的格斗技术,就是中国武术!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清一山长的相关文章,欢迎点击 https://www.zhihu.com/people/shan-chang-qing-yi,进入清一山长的知乎主页。关注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相关文章的动态消息。
版权:,
原文:清一山长知乎
编辑:田芯语 林伟森 庄明洁
审核:明燕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