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为什么心理行为教育比读书重要百倍?(上篇)


前言



今天分享的这个主题《为什么心理行为教育比读书重要百倍?》,在新教育圈时间久的人‍‍都应有体会,在这个时代,‍‍读书,‍‍或者说‍‍知识的学习以及某项专业技能的培养‍‍显得没那么重要。今天主要是从这个角度,‍‍进一步集中地‍‍把心理行为教育的重要性,‍‍把我的理解,跟大家做个分享。


我从四个方面,‍‍首先,是把“心理行为教育”做一个简单的定义,‍‍这样让大家好清晰地理解我说的这个词的含义。‍‍第二,解析另外一个关键词“读书”,“读书”的含义‍‍有哪些?第三,‍‍把我们新的时代所需要的人的核心素养‍‍梳理一下。第四,‍‍点出主题及重点分析“心理行为教育比读书重要百倍”。



一、什么是“‍‍心理行为教育”

它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技能教育,‍‍它是以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为核心,‍‍以强大的行动力‍‍和广泛的适应力‍‍作为外在表现的一种教育。‍‍所谓强大的行动力和广泛的适应力,‍‍用新教育的话来说,‍‍就是“五项全能”。有‍‍这五项基本的素质,‍‍它就具有广泛的适应力,‍‍也能够体现它强大的行动力,‍‍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和功能。‍‍从内在来讲,它尊敬人的人格完整性。‍‍这样的一种人学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完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需要大量的工人,‍‍就把古代少数人接受的‍‍人格教育,以及行为教育,‍‍变成了‍‍接受工业革命、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教育以及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工具教育,它不是人格教育,不是人学教育。‍‍但是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需要经过那个阶段,‍‍需要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我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借助工业教育,‍‍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充分的保障。‍‍



我认为人类总体上发展到今天,‍‍物质匮乏和基本生存的问题,‍‍大部分人已经解决,‍‍所以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升级换代,不能再停留在把人仅仅作为一个工具‍‍来培养,‍‍并且我们升级之后,变成人学教育,它向下是可以兼容工具教育的,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也可以作为工具,不是说我就不做工具,‍‍我的岗位‍‍需要我,我就要给你做。‍‍但是‍‍教育如果仅仅定位在工具教育,它就不能享受做为人的完整性和人特有的尊严,‍‍以及幸福感。心理行为教育,可以‍‍培养完整的人,增进人的幸福感,‍‍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享受到‍‍人性的光辉、‍‍人性的荣耀,‍‍而不是人仅仅作为一个工具。但是需要我的时候,我也可以去做工具。‍‍所以这种教育,它是比工具教育更高级的一种教育,向下能够兼容工具教育,‍‍或者叫工业教育,‍‍这就是“心理行为教育”的含义。“‍‍心理行为教育”还有几个相似的概念,我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



“‍‍心理行为教育”是从‍‍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入手‍‍培养人的。‍‍我们所期望的心理行为表现是单个的行为,具体的行为,这些行为养成的习惯,‍‍就变成心理行为习惯,‍‍这个时候就相对固化下来,‍‍就成为自动化的,很轻松的,服务我们的人生、服务于社会需要的行为习惯。‍‍假如这种行为甚至是习惯‍‍不符合我们人自身的利益,也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它就变成了心理行为问题。‍‍我们经常‍‍说,孩子们身上,甚至是我们大人身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甚至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因为‍‍这些行为表现,它妨碍了我们人‍‍自身的利益,妨碍了‍‍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妨碍了身边的人,妨碍了整体的进步,‍‍这个时候‍‍就要进行心理行为调整,‍‍调整之后产生新的心理行为表现,新的心理行为表现符合我们的期望,符合社会的需要,‍‍那么我们就‍‍让它长期延续下去,变成新的心理行为习惯,‍‍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



‍‍今天我之所以要把这几个概念‍‍罗列在这里,‍‍是想强调,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的心理行为表现,‍‍把它定性为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对九岁以下的学生,‍‍他们是处在快速的变化之中,‍‍他们的很多行为表现,‍‍都是暂时的,‍‍还没有成为习惯,‍‍我们不能用过于成人化或者社会化的要求,现在就要求他达到我们成人的标准,‍‍动不动就扣帽子,‍‍说他有心理行为问题,‍‍要对他进行心理行为调整。因为我在全国各地分享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家长,‍‍也遇到很多学堂的老师和堂主,‍‍发现大家把“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心理行为调整”,‍‍这些词用的频率非常高,‍‍我就担心泛化这个概念,‍‍以及把心理行为的问题‍‍给它泛化和下延到‍‍九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可塑性越强,‍‍他们的自我辨识能力、‍‍自我判断力以及自我控制力都越差,‍‍我们一旦把它定性为心理行为问题,‍‍动不动就要对他进行调整,‍‍这样其实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比较容易采取‍‍过分严厉的规则和承担过分‍‍严重的后果,‍‍这样导致孩子难以承受,‍‍这样反过来会伤害孩子,‍‍会导致孩子逃避,‍‍恐惧,‍‍甚至讨厌新教育,以及把整个新教育的名声搞坏了,‍‍所以在新教育圈,过去几年,是出现过一些‍‍心理行为调整过度的问题,‍‍导致‍‍少量的孩子‍‍接受到了不该有的调整,‍‍结果‍‍引起学生的反抗,‍‍以及家长的反对,‍‍甚至传到外面,‍‍对新教育的声誉影响是很不好的。‍‍



我在行知学堂内部,‍‍我跟老师说的可能是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状态大于内容”,‍‍这个状态既指学生的正常的学习‍‍过程之中的状态,‍‍也包括‍‍我们所谓的‍‍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调整的状态,‍‍你调整过程之中,你发现学生不是喜悦的,‍‍不是心甘情愿的去调整,那是有问题的。‍‍那个状态就不好,‍‍永远是以学生的状态为第一,所以‍‍状态大于内容,‍‍状态大于目的。孩子的体验‍‍要是不好,他不愿意接受,他无论是学知识,养成心理行为习惯,‍‍还是做事,‍‍还是运动,‍‍是他自己非常不情愿的,‍‍是感觉到很痛苦,很压抑,表现出来的状态不好,‍‍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停下来,问一问:“我们做的是恰当的吗?”‍‍所以在这里,我把这‍‍几个概念‍‍特别强调,‍‍不要把‍‍心理行为表现、心理行为习惯与心理行为问题相等同,‍‍动不动就把学生的表现当作问题,‍‍然后就要调整,‍‍这样很容易‍‍做过分,所以在这里辩识这几个概念,不是为了概念而谈概念,‍‍而是‍‍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过有这种问题,‍‍行知学堂内部有个别老师‍‍曾经对学生采取的‍‍心理行为调整,‍‍也出现过‍‍这种‍‍采取措施不当的问题,导致学生‍‍调整效果不好,‍‍所以我们不回避问题,‍‍不回避我们做得不好,利用这次“心理行为教育”,‍‍我把这几个相近的词语给大家辨识一下。




二、“读书”的含义及种类

“‍‍读书”‍‍在我们汉语中,‍‍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像西方的读书含义单一,就是read。‍‍在东方,读书‍‍至少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就是‍‍读纸书,这是我们传统的意义上的狭义的读书,‍‍就是读文字符号的书,‍‍用眼睛来识别文字符号,‍‍当然对盲人来说,他读盲文也叫读书,‍‍但是我们总体来讲,盲人很少,我们重点还是对正常人来说,就是用眼睛读纸书。‍‍我们经常问“你在哪里读书?”,‍‍这个时候“读书”‍‍其实就不是读纸书了,‍‍而是‍‍一个广义上的读书,是第二个含义,‍‍就是指我们上学、升学、‍‍甚至是等同于学习。‍‍从目前的现状来说,‍‍就是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通过考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把这种上学、考试、拿文凭的过程,‍‍我们把它通俗来讲,‍‍在口语中通常也叫读书。所以这两个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是打通使用的,‍‍只有根据上下文,‍‍通常我们才能理解“‍‍读书”指的具体含义。‍‍换一个角度,我们传统的读纸书,‍‍甚至包括上学以及考试,‍‍我们的古人把读书是和做事劳动‍‍相对而言的,通过获取知识,通过考试取得功名,‍‍把这个过程叫做读书。


关于读书,‍‍我们的古人说了很多名言,比如说宋代的第三个皇帝赵恒,‍‍说过非常有名的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都是指‍‍我们通过读书考取功名,‍‍金榜题名,‍‍最后什么都有了。他表达了‍‍读书能够带给我们的好处。在过去近千年,过分的功利主义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可能从历史渊源来讲,赵恒的这几句话算是很精准的表达。


从读书的正面意义上讲,另外‍‍四位名人讲的,我觉得也很到位的,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书对书面表达的作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过去,‍‍文字‍‍是间接经验的唯一载体,‍‍除了书籍之外,‍‍知识的传递就靠“口耳相传”,“口耳相传”具有巨大的局限性,‍‍而书籍是很稀有的,‍‍所以高尔基强调书籍的重要性,读书的重要性。‍‍西汉的文学家刘项说:“书就像药一样的,‍‍会读书,‍‍可以抑制我们的愚蠢,书让我们开智慧”,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可以达到的,‍‍但是要是读的书不好,‍‍其实也不一定能达到开智慧的目的,比如‍‍古代‍‍一味地读节选过的书,只是为了考‍‍八股‍‍那种狭隘的目的,‍‍不一定能够让人开慧。‍‍现在呢,‍‍读那些满是感觉的书,‍‍也不一定能够让人变聪明。怎样读好书,‍‍真正的好书‍‍是我们了解到清一老师的“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等智慧之后才有所辨别,‍‍我们才明白,读书是有选择的,读书有年龄阶段不同和性别差异等等,“四大古典名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看的。‍‍所以读书的好处也是非常大的,‍‍前提是要读好书,‍‍不读好书也达不到目的。‍‍我们走进新教育,‍‍就知道怎么读好书。


从性质上来讲,‍‍读书‍‍可以分为主动地读和被动地读。‍‍被动地读书‍‍就是目前‍‍孩子们的普遍状态,体制学校学生普遍的状况,它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大家都看到了的,我经常到体制学校去跟孩子们打交道,真的是觉得很无奈,‍‍看到孩子们的状态,很多学生‍‍上课不想听讲,老师把知识讲得太碎了,以考试为目的,翻来覆去的‍‍讲课、做题,‍‍学生真的没有积极性,‍‍学生所有的时间都是被安排、被控制的,‍‍他根本不是他自己,他完全失去了自我。‍‍在新教育中,甚至是在家上学,只要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学生就能够变成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乃至是自觉自愿地看书,‍‍他的状态起码是积极主动的,起码不会讨厌书,不会厌学,不会撕书。‍‍所以让孩子主动地学习,‍‍主动读书,主动上学,‍‍我觉得主动还是被动,有本质上的差异,‍‍希望引起家长的重视,‍‍引起我们所有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人的重视。‍‍只要孩子长期处在被动状态,我们的孩子其实在精神上就走向死亡,‍‍不仅是被动的问题,‍‍因为被动违背了人的本质,‍‍我们人是主观能动性的。‍‍人,一旦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人就变成了机器,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动物,还有能动性,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处在主动地学习、主动成长的状态。



‍‍根据读书达到的目的,清一老师‍‍把读书分为娱乐性阅读、提高性阅读和教育性阅读,其中‍‍最理想的,最高效的是教育性阅读。《怎样阅读,才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和心理行为能力?》系列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去阅读,‍‍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读书”的三个层次,‍‍很好地指引我们‍‍要读什么书,‍‍以及怎么去读。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做任何事情都要厘清目的,目的对了,才有效果,目的不对,可能就是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从方式上来讲,那些搞语文的人把读书‍‍分为十种读书法,‍‍叫做读书十法: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其中,序例读就是主要读序言和凡例,‍‍这其实也是一种‍‍跳读,略读,选读。‍‍从不同的角度‍‍把读书的技能技巧,‍‍以及读的内容‍‍和时间分配,分成十种方法,‍‍这十种方法,其实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进行详细的解读。‍‍我们明确了目的,自然而然就会选取适当的方法。普通的老师经常会把这十种方法作为语法知识,‍‍作为文学常识,‍‍作为考试的要点,翻来覆去跟学生去分析,其实没多大价值,‍‍那是书呆子。



新的时代,“‍‍读书”其实有新的载体和新的方法,我们‍‍在新教育中,在今日学堂的示范下,‍‍大家运用得比较好的,‍‍就是我们新时代的“读书”,‍‍不仅要读纸书,‍‍我们听录音,‍‍其实我们读的是音书,‍‍我们通过看图‍‍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叫‍‍图书。‍‍我们通过视频,视频其实就叫多媒体书,‍‍通过看视频,‍‍里面既包含有图,‍‍也包含有声音,‍‍还包含有文字,视频‍‍其实已经把书,‍‍把文字,把纸质书的内容都包含进去了,‍‍所以在新教育中,普遍地采用看视频的方式学习,‍‍这是最高效的学习。除了大家已经很熟悉的电影解析,‍‍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可以学到历史、‍‍人文的知识。‍‍这种就不展开讲,因为大家用得很多。



昨天我女儿程然分享了一个目前今日学堂正在使用的,山长刚刚推出来的‍‍视频读书法:他们每天读一集《罗辑思维》,《罗辑思维》‍‍是罗振宇讲的视频,罗通过视频‍‍的方式‍‍解读、推荐一些好书,或者推荐一个主题,不一定是一本书,可能是好多本书的内容。‍‍比如说我‍‍昨天问女儿,罗讲的是“‍‍德国为什么崛起”这么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个视频大约60分钟,信息量非常大,‍‍因为罗振宇的语速是非常快的。罗振宇的演讲,‍‍他们每天读一集,‍‍怎么读呢?具体的步骤是,‍‍先每天上午要听一遍,‍‍听的过程中就纯粹地听,‍‍不需要记笔记,你也没法记笔记,因为罗振宇语速非常快,‍‍你就快速的抓住罗振宇的思维线,罗振宇‍‍讲完后,‍‍你马上去写文章,‍‍把罗振宇所讲写下来,主要是写思维线,‍‍上午‍‍就凭自己的记忆,‍‍把罗振宇讲的‍‍主题大123小123,‍‍把它疏理出来,所以听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写。‍‍下午‍‍再听一遍,听第二遍,‍‍听完了之后再写,‍‍这个时候‍‍就可以写出更详细的,‍‍几乎可以把罗振宇讲的内容,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重新写出一篇文章来,‍‍那么听了一遍,写了一遍,听第二遍写第二遍,经历四个环节后,‍‍第五个环节是‍‍一个小组四个人,‍‍四个人‍‍把自己的文章‍‍粘贴上去,‍‍大家相互阅读对方的文章,‍‍把四个人的文章都阅读了之后‍‍进行‍‍简单的评议,评议之后‍‍要是写的有明显的思维和知识漏洞,或者是与罗振宇讲的观念不一致的,可以提出看法,‍‍有一个‍‍简单的讨论,因为他不是一个全开放式的一个主题的写作和演讲,主要是把对罗振宇演讲的理解,‍‍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个难度还是蛮高的,写出来之后‍‍进行简单的评议来打分。



听,写,再听,再写,最后评议打分,‍‍这种读书的方法,‍‍昨天程然跟我分享之后,‍‍我仔细地推测,清一老师‍‍为什么用新的一种方法来读书?‍‍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直接拿着纸质书来读,‍‍读了之后再写读后感,‍‍然后一起分享,‍‍我们传统的读书就是这么读,‍‍读了一本书,写读后感,来分享读后感,‍‍点评修改‍‍等等。‍‍在‍‍两个星期前,清一老师在群里预告过,现在数学突破班的学生,‍‍数学突破之后‍‍就准备进入到‍‍一种新的‍‍读书阶段,要用新的方法读书,‍‍现在程然他们用的这种读书法‍‍就是‍‍数学突破班他们将来采用的。‍‍这‍‍超过我的预期,不是读纸书,‍‍而是读视频书,‍‍直接放罗振宇的演讲,让他当书读,‍‍读了还要写,‍‍我觉得清一老师‍‍又一次‍‍用他的智慧,‍‍把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更高效、‍‍学起来效率更高的‍‍多媒体书,‍‍而不是纸书,运用他的‍‍智慧设计出5个步骤,这样读下来我觉得比读纸书的效果‍‍要好很多,‍‍这是读书的新载体和新方法。清一老师‍‍与时俱进,如果他不给我们演示示范出来,‍‍我们自己还真的想不到有这种读书方法,‍‍可能只知道去看看演讲,‍‍看了之后也就过去了。



三、时代变化需要人具有哪些核心素养?

新时代需要人具有哪些核心素养?‍‍我们从‍‍中国的主流教育,美国的主流教育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下。



中国的体制教育,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这张幻灯片,‍‍提出‍‍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二是自主发展,三是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又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两方面,‍‍科学精神包括三个方面,人文底蕴也包括三个方面;‍‍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方面,‍‍每一条又包括三个具体方面;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方面。‍‍这样就包括六个核心素养,‍‍所以我们平时在体制内‍‍经常讲的,‍‍现在国家已经颁布,‍‍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牵头研发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我们现在统称为六大核心素养,‍‍十八大素养。‍‍


这个素养体系的表述,是没有多大问题的,‍‍我觉得很全面,‍‍跟这个时代扣得很紧,‍‍问题是‍‍怎么样‍‍去把它做出来,‍‍真正让学生具有这六大素养,或者具有‍‍十八大素养。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教育,不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还是停留在目前这种更换一下教材,对考试做小的修修补补,尤其是办学体制,还继续是大一统,不放开社会多元化办学,继续对办学资质、对办学的过程以及办学的结果,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和严格的控制,可以说,最终六大素养也好,十八大素养也好,都是没办法变成现实的。



这是我们目前主流教育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很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提法,这种理念,是跟人类的发展方向是接轨的,因为他们也借鉴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好的提法,也研究了发展趋势,问题是这种好的提法,中国已经提了几十年了,而实践一直止步不前,学生受应试教育的伤害一直没有停止,反而是变本加厉,越来越严重。比如以前普及教育,普及率不高,有一部分人,他没接受太多教育,比如说广东潮汕人,因为子女多,父母就让子女读个三年书,会数数、会认字了就出去摆摊设点,租个柜台,就开始做生意,由于自己会读书认字算账,然后做生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去查资料,去讨教别人,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他会算账,就会做生意了,他会算投资回报率,他反而在社会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经营的眼光,他们的成就绝对不亚于死读书的人。


过去由于普及率不高,特别是考大学的人不多,所以文凭,物以稀为贵,还有一定价值,今天,义务教育已经达到了99%以上的普及率,高等教育已经达到50%以上的普及率,同龄人到了22岁,都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大学生了,再加上没有上全日制大学的,还通过网络、函授、自考等方式,也拿到了大学文凭,所以今天的文凭和知识已经不是稀缺品。这个时候人们比什么呢?比真本事呢!所以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在社会上长大的,接受社会磨砺的,可能具有更多的核心素养,而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核心素养反而更差,根本没有自主发展,又比如“社会参与”,我们应届毕业生,之所以都愿意去考体制的公务员,考职员,考警察,考教师,其实是在逃避社会参与,不敢投身于社会竞争激烈的领域,是一种逃避的表现,这是参与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我们的设想是很好的,但是落实到现实中,教育不做出大的改变,是不可能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的。




我们看一下美国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设定,不仅仅是把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框架列出来,还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支撑体系,比如说学习环境,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标准评价,这都是支撑素养落地变为现实的支撑体系。我们讲核心素养,只把素养本身提出来,没有讲怎么去支撑。美国具体到可运用的素养本身,美国人很务实,务实到就三条,一是生活职业技能,就是在生活中、未来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不讲知识,只讲技能。第二是学习和创新技能。第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包括方方面面的技术,把整个动手能力全部当作技术。美国的技术含义是非常广泛的,把劳动技术,包括美术、设计。只要是技术操作性的、动手的,全部都放在技术里面去了。怎样掌握这些技能?作为教育本身,以什么方式实现这些技能?美国是用核心课题和符合21世纪要求的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上面三大领域技能的。所以我觉得美国的核心素养很落地,针对性很强,保障体系很健全,也很有效。


我们把六大核心素养十八素养列了一个概念体系,可以说落不了地,因为已经搞了几十年的改革,尤其是几乎十年前温总理的时候颁布的《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快十年都过去了,很多地方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那个规划纲要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颁布的,可见教育改革,在我们国家难度是非常非常之大,我们受工业化教育的毒害,是全世界少有的深重,而美国教育一直保持多元化,他的多元化,首先是体现在50个州,每个州都具有很大的教育管理、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办学等等的自主权,所以导致美国更务实,更重视学生的真才实学,真实的技能。真正服务于人生和社会的是技能,不是知识。



清一教育的核心素养,有多种表达方式,比如说我们强调的“诚敬恕”,“诚敬恕”是就人与人的关系,做人的品格上讲,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另外还有三个概念叫“责任,荣誉,尊重”,这是我们方方面面必须要做到的,履行自己的责任,自我负责,自尊尊人,尊重,不要让我们的生命浪费,荣耀我们的生命,捍卫我们的荣誉,这都需要至上的精神。然后再浓缩,具体到一点就是心性,心性是最核心的东西,心性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行为,心理行为是以价值观和思维为基础,通过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我们精神面貌呈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整体状态,就是心性,就是心理行为,所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概念来表达。这些都是名词,“名可名,非恒名”,新教育用的核心素养的表达方式,我认为更接近人性的本质,跟中国传统文化,跟我们人自身离得更近。强调责任,强调“诚敬恕”,强调做人,有羞耻感,要为家族争光,为民族争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强调诚敬恕,过去的师傅带徒弟,首先要跟师傅一起吃喝拉撒睡,要照顾师傅的生活,甚至刚开始不学习内容。《红锵鱼》电影中,跟师傅一起,先不教你直接的本事,不教你功夫,而是教你洒扫应对,让你来帮忙师傅搞家务,照顾师傅,我们中国的传统,晚上还要帮师傅倒夜壶,就是磨性子,包括你对老师的态度,尊敬老师的诚敬心,所以这种心性,我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这一条目前在新教育中是做得最好的。



我以前是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其实关于心性,用西方的概念,换成体制教育中所谓的专业术语来表达,可以换一种说法。西方心理学中喜欢强调人格,对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具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

自我同一性,也就是我们人要有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内在是和谐的,外在也是和谐的,要做到和谐,你内在一定是能够承担起责任、自尊,外在要能够尊重别人,受他人欢迎,你才能维持自我的同一性。这些术语是西方的概念,括号里面的解释,是我们新教育的一些专用术语,我是把新教育的表达方式跟现在主流教育中的术语对接起来,其实就是“名可名、非恒名”的表达,核心意思是一样的,我的目的是为了打通,方便大家理解,不要以为我们搞的是另外一套东西,其实我们一样可以用西方术语来表达,只是我们做的更好,表达得更简练。


2

独特性,独特性它又体现为差异性、选择性、主观性。正因为我是独特的,我和别人是有差异的,我自己能够选择的,我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我希望我自己超越别人,我希望我跟别人不同,那显示出个人独特的价值,这种独特的价值,用我们新教育的术语来表达,就叫荣耀自己,在西方的人格心理学中叫优越感,优越感这个词在西方心理学里面,尤其是西方的个体心理学里面,用的非常多,揭示人性的动力,我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在追求一种存在感、价值感。这种存在感、价值感,往往是体现在:我跟别人不一样。假如我跟别人是一样的选择,起码要比别人更优秀,这就是一种优越感,这叫独特性。


3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人性是可塑的,可改变的,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完善。而不是说,我学不会,我不行。新教育非常强调至上精神,之所以要至上,也是因为你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了之后,你可以变得更优秀,这个理念它跟我们新教育讲的,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可以把尊重做得更好,可以把荣誉做得更好,也都体现为开放性,联系到我们平时学生的一些具体表现或者心理行为问题,积极肯定的表达就是不逃避责任,不逃避挑战,能够突破自我设限,这就体现在开放性。现在学生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比较严重的,也是我们很多学校、很多学堂会去做的,就是要突破学生的:逃避责任,逃避困难,逃避挑战。他动不动就给自己设限,无自信,说我做不到,不愿意尝试。这都是开放性不足的表现。





4

主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主动才叫人,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主动性,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个人精神上就死了,所以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主动性,我是自我掌控的,所以我能够承担这些责任荣誉,我可以自愿学习,我的锻炼也是自愿的,我帮助人是自愿的。只要不是自愿的,你强迫他去帮助别人,所谓助人为乐,你强迫他锻炼身体,你强迫他去背诵英语、经典,不是他自己愿意的,一旦失去了主动性,他的行动力就谈不上了,一旦停止了外力就没有行动。所以主动性,是人格的一个核心品质,也是我们新教育所重视的核心品质。心性中缺乏主动性就很麻烦,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我们经常用目标去唤醒学生,其实就是要激发他的主动性。


5

最后是体验性。这个也很重要,新教育中非常忌讳说教,当然我今天的讲课可能也是说教,也没办法不说教,因为我们不在一起,也只能说教,说教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后面下去之后,在认识上的这点突破,最终在行动上能够体现出来。体验,我觉得是学习有没有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我们的感受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凡是缺乏体验,我们的感受力就没法提升,所谓尊重、荣誉,要是不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人际关系中不体现出来。在做事中,内务整理中,运动中,不做出来,他没有体验,那么人格的完整性,是做不到的,它会导致知行分离,人格分裂,没有行动力,眼高手低。体验可以使我们知行合一,人格完整,增强活在当下的概率和频次。尤其是年龄小的学生,你跟他讲道理,他是没法理解的,我觉得九岁以下的学生,尽量用体验方式去学习,少跟他上什么主题课,甚至连电影赏析课,我认为都不要太多,那些主题性的、比较抽象的教学,更加不要太多,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实实在在的做事,去锻炼,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在体验中,去训练他的合作、口头表达、思维、动手、行动力。


这里用西方的一些概念:人格,自我同一性,独特性,开放性,体验性,是为了更透彻的解释,我们清一新教育所用的这些术语,跟西方的学术是可以打通的。



对于心理行为教育含义的理解,清一老师说过:“你们都有资格从世界上得到最好的东西,但,不是你去要,而是因为你愿意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当你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最让人珍惜的东西,成为别人最无法拥有的东西的时候,你要什么不可以呢?但是很奇特,这时候,你反而什么都不想要了。”因为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已经很容易了,你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能够满足你的生存的需要,因为物质的东西在今天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特别是我们学习了清一新教育这后,在生活的物质的占有上,已经很容易满足,不需要太多,所以这个时候反而不需要太多,而精神上的东西,你是没办法去强迫别人给你的,你做好了,别人需要你,你帮助别人,别人自动会给你,别人就算嘴巴不说出来,内心里面也会存在感激,清一老师就是榜样,无数人内心感谢他。新教育中的心理行为教育,在新时代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提示我们从心性上,从人格上去完善自己。你自己成为最好的东西,然后你想要什么东西都很容易得到,这个时候你反而不再去外求了。清一老师用他的语言,把心理行为教育的重要性,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格,表达得通俗易懂,所以我把清一老师的这段话放在这里来帮助我们一起理解。



第四,为什么心理行为教育比读书重要百倍(略)

这一章节的内容非常丰富和精彩,将在本文的下篇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根据直播时分享录音整理)




未完待续



知行合一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