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谁来帮我盖上被子 ——心理行为调整案例原理说明

谁来帮我盖上被子

——心理行为调整案例原理说明

三五岁的孩子,快乐而调皮的年龄,和他们心贴着心,是快乐幸福的,但面对他们一些养成的坏习惯坏毛病时,这时就需要老师和他们斗智斗勇,进行一番较量,直到坏习惯瓦解,相应的好习惯再慢慢养成。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学堂一个三岁孩子身上。之所以拿出这个故事来分享给大家,一是我想借这个故事,把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方法告诉大家,当您清楚了心理调整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在家对自家孩子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也折射出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所谓的“惯什么有什么”——你娇惯他什么,他就会把什么结果呈现给您看:你帮他洗碗,他就会吃完饭把嘴一抹,碗筷一推,抬屁股走人。你帮他穿衣服,他就会躺在被窝里等着你,直到你在紧张的早晨时间里忙活好早餐,再来忙活他,你甚至还要喊他N遍起床,他才不情愿地让你“伺候”。这个情境,天知道每天早晨有多少个家庭在上演!说句实话,作为家长的您,多像一个奴才忙得团团转,而孩子多像个皇帝不急不慌,甚至还训斥您——您偶尔一次疏于精心的“服侍”让他某个地方不舒服了……还是少啰嗦些,回放一下我们这个精彩的故事吧。

故事回放

孩子们刚来学堂时,我和孩子们睡在一个宿舍。一天夜里,三岁的小A对我说:“我踢被子了。”我借着夜灯看了看,被子盖在他腰以下,他只需一伸胳膊就可以把被子拽上来盖上。

我没动,对他说:“你自己拽一下被子,就盖上了。”

“不!我不!”孩子小小的年纪,话说得却是斩钉截铁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反正我不冷。”我慢声地说。

“你给我盖上!”语气一如既往。

“你自己能盖,为什么让老师盖呢?”

“就让你盖!”

“那我就不给你盖。你想冻着就别盖,明天可能就会感冒。你想暖和一点,就自己伸手把被子盖上”

沉默的时间,双方在僵持……

两三分钟之后……

A伸手把被子拽上来,盖在身上,过程中一声没吱,接着睡觉。

后续引导

第二天早上,我把小A叫到我身边,拉着他的小手,和他回忆前一天夜里的事情。

“小A,昨天夜里你是不是蹬被子了?”

“嗯”大眼睛叽里咕噜地转着,看着我,小小的心里在想什么呢?自己的过错?还是老师可能的训斥?小脸上有一丝不那么理直气壮的表情,有一点点严肃,头不再那么昂着。和平时跑笑打闹的状态完全不同。我看着他,心里憋着笑,孩子们真是可爱。

“最后是自己盖上的吗?”

“是”

“自己会盖被子吗?”

“会盖”

“如果自己不盖被子,会怎么样呢?”

“会冷”

“自己蹬了被子自己盖上,你是不是又长了一点本事,变厉害了一点了?”

“是,我是至上的人。哥哥不自己盖被子,他不至上。”一两分钟的功夫,小脸上就写满了自豪,但还不忘顺道把伙伴贬一下。哈哈。

孩子们饭前念“至上词”,老师们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话,给他们解释“至上”的含义。把这种“追求至上”的价值观,慢慢地传递给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中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做了些以前不会做的事情,就感觉很有成就感,很自豪(附至上词内容:高贵之人,不断追求卓越,庸人在欲望中沉沦。我要成为哪一种人?庸人吗?不!我绝不允许自己的生命被这样浪费,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一个至上的人。)。

“自己能做的事情是自己做呢?还是让别人帮助做呢?”我问。

“自己做。让别人帮助就不是至上的人了。”小脑袋瓜转得很快。

“那以后你再蹬了被子,是等着让老师给你盖呢?还是你自己盖呢?”

“自己盖!”小脸上豪气不减。

“好吧。玩去吧。”

孩子蹦蹦跳跳地跑了。

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

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孩子高高兴兴地承担了以后自己盖被子的责任。甚至在这件事情上,孩子还错以为是自己主动盖的被子,很“至上”,很有“成就感”,似乎把前几分钟和老师较量的细节给忽略掉了。

新教育学堂都比较重视心理行为调整。用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心理行为调整”是个时髦的词,有些朋友一听“心理行为调整”就觉得很高大上,不知如何做。其实只要明白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大家都会做,只是效果大小的问题。如果你儿童心理掌握得很好的话,那你的调整效果就会好些,比如像今日学堂的老师,否则效果会差一些。但是凡事只要在“道”上,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轻松,大可不用纠结那么多。

那心理行为调整的原理是什么呢?

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心理。行为影响心理后,个体去思考,形成新的心理(即新的价值观),然后有对应的新行为。

旧价值观——旧行为——调整——新价值观——新行为(即:一破一立)

从哪几方面进行心理行为调整呢?

一、心理决定行为,调整心理。

心理形成观念,即价值观。如果从调整心理开始,那么首先要确定新的价值观。通过打破孩子原来的价值观来,来树立新的价值观,进而调整他原来的行为。价值观(观念、思想)变了,行为就变了。——也就是从思想观念入手。那具体如何落实呢?简单说,可以通过电影、书籍、身边的人和事,发生在自身的事情等等来达到目的(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那这种调整方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优势:简单,迅速,直指中心。如果被调整者对调整者怀有很高的敬佩之心,用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劣势:流于说教,说服力不强,当被调整者对调整者并无很高的敬佩之心时,被调整者不易接受。特别是对于89岁以上的大孩子,单纯使用这种方法更不易奏效。

二、行为影响心理,调整行为。

为什么要调整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有体验过的人生才更具体,更实在,更丰满,才会由“概念”走向“故事”,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这里的感悟其实就是内心的思考。因此通过身体的体验,做事,去影响心理,促使被调整者思考,形成新的心理,在新的心理(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形成新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否主动思考”决定着心理行为调整的成败。

那这种调整方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优势:由于有身体力行的体验(有时还会有切肤之痛),主观上会自动地去思考,那么更容易形成新的价值观,进而会有新的行为,调整效果大些。

劣势:相对于第一种方法来说,速度慢一些,也复杂一些,有时需要老师故意来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去体验。

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应用了第二种调整方法:调整孩子的行为。小A原来的价值观是:盖被子是家长的事,不是我的事。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他就不会去盖被子,而且态度坚决。他的这种行为对他的价值观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对头”的。他那个小小的心里也许会在想(只是由于年龄的关系,还不会有条理地讲出来):我根本不应该喊你们,我一蹬被子,你们就应该给我盖上,不要让我感到冷了,喊你们才给我盖。

那现在老师做的就是让他去感受,去体验不盖被子的后果:很冷。太冷了怎么办?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只能自己去动手盖上被子,否则会更冷。于是他就去做了,也就是他改变了他之前的行为,这便是他的新行为。

心理行为调整过程中,老师的心态

在心理行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持有什么心态呢?或者也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有什么心态呢?这是我最近在教学中最大的感悟,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全面。

老师的心态应该是:去掉自我成就感,全面成就孩子。换句话说,孩子是这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角色”,而不只是“主角”。老师在调整孩子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大大的我”忘掉,扔掉,一切围绕孩子来进行。当老师这样做,或者接近这么做时,孩子的进步会大到足以令你惊讶。

这一点在刘静慧老师的文章《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也提到了。当我悟到这一点时,才真正明白了刘静慧老师授课效果神奇的原因。她做老师做得这么成功,不就是源于她纯正的心吗!她说:“我真心的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跟我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我真心想帮助他们获得成就,帮助他们去过他们想要过的人生。”

我之前对《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的学习仍停留在概念上,直到这时才形成了自己的“故事”。愿我们的教师团队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向自己这颗至高纯正之心。

心理行为调整中,老师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导。引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当他产生新行为后,老师要引导孩子对他之前的旧行为及旧价值观进行分析,促使他思考,也就是旧价值观“破”的过程,“破”的同时就自动“立”起来一种新价值观。由于孩子有亲身的体验,一般孩子比较容易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第二个方面,由于孩子年龄偏小,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的工作,否则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在这方面,刘明慧老师在调整她家孩子时,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我就不自己赘述了,偷个懒,摘抄在这里,供大家思考:

事情结束,后面的引导(理清思路)很重要,一定要让她明白你让她承担后果的原因,并且达到你教育的目的,才算真正结束。如果缺失了这一块儿,前面的都白做了,因为她还太小,根本无法理解。还要让她把自己理解到的说出来以强化,只有当她清晰的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以及做了某件事情的后果,她就不会再犯了。

前面的故事中,我和孩子的对话,也注意让孩子自己去理清思路,并表达出来。第三方面,是在以后学习生活中,老师要针对情境,时不时地用正面的语言去强化这种价值观和行为,直到孩子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毕竟一个新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很正常。针对上面的故事,后续的引导可以这样进行:例如在孩子们准备洗漱就寝时,或是打扫卫生合格后,老师可以说:你们现在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厉害了。小A会自己叠被子,还会自己蹬了被子自己盖上,再也不用老师给盖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你们真棒……一般情况下这时小A就会有所表现(即使小A不说,老师也可以去主动和他说话),他也许会重复老师的话:我自己盖被子,不用老师。那老师就可以接着话茬:那你回家让妈妈给盖吗?他肯定会说:不会。一般这时候别的孩子也会起哄:我也自己盖被子,我也自己盖被子。……到这里,心理行为调整的目的就达到了。

故事的后续——家长反思:孩子问题的根源

这个盖被子故事发生后一个月,也就是在我写这篇博文的前一天,我目睹这个孩子发生的另外一个故事:他在厕所解大便,解完后,奶奶帮他擦了屁股,孩子大哭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非常厉害,奶奶也哄不下了。孩子一边哭一边大喊:“我不让你给我擦屁股!我要自己擦屁股!我要自己擦屁股!……

这真是令我悲喜交加的一幕,喜的是孩子终于被初步培养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品质:自我负责。这是多少成人也不具备的品质啊!悲的是,无明的家长,不知孰轻孰重,只顾眼前:怕孩子擦屁股不干净,弄脏了裤子。

所有孩子问题的根源真正在哪里呢?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一切问题都在家长那里,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才能真正改变。否则,即使孩子在学堂调整好了,回到家里也会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孩子进步慢或者不进步的真正原因是家长根本不想改变自己或者对改变自己有畏难情绪。所以如果您目前对您的孩子不满意,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吧。

请大家学习山长的博文,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eu9r.html

祝福大家!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朴心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