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深度剖析心性教育(实操篇)丨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

点击关注


上一篇对心性调整原理的分析(文章链接:深度剖析心性教育(原理篇)丨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大家能看到孩子成年前正处在信念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理智脑尚未发展成熟,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依赖本能和情绪来做选择。


那么,单纯依赖本能和情绪所做的选择,往往就把孩子带到了“随顺惰性向下”的一面。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追求吃喝玩乐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调整好孩子的心性,让孩子呈现出“进取向上的天性”尤为关键。否则,等孩子信念系统和价值观成熟固定下来,再想改变就变得极其困难。


每个把孩子送到学堂来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勇敢、积极乐观、淡定自律,不希望他们冷漠自私、傲慢懒惰、自卑,其实这就是对“心性”的要求。


目前,我所带的是10到15岁的孩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追求个性,尤其是从体制转来新教育的学生身上的习气很重,心性极不稳定。所以,相对来说呈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那作为新教育老师,我们是如何在学生心性上面下功夫,来帮助他们获得成长呢?下面,我将会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让大家了解心性调整的原理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以及家长如何支持和配合学堂。


01

心性调整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负向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

在讲原理的时候讲到,孩子往往会采用不符合达成行为目标的负向行为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结果导致目标不仅无法达成,还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这种情况的调整,其实相对来说也还比较容易,就是帮助孩子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其次引导孩子做出符合目标要求的行动,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在动机和需求。

案例一:男生11岁,相对其他同学心智偏小,凡事总喜欢和别人争吵,脾气一触即发,经常会摔门而去。同时,总是自我否定,经常会说:我肯定不行,本来就不行,导致其他同学都很反感他的这些行为,但实际上他的学习和运动能力都很不错。

孩子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正面的动机和未被满足的内在需求。由于这个孩子平常情绪变化比较快,我多次在他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和他很随意地聊天,了解到他之所以会和别人争吵,是他想要获得大家对他的认可,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再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我分析推断出他具有这样的一个思考逻辑:在他的认知当中,他认为要想获得大家对他的认可,就必须证明自己很厉害,而吵赢其他同学就是证明自己厉害的最好方式。


分析清楚这些之后,我找了一个时机和他玩了一个“画出心理免疫X光片”的游戏(参考陈海贤老师《了不起的我》)。通过这个游戏,帮助他梳理清楚他的问题所在。


心理免疫X光片第一栏是“我希望达成的目标”,他写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大家对自己的认可,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


心理免疫X光片第二栏是“我正在做哪些负向行为”。他写的是:跟别人吵架,冲别人吼,发脾气,摔东西……


心理免疫X光片第三栏是“我需要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他写的是:我一个人跟他们一群人吵,说明我很厉害呀!吵赢了代表我是对的。


心理免疫X光片第四栏“我背后的隐藏信念是什么”只有我厉害,大家才会认可我,喜欢我。


通过一起玩这样一个游戏,他第一次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在用“吵架发脾气”这种让别人讨厌的方式,来达成让别人认可和喜欢的目的。


然后我又和他一起,帮他找到了好几条真正能够获得大家认可和欢迎的方法,比如理性地聆听别人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引导了班级其他同学,在他出现情绪,想和大家争吵时,不去和他共振。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他从以前每天都会起好几次情绪,平均每周有一次比较大的情绪,到现在一周也起不了几次。即使有时候会起情绪,但他也能很快觉察到,情绪平复相较于以前也快了很多,同学们都夸赞他的进步很大。

充分利用驱动人的两种力量: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这两种动力驱使人类所有的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行为,不是为了逃离痛苦就是为了获得快乐。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行动,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拖延?


答案是:行动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


那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愿意改变而采取行动呢?


答案是:如果我们不行动就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行动,除了可以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外,还会获得工作做完的成就感。掌握了这两种力量,就可以用来调整孩子任何的行为问题。

案例二:女孩11岁,学期末从体制学校转过来。她在原来的学校经常和老师同学发生激烈冲突,甚至经常动手,曾换过五六所学校。看到别人不顺眼,她立马就会爆粗口,对学习十分抗拒,缺乏基本的做事能力和条理。来到家馆后,短短一学期就从一个问题少女,变成了一个有目标、有上进心的人。

这个孩子刚来家馆时,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既不给老师和她有沟通的机会,周末也不跟家长打电话。刚开始,我只能通过平时观察到她身上的一点闪光点,并找适合时机在公众场合表扬她一下,目的是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


慢慢地,当她发现班里其他同学,没有像原来学校的同学那样对她有敌意时,她开始尝试和其他同学交往,但对老师还是很抗拒。


第二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了为期两周的军训和涅槃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涅槃中,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很强的内在力量——在团队扛圆木项目中,为了减轻伙伴的重量,她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个人扛起了半边圆木,咬牙坚持到最后。


但是随着她和伙伴之间越来越熟,她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总喜欢带头做一些违反学堂规则的事情,比如偷偷去外面商店买零食带到宿舍吃,偷偷去厨房拿东西吃,在宿舍藏很多化妆品,经常躲在卫生间花很长时间做面膜,欺负其他同学,搞得其他同学都很怕她。她的行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


老师多次找她谈话,效果都不是很好。一般的调整方式对她来说都不管用,因为内在很有力量,所以无论是搬砖、军训、涅槃,她都能够拿得下来。加上本身她就不爱学习,做这些事情,她反而觉得还挺不错。  


因此,找到她的痛点是获得突破的关键。经过老师们的观察和讨论,发现这个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外表形象,所以我们决定把剪掉她的头发这个“痛点”作为一个突破口。确定了这点之后,我找她谈话,告诉她我知道她所有行为背后只不过是想要交到朋友,想要融入班级之中,所以老师能够理解她的这些行为。


第一次得到老师的理解,加上平时我总是有意无意在公众场合表扬她,孩子也感受到了对她的关心,她对我也有了一些信任和接受。然后我再帮她分析,以她目前的方式并不能达成她的目的,而且只会让大家更加讨厌她。


她虽然嘴上说着自己根本不在乎,但其实我能够感受到她当时内心其实是很在意、很痛苦的。然后我告诉她,老师可以帮助你达成目的,但前提是你自己必须得有这样的意愿。第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过了几天,这位同学自己来找我,说想让我帮助她。我告诉她需要老师帮助的话,那得拿出点诚意和决心来,否则的话,即使老师帮她也没有用。而且我还让她自己去思考:如何可以让老师收到她真心想改变的诚意和决心。当时她一时无法拿出让我能看见的诚意和决心,我就先把这件事情放着。


直到她找了我三四次之后,想着把她也“磨”得差不多了,看她实在是想不出办法来,我再说:要不老师帮你出个主意,但如果是老师出主意的话,那就只能按照老师说的来做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当然,我还是让她先不用急着回答我,等自己想清楚再来找我。由于她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所以她后来只能答应。


通过这段时间的考验,看的出来她其实真的想要改掉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来:为了表明你的决心,那就把头发给剪了。并且也给她讲了剪掉头发的目的是什么。


我告诉她:老师也知道你很爱惜自己的头发,正是因为你很在意自己的头发,那剪头发对你才管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她还是十分不情愿地答应了,一边哭着一边让老师剪掉了她的头发。


头发剪掉后,我再次找她谈话,告诉她:不能让自己最爱惜的头发白白给剪掉,要让头发的牺牲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只要自己有情绪起来的时候,那就想想自己剪掉的头发。


另外,除了剪掉头发,要达成你的目标,还得改掉过去那些与实现目标相反的行为,只要改掉这些行为,大家才有可能接受你。后来也和她讨论制定出了如果再出现不好的行为,就去搬砖的规则。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她用剪掉头发这个“痛点”来让她先服软,服了软之后再用”搬砖”帮助她建立痛苦链接,这时搬砖对她来说才有用。


有了这样的沟通,后面在她再次发生不良行为的时候,都按规则执行,通过搬砖建立了几次痛苦链接。而她也为了逃避搬砖的痛苦,真正开始有所转变。


到了学期后半段,她也有了强烈的要考今日突破班的目标,而且也开始在英文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和进步。


虽然她的各方面条件还达不到今日突破班录取的标准,但为了鼓励她,学堂还是推荐她去参加了突破班选拔营的体验。在参加体验过程中,她的综合排名在所有参加选拔营(近150人)的学生中进了前四十名。

案例三:男孩,14岁,进入新教育之前在体制读初二,之前曾换过七八所学校,善于表达,跟他人能做到“自来熟”,喜欢炫耀自己,打嘴炮。学习、运动和做事的能力比较低,对老师缺乏诚敬心。

这个孩子在短短八年时间换了七八所学校,每次在学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都选择了逃避,而爸爸是顺着他,给他兜底。表面上看,爸爸是在支持他,但并没有帮助他真正解决问题。


孩子没从父亲那得到实质的支持和帮助,孩子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鄙视家长的。平时除了需要的东西让爸爸买以外,孩子从来不会和爸爸通话,即使爸爸给他打电话,他也不会接,跟爸爸基本上是无话可说,对妈妈其实也是爱搭不理,但比跟爸爸要好一点。


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他其实内心是渴望有人能够推自己一把,真正帮自己跨越过去的,尤其是家长。但每一次家长都没有去推他,没有真正的帮助他解决问题。


因此,每一次的逃避都会让孩子多了一份心虚,虽然他表面上总是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但他内心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强大,很自卑。


当时这孩子来到学堂时,发挥了他善于交际的优势,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但很快就受不了学堂的各项规则,开始闹着要回家。为了不让孩子再次陷入到以前的恶性循环中,老师决定帮助他跨越这个问题。


因为他具有善于交际的优势,老师就利用周末,组织孩子们一起去当地的一所大学,找外国留学生聊天练习口语。


刚开始,那些平时英语口语比较好的孩子,反而不敢主动上前找外国人聊。而这个孩子善于交际的优势就有了用武之地,每次都是他打头阵,先上去和外国人搭讪,其他孩子还要在老师的推动下,才会跟在他后面,怯怯地上前去聊。


虽然他的英语不怎么好,但他毫不怯场,经常是磕磕巴巴地一些英文加一些中文,再加上手势,很艰难地和外国人聊天,但他一点也不会胆怯,每次聊完还会要到对方的微信。


在这件事情上,他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找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也让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自信,第一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力量。


这件事让他建立起了对英语的快乐链接,他也第一次有了想要把英语学好的心。为了小心呵护他这颗想要学好英语的心,帮助他建立更多的快乐链接和更大的自信,每到周末老师都会组织孩子们去一趟。就在这一次次的活动当中,强化了孩子要学好英语的正面信念。


为了能够更顺畅地和外国人交流,这位同学在学习英语上也开始变得认真起来,学习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和突破,这让他建立起了更多的快乐链接和自信。


随着学习方面的进步和提升,他的内心也越来越实,在做事、运动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他不再像一只受伤的小刺猬一样,遇到一点事就会立马做出战斗的架势,他跟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不再对抗。


在做老师的这些年,遇到不少孩子,表面上总是呈现出一副自己很厉害的样子,总爱和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对着干,很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内心却十分空虚。


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和障碍,喜欢用逃的方式来应对。但是越逃越会让自己感觉“虚”,越会用表面上的“强”来掩饰自己内在的“虚”,陷入一个恶性的死循环当中,无法自拔。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顺着孩子去逃,而是在当孩子勇气不足时,或者想逃避困难、想要偷懒时,要想一些办法,把孩子逼出舒适区,帮助他跨越困难和障碍。每一次的跨越就是孩子实现超越自我的机会,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会让孩子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和勇气。

利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负向行为背后的错误信念

孩子往往都是心理高手,他们知道大人害怕什么,就会用大人害怕的方式来要挟和控制大人。我们越是害怕,他就越得逞。我们要做的是,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孩子的方式,“成全”他,然后顺劲反攻,达到当头棒喝、让孩子幡然醒悟的效果。

案例四:男生9岁半,在新教育学堂已经有4年时间。长期以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情绪激烈,乱砸东西,对周围同学都充满敌意和攻击,经常会用死来要挟家长和老师。

来到家馆后,有一段时间,这个孩子也经常喊着要自杀,搞得老师和同学都很怕他,大家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就怕在哪个点上触动了他。


一天晚上宿舍熄灯后,我还在教师办公室看书,一位女老师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那个孩子在厨房拿着刀架在脖子上,喊着要自杀。


我到厨房时,看到他把刀架在脖子上,哭喊着说:我活着没价值,连自己的东西都管理不好,丢了东西有损家族荣誉,还不如死了算了,你们不帮我找到我的东西,那我就只能去死。旁边有同学正在劝他,越劝他情绪越激烈,但他的刀就一直只是放在衣领上面。


我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一下子冲上去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另一只手搂过他的脖子,故意大声说:你是想自杀是吗?我来帮你。说的时候假装把刀隔着衣领往下压,他立马缩着脖子往后退。


然后,我顺手拿了个案板放在灶台上,一边说:我看你好像不敢的样子,好呀,老师来帮你,很快的,一刀下去就OK了。一边用力“啪”的一声,把刀狠狠地剁在案板上。


因为是晚上,周围都比较安静,刀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大,他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他也没想到老师会是这样的反应,一下子就给震住了。


他立马就变得一点情绪都没有,连忙给现场的老师和同学道歉,说对不住大家,耽误大家休息了,以后自己再也不闹自杀了。我问他现在要做什么?他立马按照站军姿的标准,挺直了身体大声说:报告老师,现在去洗漱,然后上床睡觉。


事后,我在他情绪平静的时候,找他谈话,帮助他梳理了自己这种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也让他看清楚了这样的行为模式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同时也让他知道,老师当时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手段,给他做了心理疏导。从那之后,这个孩子即使起再大的情绪,也不再说不想活了、要自杀的话。


这个孩子之所以喜欢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从小周围的人都比较宠他,比较呵护他,但越宠他、呵护他,他就变得越脆弱。


当他认为自己无法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选择用大人最害怕的方式来要挟家长,达成自己的目的。因为大人都很怕死,听到孩子说要死,周围的大人就受不了,就会去安慰他、呵护他、满足他。


孩子正是看透了大人的这个“死穴”,所以经常会利用大人的这个弱点(孩子其实都是心理高手,大人总是以为自己在控制孩子,但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孩子给控制了,我们还不知道)。周围的人越是害怕,他的这种戏就会演得越起劲。


正是我看穿了他的这个把戏,所以才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劝他不要这样做。如果是劝他,刚好掉进他设的陷阱,以后他的戏会演得更足。我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你想死那我就顺着你、帮助你、成全你,我的这一反应没有按照他预先设定好的剧情发展。


出乎他的意料,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脑子一时空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当然这个案例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也由于当时情况比较特殊,不得已才会采取这种”棒喝“的方式,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大家模仿。

在做事中,磨练孩子的心性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孩子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器,只有在逆境中屹立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在做事中训练孩子的心性,建立孩子自信和成就感,增强孩子自我满意度,提升自尊水平,做到动静皆定。因此,做事是磨练孩子心性最好的方式。

案例五:12岁女生,这个学期入学,性格直率,敢做敢当,平时大大咧咧的,喜欢打嘴炮,但真正做起来,常常“打脸”。

这个孩子从小在家里被宠得多,照顾得比较多,很多该自己承担的事情,都被家长承担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得很多能力都被削弱了,内在缺乏实实在在的能力支撑。所以尽管对外表现得很强悍的样子,但内在其实很自卑,很脆弱,是无力的。


家馆每周六都会组织“扫除道活动”,要求孩子对卫生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清扫,尤其是平时没有人注意到的细节,会要求做到极致。有的孩子们要找老师检查七八遍,甚至上十遍才过得了关。


刚开始时,这位女同学受不了家馆的卫生要求。经常会随意应付一下,就找老师检查,期待能蒙混过关,但她这种应付的心态无法逃过老师的眼睛,老师每次都会很耐心地指出她卫生区具体的问题。


常常别的同学都过关了,她还要一个人蹲在地上去返工。老师是通过卫生的反馈,来沉浸她的心。让她能够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更耐心,更踏实一点。


就这样经过多次清扫活动之后,她的心越来越能够沉下来,她会主动找老师,帮助她找到一些清除卫生死角的方法。就在老师一次次帮她抠细节,想办法清除掉那些很难打扫的区域过程中,她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越来越强。


有一次,她打扫完,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兴奋地躺在自己打扫好的地上直翻滚,那种激动的情绪掩饰不住地往外溢,她很自豪地说道: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把卫生做到这么好。


随着卫生打扫得越来越好,这位女同学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越来越高,她对自己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跟别人说话时,也能感受到她内在的一股力量在流动。同时,她对自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尊水平也提升不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只会说大话的孩子了。


02

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和支持

对孩子的心性调整

孩子心性的调整能够成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孩子有成长的意愿,老师有适合孩子的方法,家长对老师的理解和密切配合。


在这么多年做老师的经历中我看到,三个条件中孩子的意愿是很好解决的,因为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成长,他们的成长意愿在学堂的大环境中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老师站在客观的角度,一般来说比家长更能看清孩子的问题,能找到更有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


家长的作用,就成了影响孩子心性调整的最大变量。家长其实才是决定孩子心性调整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家长到底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好地支持到老师对孩子心性的调整?

“1

信任老师

信任是什么意思呢?信任就是相信并托付。


信任老师既是对老师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老师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第一点要谈信任老师?


前面说孩子心性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家长,但实际上家长的关键在于对老师的信任。家长对老师信任,才会和老师形成一股合力,有了这种合力,才能谈上对孩子的支持。否则,所有的配合和支持都只是口头上的,反而是一种阻碍。


在我做老师的经验中,一般在老师开始调整孩子心性之前,家长对老师的信任都是真心的,因为那个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束手无策,急需要有人能够帮上忙,会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所以说是真心的。


但在老师调整过程中,孩子往往就会为了逃避调整的“痛苦”,会在家长跟前上演各种情感大戏,家长听到孩子诉说的各种“压抑与伤害”,情感会绷不住,就会对老师的调整产生怀疑,对老师的信任也会随之产生动摇。


最大的问题是,家长虽然心里已经不信任老师了,却不讲出来,表面上还说是很信任,又或者家长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已经不信任老师了。


然后家长会私底下抱怨老师,会做一些小动作。比如告诉孩子不必百分百执行老师的要求等等。这些行为看起来好像不要紧,但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越调问题越多。而家长还不知道,这样的结果是自己导致的,反而会把孩子出现的新问题,作为证明自己不信任老师是对的理由。


这就是大多数因为家长问题,导致孩子心性调整失败的原因。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在家长做判断和决定之前,主动找老师多沟通。


尤其在面对孩子上演的情感大戏时,多和老师聊聊,借助老师的眼睛识破孩子心里的小算盘,而不是在私下怀疑、抱怨。


如果沟通之后,家长心里仍然无法认同老师的做法时,那就直接说出来,先中止对孩子的调整。直到重新达成一致再继续。当家长和老师无法形成合力的时候,宁愿不调整,也比相互拉扯着调整,对孩子要好得多。

“2

保持一颗不动心

孩子为了逃避心性调整过程中的痛苦,往往会在家长面前上演各种情感大戏,比如会说一些诸如你们不爱我、你们不理解我、我还不如死了算了等,让家长感到十分扎心的话来刺激家长,逼家长“就范”。


这招如果不灵可能又会转向装可怜、给家长献殷勤、说一些很暖心的话、做一些很贴心的事等激起家长的好感觉,获取家长的爱心,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两方式常常会轮番上演,如果家长看不清楚孩子背后的小心思,很容易掉到孩子设的陷阱里。


老师之所以不容易被孩子的这些伎俩所骗,是因为老师其实比家长更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表现,也就更能够看透孩子背后的心思,也不在乎在孩子面前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只做能够帮助到孩子的人。


而家长都只愿在孩子面前做“好”爸爸、“好”妈妈,不愿做“坏”爸爸、“坏”妈妈,所以家长一旦碰上孩子上演的情感大戏,很容易陷入进去,和孩子的情绪进行共振,被孩子所骗。


所以,在调整孩子心性过程中,家长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暂时藏起来,在孩子面前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如果家长的心随着孩子来回动,比如孩子闹,家长就起情绪呵斥;孩子表现出难过伤心,家长也跟着难过伤心等等,那孩子就永远不会有停下来的时候,而且还会乐此不疲,直到家长妥协为止。


无论孩子用什么方式,如果家长都能够做到保持一颗不动心,孩子闹上几回就会停下来,因为没有人配合他,他一个人闹着没有意思,很无聊。


这就像他一个人在台子上演戏,台下观众越多,他就会演得越起劲。如果台下一个观众也没有,那他还演给谁看呢?

“3

一竿子插到底

在调整孩子心性过程中,家长除了容易和孩子进行情感共振以外,经常还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执行不到位。


比如有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家长断后路时,家长后路断得不彻底,会给孩子留有余地,总觉得跟孩子讲讲条件,对孩子的调整有好处。可能家长认为给孩子把后路断得太死,有些残忍,不忍心把话说得太死。


但是当家长给孩子讲条件、留有余地时,就给了孩子一个退路和幻想,孩子就不会一门心思地去改变,而是把精力放在挖空心思钻家长的这个空子。


孩子会顺着家长留下的余地,一点一点突破家长的防线。所以,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一开始就要堵死。如果家长一开始没堵死,后面再想堵的话,孩子就会开始恨你。                                                      

过去有“升米恩,斗米仇”的说法: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我的仇人。


在心性调整这件事情上,孩子会有类似的心理:你觉得给孩子断后路太残忍而不忍心,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不仅改变不了,你在孩子跟前还讨不到好。


有的时候就要像老祖宗说的,“不施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在对孩子进行心性调整过程中,切忌对孩子心软,心软与残忍往往是互为表里,相互发扬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做好人,但不要做烂好人。


因此,家长在执行规则和老师的调整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一竿子插到底,不讲任何条件、不留任何余地。

“4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说:我就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而过于注重事情结果,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


在孩子心性调整的时候,很多家长总是期待着孩子会立马发生改变,期望老师一个方法下去孩子的问题立马得以解决。一旦孩子的问题出现反复,就会感到挫败,开始质疑和否定。


孩子心性的问题往往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慢慢累积而成的。要彻底解决问题,需要把过去的习性一根一根斩断,然后再一根一根建立起新的习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并且相信孩子可以改变。


很多时候调整会失败,往往是发生在孩子刚有一点变化的时候。孩子这个时候旧有习性得强大惯性依然存在,新的信念才刚刚冒出一点芽,还非常脆弱,需要小心呵护。


但家长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觉得好像一切都OK了。之前可能还能遵守规则,但这个时候就容易会忘乎所以,开始找感觉,导致孩子的问题出现退转。所以家长越在这个时候,越要小心。


家长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就在于家长往往比较看重结果,期待孩子快点发生改变,对结果有着很强烈的期待。心性的调整必须专注过程,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步,才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心性调整实操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心性调整的经验和案例:

深度剖析心性教育(原理篇)丨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

怎样让孩子内心有力量丨内在原理+实操方法

在新教育,我重新定义我自己丨天晴同学的和中家馆成长记

我如何通过农场工作和千里徒步来升级内在系统

打工时,我掉进找优越感的“坑”




关注姚力方公众号

学习教育理念、干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1)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