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怎样让孩子内心有力量丨内在原理+实操方法

点击名片关注我


家长提问:

如何去判断孩子内心是否有力量?如果孩子心里没有力量,家长要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内心有力量,外在会体现出积极向上、做事情全力以赴,有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我对孩子的了解,她的个性偏平和,少了一些野心,似乎就是今日老师说的比较佛系的孩子。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内心的力量慢慢滋生出来呢?

该懂的道理,孩子应该都懂了。比如做底层人辛苦,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吃生活的苦,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等等。似乎没有对孩子起到很大的驱动作用,可能是因为将来对她太遥远。孩子个性就是这样,改变起来似乎特别难。谢谢!


姚老师:的确,现在很多孩子会这样,温温吞吞,怎么都不得劲儿;无论做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家长觉得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力量。


那么这样的孩子到底是有力量,还是没有呢?


首先我说说孩子的内心力量究竟来自哪里。

第一个关键:真

一个内心有力量的孩子,他的力量一定来自于「真」


「真」,就是真实。


有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他不认同父母或老师的教导,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叛逆。他内心中真实的想法可能是,别人怎么说不重要,自己的想法最重要,就是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没有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意义和价值,不用心对待学习,划水、吊儿郎当。但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内心很有力量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在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做事,敢于叛逆说明他有力量问题是他的力量用错地方了——全部用来和家长斗智斗勇,好往自己的舒适圈里钻。


对于这样的孩子,唤醒、激发甚至鞭策他,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唯有学习成长才是出路这样一来,孩子一旦大梦觉醒,树立了正确的目标,就会把力量用到该去的方向上,就会有很大不同。当然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到这个状态需要智慧。


「真」,就是不假。


有一种孩子大体属于乖巧、顺从的类型,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但是在他们的外在表现之下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比较假——就像戴了一层面具。


怎么理解呢?他们的行为下潜藏着这样一种心理:


内心并不真正认同和理解父母老师讲的信念价值观,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也不了解,仅仅是出于习惯、服从,或是不能丢面子才去做


这样的孩子就缺少一个「真」。


比如这个暑假的今日突破班、挑战班选拔,不少看起来排名还不错的孩子落选,很有可能就是在于孩子内心中还没有那份对新教育理念的真实认同和喜悦,进而会在长期发展中产生更多隐患。


这类孩子通常比较聪明,能力比较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大体让家长满意,取得一个还挺好的成绩排名。


但是孩子的这种「好」极容易让家长掉以轻心,尤其是当家长仅关注分数成绩的时候;会让家长忽视对孩子真实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品格心性的培养。


空心病学生都是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形成的。


这类孩子虽然暂时看起来要比第一种情况好,但是如果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随着青春期或一些突发事件激发,就容易不可控地出现很多家长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表现,比如情绪变得抑郁狂躁,突然翻脸、受害抱怨心理严重,跟家里人说“不能再忍了,要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所以家长及早认识、不要只着眼孩子成绩。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真」的力量,是怎样丢失的?


再说说第三种情况,也就是最普遍的,现在很多孩子没有力量感,缺少进取心,这是为什么?


很大可能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意志已经在过往的教养中被阉割了。


家长出于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怕这怕那,千方百计控制孩子的行为,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成为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


这就导致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得不到表达,真实情感无法被看见。孩子会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而压抑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真实被压制,内心的力量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无论是以上提到的哪种情况,要改变都特别需要家长自己要有一颗真心。家长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养,自己也要发自内心认可和身体力行才行。


家长送孩子来到新教育,都是希望从新教育中有所收获——要么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其他优秀的新教育孩子一样,英语水平高、运动很厉害、精气神棒棒;要么是希望孩子真心喜欢上新教育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断突破和成长。


如果家长仅仅是希望孩子做到,自己却并没有打心眼儿里认可,也不打算通过学习把新教育理解透,就相当于是只想要好处,却不肯用心。


那么孩子也会容易出现和家长类似的表现学习做事只是表面好看,争取好成绩只是为了有面子,但是在内心也没有真心认可自己正在学的东西。


缺少了这份「真」,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入心,大多浮在表面,潜力得不到真正的发挥,成长自然很有限。

第二个关键:勇

今年暑假今日举办了一次「勇武之心夏令营」,主旨就是这个勇字。


勇是什么意思呢?


「勇」就是勇敢,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真实,面对自身的问题。


「勇武之心」就是一颗负责任地、踏实认真地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荣耀自己、也荣耀团队的心。


「真」是内心力量的根基,「勇」则是在此根基上的发挥。有了一份勇,孩子内心中的力量就会喷薄而出,就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他的自信也会越来越强。


今日「勇武之心夏令营」中的孩子们在夏令营中磨炼的就是这个「勇」。


当孩子们用踏实认真、自我负责、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态度完成一项项任务和挑战时,内心的力量就像藏在普通石头里的宝玉被磨出来一样,光芒四射、融入他的四肢百骸,也进一步激发孩子进入全力以赴、甚至心流的状态。

真正认识到孩子内心的力量来自哪里,家长就不会只是凭一些简单、表面的表现来做判断了,比如看到孩子个性内向,就担心孩子内心力量缺乏。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咨询我的问题挺有意思。她说孩子有一天问她“妈妈,我是不是属于内向型的个性?” 


听到孩子这么问,妈妈比较紧张,不敢随意回答孩子,怕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于是马上来问我。家长有份不敢为的心是好事。


孩子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对自己平时的一些状态不满意,所以来向妈妈求证是不是因为内向型性格造成自己表现不好。


不仅是孩子,可能很多成年人也会有类似的观念,认为内向型人偏弱势,不如外向型人受欢迎,还容易据此给自己、别人贴标签。


其实所谓内向和外向,只是对于一个人补充能量的不同形式的定义而已。


比如外向型的人更喜欢和人打交道,他们在人群中会很来劲儿,跟一群人聊天,会让他们觉得全身充满能量,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而对于性格偏内向的人,他们更喜欢静静地独处,因为安静会给他们滋养,让他们恢复内心力量。


仅此而已,没有说哪种性格更有优势,或是哪种性格更不讨好,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需要做的功课。


谁能够成为领袖,谁更受欢迎,谁更能够取得成功,与个性是外向还是内向没有直接关系。个性内向的领袖比比皆是,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都是典型内向性格的人。


我也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我喜欢自己静静地做事,更偏好在自己独处的时候来调整状态;同时我也可以做千人演讲,跟大家一起玩儿、一起聊。如果需要我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去做好它,与跟自己在一起工作的人多还是少没有关系。

回到一开始家长提出的那个疑问,在和中也刚好有一个相似表现的学生。我把这个孩子的情况说一说,大家就更能理解我的意思了。


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感觉就是个性平和、没有野心,内心力量不足。


但根据老师的观察,这个孩子并不是一个缺少力量的孩子,她的力量感甚至比她同龄的同学还要高一些。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客观来说,孩子平时表现得的确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这种行为模式——在孩子刚来学堂的时候,老师就观察到了——其实来自于孩子的一个惯有的习性:她的负面思维模式。


比如,这个孩子平时经常习惯说消极和负面的话。当团队遇到困难时,孩子会说一些消极和负面的话,就算日常小事,她也经常从消极和负面的角度来解释。


大家不要小看消极、负面的言语,认为只是说话的事情而已。


人类依靠语言完成大脑思维工作,完成心智和感受的确认。如果没有对话,没有语言,人类不会有现在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孩子的自我对话大多是消极、负面,就会处于低能量的状态中,对自己缺少充足的信心,或是表现不稳定——一会儿很有力量、信心满满地往前冲,一会又因为一些打击或困难重新陷入消极负面中,变得没有力量。


孩子的这种负面思维模式还导致她不太听得进同学和老师的话。比如当她遇到困难或挑战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给她提出改进意见,她会习惯性地否定,不愿意按照意见去改进,但是又觉得自己说不过大家,于是就让自己一直表现得“想改但无能为力”的低能量状态。


家长把孩子平时的这些表现简单归因于个性平和、缺少野心,是用现象说明现象,无法抓到事情本质;甚至由此认为只要提升孩子的内心力量就能解决问题,更是于解决问题完全无益。


孩子低能量、凡事无所谓的表现,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负面思维模式,家长的重点是要帮助孩子改变这个思维模式。

和中老师对孩子进行的调整可以给大家做参考。


首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有意识。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帮助她明理,还发动小伙伴们的力量、共同帮助她从事中觉察,让这个孩子从一开始不明确、不愿意,到慢慢觉知和认可原来自己的确有这样的思维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背后的旧有信念,给自己造成的不想要的影响、带来的不想要的结果。


然后,让孩子佩戴“不抱怨手环”来提高日常觉察去改变。同时,不断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让孩子建立新的神经链接。孩子现在跟刚来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孩子的问题并不跟家长说的所谓个性直接相关,更多是孩子思维模式、习性的呈现。帮助孩子把包裹在心灵外面的负面模式剖开、清洗,呈现真心孩子内心的力量自然会展现出来。


另外一方面,孩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负面思维模式,作为家长也要从自身去反思和觉察——在过去多年的教养中,是哪些方式和信念造成了孩子这样的思维模式。这个反思是家长支持孩子的基础。


最后想说,对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不要着急。就算来到新教育学堂,也不能指望孩子朝夕间就会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毕竟孩子要对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习性下功夫。


俗话说,病去如抽丝。要改掉孩子旧有的模式、旧有的信念,置换上新的信念系统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慢即是快。


更多文章:

我如何通过农场工作和千里徒步来升级内在系统

在新教育,我重新定义我自己丨天晴同学的和中家馆成长记

打工时,我掉进找优越感的“坑”

体验式教育:如何在实践中成长经营者意识

美食跳坑记|期末演讲系列之三

贵州游学之丹寨小学生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一元钱城市生存挑战




关注「姚力方」公众号

学习教育理念、干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