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心!当“你以为”的时候,已经掉进固定思维的坑了--记2021年和中家馆家长秋季团聚


你以为,一群家长聚会无非就是吃吃、喝喝、玩玩?


你以为,一两天的培训活动无非就是讲些大知识、大理论,互联网什么都有,何必舟车劳顿、亲赴现场?


你以为,孩子放到新教育学堂、交给新教育老师就可以甩手了,老师负责教孩子学习成长,家长负责交学费即可?


12月5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早晨,美丽的三水温泉度假村迎来了来自不同城市,甚至远自内蒙古、四川、福建的和中家长们。


大家相聚一堂,以《成长型思维》为主题,展开学习探讨、团建交流······家人们在此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两天一晚。


「成长型思维」主题课


和中家委主席静玲给大家带来主题课程—「成长型思维」。


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的命运

课程开始,老师就给大家抛出这样的问题:人的命运到底由什么决定?八字、祖坟、相格?为什么双胞胎命运截然不同?家长们一边思索一边不禁疑问,家长学习为什么会讲到命运?


这要从“成长型思维”概念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故事说起,德韦尔教授通过对孩子几十年的研究,不断论证不同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她最终发现:不同的思维决定不同的命运 !


德韦尔将思维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两大类型。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

单从定义上看,作为新教育家长,大家可能多数会认为自己是成长型思维,因为自己并不认为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却提醒我们,有时候人的表面想法与底层思维并不一致,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暴露他的真实想法。


那到底要如何鉴别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呢?

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八大区别

如果单从上图的概念上看,很多家长更加认为自己具备成长型思维,但是一举例子,大家就发现自己都是一样样地掉入了固定型思维的坑。


比如迎接挑战。


老师提问:如果今天这堂课由你来讲,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家长马上回答:我不能!引来大家一阵哄笑。


老师进一步解释:大家可能会说“我表达不行”、“我害怕当众演讲”、“我文化水平不高”,“某某比我讲得好”等等。


我们会下意识地逃避,用一些优美的理由说服自己拒绝挑战。


然而正是我们的这些“认为”——自己身上的这些特征是不变的,让我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


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想:不管怎么样,我接受任务,我去尝试、去挑战自己。


比如讲到拥抱变化。


我们的孩子以前各种听话、各种乖,现在却跟我们玩各种花样,出各种难题。他原来那么好,现在却突然叛逆了。


你是否能接受这种变化?


很多家长接受不了,一味地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还能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那么“好管”。这种固定型思维是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冲突的重要原因。


成长型思维则会把这些变化看作是通关打游戏。各种困难与变化给我们制造各种成长机会,游戏者欢喜应战。


再比如说接受批评。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修炼得很“虚怀若谷”、很能接受批评了,但其实大多时候接受批评都是“假的接受批评”。


当我们说,“来吧,抽(pi)我(ping)一下”时,其实已经提前做足了心理建设,穿好了“铠甲”、攒好了劲,知道对方抽不疼我们。


比如班会上互相送(ti)礼(yi)物(jian)。


其实内心是紧张的,因为自己有什么毛病,自己是清楚的,只是过往不愿面对而已。


老师说,观察到在接收礼物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别人一提就瞬间承认,马上接话:“是的,我就是这样的。”


通常这种反应的潜台词是:“我都这么快承认了,你能不能不要说那么多呀。”


另一种情况就是不断解释。实际这两种情况都是内心还在抗拒,不接受批评的表现。


如果真的在接收批评,我们会允许别人的意见进入自己的内心,被触碰到的内心会痛,会堵得连话都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我们在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那个问题我真的想改。

成长型思维七种思维模式

三大法宝培养成长型思维

一、拒绝“标签效应”


比如一个人常说:“我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我就是大大咧咧”、“我说话就是很直接的”,等等,就相当于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试图用这些标签保护自己。


如果我们知道,不管什么样的结果、哪怕失败都是自己成长的机会,就不会给自己贴标签。


我们首先要去掉这些标签,要知道自己是可以变化的,可以变得善于表达,言词得体的。


二、接受你的恐惧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人特别固执。固执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守护自尊的模式。


比如,一个人站上台讲话,一开口就说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我讲得不好不是因为我人很差,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特点。


这就是恐惧。我们用“提前解释”来保护自己的面子,维持在他人面前的好形象。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有这种恐惧——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接受了这种恐惧,就会清楚地了解“只要站上讲台就会有成长,我要的不是赞美,而是我要成长”。


三、懂得「假装」的力量


很多事情不是一学就会,那我们可以先假装“自己就会”,然后去做,做着做着就真的会了。


老师说:“我自己上台讲课也会很紧张,我就假装淡定地走上讲台,但是讲着讲着就真的淡定了。以前讲课总感觉自己的思维不行,也是先假装自己行,后来讲着讲着就真的做到了。”

「成长型思维」解决三大问题

一、不再活在别人的评判里


很少人能做到压根就不在意别人对自己一丝一毫的看法,完全不活在别人的评判里。


“为什么呢?”老师问。


有家长回答“因为爱面子、不自信”。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根源是关注自我证明,总是希望向别人展示“我很OK呀,我还是很有能力的”。


女人的化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关注自我证明,就会觉得不化妆就不够美,非常在意他人的评判,非常渴望自己的“美”得到他人的认可。


但如果换个角度呢?无论化不化妆我都是我,我都很美。相比外在的“美”,我更关注内在的“美”——我的能力成长。


一旦拥有这样的思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再有顾虑。


比如上台讲话被人笑,就会想:“我不在乎别人笑不笑我,站上讲台就是我的成长。”


比如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批评不好,但是换个角度,批评其实是一份礼物,就如同别人送了我一桶油、一个金戒指。多好的事呀!


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思维接受批评就不会那么难受,因为我们不会在意别人听到这些批评的话会如何评判我,我只在意自己能更好地成长。

二、不再害怕犯错


我们常常认为错误是一种失败。实际上错误只是事情的一个结果,而失败是一种评价。


错误不等同于失败。


在华为,任正非告诉员工:从来没有失败的项目,失败只是证明这个方法行不通,是做了一个排除法,我们不能说排除的东西是没有作用的。


如果我们内心认定只有那些能直接呈现结果的做法才是有价值的,就会障碍成长型思维的养成。


所以没必要怕犯错。


我们还会把犯错和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犯了错就代表我不行。


实际上犯错可能由很多条件导致,那些客观的情况就是我们改进的机会。


转变对错误认知的思维模式,有三个方向:

1. 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

2.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3. 制定犯错计划。


老师拿自己的经历举例:“过去我很害怕写文章,怕写得不好。为了突破自己,我在动笔写之前对自己说‘今天要写一篇最烂的文章’,最后写出来以后发现也没有那么烂。”


三、不再有无用焦虑


焦虑并不都是起负面作用的,有的焦虑能增加动力和能量,比如知道快考试了,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压力会积极复习;比如知道第二天要早起,我们会在当天早点睡。这些都是有用的焦虑。


用的焦虑是指对想象中的危险感到担心或害怕的状态


比如乘车担心发生车祸,送孩子参加活动担心孩子受伤,担心国家如果打仗自己该怎么办等等。


产生无用焦虑的原因,第一对事物要求过高,比如希望社会永远安定,亲人永远活着,永远健康。第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过低,觉得自己承受不了变化。


治疗这种焦虑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当我们一不小心冒出焦虑念头时,要有觉知地把自己拉回到当下,专注在当下、眼前正在做的事情。

运用「成长型思维」引导孩子

一、告诉孩子这四个字:暂时没有


美国芝加哥有所学校,如果学生毕业考试没有考过,老师不会在成绩单上写“不及格”,而是写“暂时没有通过”。


如果你的孩子和你说他学不好数学,你可以告诉他:“你只是暂时没学好。”


这样的暗示会让孩子知道学习成绩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暂时的挫折其实很正常。


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鼓励孩子用成长型思维的语言替代固定型思维的语言。比如:


“我数学不行”,转换为“我要训练我的数学能力”


“我放弃了”,转换为“我得想点招儿”;


“这件事太难了”转换为“我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力气”;


“这个不太可能做得更好了”转换为“我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继续努力”。


通过这种对比和替代,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三、学会科学地称赞孩子


不要轻易称赞孩子聪明,而是要称赞他很努力。


称赞孩子聪明,孩子会容易带着“聪明”的标签做事,做得好是因为聪明,做得不好是因为不够聪明。


这样一来孩子在面对挑战时会选择相对不困难的事情,以保持他“聪明的本色”。


如果我们称赞孩子具体的行为表现,比如“我看到你做这件事很善于思考、很努力”,孩子就会知道“思考和努力”可以帮助达成目标。


另外,称赞孩子应该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比如和中的孩子完成千公里徒步,大家都夸孩子“听说你走了一千公里,好棒呀!”


这种称赞是没有意义的,“一千公里”只是个结果,参加活动的同学都能完成。


换这么说,“在一千里徒步中,我看到你真的很坚持,哪怕走在最后都没有放弃!”


或者说,“我看到你在走一千公里的过程中很善于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事。”


就相当于在用称赞确认孩子的主观努力,起到了激励孩子的效果。


老师还举了一个自己孩子的例子。


有一次孩子在扫地,家里阿姨看到后就一个劲儿夸孩子很棒、很厉害,结果孩子反而生气地甩下扫把走了。后来问孩子为什么生气,孩子说,“扫地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她干嘛那么夸张!”


可见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给出的称赞是真诚的、还是敷衍的。

团建活动,欢乐PK

为了帮助家长们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中家委精心设计了团建游戏。家长们在游戏中体验和觉察。




2021/12/04


团建PK

深入探讨 相聊甚欢

在交流环节,家长们放下评判,真正将关注点放在能力成长上面,敞开心扉,互相送礼物。大家感受到和中大家庭就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团队。

夜聊


2021/12/05

主题交流

「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就如同两顶帽子,我们可以时刻选择任意一顶帽子戴上。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小心戴上了「固定型思维」帽子时,我们只需要把它摘下来,换上「成长型思维」帽子即可。


当更多地戴上「成长型思维」的帽子,我们就成为了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愿成长型思维伴我们终身成长。


两天一晚的活动,家人们都接收到了来自和中大家族的爱与温暖的能量,愿这股能量持续滋养每一位家人!


感恩家委成员的付出,感恩所有和中家人们的参与!



欢迎您的孩子入读和中,您的家庭将加入和中大家庭,与优秀的学生和家长价值伙伴为伍。

和中家馆2022『历事炼心』体验式冬令营暨春季招生公告


扫描二维码,填写申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