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手记|自信萌娃养成的秘密

新教育注重心理行为调整。


前几周我们陆续分享了和中堂主姚老师讲解的「心理行为课介绍」【揭秘】请查看您的新教育通关秘籍和两位和中家长参加完《心理行为课》以后的心得收获(读心术?一眼就被看穿?)。


文章发出以后,小编收到很多家长的询问,希望进一步了解「心理行为调整」究竟如何运用在孩子们的教育中?小编找到家馆「乐知班」罗老师的教学案例手记。


和中家馆「乐知班」的学生年龄平均7~8岁,日常教学内容有:中文学习、英文学习、运动、生活课等。


罗老师记录下的这些生动的教学事件,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心理行为调整」在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孩子从克服困难

过程中获得自信


找原因–找解决方法–鼓励行动

很多孩子会在学习或做事过程中出现不愿意学或做的情况。如果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常常会用“我不知道、我不想、我不会”等理由企图搪塞过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这只是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本能反应。我们要找到孩子说“不愿意”背后真正的原因,才能协助他突破。

新学期家馆迎来新同学小尹。小尹不会自己整理内务,刚到家馆时还是妈妈帮忙整理的。为了帮助小尹更快熟悉学堂规则,我邀请小羽去协助小尹整理内务。


我对小羽说:“小羽,我们班来了新同学,你可不可以去教他叠衣服?”


小羽有点为难地回答:“我不想教。”


我观察小羽的表情,看到她并不是真的不想教的模样,决定推一推她。


我带着好奇的语气问她:“为什么呢,可以跟我说说吗?”


小羽躲到我身后小声地说:“我害怕。”


“你害怕什么,能告诉我吗?”我站到小羽旁边,摸着她的头问。

【找原因】

 

“我不知道怎么教。”小羽粘着我回答。


我蹲下来看着小羽的眼睛问:“还记得老师之前是怎么教你的吗?” 

【找解决方法】


小羽转了转眼睛,慢慢吞吞地说:“记得。”


我看到小羽在回忆,猜她应该知道怎么做。如果我再加个码,给予小羽肯定,她就可以顺势而行突破畏难。


“小羽,老师知道你的记忆力挺好,你愿意把学会的知识教给别人吗?” 

【鼓励行动】


“好吧。”小羽害羞地说。

我带小羽来到小尹的床边,微笑地对小尹说:“小尹,小羽现在来教你怎么叠衣服,你跟着小羽一起做好吗?”


“我知道了。”小尹说。


小羽走过去,轻轻地拉开衣柜,拿出两件衣服,递给小尹一件,自己一件,开始动手教小尹如何叠衣服。


小羽一边做示范一边说:“先把衣服铺平,再把衣服中间对折,再对半折,然后塞进衣口……”


从小羽的动作和神情中我看到她已经完全没有了刚才的羞怯。


小羽带着小尹一步步地叠好衣服,小羽开心地把衣服抛向空中,嘴巴里得意地说:“看,衣服不会散的,如果叠不好的话就会散,小尹你试试。”


小尹也尝试了一下,把叠好的衣服抛向空中,衣服也没有散开。接着小羽又教了小尹叠内裤、袜子、裤子。整个过程两个孩子都很愉悦。


小羽个性内向,过去也不怎么主动帮助他人。但是在这次事件中我看到了她的勇敢,和付出后的快乐。


因此,在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先协助孩子找畏难原因,再找到解决的方法,然后鼓励孩子努力做到,从而获得自信。


陪伴孩子在「面对和战胜失败」

过程中获得力量


陪伴:接纳–示范–正反馈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成长历程一路顺畅,觉得顺境可以滋养出孩子的自信。但这并不是培养自信的最佳方式。


温室里长大的树苗没有能力直面大自然各种千奇百怪的挑战。只有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才会获得真正的自信。

现在许多孩子都会表现得浮躁和不自信,应该如何引导这类型的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内在力量呢?

有一次孩子们上手工课制作花朵。正当大家都在认真地忙碌着的时候,突然从课室另一边传来一把很不耐烦的声音,原来是小宋。


他非常不耐烦地说:“老师,这花是怎么做的,我不会。”


原来他已经剪纸剪了好一会儿了,但看起来效果都不大理想。我留意到他在剪纸时表现得很急躁。


于是我单独给他做了一次示范,耐心地告诉他剪刀应该怎么拿,纸张应该怎么叠


小宋听完后皱皱眉点点头,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重新剪纸。


过了一会儿小宋流着眼泪又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老师,这怎么剪,我不会,那纸很硬我总是剪不了。”


看到小宋又着急又气愤的表情,我感受到了他情绪背后的无助。我想也许是他还没搞懂操作方法。


我慢慢带他回到座位,说:“你剪一遍给我看看?”


“我不会。”小宋一边哭着说,一边动手剪给我看。


我一下子就发现是他剪刀拿得不对,就纠正了他拿剪刀的方式,请他再试一次。


他又剪了一次,还是没有成功。我便捉住他的小手,带着他一起剪,一边剪一边讲解。


剪完以后小宋连连点头,回过身来用亮亮的眼神看着我,开心地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


过了一会儿,小宋又来找我。


“老师我剪完了,也折好了。下一步是用双面胶粘起来吗?”他开心地说。


我也笑着回答他:“是的,用双面胶粘住接口。”


“可是,老师,这么小怎么粘啊?”他的语气又开始着急起来。


当时我正在教别的孩子,没能及时回应他。他就愤怒地用双脚跺着地板,大哭着说:“老师我不做了,我做什么都不行,就算我做了,我也是班上最差的一个。”


他生气地跑出了课室。


我知道小宋喜欢做手工,也很想做得好,是他的急躁总阻碍着他获得成果。我没有着急,耐心等待他接下来的行动。


过了一会儿,我留意到小宋从门缝里偷偷看我,当我回看他时还有点不好意思。


我微笑着招手请他回来。他走进课室,头埋得低低的,眼睛却滴溜溜地偷偷观察其他同学。


我不动声色,问他:“你现在想好怎么粘双面胶了吗?”


他低着头小声说:“我知道,但是我觉得我粘得不好。”


我猜他其实知道要怎么做,但因为不认可自己而总是想逃避。我应该给他力量,让他有足够的信心再次去跨越这个障碍。


我微笑鼓励他:“你再试一试,我相信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你可以做到的。”


小宋听了后小心翼翼地把双面胶黏在纸上,把绳子穿好,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环节。


可是到整理花瓣的时候小宋又发火了,“老师,我做好了,但是我觉得我做得很难看,我不喜欢。”


我微笑着一边整理他的花朵一边说:“你看这叶子很不错,花瓣这边挺好的,另一边再掰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刚才放弃了就不会有这么美丽的花了。看,美吧!


小宋对自己的认可度比较低,他看看自己的花朵,再看看其他同学的花朵,还是生气地说:“老师,虽然这花是做好了,但是没有别人的漂亮,我不要了。”


小田同学突然插话说:“我觉得很漂亮,你不要就给我吧。”


小宋有点不情愿,说:“给你,我觉得不好看。”然后就不好意思地跑出去了。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小田拿着小宋做的花高兴地欣赏着,小宋在透过门缝看到小田开心的样子,就害羞地走进来对着我说:“算了,老师,我觉得我做的还是可以的,我想把花拿回来。”


小田马上紧张地说:“你已经送给我了,是不能拿回去的。”


小宋有点激动,说:“是的,但是我想把花拿回来,不想给你了。”


我用平静的语气对小宋说“你把花送给别人,花就是别人的东西,已经不属于你,你就没有权力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


小宋看了看小田开心的样子,说:“我知道了,哎算了,我还是不要了。”


“那以后你遇到问题要怎么办。”我趁机进一步问他。


小宋:“要想办法解决。”


我微笑对他说:“是的,遇到问题就起情绪是帮助不了你成长的,希望你以后要注意。”


“老师我知道了,下次会注意。”他笑眯眯地说。


他欣然地看着小田拿着他做的花,再也没提出要回,转身开心地打扫起课室卫生。


小宋平时表现浮躁,非常欠缺自信心。通过这次手工课,小宋一次又一次从挫败感中重新站起来,最终做出得到同学认可的手工作品,体会到了自信和成就感。这次之后,小宋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沉稳。


没有成功跨越过挫折,怎能看到自己的勇敢。孩子经历这样的锻炼获得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接纳每一次情绪的爆发,耐心地帮助他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行动,对他每一点的进步/成果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虽然陪伴的过程会很慢、很难,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才是孩子成长真正所需要的。


让孩子体会

逐步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目标分解:确认目标–逐步实现

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孩子都有可能对某些事情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孩子觉得“东西太多我做不来”、“学习任务太多我学不来”,或者“要跑步那么多公里我跑不动”等等。

很多孩子遇到这些情况会直接放弃,但这并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我们要引导孩子找到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它。

有一次我安排孩子们做夹豆子训练,孩子们需要用筷子从碗里夹出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豆子,然后用夹出来的豆子自由创作豆粘画。孩子们领到工具后都积极动手做起来。


过了一会,小田闷闷不乐地说:“老师我不想夹豆子了。”


我好奇地问他:“怎么了,你哪里不会吗,说来听听?”


他难过地说:“豆子很小,筷子也很滑,一夹就掉。”


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刚开始夹豆子的时候他没有说滑,到这会儿已经夹了一半才说呢?我猜他应该是只顾着看到困难、却没有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所以想放弃了。


于是我笑着对他说:“是挺难的。可是看你碗里的豆豆是怎么来的?这么难你也能坚持夹出一半了,另一半老师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的。”

【协助孩子确认第一级目标–完成夹豆子】


小田迟疑着,低头看看自己碗里的豆豆,又抬头看了看同学们的,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制作的豆画更是眼睛一亮,于是又开始专心夹豆子。

过了一会儿,小田夹好豆子,开始粘画。


“老师,我要粘什么画?”他害羞地问。


“你心中想什么就粘什么,或者你喜欢什么就粘什么。”我微笑回答他。


他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用好奇的语气对他说:“那你想想以前,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吗?” 

【协助孩子确认第二级目标–找到“豆画”的创作方向】


小田说:“我不记得了。”


我想了想说:“我记得你以前画过一些画,画得不错,你可以粘你画过的画。你还可以粘妈妈喜欢的图案,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我不知道妈妈喜欢什么。”他腼腆地说。


我笑着问他:“那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

【进一步引导孩子找到第二级目标–“豆画”的创作方向】


他摇了摇头,眼睛却一直在转动,估计是在努力回忆自己曾经画过的画,或者妈妈喜欢什么。过了一会,小田说:”老师我想到了,我想粘一个太阳,送给我妈妈可以吗?”我微笑点点头。


忙碌了1个多小时,小田做出了自己的豆子画。他自言自语地说:“太好了,妈妈来接我的时候就送给她。”


我看到他开心的模样,由衷地感受到他突破后的成就和喜悦。


我趁机问小田:“小田,你做的豆子画很有创意。你之前曾经说想放弃,后来你是怎么做到把画完成的呢?”

【引导孩子总结成功经验,完成激励闭环】


小田兴奋的说:“我拿到豆子的时候觉得豆子好多,又有好几种,我怕分不清,夹豆子的时候又总是会掉。后来看到同学的豆画好好看,我也想着要快点夹完豆子粘豆画。再后来我想着要做一副漂亮的画送给妈妈,就认真去做了。现在看到我的豆画我好开心。”


我说:“很好,找到目标只管去做,不想别的。这方法你可以在其他地方也多用,比如运动,英文学习,中文学习,都可以帮助你成长。”


他点点头说:“好的,老师我知道了。”


小田是一个目标感不强的学生,平时一遇到困难就会呆住不动。通过这一次磨练,他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要做成一件事情就是一直向着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给孩子定目标时不要笼统地定一个高的、远的、空洞的目标。如果孩子达不到,会很沮丧,还会失去兴趣。

给孩子定目标要分层次,选孩子喜欢的、符合孩子现有能力水平的,才是最好的。


怎么样根治各种「我做不到」


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出“我能做到”的信念

很多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问题时总说“我做不到”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自己做不到呢?也许是因为孩子曾经多次尝试做某些事情但没有成功,然后身边的大人给了他这样一个判断结论。


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要如何做心理行为调整呢?

一次美术课孩子们自由作画。


小张一领到工具就来到我身边,为难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


我感到惊奇,问小张:“你画好了吗?给我看看你的画好吗?”


小张一边四处张望,一边难过地回答:“我没画。”


我从小张的举动推测,他连想都没有想就直接说不会。但我回想他曾经画过的画,我肯定他是会画画的。于是我尝试引导他找回自我的信心。


我小声对小张说:“没开始画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呢?你先画,画完拿来给老师看看。老师记得上一节课你画得很不错,你可以先看看之前的画找找感觉。”

【坚信孩子可以做到,并找方法鼓励他】


小张挠挠脑袋回到自己的座位,拿出以前的画来看,不一会儿也动手画了起来。


过了一会小张说:“老师,您看,我画完了。”但是脸上却带着很不满意的表情。


我先肯定他:“那么快画完了。你刚刚说不会,现在怎么这么快就画好了?”


小张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画出来了。”


“很好,你把之前的画拿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及时给予孩子正反馈】


小张认真比较着说:“之前画的图案很小很多,形状也变形了。现在的图案大了会放中间,也没怎么变形。”


他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确认这次画得确实比之前的好。


我微笑对他说:“是的,这就是你的进步。接下来你觉得要怎么画才可以画得更好呢?”


小张又疑惑了,说:“不知道。”


我说:“很简单,可以拿你的画和老师发给你的画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比如线条的整齐,画面的整洁,等等。”


小张一边观察一边说:“老师是不是这个线条要这样画才好,那我把原来的先擦掉······他认真地看着图画讲解,讲完就马上动手改起来。

【引导孩子挑战高目标,鼓励他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了好一会儿我听到他高兴的声音:“老师我改好了。”


我看了他的画说:“很好,就是这样。那下一步要做什么呢?

【即时给予孩子正反馈,继续引导孩子挑战更高目标】


“涂颜色。”小张说。我微笑点点头,肯定他的回答。


小张开心地涂起了颜色。


我看到小张涂颜色的时候显得很着急,但我没说什么,只是安静地旁观着。


过了一会儿小张涂好颜色,却低沉着声音说:“老师我涂好了,但是我觉得涂得不漂亮。”


听到他低沉的声音,我觉得这个时刻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我去指出他刚才涂颜色时过于着急。我还应该协助他找到方法去完善他自己觉得“不漂亮”的画,这样才是真正地支持到他。


我拿着他的画微笑着对他说:“老师觉得你比上一次进步了。上次没有涂颜色,这次是你自己涂的,还有刚才你修改了好多次也不怕麻烦,这态度很好。”

【给予孩子积极反馈,鼓励孩子的信心


然后我再示范他如何涂颜色:“现在老师跟你讲讲涂颜色的方法,比如空白的位置再次填充,这样就会显得饱满,把这线条一排排地涂过去就会更工整好看。你来试试?”

【通过示范协助孩子获知正确方法】


这一次,小张明白了涂颜色的方法,我看到他比刚才明显安静和专注了。

经过多次修改,小张的画终于画好了。


他跑来我身边笑眯眯地说:“老师我改好了,我觉得改得比刚刚好看多了。”


我用惊讶语气回应他:“是吗?!我看看。”


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感受到他内心充满无比的自信,我也很高兴:“ 很好,对比之前的,现在的这个真的不一样,漂亮多了。”

【及时给予孩子正反馈,确认孩子取得的成果】


小张开心地点点头:“是的老师,我做到了。”


我说:“是的,遇到问题你要专注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把事情做好。比如上一次你在外面打扫卫生,也是专注地去做去想,所以最快一个做好。希望你以后多找方法解决问题。”


小张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


接着小张又对我说:“我要拿回去给我爸爸妈妈看,老师可以给我拍个照吗?”


 “当然可以!”


小张过去遇到困难常常用哭来表达。在这一节课中小张体验到从失落到开心,到再失落,到最后的喜悦。


他在一次次的修改中体会到:要找很多解决方法来完成一幅画作真的不容易,但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毅力。


要协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出“我能做到”的信念,我们要帮助孩子聚焦事件本身,通过观察事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相信他自己是可以的。

有时候孩子说“我做不到”只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一旦他找到方法并解决了问题,他就变得不一样了。

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体会不同感受,最后得到成功,才能真正由心生发出“我能做到”的想法。



罗老师认为,心理行为调整不是一个课程,而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随时都可以开展的一个课题。


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养成。只有通过长时间不断积累而提炼出来的好习惯,才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成就感,真正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老师们要随时保持觉知、把握教机,随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调整,帮助孩子成长。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