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揭秘】请查看您的新教育通关秘籍

一周前小编和大家分享了两位和中家长在参加清一山长开设的「心理行为课」以后的收获心得。许多朋友都来问,到底什么是「心理行为课」,家长分享时提到的“心理行为分析”又到底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解惑。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和中家馆堂主姚老师应家委的邀请,专门给大家做了一次分享。

面对“成长黑箱”,家长还能做什么


一名23岁来自上海、现在西班牙留学的女大学生,最近火了。原因是她做了一些非常出格的行为:在网上公开辱骂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自己的爸爸是一个“破玩意”,说自己的妈妈是一个160斤的“疯母猪”。


这个女孩的爸爸毕业于北大,对她一直非常宠爱。是什么造成她对自己的父母如此不满意,以至于要在网络上公然叫骂呢?


原来事情的起因在于她觉得父母没有给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尤其对自己在留学期间的花销用度,非常不满意。


从网上发布的消息里我们看到,女孩的父亲平时省吃俭用,常常一餐就吃一点稀粥、素菜,省下来钱都拿去供女孩留学时日常花销用。


日常花销是多少呢?女孩说父母每个月给的零用钱是1万元人民币,但是觉得不够。所以当父亲要求她控制开销的时候,她非常不满意,最终在网上对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


这个孩子的行为特别让人心寒,也许我们会庆幸,我自己的孩子不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们有没有进一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和其他小婴儿一样可爱,为什么20年之后却成了这个样子呢?就好像有一个巨大黑箱,一端输入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另一端出来的成品究竟是什么,似乎谁也无能为力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成长过程真的只能是一个巨大的黑箱吗?家长真的不能做些什么来实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吗?


山长的心理行为课就是对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背后的秘密在于孩子的“心”,这个新闻中的家长如果参加了山长的心理行为课,真正懂得了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什么是「心理行为分析」


命运迥异的三个砌砖工人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工人在砌砖,路人经过好奇地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不耐烦地回答:“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工人面带微笑回答说:“我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工人则一边哼着歌一边说:“我在创造一座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工人依然在建筑工地当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为了这家建筑公司的工程师。而第三个工人,则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市长。


这个故事说出了一个简单但深刻的道理,决定一个人人生的,不是他的行为,而是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想法和信念。


对孩子也好、我们自己也好、或身边的人也好,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对方表面的行为,以及感受到他的一些情绪,并以此作为依据去回应对方。


但是由于不了解这些行为、情绪背后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对方渴望什么、期待什么,导致我们常常好心办坏事,双方都感到不被理解、产生误会或者受伤。


其实,每个人外在的呈现都是由他背后的信念系统决定。这就是冰山模型的原理。行为背后的感受、想法、观念,远远重于这个行为本身。

「冰山模型原理」的具体运用

有的家长说,“是啊,我总是搞不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心理行为分析”就可以带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他行为背后的观念,以及由这些最深的观念组合成的信念系统之间的关系。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前两天学堂孩子周末通话。一个孩子跟家长打电话时,一开口就特别不耐烦,没过多久,孩子就兴冲冲地来把手机交给老师,大声说:“老师,我电话打完了。”


老师问孩子电话打完啦?这个孩子满不在乎地说:“确切地说是我把通话结束啦。”


大家能从孩子的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能猜到这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如何,孩子对于父母有什么想法?

另一个是关于孩子私藏手机。


最近一名刚入学的同学,悄悄地藏了一台智能手机,老师看到了问孩子,孩子第一时间否认,说“我没有拿手机啊”。


老师当时没有多说,事后找机会和孩子单独沟通,孩子感受到老师给予他的关注和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跟老师聊了很多。


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个智能手机?自己和爷爷奶奶的关系是怎样的?和父母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还聊到她怎么看待爸爸妈妈跟自己的相处模式,她对于父母有什么意见等等。


老师在聆听之余也在想,如果这样的谈话发生在孩子与他的爸爸妈妈之间该有多好,会促使家长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孩子的想法和观念,真正去做出一些改变。


搞懂了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才能更好与孩子相处,进而实现对孩子的教育目标。


「心理行为课程」的学习方式


关于生命:主题研究

「心理行为课」研究人行为背后的心理以及决定这些心理的信念系统。所有人、所有关于“人”的重大课题都是课程的研究议题。


比如,中国有句老话“食色性也”。每个人天性都离不开“吃”和“两性关系”。课程会就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议题,带领我们一层一层地去剥开我们的底层信念。


课程会带我们看到,关于“吃”,这些信念是怎么样牢牢地根植到我们心中,像一条巨大的锁链,把我们跟它连接起来。


关于“处理两性关系”,我们都有哪些执念,这些执念都给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关于自我:案例研讨

其实,21天的课程远不止这些主题,但无论什么主题,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去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是一个探索过程。


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主题研究、案例研讨,课程完全不枯燥,非常有趣,而且每一个案例,每一次讨论,都跟自己的人生密切相关。


课程全程都有助教老师带领。半天听山长的剖析,半天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分组学习。小组成员们会互相支持、探讨,非常开放。


【学习深度】学皮,还是学骨


学皮:照猫画虎

刚才我们介绍了课程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还想提醒大家要关注自己的学习深度,争取从课程中收获更多。


学皮,很多家长会非常留意山长讲了什么方法,提出什么观念,对于这样的“干货”如获至宝,一味照搬。


比如一个人原本特别爱吃肉,课程结束回家后硬逼自己天天吃素;又比如回家逼着孩子天天跑半马。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很“新教育”,但结果一定会“强扭的瓜不甜”。


因为这些就是只学了皮,也就是只学了山长的一些方法、技术或者观念,如果背后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支撑,是行不通的。

学骨:探求本质

学骨,就是多琢磨、多思考方法和技术背后的思维模式。


比如:山长是如何一层一层地剥开我们和食物的深刻链接,又是怎样把它一根根剪断?


又比如一个执念是如何在底层对人施加影响的?山长为什么提出通过运动或做事来帮助孩子进行调整,这个方法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新教育的训练系统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这些才是更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习的部分。而不是觉得一个方法特别好就照搬照做。如果仅仅照搬照做,就是“照猫画虎”,不仅达不成目的,还会惹人嫌弃、引发更多矛盾。


【课程价值】姚老师的学习收获


这个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是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信念模式和漏洞,从而改变了我的底层信念。


何为底层的?就是指那些潜藏在我们行为背后的,平时我们的意识触及不到、无觉知的,甚至深潜在潜意识里的信念和模式。


它们多半形成于我们的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加以觉察,会伴随我们一生而不改变,也束缚和制约我们的一生。

探寻束缚自己的底层信念

在参加心理行为课之前,我一直以来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时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好女儿。


直到参加课程,我才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被一条信念牢牢地束缚着。这条信念就是:“我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是对的”


其实,过去对于那些自己在内心不满意自己的原因,并非完全不知道。但如果不是参加课程,我可能永远不会深入挖掘。在课程伙伴们的支持下,我进一步往下面挖。


首先我问自己,既然对自己不满意,那么,究竟要做到些什么,我才会让自己满意?

深挖限制性信念系统

我尝试就自己妈妈的角色,写出内心给自己的目标,即完美妈妈必须做到的事情

完美妈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如果我作为妈妈没有将孩子培养的优秀,就是失败。


除此之外,还要服务完美,能给孩子们提供最完美的膳食服务。


情商完美,孩子出了任何事情,都能淡定面对,对孩子不能发火,要没有情绪。


能力完美,家里家外什么事情都能够轻松搞定。

我被自己的完美清单震撼到了,发现自己心目中这个“完美人设”还挺像一个电视剧里的人物。大家可能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


这是顾佳的一周日程表。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任务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我猜,如果我真的拼命活成那个样子,我的人生只会更加苦闷。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追求这些完美,比如情商完美,要求自己不发火、没有负面情绪,一旦我发火了,是不是就会指责自己“哎呀,你太差劲了”;如果事情没搞定,我会嫌弃自己“你真是太蠢、太笨了,这么点事情都搞不好”;如果孩子不够优秀,那就更加是等于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我肯定会因此无比焦虑和自责。


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死」得越快。我有个朋友有着极其类似的心理,她因此被严重的抑郁症困扰了多年。


虽然心里还一丝清明的声音在提醒自己,这个样子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这个声音让我没有在“完美陷阱”里一路坠落。但因为达不到那些完美的标准,我始终不开心。似乎总有什么东西在规范着我的言行举止,但是我又看不到束缚自己的到底是什么。

追根溯源,面对和改变

这么多年,无论自己表现怎样,都只能仰望着那些高高的标准,看着那条永远存在的巨大沟壑,感受着对自己那份深深的不满意、不开心,内心就总有一种不自由、被牢牢束缚的感觉。


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为“标准”而活、为“完美人设”而活,我终于看到了束缚自己的东西是什么。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特别难过,为自己这么多年的苦闷感到很不值得,同时更为自己终于恍然大悟而感到庆幸。


我为自己做了一个巨大的决定,那就是把“以完美为导向的人生”调整为“以使命为导向的人生”。


我不再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妈妈而难过,我的人生使命是做新教育,我只需要以新教育作为我的导向,我相信,把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限制性信念如何形成?如何破解?

当然,有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那就是——“完美人设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就给大家留个悬念吧。大家有兴趣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在人生当中有哪些不满意,这些不满意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带你去探索关于自己的秘密,发现未知的自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知道了束缚自己的底层信念后,要怎么做才能破解它,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信念呢?


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展开分享了。总的来说,「心理行为课」就是一门关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归根溯源的课程。


山长经常说道家思维是根性思维。如何培养出自己的根性思维,让自己具备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让自己能够去读懂他人,也学会让别人懂得自己。上面这些问题,大家不妨在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何在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我每年推荐很多家长和老师参加课程,总结出几点上课心得,帮助大家在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收益,真正在自己的底层信念模式上面有所觉察和改变。

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的意思是:我有清晰的目标,我自己决定参加课程,我以终为始,先报名再安排时间。


没有准备好的心理:我觉得可去可不去,我是被亲朋好友逼着去的,我觉得21天的时间似乎很难安排,想去又不想去。


其实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上课的时间是有了清晰的目标和决定以后安排出来的,而不是手头上无事可忙、碰巧有空的巧合。

如何学习之避坑指南

×不要做一个旁观者


在以往的课程中我常常看到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员仿佛一个吃瓜群众,抱着手、翘着脚,面带微笑地看着大家,看看大家都在搞什么,自己却不真正投入。


× 不要嫌麻烦、图轻松


有的学员会图轻松,觉得做作业太麻烦了。其实作业不是写给山长看,而是帮助我们自己。作业是帮助自己思考的工具。如果不做出真实的作业,也不能达成作业的目的,学习效果自然打折扣。


我们最好的方式是打开自己,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掖着藏着,认真思考和梳理写下来,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在作业这一项目获得最大的收益。


× 不要只听想听的


有的学员来上课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和我观念一致的话我爱听,不一致的我就不爱听。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永远只听和自己观念一致的话,怎么可能扩展自己的认知,真正吸收山长的智慧呢?


说句实在话,如果你的观念那么行之有效,你应该早就过上你理想中的生活了。如果觉得还是有不满意、困惑的地方,那就请打开心扉,认真聆听,仔细琢磨。

× 不要把搞关系放第一位


不要本末倒置,把搞关系放在第一位,没有把学习和成长放在第一位。


比如有的学员特别热衷于跟大家聊天、唠嗑,有的喜欢出去走走、出去吃吃,仿佛交朋友是来上课的第一要务。


× 不要指望谁来说服自己


有的学员抱着一种奇怪的心理:我就坚持自己那一套,看看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仿佛心里头有一个隐隐的声音在说:“等着你们来说服我、劝慰我”。就像小孩子一样,等着别人来搞定自己。


× 不要试图通过“鉴赏”山长给自己找感觉


还有一种学员,他没有投入学习,而是转头去鉴赏山长,或新教育圈的老师、学生、“大V”。通过点评他们,跟他们搞关系,给自己找一种特别良好的感觉。

心理行为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真正想要在课程中获得更大收益,请做到以下三点:


在参加学习之前发一个大愿。比如:


我一定要通过这次学习达到······(目的)

我一定要拿到最大的收获······


比如有的老师或家长去参加课程,除了学习的部分,他们还会发愿“自己是学堂的代言人,要最好地展示学堂”。


这个愿望超越了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愿心,会给学员带来一份隐形但强大的力量,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收益。


发个大愿,这是想要在课程中获得大收益最重要的一点。


在课程中你怎么想,就怎么面对自己。不要躲藏,也不要企图掩饰、伪装。


不真实只会让自己走弯路,错失很多挖掘自我、了解自我的机会。



在课程中,无论对山长、助教,还是周围的伙伴,我们都敞开地去听,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也听到他们的所思所想、背后的信念。


带着这样一份敞开的心与大家互动,能够帮到我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结来说,「心理行为课」是一门帮助我们更加懂得他人,让他人更懂自己,也让我们自己更懂自己的课程。


学好这个课程,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底层信念和底层思维模式,从而活出更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课程的“皮”,而是课程骨子里的思维模式和信念系统。


希望所有即将去上课的学员都能够发一个大愿,让自己在这个课程当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的心,拿到最大的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虽然心理行为课是新教育的通关秘籍,但是秘籍从来不是“拿到即得到”,而是课程之后的修炼


祝福大家在新教育收获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