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想孩子向上生长,就帮他向下扎根——跟山长学亲子关系

戳上面的蓝字“和中家馆”关注我们哦!


和中家馆堂主姚力方应邀在清一父母成长加油站总群为大家做了一次线上分享,深度解读山长在今年元旦佛山分享会的答疑环节内容,主题是如何与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

 

在这次分享中,姚老师从山长的答疑内容出发,通过翔实的事例,详细拆解“保持良好亲子关系”意味着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实现它;同时借用山长亲自示范的例子,深度剖析山长引导孩子时的操作步骤和原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承接山长的智慧。

 

小编整理出姚老师的分享稿,供大家重温、复习。分享稿分上、下两篇,上篇主题:

 

1,良好亲子关系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实现路径是什么;

2,手把手教:山长示范如何“引导孩子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学习目标”

 

很期待吧,话不多说,下面有请姚老师。

 

在座有不少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自己也是一名青春期孩子家长,我有两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元旦分享会的答疑上,虽然时间短暂,山长仍然慈悲耐心地给了我们做出了关键的解答。

 

山长给出的解答有两个很重要的点,而第一点就是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其实源自这个孩子的童年时代,甚至幼年时代,我们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与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是到了青春期才来建立。

 

然而,山长也曾多次语重心长告诉家长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孩子的“后爸后妈”。

 

大家都知道,后妈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孩子很严厉,要求很严格。这听起来与保持良好亲子关系是矛盾的,冲突的。


那么究竟怎样理解这两个看似冲突的观念?从知道概念,到深入理解和实现它,中间其实还有很多步骤,今天就来为大家做一个深入的解析。

 

先声明,这些解读只代表我自己个人的粗浅理解,不代表山长的本意。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读,也敬请大家指正。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些是您的答案吗?

良好的沟通。

彼此之间非常信任,关系温馨

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传递爱

同情没有隔阂

和孩子心心相印,有说不完的话

父母被孩子尊重

 

 

为什么问这样一个问题呢?

 

因为一旦深入思考,会发现每个家长对于何为“良好”的定义都不一样。

 

每位家长,对此都有不同的心理位置。就像地平面,有的地区地平面高一些,有的地区低一些,家长们的要求也是,有的高、有的要求则比较低。

 

有的家长比较喜欢亲子带来的“好感觉”,比如温馨的场面,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或是与孩子亲密无间、孩子非常听话乖巧……,总之,一幅父慈子孝的场景。

 

但是这些画面,真的能为我们在对孩子的教养中找到方向吗?

 

如果大家把对亲子关系的认知仅仅放在感受层面上,很容易在亲子关系上出现方向不明确、甚至偏差的情况。

 

在这里,我也对良好亲子关系做一个定义。我认为,良好亲子关系从两个角度来定义:

 

第一家长的角度,家长尊重孩子,能够引领孩子的成长;

第二,孩子的角度,孩子信任家长,愿意听从家长的引导和带领。

 

这个定义更强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个沟通交流中,一定有爱和能量的流动与传递。

 

大家觉得,要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做到这样的一种亲子关系,容易吗?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截取自日本电影《红鳉鱼》。

 

《红鳉鱼》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名16岁男孩谈春跟随师父学习落语技艺的故事。

 

落语,有些类似中国的单口相声,是日本一门传统的语言艺术。

 

在这个片段里,谈春去拜师,师父给他提了一个条件:“想跟随我学落语,你需要先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你要回去跟父母说清楚,然后带父母来到这里见我,父母还要答应为你提供学习期间资金的支持”。

 

于是谈春回到家里,开始跟父母交流自己的需求。我们来看一下。

 

谈春跟父母说要去学习落语。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他为自己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哪怕这个选决定不完美,甚至可能会面对很多艰苦、困难,大家不妨站在他的角度设想一下,此刻谈春需要的是什么?

 

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然而这位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权威型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想法,父亲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判断标准,而且习惯以自己想法为中心。


 

父亲说“现在这个社会,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丢脸的是你自己”。这说明什么?这个父亲其实非常在乎孩子,希望孩子能成长得平稳顺利,这是他真正的想法。

 

父亲把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希望孩子听从他的意见,但是孩子收到的只是反对和威胁。

 

父亲又说,没人保证你能当上落语家。


 

这个表达的是什么?是不信任和怀疑。

 

孩子想要的支持和鼓励,从头至尾都没有。

 

从头至尾,父亲只在单向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真的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妈妈上场了,说:落语家这个工作不好。妈妈虽然语气柔和,但是一开口仍然是评判。这种时候,孩子需要的是评判吗?显然不是。


 

来看一下孩子,他要么是不抬头,不愿意跟父亲目光接触,装作专心对付眼前的咖喱饭,要么则是强忍着不耐烦、反感的情绪。


  

当妈妈评判时,他马上接着说:我现在就想立刻成为落语家。说这句话时,孩子是很有力量的,甚至还跟父亲对视,目光中带着一丝挑衅。


  

最后,父亲没有其他办法了,祭出他的杀手锏,对孩子说:不听我的话就立刻滚出去。


  

但是,这一招对一个“翅膀已经硬了”的青春期少年来说,已经不管用了,于是谈春就真的“滚出去”了,他收拾行李离家而去。


 

比照今天的定义,这是一个良好亲子关系吗?肯定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双向都是堵塞的。

 

孩子不懂让父母听到自己的心声和想法,父母也不懂怎样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建议传递给孩子。

 

从谈春和父母的互动中,我们看到两个典型的亲子关系中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父母对孩子过于“关身”、给予的是缺少原则和远见的溺爱,这在谈春的妈妈身上表现的很明显。她更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吃好,身体要保持健康,要与家人常联系,这些都是外在层面的需求。


  

她后面也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支持孩子,但她其实并不懂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或是这件事情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因此她的支持仅限于“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愿意去支持你”。

 

第二个误区,父母试图去控制孩子。从谭春的父亲身上能看到,他有时用权威,有时用自己的习惯模式,总是希望孩子按照他的意愿来行事。


 

控制的深层原因,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有很多恐惧,比如害怕孩子一旦走出了我们的控制圈,就会受到伤害,害怕发生任何意外。

 

这两种误区在每个家长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呈现,家长往往是在溺爱和控制这两头不停地来回摇摆,很难找到那个合适的点,而这个“合适的点”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和解读的课题。又要不溺爱孩子,又要不控制孩子,亲子之间究竟要如何相处呢?

 

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

 

作为人,我们都存在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外在需求,是指对衣食住行、外在欲望的需求,内在需求,是指对内在的、精神上的需求,比如每个人都有得到爱的需求,都希望获得尊重、都渴望通过成长获得掌控感等。

 

然而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需求,尤其热衷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认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却忽视孩子真正的渴望,像陪伴、安全感、认同、鼓励、肯定,及时地帮助他分析问题,支持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我们来看一看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们的心声吧。


 

这是一档前几年国内很知名的电视纪实节目,叫《少年说》,节目里,孩子会站在一个高高的天台上,天台下有很多他的同学,也有他的父母,孩子就在天台上讲自己的心里话。

 

相信大家都听到了,孩子们真的有很多心里话想跟父母说,很多孩子表达“希望父母能够陪陪他们”,背后真实的渴望其实是希望被父母看见、被父母关注,希望父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而国内的家庭教育现状却是,父母普遍非常重视给予孩子外在的、物质上的、甚至是欲望上的满足,却非常吝啬自己的情感、精力和用心,也许身体在陪着孩子,心却没有跟孩子在一起。


可能有些新教育家长会觉得:我不是这样的,我非常愿意去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然而,良好的主观意愿并不能在客观上让自己做到,我们还有很多成长空间。

 

来看看一位家长的分享,这是他的一段内心对话。大家不妨看一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当孩子刚进入学堂的时候,学习都很努力,感觉孩子就像火箭一样节节窜升,我自己也会觉得扬眉吐气。

 

之后我对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说你在学堂辛苦了,等你假期回家来,爸爸给你好好补一补,结果报应来得很快。没多久呢,老师就打电话说孩子在学堂叛逆了,厌学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显然这位家长传递给孩子“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没有看到孩子最初因为努力而在内心产生的动力、收获,他急于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荣耀和快乐。

 

孩子的努力、能力上的提升没有被真正看到、没有被鼓励,反而受到家长价值观的影响,很快就放弃了昂扬斗志。

 

看到吗,在我们身上,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自己是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实际上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面子、期待,我们认为满足欲望比成长更重要,自己却没有觉知。

 

这颗小小的幼苗,我们看到它似乎刚刚破土而出,即将茁壮成长;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这颗幼苗为了破土而出,已经深深地向下扎根,生长出庞大的根系,吸收营养、积蓄能量。


  

如果想要孩子向上生长,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向下扎根。

 

这个向下扎根,指的就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了解和探索,关注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汲取到真正需要的养分。

 

山长示范

如何帮助孩子“向下扎根”


山长在最近一期的财富心理行为课的答疑环节中,和小明慧有一段对话示范。


 

让我们逐一分解一下山长的示范。


一、痛苦按钮

 

首先,山长用了一个简单的选择性问题来触动小明慧的“痛苦按钮”。

 

孩子在小的时候,相比进入青春期以后更愿意听取家长指导和安排,这是家长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所以山长一再强调,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一定要有当后爸、后妈的心态,也就是敢于用“痛苦按钮”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等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一套就做不来了。

 

在示范中,山长给小明慧设置了两个“痛苦按钮”,一个是“滚出家门”,一个是“打烂屁股”。

 

之所以是两个,是因为要给孩子有所选择,而不是说你必须按我的要求来。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二、规则与权威

 

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小明慧表现得很小心,听了山长的提问,小明慧很小心地问“简单的路是什么”?小明慧为什么会这么小心呢?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对自己孩子说这样的话,你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会和小明慧一样吗?大概率不会,他有可能会很生气,也可能会不在乎,因为他觉得你就是在开玩笑。

 

小明慧为什么会这么小心?说明山长平时给她挖坑特别多,所以她学会了凡事先动脑筋,先了解清楚情况,而不是凭感觉去下判断、给答复。

 

在听了山长的回答以后,小明慧又表现相当的为难,她想了很久。

 

为什么会这么难呢?相信大家能猜到,小明慧肯定被山长打过屁股,她深知山长说一不二、说到做到。

 

从小明慧的反应,可以看出山长在和小明慧相处过程中给她建立了强烈的规则感和权威感:父亲有非常高的权威,父亲说的话是当真的,必须认真思考。

 

有意思的是,在小明慧思考的过程中,山长还补了一刀,说竹条打100下大概屁股就开花了。在小明慧为难选择的时候,山长补上这一刀,言下之意不言而喻,打100下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情。

 

一个总想做好人的父母是做不到如此“后妈”的。

 

三、同理孩子

 

小明慧告诉山长自己的选择后,脸色很难看。山长就问她:“有没有要说的”。这里,山长并不是想追问孩子的观点,其实是在同理明慧的感受,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很多家长都学习过类似《正面管教》这样的书,知道要去同理孩子的感受,也学习了其中话术,这时大概会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这样的套话,但往往说了这句不知道如何接下句,心里一片空白,为什么?因为家长只知道套用话术,根本没有用心感受孩子,因此也无法觉察孩子的感受和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做到同理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你怎么说,而在于你是否真的看见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是否真的接纳孩子的感受。用心调频,与对方共振,对方自然能感受到。

 

山长的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其实就是同理的过程。他觉察到孩子这会儿很不舒服,所以鼓励她表达出来。 

 

四、鼓励孩子表达内在需求

 

小明慧说“我心里很不舒服”,然后山长继续问,“那你要问什么呢”?

 

这句问话也非常关键。光有同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在需求时,他才会觉察到自己在乎的是什么,从而重视自己想要的那个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家长给出的才可能是正向引导,给孩子动力。

 

小明慧回答说“那怎么做才能不被打屁股呢?”,换做有的家长,这时可能会心里暗自窃喜,终于等到机会一展身手了!

 

但奇怪的是,山长没有直接回答她,反而首先回应:“对呀,你要问啊”。山长对于小明慧的表达及时反馈,鼓励和肯定她。

 

有多少孩子是把内在的想法、需求都压抑起来的?现在的孩子都很会对家长说我想吃这个、我想玩那个,但却很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内心的想法和渴望。而这个部分,恰恰又是我们家长特别需要留意和关注的。

 

可惜的是,家长在这个点上要么忽视,要么纠缠在情绪上,以孩子是否有情绪作为最高指标,变成去满足情绪,总之,都忽视了对孩子内在需求的引导,忽略了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

 

很多孩子外在需求被过度满足,内在需求被漠视压抑。

 

可想见,如果您的孩子获得您给予的、同样的认可和肯定,未来他一定会越来越愿意对您袒露心声,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

 

 

五、敬师,家长不找感觉

 

及时肯定了小明慧的表达后,山长回答说,其实你考不上主要是公主经有5条做不到,你把他们做到就可以。然后山长说,“至于要怎么去做,老师肯定都教过”。

 

到这里,山长都没有跟小明慧说具体怎么做、做什么,这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对学堂和老师的一份敬畏心,让孩子看到自己对老师和学堂是极其信任的。

 

山长不会在孩子面前找感觉,但是我们有大量的家长,却特别喜欢在孩子面前找感觉,那些如滔滔江水般的教导,特别特别多的道理、人生经验,尤其是跟孩子讲完道理之后特别有成就感、开心的感觉……似曾相似吗?

 

其实家长想跟孩子表达的内容,老师一定跟孩子都已经讲过,而且老师讲的大概率会比家长更到位、更细致,更有说服力。

 

这里,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别在孩子面前找感觉,传递自己对老师学堂坚定的信任,树立孩子对老师的敬畏心。

 

六、国王的气度

 

最后,山长点评说,咱们做父母的要拿出皇后和国王的气度出来。

 

大家想象一下,皇后和国王最在乎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王国的君主,还会那么在乎儿女情长吗?不会的,你最在乎的一定是千秋大业。你不仅自己有心胸格局,而且还要培养出有心胸格局的孩子出来,因为你知道王子公主将来也是要为整个国家服务的,孩子不是你个人的。

 

有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特别黏黏糊糊,就是因为家长心中的格局不够大,太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当成是证明自己的工具了。国王是不需要用孩子证明自己的,服务好自己的国家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山长的这次示范,可以看到山长给小明慧建立的规则界限感,山长如何关注、引导小明慧的内在需求,对于家长处理亲子关系,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手把手:跟山长学

如何设置“痛苦按钮”


很多家长也想学山长,给孩子设置痛苦按钮,跟孩子说,如果你考不上今日学堂,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但是,往往很多家长可能只学到了这个表达公式,却学不到和山长同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

 

不少家长可能都有所耳闻,山长打小明慧屁股可不是随随便便打几下就算的,山长曾经说过,他打一下,被打的位置会肿得高出正常位置一两厘米,颜色也是青紫青紫的。那都是用内力打的,只伤及皮肉,不伤及筋骨。但这其中的皮肉之痛估计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对于小明慧来说,就算屁股被打开花,也不要被赶出家门。

 

小明慧为什么认为选择被赶出家门是最痛苦的呢?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家长去琢磨和学习的。

 

我认为其中在于人往往更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而且精神的痛苦是高于肉体的。

 

大略可以从以下这三个层面来看山长如何把“赶出家门”设置成最痛苦的“按钮”。

 

第一个层面,山长和刘老师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内在需求。

 

每个孩子对家长都有天然的依恋,再加上小孩子受年龄的限制,他不可能离开父母。我们家长对这点都心知肚明,或多或少会利用这个优势去控制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实行家长的权威。但这并不是孩子不愿离开家门的根本原因。

 

虽然新教育提倡家长要有权威,但倘若这个权威纯粹是利用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依恋,那么这份权威一定不会长久,孩子一旦抛弃这个依恋,权威就会失效。

 

小明慧对山长刘老师的依恋,更多源自他们两人对孩子的爱、尊重与陪伴。

 

很多新教育家长都看过刘老师和小明慧一起做瑜伽的那段视频,母女两人如此亲密、融合,能体会到刘老师对小明慧的那份细腻、温婉的爱。


图片出处:《2021清一山长新年演讲》

 

山长对小明慧的爱,同样深重。尽管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山长还是会安排很多时间与小明慧相处,而且在相处过程中会非常尊重孩子的感受。

 

如同前面解析的示范一样,山长任何时刻,对孩子做任何引导,都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并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在需求。

 

山长对孩子在想什么,是非常关注的,他会去看见孩子内心的各种冲突和多元化的反应,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可见,无论山长,还是刘老师,对明慧的爱、尊重和陪伴,都非常着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深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的家长非常忽视的。我们要谨记,相比物质上的满足和给予,孩子内在的满足和给予才是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心思、更多时间精力的。

 

第二个层面,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山长和刘老师都有非常开阔的格局和心胸,他们对小明慧的陪伴,不仅仅是陪伴而已,他们活出了国王和皇后精神,活出了孩子想要成为的样子,成为孩子心目中最高的榜样和标杆。

 

山长像打理一个国家一样打理着清粉社区,他会通过日常的沟通给小明慧示范。比如,山长常常会有意无意跟小明慧说今天爸爸妈妈又做了什么事,帮助了多少人。

 

所有这些点点滴滴,都在告诉小明慧,爸爸妈妈是在做着好像国王的事情,在为这个“清粉国”的每个“国民”付出,在为建设好“清粉国”努力。

 

同时,山长帮助小明慧看到清一平台非凡的意义和价值。身处其中,不仅仅是服务他人,自己也可以得到绝无仅有的成长和收获,甚至以后的孩子、子孙后代也会在这个平台中成长、学习、受益。

 

在山长和刘老师不断地给孩子传递这些价值观,描绘这样的愿景时,这些价值观和愿景已深深地嵌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了,也为孩子塑造了人生的意义,让孩子觉得我要去成长,甚至我要去超越父母。

 

这些满满的爱、赋能,都是小明慧现在拥有的,如果被赶出家门,就会失去它们,精神上的痛苦会远超肉体挨打的痛苦。

 

第三个层面,有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要把“赶出家门”设置成一个“痛苦按钮”,仅仅有满满的爱、赋能还不够,还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和规则,也就是说到做到,理性淡定,绝不心慈手软、找感觉。

 

关于规则和界限,可以用三种墙来做比喻。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树立石头墙,让孩子明确知道界限,而且它是不可以变动的。

 

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这个界限就更像一个橡胶墙,有一定的弹性的。

 

比如,小明慧三岁的时候,山长带着她去爬山,如果不往前走,山长就会打屁股。山长就是用这样的“石头墙”告诉小明慧,你必须要去面对挑战,不可以往后退。

 

到现在,小明慧已经12岁了,山长的规则就更像一堵橡胶墙,给孩子选择,如果做不到公主经的原则,可以选择被赶出家门,或者选择被打烂屁股,这就体现出了弹性。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规则和界限其实已经很难真正能约束孩子了,这个时候,规则其实更像是花园的木栅栏,孩子能透过栅栏看到外面的世界,还有门可以自由进出。

 

因为对于青春期十六七岁的孩子,他可能真的想出去看看,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但是孩子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知道在适当的时候他要回来。

 

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用规则来限制孩子,而是让规则走向内化,成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最后,无论是什么时候,如果要去触发这个“痛苦按钮”,都要保证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理解、接纳孩子,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且引导孩子表达出情绪背后的正向内在需求,然后进行引导。

 


我们来做个小结。在姚老师分享的上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无论是孩子小时候也好,青春期也好,家长要给予孩子的,是从小有一份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重点,在于家长是否能够很好地重视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不要做隐形的父母,也不要做一个只会养猪的爸妈。

 

家长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姚老师对山长示范的分拆、解读,跟着山长学如何设置“痛苦按钮”、引导孩子激发内在动力。

 

下篇会着重解读山长给家长们支招,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敬请期待。

   



和中家馆2021新教育体验夏令营暨秋季招生公告


学生分享
在和中,遇见优秀的自己 ︳明志班:分享自己,激励他人
体验式教育:如何在实践中成长经营者意识
美食跳坑记|期末演讲系列之三
一个不爱笑的垫底生的转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二
一年的脱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一
我们是如何在一个月内全班突破半马
小活动,大收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