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帮助孩子成长,掌握这一招就够了

戳上面的蓝字“和中家馆”关注我们哦!


和中家馆应清一联盟读书会邀请,为广大家长、清粉们做了一次直播专题分享,分享的主题是《如何在信念上帮助孩子突破成》。
 
应大家的要求,小编特地把老师们分享过的教学案例整理出来,配合老师的拆解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如何从信念上支持孩子成长。
 
在正式拆解案例之前,还是有必要再说说“信念”这回事。这样大家才更能理解,为什么家馆会注重从信念层面着手来帮助孩子成长。


你认识“信念”吗?
 
信念这个词,大家不陌生,甚至经常挂在嘴边,但是我如果问你什么是“信念”,估计你答不上来,估计很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对“信念”的定义是这样的:
 
信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想法观念及其意识行为倾向,强烈的坚定不疑的确信与信任。
 
简单来说,信念是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观点或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态度和行为。
 
信念可不像黑板上的粉笔字,可以随意涂改。人对自己的信念会莫名地坚定和信任。
 
信念也不是白板上的“黑”字,能让你一眼看见。因为人们往往看到的都是那些“判断”、“观点”,那些表面的“事实”。
 
而信念,才是真正的主导,像是隐藏在皮影戏幕后的那双牵绳子的手,一拉一扯间,人物跟随反应和动作。
 

案例一


四岁的孩子如何调整信念
 
老人家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孩子还这么小,能懂什么?
 
四岁的孩子,年龄真的挺小。调整信念,他们做得到吗?
 
林老师的孩子嘟嘟今年4岁半,现在家馆幼狮班上学。班里老师反馈,嘟嘟有明显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会动不动就发脾气,心情不好就坚决不配合老师,上课时如果忽然心情不好了就自顾自走出教室。
 
也许你会说,这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不是很正常吗?这么小的孩子,都是不怎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啊。
 
林老师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林老师和太太一起反思了他们的养育孩子历程。
 
他们发现,由于自己在小的时候曾经遭遇过父母的冷漠忽视或蛮横打压,导致后来在养育嘟嘟时有一种“补偿心态”,常常过度地照顾孩子的情绪,“过于尊重孩子的意愿”。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嘟嘟出现负面情绪时,或者不愿意配合规则要求时,比如不愿意跑步,林老师和太太就会变着法儿地让嘟嘟高兴起来,想法设法地哄着嘟嘟去配合要求。
 
这样的相处模式,给嘟嘟传递了怎样的信念呢?
 
林老师说,由于我们过度照顾嘟嘟的情绪,导致了两个问题:
 
第一,让孩子觉得“我的情绪必需别人的协助才能处理好”,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是“我没有能力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二,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最重要”,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是“我是一切的中心”。
 
本来,林老师希望通过鼓励嘟嘟从小运动,培养他自立、自强的品质,希望孩子树立“我行,我能”的信念,实际结果却背道而驰。
 
林老师说:“这不是很讽刺吗?”
 
小编在此插一句,有多少家长,在林老师的分享中,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找到了导致嘟嘟情绪问题的信念,具体该怎么调整呢?林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1,针对孩子乱发脾气的情绪问题
 
有一次,嘟嘟洗完澡,不想自己去拿浴巾,喊林老师帮忙拿。林老师看到这并非嘟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对嘟嘟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请你自己去拿毛巾。”
 
嘟嘟不愿意,继续喊林老师帮忙,林老师还是回答“请自己去拿毛巾”。嘟嘟于是开始大哭。
 
与以往不同的是,林老师没有马上去安慰嘟嘟,而是用温和的语气对嘟嘟说:“那你哭一会吧。”
 
嘟嘟听爸爸这么说,当然哭得更凶了。
 
林老师一开始有些生气,不过很快就平静下来,心里笃定要治一治孩子这个乱发脾气的行为。
 
嘟嘟哭了一会,发现爸爸没有像过去那样“照顾”自己,就停了哭声,自己去拿了浴巾,还自己擦干身子、穿好衣服。穿完衣服后还主动去和林老师拥抱。
 
林老师把握这个教育时机问孩子:“嘟嘟自己的事情,应该怎么样啊?”
 
嘟嘟回答说:“应该自己做。”
 
林老师继续问:“那哭能不能解决问题?”
 
嘟嘟回答:“不能。”
 
“爸爸喜欢看到你哭吗?”
 
“不喜欢,我哭,爸爸都不理我。”
 
“是的,乱发脾气,爸爸妈妈都不会理你。而且脾气是你自己的,你是可以自己处理好它的,是吗?”
 
“是的,我刚才就处理好了。”
 
对话结束后,林老师再抱了抱嘟嘟,表示爸爸很爱他。
 
通过以上对话,大家觉察到林老师传递给嘟嘟的信念是什么吗?
 
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次,通过发脾气来逃避责任行不通
最后,嘟嘟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谁说孩子小,就不能够在信念层面下功夫?

2,针对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林老师观察到,嘟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对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不跟同学分享自己的玩具啊、书本啊、食物啊,等等。
 
林老师和太太很希望培养嘟嘟多为他人着想、乐于付出的品质,但是他们知道,做父母的如果一味地敦促孩子去分享,孩子要么跟父母对抗,要么被迫分享,这都是对孩子种下了不好的信念种子。
 
林老师的太太没有强迫嘟嘟去做什么,而是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己的付出行动影响嘟嘟。

 
林老师的太太发愿今年要利用自己的周末时间亲手做1000个纯素包子送给村里的老人、环卫工人和保安。
 
每到周末她就会动手做包子,还邀请嘟嘟一起做,有时还邀请嘟嘟的同学们一起来帮忙。
 
嘟嘟从和面、揉面、发面,到做馅、包包子,全程参与,还和妈妈一起把包子亲手送到村里老人、保安或环卫工人的手里。
 
嘟嘟每次做包子、送包子,都很主动,每次把包子送出去时,看到老人家脸上灿烂的笑容,保安叔叔一声接一声地道谢,嘟嘟也笑容灿烂,一路小跑,蹦蹦跳跳,满足又快乐。
 
迄今为止,林老师的太太带着嘟嘟,每周做20-30个包子,已经坚持了20多周,送出去500多个包子了。
 
通过这件事,林老师的太太传递了怎样的信念给嘟嘟呢?
 
第一,通过让孩子参与创造,帮助孩子扭转“我没有”的匮乏性的信念,逐渐变得内心安定和富足;
 
第二,通过让孩子感受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帮助孩子树立“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的信念;
 
第三,通过坚持付出,体验付出的快乐,帮助孩子树立“利他”信念

 
小结:
林老师和太太在调整嘟嘟的情绪问题时,没有在浅层的态度或行为上流连,而是着眼于信念层面,时刻问自己,每一次与孩子的对话,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动,都会传达哪些信念给孩子。
 
这些信念是正向的吗?是至上的吗?能够帮助孩子构建卓越的信念系统吗?

有句老话,“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老人说,从一个孩子小时候的行为习惯,能看出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人生方向。
 
其实,真正决定一个孩子长大以后人生方向的,不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而是导致这些行为和习惯的底层信念。
 
孩子哪怕才三岁,内心已经在构建足以影响以后一生的信念系统。
 
所以,做为父母的成年人,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或是心疼孩子还小,不舍得放孩子“吃苦”。殊不知,正是父母的这些观念、行为,传递给了孩子许多负面的信念。
 
信念的种子一旦被播下,假以时日,就会扎根生长。许多年后,孩子觉得辛苦,不愿意做作业;除了学习,生活上的安排一窍不通……正是当年播下的那些种子结出的果实。


案例二


“问题孩子”如何调整
 
和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谓的“问题孩子”,往往有很明显的共性,比如情绪化、自我价值感低、常常习惯性自我否定,行为上会屡屡犯错,容易给同学们造成困扰,招致反感。
 
家馆就曾经接收过这样的一个孩子,暂时称呼她“小娴”。小娴被其他学堂淘汰下来,妈妈送她来家馆参加夏令营。妈妈愁眉不展,小娴却和妈妈关系紧张。两人的关系似乎随时都会崩溃。
 
小娴刚来时,有挺多行为上的偏差,但是每当有同学指出她的偏差时,她却表现出强烈的抵触,丝毫收不到同学们送出的“礼物”。
 
面对小娴的这种情况,要如何调整呢?
 
老师们通过集体探讨,为小娴制定了一套调整方案:不看问题,只看闪光点。
 
调整开始才两周,小娴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不仅变得热心助人,还经常主动给同学们做心理开导,成了同学中的“小小咨询师”。小娴还萌发了要考取今日学堂的强烈愿心,而不久后,她真的如愿以偿,考取了上一年曾经淘汰过她的今日突破班。
 
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来到和中才一个多月,就逆袭成功?
 
原来,老师经过观察发现,小娴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是一颗极其渴望得到认同和理解的心。
 
于是,老师在帮助小娴调整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一个核心,关注小娴的正面行为和信念,即使孩子有偏差行为发生,老师也会去挖掘她偏差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老师还引导同学们从关注小娴的问题,转向关注她的闪光点。老师特地设立了“红/黑榜”,示范给小娴、和所有的同学,老师眼中看到的小娴的闪光点,小娴当时泪流满面。
 
在设立“红/黑榜”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惊奇地发现,小娴一整天下来都没有多少偏差行为,有的同学还观察到她主动帮助别人的小事情,而在当晚的复盘中,这些反馈都给了小娴极大的信心。
 
这些方式,不仅会引发孩子也去关注自己的正面行为,还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树立起“我行,我能”的信念。
 
正如著名心理学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验证的结果一样,小娴真的朝着老师期待和关注的方向改变了。
 
察觉正面动机,强化正向信念系统。老师们又通过调整信念帮助了一个孩子突破、成长。


案例三


孩子们抱团拖后腿怎么办

做为家长的你,有没有经过这样的矛盾和烦恼。孩子在学校交了好朋友,经常约在一起学(wan)习(shua)。
 
一方面,你为孩子能交上好朋友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又担心孩子们在一起只是讨论游戏、爱豆,不能相互促进、学习和成长。
 
来看看下下面这个案例。
 
家馆有两位同学,小唐和小欣,一个7岁,一个8岁,平时十分要好。老师留意到,她们每次晨跑都会边跑边一起聊天,而且越聊就跑得越慢。
 
如果抱团是为了更好地成长,那是值得鼓励的。可现在这对小伙伴一跑步就凑在一起聊个不停,明显是相互包庇,不能促进成长,还互相拉后腿了。
 
为了帮助小唐和小欣调整,老师没有着急去制止两个孩子喜欢凑一起聊天的行为,而是先去分析了她们的状态、和可能导致这些状态背后的信念。
 
首先是小唐。小唐今年升班了,在原班级跑速速度一直处于第一梯队的她,来到强手如云的新班级,掉出了第一梯队。这样的转变让小唐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点迷失了。在她的信念里,认为“只有我是第一名,才能证明我是优秀的”。
 
其次是小欣。小欣来学堂一年多了,跑步一直是她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能有明显的突破。因为她畏惧跑步,不论在上一家学堂,还是来到家馆以后,跑步经常是跑一会走一会,自然就进步很少。借着这次机会,老师希望好好地帮助小欣突破畏惧,成长起来。
 
在大致摸清楚两个孩子的情况后,老师出手了。
 
1,鼓励小唐超越自我,瓦解“边跑边聊”联盟
 
师:小唐,最近跑步的状态不是很好啊。是什么原因呢?
唐:我跑不过小贤他们,没办法当第一名。
师:好的,老师了解。你认为只有第一名才代表自己很优秀吗?
唐:是的,原来在幼狮班我跑的就是第一,就一直有拿羚羊。(羚羊代表满分)
师:嗯,你仔细回忆一下,你拿羚羊的原因是因为你跑第一名吗?
唐:好像不是,是因为我有进步。
师:是的,是因为你进步了,才颁给你羚羊的。在现在班级也是一样的啊。坚持每天进步一点,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唐:我明白了。
师:那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唐:每天都进步一点点。
师:这一份进步是跟谁比进步了呢?
唐:跟自己比进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唐慢慢找回自己跑步的节奏,一个人跑也能保持很好的状态,跑出好的成绩。
 
看到自己一直刷新自己的时间记录,小唐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越来越充足。
 
有一次她跟着自己的节奏跑,竟然超过了第一梯队的同学,这可把小唐高兴坏了。
 
很快,小唐就晋级重新回到到第一梯队。小欣和小唐“边跑边聊”联盟自然也就瓦解了。
 
2,鼓励小欣专注自身,树立正向信念
 
老师找到小欣深入沟通,得知原来小欣不喜欢跑步,是因为过去总是跑不快,追不上跑步优秀的同学,慢慢地在内心形成一个信念: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总跑不过别人。
 
其实小欣也有要强和至上的一面,所以当小欣越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越是要通过给自己设定一个高难度的目标并完成它来证明自己可以。
 
然而,小欣在心态上、体力上都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能完成自己定的高目标,灰心之余就会选择放弃,从而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于是老师从引导小欣设定合理目标开始,鼓励小欣坚持完成目标,帮助小欣在内心重建正向体验。每天和小欣复盘时,引导小欣专注于自己,不是去关注追赶他人,而是关注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得失。
 
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传递给小欣两个重要的信念:
1,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跑步计划,不需要在其他同学身上找感觉;
2,进步是自己跟自己比较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练习和体验,小欣越来越能做到专注于自身,每天都争取进步一点点。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越跑越快,内心对自己也越发肯定。
 
有一次,小欣的父母跟老师反馈,说小欣和他们聊起跑步时,语气都跟过去不一样了,还会说:我在跑步方面是有实力的。
 
可见,在看待自己的能力方面,小欣的确重建了一个正向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也引领着小欣走入一个突破自我、持续成长的正向循环。
 

 
以上是家馆老师分享的三个真实教学案例,大家看完以后,对于如何通过调整信念来帮助孩子成长,已经有一些感觉了吧。
 
在这三个教学案例中,同学们都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相信你也会认同,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受影响、做调整。
 
那么对于年龄较大,已经进入青春期,有了比较强烈自我意识的孩子,又该如何影响他们的信念,帮助他们成长呢?
 
我们下篇继续。


 
学生分享
在和中,遇见优秀的自己 ︳明志班:分享自己,激励他人
体验式教育:如何在实践中成长经营者意识
美食跳坑记|期末演讲系列之三
一个不爱笑的垫底生的转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二
一年的脱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一
我们是如何在一个月内全班突破半马
小活动,大收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