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姚力方 | 如何给孩子定规则?(下篇) ——不忘初心·父母营(主题课)

戳上面的蓝字“和中家馆”关注我们哦!

姚力方老师:【不忘初心】父母营·结营致辞

2021年的春节,和中家馆60多位家长在线上共同参加【不忘初心】父母营,姚老力方老师多次给家长们分享主题课,为家长答疑解惑。

以下根据主题课【如何给孩子定规则(下篇)】整理文字记录。



关于“定规则如何能帮助家长达成教育目的”,姚老师继续为大家举例:
 
“比如,就孩子玩游戏这一点来说。如果孩子很想玩游戏,很喜欢玩游戏,家长就可能产生一个教育目标——让孩子不要再玩游戏。这是很多家长的共性。但是,我们弄清楚我们真正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了吗?很多家长把游戏当作自己的敌人,认为游戏是破坏亲子感情的罪魁祸首,于是不让孩子玩游戏,其实真正的目标是希望把孩子从游戏手里抢回来。但是,细想一下,一,我们拼得过游戏吗?二,如果你的孩子虽然一直玩游戏,但是学习成绩也一直排名全年级前五,你还会阻止孩子玩游戏吗?还会把“不让孩子玩游戏”作为教育目标吗?真有那个时候,你可能会想,只要孩子成绩一直这么好,玩不玩游戏好像也不那么重要。

较早进入新教育的孩子,基本不会出现沉迷游戏的问题,但是在体制学校的孩子,这种情况可能会特别严重。

家长真正的目标,其实是希望孩子的学习不要落下。但是却花错了力气,跑去跟游戏对抗,认为教育目标就是不要让孩子玩游戏。

但实际的情况有可能是,如果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学习成绩也让家长比较满意,家长就能够容许孩子玩游戏。

所以,确立教育目标时,一定要念念分明,不要搞错目标。

  
那么,希望孩子的成绩不受玩游戏的影响,这样的教育目标有没有可能达成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至少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新教育的孩子。在新教育,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相当多的功课,防患于未然,今天暂时不展开讲。

但对于在体制学习中的孩子,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在游戏方面和孩子之间的斗争性非常强,容易引发很多教育问题、甚至家庭矛盾。希望今天的讲述能让家长们觉察到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厘清对孩子的教育目标究竟是什么。

再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个邻居,他们家儿子比我们家的老大大几岁,现在美国一所常春藤大学就读。那时她们家儿子十五六岁,因为他们两夫妻素质非常高,孩子也很不错,我们两家常走动,我们经常会去跟他们聊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很喜欢玩游戏。”有一次孩子妈妈说。我当时很惊讶,追问“每天花多长时间玩游戏”。孩子妈妈介绍,孩子假期里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会比较多,自己平时并没有特别地控制孩子玩游戏,孩子能分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有自律,也有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后来这个孩子考取了美国的大学,据我们所知,他的整个高中阶段,一直都有玩游戏。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第二点,支持孩子的成长。这一点与行动、落地有关。什么叫“支持孩子的成长”?怎么理解这几个字呢?家长怎么做才能支持孩子的成长?为了讲透这一点,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姚老师针对家长反馈的问题,做了现场辅导。我们隐去姓名,将过程摘录如下:

   
案例1:今天小宝宝在家里来客人时跟妈妈作对,明明平时自己都可以做的事情,就非要让妈妈来帮忙。
 
妈妈:我可能不够坚定,下次一定要抓住孩子的这个小心思,再在客人来的时候耍脾气,我就要去执行规则。

姚老师:规则是什么呢?

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姚老师:那下一次宝宝在发生类似的情况,他没有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时,你怎么执行规则呢?你的规则究竟是什么?

妈妈:温柔坚定地让他自己去完成。就像昨天,他尿裤子了,磨磨唧唧、边哭边为自己辩护,等着妈妈来给他脱裤子、换裤子。我没有帮他,就在旁边陪着他,看着他,花了一个多小时脱好裤子。

姚老师:所以如果下一次在发生类似的情况,还是打算这样来执行,是吗?这一次,你是生气地看着孩子脱了一个小时的裤子,下一次你可能是微笑着看他脱一个小时的裤子。

妈妈:我不是这个意思…… 请姚老师给支个招吧。

姚老师:好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支持孩子的成长呢?我们往往在行动中缺了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因素,一个最基本的动作: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心理在想什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功课,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的。

家长你说想坚定地执行规则,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你下一次换成微笑地看着孩子脱一小时裤子?但是你想过吗,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所以问题在哪里?就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支持孩子成长”,我们不知道有一个必做的功课,叫做“将心比心、以心应心”。我们必须先了解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去做这个功课,那自己的这颗心不就白长了吗?

虽然,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啊。家长你猜一下,孩子昨天为什么会突然间无理哭闹?

家长: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平时,偶尔孩子哭时间久了,我一心烦,就会说“好了好了好了,就这样吧,我来吧”

姚老师:孩子哭久了就你来,也就是放松规则了,是吗?

家长:是的。

姚老师:你刚才说,孩子平时都可以自己做,是吗?

家长:是的,90%的时候都可以。

姚老师:那今天为什么就不可以了呢?今天有什么特别吗,有客人在吗?有客人在时就不可以吗?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你可以想一想。

家长:我不知道,完全想不到,他会想什么……

姚老师:那么你以后要经常做这个练习,猜测一下他人究竟在想什么,这个非常重要。你可以和你的先生练习,和你的三个孩子去练习,猜测一下他们在想什么,然后去问他们:“你刚才在想什么呀?”再把他们的答案和你猜测的去做印证。
 
现在我来猜一下,找找今天孩子哭闹的原因。

第一个可能是,因为没有人陪他玩,他自己真的觉得很无聊,他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希望妈妈来陪一陪他。

 
第二个可能是,他了解你有这个规律,即如果有朋友在的时候,你会对他降低要求。以往当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摄于家长的威力,他会去做,但在内心还没有完全习惯,或者说在意识里还没有完全认可,所以今天有朋友在场时,他会把控住妈妈的这个心理,即当有妈妈的朋友在时,他如果闹,妈妈会受不了,于是妥协。

这是我猜测的两种可能性,可能两种可能性并存,也有可能以一种为主。

如果是第一种,即孩子一个人觉得很无聊,希望妈妈来关注他、帮他处理,如果是这个原因,可能在孩子尿尿之前,已经觉得很无聊了,他已经忍了很久,他希望妈妈来陪他一会,帮他安排一下。我们常说一句话,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之前,要去关照他的情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绪?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个情绪从何而来,就很难去真正支持到这个孩子。现在假设家长知道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去问他,是不是在找妈妈。也许在他哭之前,已经多次趴着妈妈的腿,来表达他想吸引妈妈的关注。但是可能家长要跟朋友说话,就把他推开了,可能会跟他说,“你到旁边去”。也许这个过程已经有过好几次。

如果家长要真正支持孩子,当留意到孩子的这个情绪,这个需求,可以怎么做呢?

家长:可是如果(响应他的需求)的话,他下次会不会还抓住这样的机会,再来一遍呢?

姚老师:你害怕他会控制你吗?

家长:是的

姚老师:你为什么这么怕被别人控制?有没有留意到,如果我们怕被控制的时候,是不是在支持孩子呢?还是在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

家长:……是的

姚老师:你可以去问孩子啊。你可以跟朋友说,打断几分钟,我先处理一下孩子,他这会可能真的觉得很无聊了。然后你可以转过身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说,“你是不是一个人觉得有点无聊了,想妈妈陪一下你啊?”你可以就此陪他几分钟,然后给他安排一点事情去做。比如给他一个玩具,陪他玩2分钟。其实孩子当然知道妈妈这会儿有朋友在,妈妈陪着的这2分钟也好、5分钟也好,是全身心跟他一起的;然后你再跟孩子说,“你可以自己玩一会儿吗?妈妈这会儿还需要跟那个阿姨再去说一会话”。你还可以告诉他,多少分钟后,比如十分钟后,妈妈再过来看看你。这个时间度量,跟孩子的年龄、或他的习惯有关,妈妈可以自己灵活把握。”
 
“所以,何为之“支持孩子的成长”?家长把孩子生出来,就成为了父母,但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父母培训。假如真有父母培训的话,可能最重要的一堂课,就是学习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否则,随之而来的行动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那么,怎样能做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呢,姚老师为大家总结,“家长不要说过多的评判,或是总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家长要有一颗好奇心,对孩子、对身边的世界、对身边的人都保有一份好奇。”
 
在讲了定规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之后,姚老师进一步为家长分析定规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继续针对家长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做案例分析:
 
案例2:妈妈和孩子约定,早上6点40分一起去运动,如果达成,就可以看电视1小时。
 
家长:当孩子不愿意起床的时候,我也不想每天这样逼他了,我想放弃了。后来觉察到“现在不对他狠点,以后会有更狠的苦等着他”。

姚老师:妈妈制定这个规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家长:孩子平时不爱运动,自律性太差,希望从运动开始,帮助孩子一步步加强自律性。

姚老师:所以你的目的是要加强孩子的自律性,是吗?

家长:是的,通过让孩子完成我们约定好的内容来调整他的自律性,运动是其中一个内容。约定好的内容,必须达到,没有借口和退路。

姚老师:好的,完成约定的内容,就是自律。那么,我们先看一下,你觉得孩子以前的自律性比较差吗?

家长:是的。

姚老师:请你评估一下,孩子6点40分起床,然后运动,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做到的可能性怎么样呢?你觉得,如果他不做的话怎么办呢?

家长:目前是我陪着他一起,我6点半起,然后叫他起,然后一起出门运动。

姚老师:那你觉得这个是自律还是他律?

家长:现在是属于他律。

姚老师:如果你的教育目标是自律,现在真的很难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学到自律,反而对自己的自律失去信心。他可能会觉得:这太难了,我平时8点起床,现在6点40,要在妈妈的逼迫下,我才起得来,还得跑上五公里,如果这是自律,这太难了。

妈妈:之所以让他6点40就起床,因为之前还有一个问题,孩子会每天早上5、6点起床看电视,就算为看电视做约定,也搞不定。后来我就干脆跟孩子说,既然那么早不睡觉,那就跑步吧。

姚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约定是怎么达成的?

家长:跑步的约定吗?因为孩子看电视上瘾,放假开始,就跟孩子说,如果每天完成一个运动目标,比如跑步,就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还有如果完成一份作业,就奖励看电视,或玩游戏,或去外面吃东西。如果孩子没有达成,那就不允许看电视,或者其他处罚,比如打扫卫生。这是我们坐下来一起约定好的,现在就是关于电视的这一条还做不到。

姚老师:听起来,妈妈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孩子自律,而是要让孩子不看电视。对吗?

家长:不是不让看,是不让他大清早不睡觉偷偷看。

姚老师:了解,也就是说,你希望他自律,就不要偷偷去看电视。

家长:是的

姚老师:然后让孩子用运动去换取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没有运动,是不是就没有看电视的时间了呢?

家长:目前不存在没有运动,因为每天我都会陪他一起。

姚老师:如果这是你希望培养孩子自律的方式,我没有从中看到这个孩子究竟在哪里获得了自律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自律的成功经验。你要弄清楚,你究竟想要什么,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以你目前的这个方式,是没有办法去帮助孩子达成自律的。从你刚才所说的情况,你现在已经无计可施了,是吗?其实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视呢?

家长:我也想知道,好像除了看电视,我不知道他到底喜欢做什么。

姚老师:好的,建议妈妈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先让我们继续往下。

  
说到建立规则,其实绝大部分家长目前普遍缺乏规则意识,都是凭感觉做。比如现在,家长对定规则的目的其实并不清晰。我建议,妈妈可以考虑制定一个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目标。如果按照你现在的规则,让孩子做运动换电视时间,只会让孩子更加渴望看电视。因为他会觉得,通过辛苦运动才换来的一个小时电视时间,像吃了糖一样甜蜜。又或者,要运动才能换一小时电视时间,这太难了,但是如果我在早上或是别的时间偷偷去看,就不需要运动了,这太有吸引力了。虽然现在孩子在妈妈的陪同下每天跑步,但妈妈应该重新梳理这个事情,对于孩子喜欢看电视的原因,需要重视起来。

家长:是的。
 
案例3:妈妈要求孩子收好玩具才带他出门,孩子不收,妈妈狠心放下孩子独自出门去了。
 
对于这个案例,姚老师是这么分析的: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尽管我们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对原则也很坚定,但在实施方法上,却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失误。明显地,这位家长虽然有目标,但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或者规则不完整。

在想要帮助孩子建立某个习惯、或改掉某个坏毛病时,往往都会有规则的完整性的问题。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他究竟有什么后果?

如果目标明确、但后果不明确,当孩子就是不做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会凭感觉去做进一步的处理,就很容易演变成“控制”,变成了魔父母。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演变成“放弃规则”,家长就变成神父母。

所谓“一动分阴阳”,家长一动,就可能出现神或魔。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定规则很难,因为如果要让规则在家庭中得到比较好的贯彻和执行,就要“动”。如果什么都不动,很简单,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也不需要去面对很多可能不想面对的事情;一旦真的去定了规则,就是动了,这一动,就很容易出错,要么是很难过,很容易就放弃了,要么是魔性跑出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达成规则,为了执行而执行,结果变成了控制。
 
回到这个案例,明显,妈妈的“魔性”出来了。妈妈说:“如果你不收拾,就不带你出门。”然后把门一关,就真的自己走了。其实妈妈也挺不容易,妈妈后来说“他哭闹时,我尽量跳出他的情绪,不理会他的哭闹,坚定规则。但发现最近他比较黏我了,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

妈妈也觉察到了。

为什么孩子比较黏人了,因为他的安全感不足了,没有以前那么足了。因为妈妈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可能变成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妈妈,比较控制,甚至用离开孩子的方式达成目的。

我们刚才讲过,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我们时刻察觉,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成长,是为了帮助我们达成教育目标。

这位妈妈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把事情做完整,对吗?那我们就围绕这两点来思考,如何培养孩子读完书以后要收拾的好习惯,然后提前跟孩子约定后果,把后果设置好;而不是围绕我们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后果是什么。

可以约定哪些后果呢?比如,下次读完书如果没收拾的话,妈妈就不给他讲绘本;或者告诉他,妈妈不喜欢乱乱的书架,如果他收好了书本,妈妈下次就可以给他讲故事了;又或者,有的3岁的孩子已经很爱很爱读书了,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不去收拾书的话,那妈妈就把书都收走,这两天他就不能再看书了。

这些都是跟书直接有关的后果。而没有收拾书,妈妈就离开他,这个“后果”的逻辑他没有办法理解,在他的感受里,只是觉得妈妈不要他了,要离开他了,这对于孩子来说一件特别可怕、和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不会学到要去收拾书,只会感受到安全感受到威胁。

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他要学会把事情做完成,需要我们帮助他先去懂“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其实无论对于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是执行中的首要任务。就像是“尽可能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一样,我们要尽可能让孩子在心里接受,为什么要有这个规则,并且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比如,对3岁的孩子,你可以跟他说“我们看完书,书宝宝要回家”。“回家”,孩子是听得懂的,他能理解,如同我们天天要回家,书宝宝也要回家,收拾书,就是帮助书宝宝回家,孩子懂了才有可能真的去做。

 
执行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手把手地教。比如一些已经12岁的孩子,我们老师还在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用扫把,怎么用拖把,怎么打扫卫生间。尽管他们的学习速度肯定比5、6岁孩子快,也并不代表这个步骤可以省略。示范和带领会让孩子觉得安心,他在一开始就学习到正确的方式。比如收书,妈妈可以在刚开始时多几次带着孩子一起收,并且欢快、愉悦地一起收,收完以后再一起欣赏一下整齐的书架。这些做法就是在支持孩子做好收书这件事,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守着一个冷冰冰的规则。

最后,要在定规则和执行规则中把孩子的责任交还给孩子。比如,要几点钟起床、几点去做运动,往往到最后是父母比孩子还紧张,眼看时间点要到了,拼命把孩子摇醒、拖起床,恨不得帮他穿上衣服、再把他架出去运动场。这不是在执行规则。如果孩子的确有这种情况,就制定一些其他的规则来应对,而不是家长为了规则完成而完成规则,否则,是谁更在意要执行规则?家长把孩子的责任担了过来,规则最终变成家长自己给自己套的沉重枷锁。其实,可能家长已经预料到孩子是不愿早起的,那就先谈好规则。比如山长,他是怎么做的呢?当时孩子不肯按时起床,山长说,可以啊,那下次再起不来,该怎么办呢?(先跟孩子商量“后果”)孩子可能沉默,因为他不见得能说出什么好办法。山长继续说,那我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起来。孩子问是什么方法,山长说,就用你的牙杯浇你一杯水咯。孩子哭笑不得,不同意。山长就问:那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能够保证你自己在这个时候起得来床?如果请我来叫你起,我可以来,但如果叫了还不起,那就用我的这个方法怎么样?(明确告诉孩子“不执行规则就执行后果”)相信如果真用了这个方法,孩子肯定不会有兴趣再睡在床上了。这就是事先商量好后果,把执行规则的责任还给孩子。
 

最后,姚老师总结重点,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
 
一、 要考虑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什么,不要把规则当成了控制,要么害怕失控而利用规则,要么害怕规则让孩子不高兴而不敢使用规则。

二、 制定规则的目的是:1)帮助家长达成教育目标,2)支持孩子的成长。

三、 明确达成怎样的教育目标,是首要任务;在支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心理在想什么、对孩子的内心保有好奇心,把孩子的责任交还给孩子。

四、 家长一定要拒绝完美主义,不要因为在规则执行中出现意外或临时不理想的效果就放弃,只要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更好的方式方法,一定能达成制定规则所愿。



学生分享
在和中,遇见优秀的自己 ︳明志班:分享自己,激励他人
体验式教育:如何在实践中成长经营者意识
美食跳坑记|期末演讲系列之三
一个不爱笑的垫底生的转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二
一年的脱变|期末演讲系列之一
我们是如何在一个月内全班突破半马
小活动,大收获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