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父母的认知决定孩子的一生

戳上面的蓝字“和中家馆”关注我们哦!

我是有三个男孩,不过和林爸爸刚才介绍的不一样的是,在咱们中国,可能大家会说两个孩子是汇丰银行,对吗?但是在犹太里面有这样一个谚语:如果你有三个儿子的话,那么你是国王。大家都知道犹太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如果你把孩子培养的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国王了,对吗?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家长都能够在孩子的教育这一块走上一条快车道,而不是在痛苦纠结这样的一个层面,所以我相信来到今天会场的家长,也同样的希望在这里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 
说到认知的话,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样的一个图片,大家在这个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能告诉我吗?

您在这个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一个黑点是吗?还有呢?还有看到其他东西?第一眼你看到的是什么?一个白板。有的人第一眼可能看到的是黑点,有的人第一眼觉得,我就看到一块白板,还有的人可能心里头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呢?曾经有这样的家长回答说,老师的这个PPT是不是出错了,怎么什么都没有,要我们看什么?好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画面,但是每个人看到的点都不一样,对吗?
你关注的不同的点,其实就是我们可能对同样事物不同的认知,在这里的话,我所提到的认知就是指我们对于事物不同的看待方式、方法或者角度,从这样的一个很简单通俗的层面来去理解认知这个词。认知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非常大的不同,甚至于改变我们的一生。
在13年年底,我还在多伦多,当时无意当中通过朋友圈看到一篇网络博文,提到了中国大学生的一些现状,以及对于大学生的一些反思,当时那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什么?因为在我读大学七年的时间,其实我是一直有后悔,后悔自己在自己最青春年少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非常盲目的去做一些事情,可以说七年的时光浪费了,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我在成年之后,非常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在那篇文章当中,我看到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剖析,以及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他为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决定,他本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学生,他可以去读研,或者是去国外,或者去世界500强的大型外企,但是他选择了去云南的边陲小镇里面,为了他的心中理想的教育去做一名老师。
它谈到的这个学堂的理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于是就是通过网络寻找这个学堂到底叫什么名字,因为它没有提到这个学堂叫什么,后来猜测它说的这学堂指的可能是今日学堂。
于是我把这个信息分享给我的姐姐,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并且我们对教育也同样的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通过网络、电话经常交流教育的一些感悟。当知道有这样的一种理念之后,我们同时都非常的感兴趣,都自己花时间各自在网络上寻找和查看关于这个教育的理念。
在一段时间之后,我跟我的姐姐有了这样的一个交谈:我的姐姐就说,山长这个人他写的文章好像很尖锐,比如说对于体制教育,或者是对于咱们中国家长各种各样的现状都挺尖锐的,我说是啊。但是这种尖锐的人适合做老师吗?然后我沉默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姐姐说:我觉得这么尖锐的人,好像缺乏包容心,我觉得可能不太适合去做一个好的教育家、好的教育者。我们的谈话就到此为止,虽然我非常认同这个新教育的理念,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的决定。
在这之后,我姐姐她就不在去关注新教育的任何信息,她对这件事情做了一番了解之后,就此盖棺定论。但是我跟她有一点点不同的想法,我的想法是这个理念好像真的很不错,似乎也已经有一些孩子因此而改变。我很想去了解,甚至于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接受类似于我以前走过的路,因此我继续的去了解。
那时候我在多伦多,通过网络在13年底找到程学才老师,因为我想知道今日学堂的家长,他们究竟是怎么看待的,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我不想看网络上的东西。
程学才老师他非常的热心,他每天也很忙,也有时差的关系,所以我们几乎都是在晚上11点之后才有时间来进行越洋长途,有时一次聊一两个小时。也正是因为程学才老师的这样引领,所以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今日新教育对于孩子是真真正发生的改变,甚至于家长它的很多感悟,也让我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正是关于同样一件事情,同一个起点,大家对此有不同的认知,也就造成了我们后来完全不同的教育之路。现在大家都知道,我的三个孩子都在新教育学堂,我姐姐的孩子他在体制学校。这几年我看到我们孩子的飞速变化和成长。但是在体制的那个孩子,每次我们碰到面看到也就像普通的体制孩子,他没有什么想法,可能更多的只是关注着妈妈手上的手机,我能不能够在聚会的时候,把妈妈的手机拿来多玩一玩游戏,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印象,我对这个孩子的感受就是如此。那么妈妈的话,也时常为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的忧虑,有很多的担心。

当我回头再去看这条路,虽然这条路时间并不长,了解到这个新教育之后,我是在14年一月份就马上回国,二月份就去了解了广东的新教育学堂,二月份开学的时候,孩子就送到惠州的合一家塾,15年开办了和中家馆,孩子都回到和中家馆,16年我的老大和老二,他们同时考取了突破班,现在他们是在今日的阅读班,今年这个暑假,他们正在筹备去考三语高中,这个就是我的新教育历程。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长,他愿意走进新教育?虽然新教育现在在全国开展的挺热闹的,挺轰轰烈烈的,但其实我们非常清楚,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长知不知道,现在全国可能有几千万的小学生,可能将近上亿,真正进入到新教育学堂的学生,你们猜大概有多少?猜一猜好吗?

不到1万,我告诉你们,在几年前程学才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到,我们的路还挺远的,挺长的,现在全国新教育的孩子不超过500人,几年之后,现在到了2019年,其实全国新教育的孩子,大概也就是1000多人绝不会超过1500人,所以为自己能够到这里来鼓个掌好吗?大家可以想象这个概率是多么的低,现在能够在新教育学堂当中接受教育的孩子还很少很少,所以我也时常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长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新教育学堂。
我不可能以己推人,我也许自己是一个特例,那么当我去接触这些家长,跟他们聊天,去感受他们的时候,我发现愿意把孩子真正能够送进来的这些家长,他们通常都有这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个是心态非常的开放,第二个他们愿意去改变,第三个他们有勇气去做这个确定。大家都知道几千万vs1500人,可能是低于万分之一的这样的一个几率,你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进入到新教育学堂。
第一点,我们的家长他头脑是非常开放的。也许新教育当中有很多东西会让家长很担心、害怕,比如有的家长会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是,新教育也挺好的,我了解了你们信息之后,发现孩子的运动太强了,这个运动背后要有大量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会不会受伤,会不会运动过度,会不会造成伤害,可能有很多家长一考虑到这一点,他可能就会止步;还有家长可能会担心,说我的孩子他能不能离开家,这么小去住校,究竟会不会适合孩子,他的心里会不会因此有阴影?有很多的担心,可能最担心依然会存在当你没有去真正体会的时候,但是有一点,我愿意为此去开放我的头脑和心灵,我愿意去了解所有的信息,我愿意去更多的去知道,这都离不开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和心灵,对吗?正是我们这样一份开放、接纳和允许,让我们去了解一些我们曾经觉得不可能的,不可能实现的,或者是说过于理想化的这样的一种教育。
让我们去真正的去接受这个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把她拒之门外,用一个结论,用一个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一个观念,然后把他拒之门外。
达利欧是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办人,他出版《原则》在新教育圈子里面的特别流行的一本书,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里面谈到的很多原则与我们在新教育当中,无论是这些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在真正实施的,而且与我们家长在不断提升的自己过程当中的一些原则很多是一致的,很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
比如说这个开放,对于新教育学堂,我们有一个词儿叫“找抽”,对吧?找抽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愿意去开放自己,甚至于主动的去让别人提出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找抽,为什么那么开心呢?很多人会提到说找抽我很开心,我愿意去找别人来鞭策我自己,因为我们看到它能够帮助我们成长。我们经常说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一个成长型的头脑,成长型的思维,但是,我们自己呢?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我们怎么样去帮到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思维呢?所以这个成长型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开放,哪怕别人说的可能不是完全对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去接受、多聆听,而不是急于去表达自己,我们去看到不同的观念,去接受不同的观念,然后再沉淀。


朱云龙老师在16年曾经在咱们家馆做了一个星期的师资培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留意到朱云龙老师,他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万一我错了呢?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样理解这句话:万一我错了呢?其实朱云龙老师他的思维是非常厉害的,我相信可能有些家长是知道的,他跟随山长十多年,为人特别的低调,特别的谦逊,他真的就好像是一个活出来的道家人物,道家人物的特点就是:在别人看起来一点都不张扬,甚至说有点唯唯诺诺,或者是说不会轻易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会去轻易的否定别人的观念,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时刻可能会想到:万一我错了呢?万一我的理解不是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呢?也就是说他不会随意去对别人进行评判。

这句话我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成为我在与老师、家长还有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经常想到的就是对方究竟想的是什么,对方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我在主观对他进行判断,还是他真正的意思,所以我们经常会去猜,真的要去走到对方的心里。
当每一个家长为了更好的教育,当了解了新教育之后,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他要做一个决定:我想去改变。当你真的想去改变的时候,有一个事情发生,那就是需要去真的拿出那份勇气。
我记得在让孩子回国之后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时候,我先生那个时候不是太理解,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你为什么总是想着跟别人不一样呢?你为什么就不能够按照主流的事情来去做呢?

其实很多家长,他们虽然觉得新教育很好,但是他可能很难有勇气离开这个巨大的主流社会,对吗?也就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勇气。这个能量层级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下面的,在200分以下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负面能量,在200分以上的这些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是为我们带来正面能量的情绪,它们的分界点就在于勇气。只要当你有这份勇气的时候,有这份勇气去改变的时候,你的能量就会往上,而不是陷入比如说愧疚、难受、羞耻、愤怒等等。

对于我来说最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是在15年发生的,其实在14年,当回国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对我来说都不是最大的一个考验。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呢?
是在15年,我决定去开办新教育学堂,那个时候的感受是什么呢?那个时候的感受就好像是站在了这里,下面是无底深渊,我需要去往下这样纵身一跃,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在您的人生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如果有,我相信对于后面的决定你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如果没有呢?我建议你至少人生当中应该有一次好吗?每个人可能站在那个时候的感受的事情,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你一定会记得,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你也不知道究竟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但是你只知道自己站在了这里,需要去做这个决定。

为什么当时对我来说这么难?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40岁了,意味着人生的一个最重大的一个转轨,意味着我可能会跟以前所有的圈子分离,就是离开以前所有的圈子和熟悉的生活方式,还意味着我不知道我自己究竟是否可以,总之,对我来说呢,这个就好像是站在这个悬崖边,要逼着自己往下跳一样的害怕担心,所以这个决定我足足做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反复在思考,我究竟应不应该要开新教育学堂。

列了很多理性的分析,但是最终呢,在最后有一个念头决定了,我去做这件事情是什么呢?如果我不去开这个新教学堂,我会一直恋恋不忘,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把它做了算了,所以当时就这样做了一个决定。现在已经四年过去了,我应该感谢当时那个决定,否则我今天也不会站在这里,是吗?那么回到我们所谈的认知这一块,我们新教育家长的开放、改变和勇气,能够帮助我们更多的去引领到这样一条成长提升之路上面。

回到认知本身,为什么我们谈到认知,因为对于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往往只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而无法看到事物表象下面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够,在这里,我把我们的认知通过两个重要的指标,把它简单的划分了四个象限,第一个指标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知道还是不知道,第二就是我们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听起来有点拗口,大家看这个图可能会更明白一点。

对于这四个象限,首先来看,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有一个满杯的心态,这个事我已经都知道了,就这样。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的是第一象限,就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以为自己全部都知道,但实际上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有句话叫做自以为是,其实指的就是第一种状态,有未知的大量的可能性和空间,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时候的状态是我以为我自己都知道。所以留意当我们以为自己全都知道的时候,您极有可能不是真的知道。而在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没有办法成长的,没有办法成长的一个象限。

第二个象限,就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山长的很多博文帮我们打开了这个坚实顽固的第一象限 ,让我们去到第二象限,突然间发现原来对于很多的教育现象,社会现象,甚至于自我认知,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山长,我们可以说尖锐也好,犀利也好,他其实帮我们打开那个厚重的那个壳,我们发现:原来我有很多东西是不知道的。
在这个区域的话,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我们之前满满的那个自以为是把他空掉,让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空杯心态。到这样一个区域里去,也是我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区。在学习区这里,我们很愿意去探索学习,看到原来我们曾经不知道的地方,或者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的地方。
我相信我们在坐的家长可能有很多时候是在第二象限,对吗?愿意让自己来到这里,来去学习,来去听,来去感受,来去了解。在后面第三象限,就是当我们真的通过学习,通过了解,不断的去摸索,我们找到了一些事情的规律,我们开始慢慢对孩子的脾气摸的越来越熟了,慢慢知道了孩子发火的时候我可以怎么样跟他相处,我不会再跟他发火了,我不会再跟他闹了,我会在旁边很若无其事的微笑,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受到不同的家长。你知道我真的知道该怎么样跟孩子相处了,我不会在因为孩子的情绪,而起情绪了,我成长了,我不同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我们开始掌握了这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对于第四象限,我不知道自己知道怎么理解,我们前面三个象限,它的这样的一个发展规律,这样的一个认知顺序,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晰,对吗?那么怎么突然间变成我不知道自己知道了,大家怎么理解,有没有家长愿意发表一下自己对第四象限怎么样看待的?为什么说我不知道自己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哪位可以说一下,没事大声的说出来也行,或者举个例子也可以。我们义工可以传一下麦,好,哪位家长可以举个手,我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大家现在这个状态是属于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好,谢谢!这位家长。
家长回答:“就像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其实我们自己知道,但是我们自己说不出来。举个例子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自己是知道自己明明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呢,又可以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OK,那可不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比如说,刚刚出生的孩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爱他,但是当孩子哇的一哭的时候,自己会特别特别的一种疼惜的,然后那种满满的爱就会涌出来,非常好,我觉得这个可能在于一种我们本能性质,关于认知方面的话,大家能不能举个例子?
家长回答:我讲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有一次我在听一个老师讲课他说一个物质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听那个老师讲那个物质,刚开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我是第一次听,但是我们当时有十个人左右,我也不知道, 我说最重要的是那个口字,其实当时我完全不知道的,但他引导的时候我说出来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好,应该大致是这个意思。但是我在这里的话主要是认知层面的更多,我们的分享会偏理性一点,我就在这里不说:咱们都是本自具足这种套话了。我说的是指更加理性的一些东西,就好像说可能我们已经做到了,我们已经在这样做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叫做什么,对吗?比如说我们这一次和中家馆全体师生去贵州游学,在那里我看到非常安静祥和的当地村民,非常上进快乐的小学生,他们其实已经在一种非常和谐,可以说是在一种道的状态,但是你如果跟他去讲道,讲为什么你的内心会这么宁静?他可能会说不知道。但是他们其实是真的做到了,这样的一种的状态。
如果我们通过成长,天生的能够给到孩子,这当然是最好的。比如说新教育学堂在做什么?新教学堂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培养一些好的习惯,好的认知,让他真的就是活出来这样的一种状态,等他长大之后,他会发现自己就是理所当然的就会这样去想,这样去做,也许跟很多平庸的人会不一样,他们也许是叫做,他不知道自己知道,因为在幼年的时候,在一直成长的阶段,他就是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这是最完美的一种情况,对吗?
但是对于我们成年人的话,可能我们会需要走过很多的千山万水。如之前我分享利他思维的时候,就留意到这样一个案例,稻盛和夫是一位带领过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非常了不起的企业家,在他70多岁的时候,受日本政府之邀去挽救日本航空公司。当时日本航空公司已经是命垂一线,已经完全不行了的公司,在一年后,他就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实现了巨大的盈利,他带动起整个公司,所有员工都显得很有生气,士气彻底发生了改变,稻盛和夫用一年时间就做到了这件事情。
看他的自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年之后,他主动提出离开退出董事会,不再担任重要的职位,全身而退,这就是我们说的功成身退。离开之后,他在做什么呢?他在书里说,离开日行之后,他每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在思索一件事情,就是他怎么令到一个濒临倒闭的巨大公司在一年之内成功的扭亏为盈,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他一直在思索……
他在想什么?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最后他把所有的精华提炼成八个字,就是:敬天爱人,唯有利他。这八个字就是他对于“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的精髓的提炼,这样的过程就是转识成智。在这个区域,如果可以,如果可能,不妨把它转识成智,分享出去,帮到更多的人,当然最大受益者还是自己。我们在新教育圈子,经常会看到好多家长和义工,他们有多少,就愿意分享多少,把它分享出去,这也是类似的转识成智。
在清心二年级的时候,山长讲到了他一个很大愿景,就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超越哈佛、耶鲁的一所大学(超越指的是某些方面的超越,不是全面)。这不是一份狂妄之心,而是一份愿心!这份大愿心的初衷来自于,他最想现实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山长孩子张钟瑞五岁的时候,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弃商从教,研究教育,每次都把这些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建设今日学堂,做到整个新教育的领路人,一直到现在。有现在的局面,山长说他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些想法的。他为什么经常给大家做分享呢?其实就是把自己已经做到的事情,再转识成智。当他把做到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分享的时候,会形成一些更好更精髓的东西,得到更大的提升。

因此我们也邀请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可能,您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你有什么好的感受,无论是教育、生活生命的常识、或是您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点子,好的想法,都可以分享出来。当你要去分享的时候,你会想:我怎么把它分享的更好?把自己东西转化为智慧,让更多的人去收到。

山本耀司曾经说过,有些东西自己是看不见的,当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自己跟一些很强的东西发生碰撞,甚至是可怕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山本耀司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设计家,他极可能也是一个开悟的人,与他设计媲美的是他的哲学感悟、著作和言论。当我们与其可能他产生碰撞的时候,应该是感到开心,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转化,而不是愤怒、生气或者悲伤。当我们发生碰撞,产生火花的时候,这都是一个好的提升自我认知的机会。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第一认知?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可能我们很多时候还是处于第一认知状态。同时这个世界上的确也存在一种高认知状态,山长经常会说,你不要随意去猜测高人的想法,高人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你不太懂他们究竟在做什么,他这样做背后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高、低两种认知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打一些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是马云看乡村创业者,或者高僧大德看一个小沙弥,当然这个未必见得很恰当,这方便让我们看到高认知和低认知确实存在,区别还很大。通俗一点的比喻是成人看一个三岁的孩子。孩子会为妈妈不给他买糖果或玩具趴在地上耍赖、哭,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不会去干的事情,对吗?孩子太小,不懂事,还处于一个低认知的状态,成年父母,天然的会比孩子的认知程度高一些。因此高、低认知确实存在。想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就得承认自己的认知不足,对吗?有空间才能去提升。
我们的认知究竟来自于哪里?
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无觉知的,随着本能自动运转。如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我们突然间情绪就起来了。情绪从何而来,不知道。可能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一巴掌就已经打到了孩子的脸上,对吗?这个过程如此迅速,还没来得急理解发生了什么,反应动作就已经做出来,这就是无意识、无觉知的过程。
另外一种,如社会的潜意识观念,我们成长过程中,家庭成员思想行为的影响,自己所接触的报刊,杂志,网络,以及身边的人,各种各样不断地入侵到我们的头脑中,成为了我们不知不觉的一个潜意识,这就是社会潜意识成为了我们个人的潜意识。当我们再去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认为理所当然,非此不可。比如,男人就应该要赚钱养家,女士负责貌美如花,对吗?这个观念其实来自于社会潜意识。男人是挣钱养家的,女人打理好内务,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就可以了。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不可以女人赚钱养家,男人在家带孩子吗?也可以,对不对?但你就是会觉得好像不对劲儿。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很多国家,男人在家里带孩子也是非常普遍的,可能在那些地方,他们的社会潜意识是:男人在家里带孩子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思维来自哪里,意识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要还是不要。这时候更上一层了,不再是无意识、无觉知状态,而是知道我现在背后是什么观念在影响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行为。最牢不可破的是来自我们的经验和反思,比如很多人,对教育认知是来自于自己童年的经验。
有一位家长,他跟我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任何的压力。我猜想这位家长可能在小时候父母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还有的家长,教育理念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他自己做主,有可能这位家长小时候作不了主,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事儿都自己做主;还有一种挺普遍的,就是:哇,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你看他们真幸福。说这个话的时候,家长往往一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里快乐的玩耍,一边不由自主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她认为我想尽办法把什么好吃、好喝、好玩的满足于孩子,他们就幸福了。真的是这样吗?孩子的幸福真的跟他衣食无忧,有好玩的,有那么大的关系吗?
我知道,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九岁以上到十多岁的小学生,初中生,很多都想自杀,你们知道吗?有次开冬令营,有几个孩子也住凤凰城,家庭非常富有,在体制内上学,他们跟我说想自杀。为什么?学业压力太大,真的很大吗?其实他们学习成绩很差,真的就是想自杀,他们会觉得自己幸福吗?他觉得自己的幸福跟相衣食无忧有关吗?真的不是。为什么家长会这样认为,因为家长把这些东西跟自己的经验,跟自己对于人生的领悟挂钩了,没有真正看到和了解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这些的时候,我们还敢说自己的认知足够吗?
好,我们现在看一个视频。
(以下视频为8分钟左右,
建议您使用Wi-Fi观看)

相信大家都对刚才这段视频有挺多感受的,现在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您认为对于这个片中的父亲或者母亲,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当中展现出背后哪一些的教育认知或者教育观念?咱们的脑袋也要跟着转动,可以举手,义工会把麦递过来。

A:说男孩子要穷养,那是很典型的社会潜意识,可能他爸爸从小是比较穷苦,通过自己打拼,挣的钱来之不易,他希望孩子也能接受他的经验教训。可惜他缺少跟孩子沟通,满满的爱,孩子不懂,接收不到爱。
姚老师:好,您觉得是什么观念令他的孩子接受不到自己的父亲的爱呢?
A:(影片)前面没有介绍太多背景,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家长不清楚自己认知的来源。
姚老师:谢谢,非常好!其他家长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B:看了视频我真的很震撼,也是现在一些家庭的常态。片中的爸爸和妈妈希望孩子长得好,身体好,要把最好的营养给到孩子,这也是我们所有家长的一个共同点。很痛心的是孩子没有意识到父母给的爱,爱与被爱的桥梁没有打通。父母只是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想法去给予孩子,孩子却接收不到。我觉得父母应该在这一方面花点心思,让孩子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第二个感受是爸爸妈妈其实不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家长都要慎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要根据孩子的需求给予关爱。
姚老师:非常好!
C:我觉得这是现在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现象。父母从苦中走过,不舍得苦孩子,于是想把好东西都给孩子,如买名牌。刚开始孩子对父母可能会有感恩的心,久了就麻木了,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也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姚老师:怎样防范?
C:这不来这里学习了吗。(大家笑)
D:我家孩子也是初中生。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不是特别的理解,像影片中的父亲一样,没法跟孩子同频,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需要什么,而是一味的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孩子当然不认可,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存在问题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先改。
姚老师:好,谢谢。这些什么问题就沟通问题,要把沟通加强,是这个意思吗?
D:要学会与孩子同频,理解孩子,知道他心里需要什么。
姚老师:他现在需要几千块钱的衣服,买给他?
D:不是。还是从根本上,孩子潜意识上还不知道如何去消费。
姚老师:现在孩子也这么大了,十四、五岁了怎么办?
D:这就是来这里寻找……(笑)
姚老师:好,那你待会儿认真听,我会提一下。
E:影片中孩子去买衣服买鞋子,妈妈是支持的,爸爸则反对。父母之间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一致,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在任何一个家庭里面,观念尽管不一样,但在孩子面前做法要一致。
姚老师:如果你是妈妈,爸爸就是跟你不一样,你怎么办?
E:首先要回归到我们有孩子之前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这个案例不是,孩子已经14、15岁了,如果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也是能够有所改变的。
姚老师:您认为最主要的关键是父母应该保持一致?
E:家长私下能够做一个沟通,我们如何在同一战线上对待孩子,这样子会避免让孩子觉得父母无分别地对待他,如:我妈妈什么都依着我,是不是她更爱我?若是统一,让他知道,这样子的方式是我能接受的。
姚老师:好,谢谢!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父母都会认为父母观念统一会比较好,对吗?真正做父母的,特别是家里,比如说观念差异很大,你就会知道这件事情不容易,对不对?比如说我就是要把孩子送进新教育学堂,另一位说我的孩子就要回体制,那怎么办?所以现实是很骨感的,那怎么办呢?待会如果可能的话,我尽量提一下怎么处理。
F:从影片里我看到第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停留在表面上,一个吃,一个穿,没有从内心去跟孩子沟通;第二:刚刚那个妈妈也讲了,父母不在统一战线。爸爸用自己的一个经验来爱孩子,他觉得男孩子应该穷养,妈妈是用本能来爱孩子,孩子要穿好,7000块的衣服给你买,孩子要养好身体,10万块的虫草还是给你买……
姚老师:OK,按自己的经验和本能去爱孩子,很可怕,后果很可怕,是这个意思对吗?
F:是的。
姚老师:首先这个场面看起来很熟悉,不见得是在我们家发生过,但确实很真实,很熟悉。很有可能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类似的场面。其次,可能家长都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养了个儿子,我很爱他,什么都愿意给他,最后怎么就养成这样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会不会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低认知当中,一不小心可能会发现事与愿违,而且完全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苦。
好了,我们现在就根据这影片来推测一下,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可能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第一句话父亲说孩子要穷养,很多家长都分析出来了,父亲应该小时候吃过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反思,希望自己的孩子要穷养,推出来家长有这样的一个观念。但是他嘴巴上说要穷养,实际上这个孩子一定是富养的,大家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为什么爸爸明明说要穷养,最后却富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样?这关系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妈妈,妈妈出于自己的本能去爱孩子,希望把天下最好的东西给到孩子,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孩子转。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所有的东西都围绕自己的孩子转?除了本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G:她没有自我价值,把所有希望寄托的孩子身上。
姚老师:太好了。把所有希望寄托的孩子身上,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情结,尤其是咱们很多全职妈妈。所有的家长都要留意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结,把自己的希望和所有的想法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也许您觉得工作不是我这辈子的事业,这不是我这辈子真正的想做的事情,我只不过去打份工;全职妈妈说我在外面挣了几千块钱,又辛苦又累,那么我在家里养好家,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还有些父母说我曾经的愿望没有实现,现在希望我的孩子能够优秀,能够出众,我要把所有的爱都给他。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极有可能您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哪怕你有工作,对于这份工作您只是想去打份工,养家糊口而已,那么您在这份工作中大概率找不到比较高的自我价值。只要您没有自我价值感,你都有可能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孩子身上,对这个妈妈,她的价值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个妈妈在开始的时候,他穿的是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衣服意味着什么?因为她其实是很想成为众人的焦点,她其实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一个要强的女人,只能在家里带孩子,先生的事业管不了,自己也没有任何的事业,她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要在孩子身上拿到自己的最高价值。我想问一下,这个妈妈拿到了吗?
众人:没有。
姚老师:你们认为这们妈妈的最高价值是什么?
众人:1、孩子听她的2、把孩子教好3、孩子认可她……
姚老师:其实这个妈妈在孩子身上拿到了极大的认可,这个孩子是非常认可他妈妈的。这个妈妈,她虽然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他的孩子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她依然会沿着她的道路走,为什么?因为她拿到了一个最重要的点。妈妈不是要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她可能希望孩子优秀,但是如果她没办法培养出这个孩子的时候,她还可以抓住最后一点,最后一点是什么?就是孩子对她的认可。
很多妈妈不管孩子烂到什么地步,但是她无条件的服从、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她可以拿到那一点。孩子通过反对爸爸,她可以拿到孩子对她的认可。社会上或者他的成绩、外在的评价多么差,这个妈妈都不会在乎。这点很可怕!比如培养出来个逆子或杀人犯,她都依然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一种畸形的爱,她把自己完全附着在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上面了。
孩子是爱这个妈妈的,是认可这个妈妈的,他完全认同她的,他跟妈妈的关系是不错的。如果说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一种情节的话,大家一定要留意。对于这个爸爸而言,他虽然有这么一个意识,要穷养孩子,但是他做的并不是真的是这件事情。
他更大的意识是什么?男人要赚钱养家,这个观念超过了对孩子的观念,这是第一点,就是他一定要在外面挣钱,他认为赚钱养家才是他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教育是交给妈妈的,我不负这个责任,他跟孩子的沟通肯定从幼年时期就比较少的。所以,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地冷漠,还有一个特点,他们父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冲突呢?
很有可能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夫妻感情不是太合,在影片当中虽然没有看出妈妈对爸爸有任何的指责抱怨,但他们夫妻应该从心里不是彼此扶持、彼此关爱的。在内心深处,可能这个妈妈对于爸爸是不太认可的,可能她受到这个爸爸的关爱也比较少,所以她就转到自己的儿子身上。他们夫妻两个的感情未必见得很好,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这个孩子可能小时候被爸爸打过,这是我的推断,为什么?很多人注意到,就是这个儿子要爸爸滚,这个爸爸真的滚了,是吧?好,可能会认为说,这个儿子好厉害,爸爸好可怜,但是这一切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背后是什么?背后是这个爸爸在儿子小时候一定是暴力统治过儿子。
孩子小,父亲大又强壮又有力量,简单的打和骂就可以搞定我们的孩子,他一直以来只会用这种方法,但是到了青春期,情况不同了,你搞不定了。所以他前面还是有打过,前面跟孩子买衣服的时候。但是他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方法会越来越被动,最后搞不定牛高马大的儿子了,所以他会由以前的强势转为这种摇摆期,可能到后期强弱会彻底的发生变化,所以所有的青春期问题绝不是青春期才发生的,而是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隐患,大家一定要留意,所以不要把它简单的理解为青春期孩子大了,他不听我话了,那你想想在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去真的听孩子在讲什么,了解孩子的需求,他那时候渴望父母的关注,放下手机去看他,跟他一起说话,陪他一起玩一玩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去做这件事情?而等到青春期孩子已经跟你没有了沟通,再去看,我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是结果了。
那青春期可以做什么?刚才几位家长说的就是,现在已经是这样了,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第一个方面,让自己来到这里学习,对吗?第二个方面,其实最重要的是在青春期我们要为以后有新的可能性创造一点什么,而不是纠结于现在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糟糕,你也只能记住:只能提建议,只能像那个爸爸一样。
家长回答:“我觉得像他这种家庭,他很有钱,可以适当去接受外界的力量,去找一些心理医生,或者其他方法解决,但是他这么有钱的情况下,他都没有认知的去用自己的金钱能力,去改变他们的家庭。”
OK,当然借助外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说最近有天使之翼这个班,就是今日专门针对青春期有问题的孩子开的一个班级,叫天使之翼。当然比如说有的会去请心理医生,我有给我们退学的学生家长提过这种建议,可以邀请心理医生或者是借助外力等等,但是我说的这些外力之外的话,我们天天日常面对相处的话,你不要指望再去控制孩子了,简单来说,你已经过了教育期,青春期的父母已经过了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期,你这个时候真的只能是提建议,寻找孩子愿意听你的机会,注意尽量避免与孩子的关系恶化,而且不要指望孩子来理解你,孩子那个时候他顾不了去理解父母。
等他20多岁,你可以指望孩子反过头来开始理解你,但是在十几岁的时候,你不要指望孩子理解你,那个时候你可以做的是尽量尝试理解孩子,如果是青春期叛逆孩子的父母的话,你尝试去理解孩子、尝试的去反思、尝试着现在开始提升,现在开始有不同都还比你去控制,或者去抱怨,或者去发现怎么现在才出现问题?不是的,现在是结果,记住现在是结果。
我们只能创造未来更好的结果,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去创造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点就是去尝试理解孩子,提建议,不要指望去管教,替孩子做决定,或者是逼迫孩子听你的,这个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最大的忌讳。
如果孩子邀请你帮他去做建议和参考,这是很好的教育机会,邀请你想听听你,但是也注意有些孩子是唯唯诺诺的,你尽量就说去,把选择的机会推给他,让他自己选择,这是两种情况。
然后到孩子18、20岁之后,可能这个时候你真的就要把他当成年人、朋友去看,你不要再指望去干涉孩子自己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这个就是对于大孩子的一个大致的建议,这是原则。
回到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孩子,他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我们推断因为他小时候受过爸爸的暴力,所以他跟父亲的反抗的情绪、对立情绪会非常大。
这个父亲的话,虽然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的说法,但是他完全没有落到实际上,而且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还跟妈妈是比较一致的,就是我这么多钱,我有能力显示我的这个能力,我可以给予孩子所有东西,他其实极有可能做的是相反的事情。他不知道该怎么样穷养孩子,做出来的极有可能在很多时候跟妈妈其实是一致的,但是出了问题的时候,他可能会责怪妈妈,会说:就是你没把孩子养好。所以这个孩子他青春期在这样一个宠溺的情况下,对他不需要任何要求情况下,孩子肆意的生长,就成了这个样子。
对于这个推断,有没有什么疑问?或是有没有觉得有矛盾,或者说还没有解释的点,如果没有我们就继续往下说。
对于这个孩子他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们也可以大致的推断出来这个孩子他以后跟同事、竞争对手还有跟男性的工作伙伴的关系不会太好,他只有竞争对手,他很难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因为他跟他的父亲的关系就是如此,所以看的出来,如果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会成为一个暴躁的上司;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会有很好的同性伙伴,他的团队意识不会太强,而可能会竞争,可能会对抗,这是他跟男性之间的关系。
他跟女性之间的关系呢,他有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会去寻找优秀的女孩子,会尝试着跟优秀的女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但是他最终选择的妻子一定是像她妈妈这样子,能够无条件地服从他的人。因为他只有跟这样的人才可能合得来,他跟女性没有其他的更好的同等共同发展或者是相互尊重的一种关系,很难建立那样的一种关系,这个就是这个孩子,极有可能他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到八分钟的这样的一个短片,我们把它可以展开,看到这个孩子的童年,看到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也看到了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孩子的一生有多么重大的影响。
我再看一下我们新教育家长在我们这个体系当中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根据我对于家长们的感受,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家长的一些重要的特点,我把我们新教育家长认知的几个层次做了这样的一个区分。
最开始很多家长进到新加的圈子,受到新教育孩子的成果的一些影响,他可能刚开始来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我这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孩子,我是过来花钱买这种更好的教育的,没有对错,就只是说我们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在这里。
那么刚开始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的家长,也很多,很正常,但是慢慢的就会发现在这里其实远远不止这些,能够提供的比你想象当中更多,处在这个层面的家长,比如我会碰到有的家长,他可以把孩子放在这里,之后整个一个学期就完全消失掉,老师和家委跟他联系的话,都没有任何的回应。
如果是很忙吗?但是你转眼又可以看到她在发朋友圈,他可能是想:把孩子放在这儿,我还挺放心的,然后其他事我就不用管了。这样家长他可能就只是一个消费者,把孩子放在这里,我花钱给孩子买了更好的一个教育。
还有的家长,比如说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把学堂当成是一个高级一点的托儿所,因为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即使孩子已经不小了,比如说有六七岁,但是仍然会不由自主的去做一些高级保姆的事情,把老师也当成是高级保姆,天天给老师交代的事:孩子有没有生病?孩子的衣服有没有加或者减,关注点全部在孩子的吃喝拉撒这方面。这样的家长,也是没有真正利用好新教育的巨大的价值,如果说真的只是做托儿所的这样的话,其实真的没必要送到新教育学堂。
慢慢的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一些问题,开始了另外的一个层面,就是好像其他家长都在学习,都在付出,或者都在做很多事情。我自己如果说不去学或者是完全不关注这些的话,好像不太好,会不会对我的孩子有影响,其他家长会不会对我有看法,然后转向是为了孩子,我要去好好表现,好好学习,关注点、焦点还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慢慢的通过学习会发现,“孩子是复印件,我是原件”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我要为孩子的一切负责任。虽然孩子在新教育学堂,但是一切都与我有关系,如果我要创造不同的教育,我要创造更好的教育,我要把我的培养目标是让孩子真的去到一个更好的,要由自己来去做一个起点。然后开始了自我成长了这样的一条道路。
当真的进入到自我成长的这样一条快车道的时候,恭喜你才是真正的开始了新教育家长之旅,新教育家长的道路。在这个时候可能有很多家长就开始来去做新教育的义工,更多的去参与其中的很多的事情,像我们今天创造了这么一台非常好的这样的一个分享会,其实就是由我们学堂20多位的家长,他们全力的去创造出来的,真的要非常感谢我们的家长。
开始为平台多做贡献最后有了自己的一个新的身份定位,就是我可以成为新教育的建设者,当然我们身份地位不光是这一种,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在家庭当中,在自己的工作当中。在新教育这一块儿,我就是一个新教育的建设者,我自己要成长,我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这个就是新教育家长认知的六个层次。
那么我们的认知怎么样提升呢?首先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大家都留意到了,将要求从别人转向自己,将要求从孩子转向自己。
我们要求孩子容易,自己做到非常的不容易,对吧?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之一。孩子现在有很多的问题,我们可以指责孩子,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则,其实很简单,有效没效就是最大的考核指标。如果你指责孩子有效,那么请问这个效果是这一刻的还是长期真的有效的。
有的家长的话其实是发现我的指责是有效,OK,是不是真的有效?你不在的时候有没有效,所以不是我们不让家长去指责或者要求孩子,而是说无效,对吗?只有我们自己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模式,真正了解教育的智慧,提升了自己对教育的认知,才可能真的去帮到自己,一切从自己开始。

第二把方向从利己转为利他利他其实可以是有很多层面的,比如说我们随手帮助别人,对自己的家人能够去多为他们考虑和着想,在工作当中去为工作伙伴着想,甚至于说我去给别人方法,能够去把这个智慧总结出来,分享给别人都是一种很好的利他行为。可能最开始我们想的是我的孩子好,我好,我的家庭好就可以了。

前两天有一个我并不认识家长在网上,他在问我说为什么你愿意去开办新教学堂,我谈到就说我当时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也可以帮到很多孩子,是从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入手的。然后这个家长当时就很感慨,他说:我觉得我自己的话,现在我真心问了一下,我真的没有那个想法,我就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就是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厌烦,很厌倦。他说很佩服你们能够去为别人去考虑,他因此而觉得比较的愧疚。

我其实跟他说你没有必要有任何的愧疚,这个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都是一切从自己最开始出发,发现了自己的需求,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我可能对教育感兴趣,发现自己在教育这块儿的困惑,我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我们是原点,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我们出发了然后我们看到还可以走得更好更远,更大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说仅仅只是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对于我而言也是同样如此,我最开始办这个学堂,可能更多的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心,自己发现对这个教育很感兴趣以及自己有三个孩子,教育很重要,从这里开始出发。
山长最开始开办学堂也是一样,他要解决当时他五岁儿子张钟瑞的教育问题,张钟瑞那个时候是个问题孩子,他作为父亲的责任,必须要放下他当时的商业工作,去全力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你从哪里出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更好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我们说一下如何提升认知,我们说了这么长时间,现在终于说到了重点。我们怎么样提升自己的认知?我就跟大家说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学得会,任何人也可以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帮助,就可以去提升自己认知的方法。
第一个我们对一件事情拉长时间来看。比如你现在看孩子有很大的问题,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去年我在国际今日的突破班家长做分享的时候,当时那些家长他们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的孩子是不是、能不能考取今日的中级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么好的教育当中继续接受深造。

当时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就是五个班挑一个班的孩子出来,100个孩子能挑20个孩子,前面几届的突破班都是这样子,所以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有成为就是进入中级班的一个机会。所以他们非常担心、非常紧张的就是这个事情。我当时跟家长们是这样说的:了解你们现在对于孩子教育的这个最重要的目标这方面的一些焦虑,但是,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我们的孩子现在可能才11岁,12岁。对他的人生来说,11岁,12岁的那个决定,就是有没有被选上中级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他没有选上中级班,他是不是还仍然可以在其他的新教育学堂当中茁壮成长?是不是,一定是的,对吗?

我们再拉长时间来看,如果我们的孩子18岁,20岁的时候,你们希望他是什么样的状态,到他30岁,40岁的时候,你又希望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可能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智慧的、幸福的、能够笑看人生的各种挫折和困难的,对不对?我们现在要培养的是这样的孩子,如果他选上或者没被选上中级班,他可以怎么去看?在这个选拔之前这一段时间,我们又应该怎么去看呢?

我们仅仅去焦虑、担心和害怕这个结果的时候,是不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他以后这一辈子的一个素质。当我们看到18岁,20岁,甚至30岁,40岁这个孩子的时候,他这个中级班当年那个结果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其实孩子一生当中有无数次考中级班的机会,对不对?他面对的每一次重大的挑战都是一次中级班的挑战,对不对?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每一次挑战当中拥有一个面对挑战的好的心态和素质,所以在这个过程,在这一次他们要即将面临中级班选拔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真的思考一下,为他以后每一次的挑战奠定一个基础,传递一个最好的信息和能量给到孩子呢?我们可以怎么样去面对,我们在意的是结果还是过程,所以是一次非常好的练习机会,对吗?如果这一次我们作为父母能够既淡定又专注去帮到孩子、支持到孩子,孩子可能他以后再面对每一次的挑战当中,他都因为这一次的这样的一个不同凡响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是不是比这一次是否考上中级班更重要呢?
所以当我们拉长时间来去看我们可能对于当时那一刻的一点一滴的得失就会放下,我们了解到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以及我们真正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可能你会忍不住问这次的排名是多少,或者是这一次又学了多少课程,当话到嘴边的时候,你留意提醒自己:这个星期你有些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么样?让孩子真的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真的愿意去对你敞开他的心扉,他知道妈妈最在乎的不是那个成果,而是她可以真的支持到我或者是她关注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这个成果,所以当我们拉长时间去看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慢慢的变得更加的淡定,更加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第二个就是增加角度。比如我们在对家馆的孩子进行一些平时的思维训练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些课题:你从发生了生活方面的一些随机性小事情,你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你从对方的角度,你觉得对方可能会怎么想这件事情?再换一个,你觉得如果你是老师,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处理会比较好?甚至于说如果你是校长,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么处理会比较好,让孩子们从小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而不是在局限于自己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自我。

比如我们前几个星期,有给孩子们做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训练思维,就是地铁里面的乞讨和卖艺者,究竟把他赶走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孩子们从几个角度去写出他们的思维导图。一个是从卖艺者的角度,他们觉得赶走或者不敢走,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从旅客的角度去看这些卖艺者,卖艺或者乞讨的人在这里和不在这里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从地铁的管理人员这个角度去看,这些卖艺的人,他们在这里不在这里,该不该赶走,为什么?让每一个孩子写出不同角度看待这同一件事情。

孩子从小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进行换位思考,去更全面的理解所有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教导自己的孩子去增加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孩子随手丢垃圾在路边,如果你是学堂的老师,你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可能学堂的孩子会想:我丢了一个垃圾,我可能不小心,或者是我忘了,或者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太重要。但是让他从老师的角度去看,如果每个孩子都不小心丢一个垃圾在地上,学堂会是什么?变成垃圾场了,对吗?

我们经常会跟孩子去增加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同样的我们在工作当中迟到一次,我们觉得不重要,但是如果是领导来看,领导会考虑的是什么?如果大家都迟到,都不在意这个工作是否要准时的话,我这个工作、这个会议怎么开,我这个公司的这个制度,整个氛围我怎么能够把握,对吗?
所以为什么大概率来说,99%领导的认知程度一定高于普通的员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角度也会不一样。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阿吉波特的人,就要把你自己放在领导的角度,放在更高的角度。阿吉波特是美国的洛克菲勒集团的一个普通的员工,他当时在洛克菲勒集团工作,他在不工作的时候,逢人就会去宣传洛克菲勒的石油,他会在钱币上面写上洛克菲勒的集团的口号。当时这个事情无意当中传到了老洛克菲勒的耳中,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他没想到他的集团当中还有这么爱自己的公司跟爱自己的家一样的员工。于是他就专门去见了阿吉波特,着意地培养他,后来这个阿吉波特很快就是成为了洛克菲勒集团的总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说明我们当我们增加角度,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的角度,而是放在一个领导的角度或是总裁的角度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他是怎么考虑,他是怎么想,你的认知也会有巨大的变化。
最后一个就是提升维度。提升维度是什么意思呢?我在这里就举魏书生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例子,他有一个学生本来是全年级前几名的学生,他们一个年级有500个人,但是有一次,因为他家里出了一些事情,所以那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那次的期末考试当中第一门就考的非常糟糕,几门课下来,整个人就像雪崩一样就崩掉了,考的非常的差,那一次考试可能是当时班级的30多名,在全年级都排不上号了。
这样一个平时特别优秀的孩子,当时一下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因此,就一蹶不振。当时魏老师就跟他进行了这样的一个引导:他说你现在想什么呢,那个孩子就说我在想我这次考的太糟糕了,大家都会看不起我,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家长都会看不起我。魏老师就说,你在给自己编造精神罗网,孩子就笑了,然后魏书生老师就说本来一个人平时成绩很好的,考了全班30多名就已经很痛苦了,你还要在自己的痛苦上,再给自己编织一道又一道的精神罗网,你怎么可能再爬的出来呢?

你现在的状态就好像这次掉到一个大坑里面,我们想象一下一个井里,你现在蹲在井底是这种状态吗?是的。你看一下这个井壁四周非常的滑,你在黑黑的深深的井底的时候什么感受?那个孩子说我感觉没有希望,感觉只能看得到巴掌大一块小天,感觉没有力量,没办法改变,很痛苦;那现在你来到井边,你坐到井边再来看,那么现在好多了,我在往下看的时候,觉得我压根儿不想待在下面,我觉得我可以站起来;那么你现在换一个维度,你来到山脚下,你再去看一下。那个井已经变得很小了,好像不重要了这件事情;再增加一个维度,如果你是站在山顶是什么感受?站在山顶,我去看这件事情已经看不到了当初掉的那个坑,我现在看到的是有很多不同的道路都可以通往山顶;如果你现在在端坐云端,觉得世间的一切好像都不那么重要,都很渺小,而不会再为那些俗事去烦恼了,对不对?然后你再提升一个维度,你现在到月球上去看一下,当你到月球上的时候,这个孩子他感受到自己看到的地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蓝色星球,除了这个蓝色的星球,其他的东西其实都已经看不到了;那么你再让自己去到井底再来去看一下,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就是,我觉得心情已经完全的改变了,我已经不再会为这件事情烦恼了,我应该从这个事情上面跳出来,去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这就是当我们对同一件事情,我们去提升自己的维度,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所以无论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对于我们自己身边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都可以让自己去拉长时间、增加角度和提升维度,对吗?好,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三点,提升自己的认知,谢谢大家!



如何做给力的新教育父母
家长如何提升心和思维,以支持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给孩子好的家教,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

 家馆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咨询QQ:191078163
咨询微信号:18620140062

和中家馆,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