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爱与自由”,90%的父母都没有搞明白——阅读班家长刘崇老师分享

戳上面的蓝字“和中家馆”关注我们哦!


4月10日,和中家馆请来了阅读班家长——刘崇老师,在线上给家长们作分享学习。通过刘老师对爱与自由的解读分享,我们能领略到刘老师和家人,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与自由,怎样做才是自尊尊人,才有榜样的力量。家长们各自收获满满,下面是一位新生家长的学习记录。邀请大家,一起分享!



     刘崇老师个人简介

刘崇,2001至2005年求学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现任当地龙头企业“浙江大东吴集团”集团副总裁。2017年3月开启“清一新教育”历程,现在是今日学堂明珠班和阅读班家长,明珠班班委,今日新教育企业家联盟筹委会委员。今日V12成员之一,2018年财富二年级学员;2019年“江湖文化课”和“清心课”预备学员。



“爱与自由”,90%的父母都没有搞明白

——今日阅读班家长刘崇老师分享

作者:金晶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准确描述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宗旨。许慎描述的“教育”,既是一个定义,也向后人揭示了一个框架,孩子从小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和成长,“教”就是要父母从自身做起。

父母们希望孩子学习到什么、具备怎样的品格与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于父母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只有父母们持续学习、不停止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学习和成长输送营养和力量。

能走进新教育平台,甚至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进学的家长,都是具有一定开放思维和自我学习精神的。在这个平台上,家长们不仅学习新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不断深入反思自我,发现自己行为上、思维中的盲点,纠错纠偏,进而完善人格,提升生命的品质。

 

4月10日,今日学堂资深家长刘崇老师带着他自己的深入反思心得,为我们和中家馆的家长们做了一次主题为《爱与自由》的分享,不仅给家长们带来新的观念、观点,也以他深入思考的力量向家长们展示了学习的深度与力度。

 

如此佳作,不敢独食,特整理发帖出来以飨读者,以期共同进步。


分享会背景


上个学期家馆邀请了程磊、周荣敏、杨冬梅三位老师为家馆的家长进行分享答疑,令各位家长从不同角度提升了对新教育的了解和学习,提升效果都极为明显。鉴于去年邀请做分享的三位嘉宾都是家庭中妈妈的角色,于是在今年伊始,特意邀请了三位爸爸。

 

姚老师

“说来也很欣喜,本学期家馆的很多爸爸都动起来了,以前可能更多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比较被动的角色,但是这个学期有很多爸爸更多地开始关注到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自我成长这一块,有很大的进步和飞跃,这让我再次认识到爸爸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孩子成长的推动发挥着积极强大力量。显而易见爸爸进步,都可以相应看得到孩子的一些非常显著的变化和成长。”


刘崇老师(以下称“刘老师”)

“以我个人这两年在新教育的经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讲,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双方的意见高度统一,孩子在不管是在家馆还是将来有机会进入今日学堂,他的成长之路都会极其顺利,因为他能得到一个统一的力量,这种统一形成的能量是惊人的。”




选择分享主题的源起


刘老师年前和不同学堂的老师及家长们交流时留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家都说新教育学堂对待孩子“狠”,在学堂学习如此,甚至假期也号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狠一点”。但刘老师认为,如果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新教育的施教模式是一种“狠”,其实会令教育力度大打折扣。

原因何在呢?刘老师说,“当我们用这个‘狠’字来形容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很可能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不恰当,因为如果是恰当的话,不应该用狠字来形容的。”由此刘老师想到,“我们的一些观念需要改变”。刘老师认为,新教育表面上看起来的“”,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


刘老师对“爱”的理解


爱一个人,就是要让他成长、进步


近些年,受到西方国家一些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爱孩子就要给孩子自由”,于是很多家长刻意给孩子制造“自由、宽松”的成长条件,不再严格管教孩子,追求让孩子在情绪上、甚至生活上都感到“舒服”。

 

刘老师在分享伊始即提出,自己对“爱和自由”的理解,与这种“流行说法”很不一样。刘老师问,如果这种做法是“爱”,根据自然界“力和反作用力相等”的原理,我们对孩子付出爱,理论上应该收到孩子对我们的爱。可实际情况往往却是,我们收到的是孩子依旧以自我为中心、孩子的叛逆等等。

 

刘老师谈到自己的经历

“我的孩子刚考进今日学堂时,学习很努力,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积极、优秀,我当时感觉孩子就像火箭一样,节节蹿升,我也觉得扬眉吐气。于是我对孩子做了一件事,我对孩子说‘你在学堂辛苦了,等你假期回家来爸爸给你好好补一补’。结果报应来得很快,没多久,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在学堂叛逆了,厌学了。这对于我来说是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后来我反思自己,我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呢,就是说在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在学堂学习也很辛苦但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喜欢去做一件事情的话,是不会觉得辛苦的。而我作为家长,内心都没搞清楚,还自以为是引导孩子,结果就是把她引导去了叛逆的方向。”

 

刘老师总结这段经历指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进步,就要知道什么能让孩子进步

 

爱,意味着要诚实、坦荡、完全地敞开



家长往往会做跟教给孩子的不一样的事情,比如“我经常跟孩子说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好长一段时间我是不爱运动的”;又比如一些家长会跟孩子说“你们在学堂吃清淡一些对身体健康好”,但实际上在家里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孩子会疑惑的,“如果真觉得好,为什么你不做呢”。我们以为把孩子骗过去了,但孩子实际感受到的是“家长对自己不够诚实和坦荡,没有完全地敞开”。

 

“如果我们过着和学堂一样的生活方式呢?”刘老师说,“我过去180多斤,通过运动和清淡饮食,我现在的体重140斤多一点,感觉身体很轻松,脸色比以前好,精力也比以前好得多。”

 

当我们不再是嘴上教导一套,在家做另外一套时,“孩子是很愉快接受我们的教导的,我们说起来也可以理直气壮”。

 

刘老师分享说,反思到自己过去对待孩子的方式比较粗暴,就和孩子做了坦诚沟通,“我们以前确实不懂教育,仰仗自己家长的权威粗暴对待,是我们做错了”。并且和孩子约定“安全”的沟通原则:互相尊重、不评判、不打骂。通过这些努力,慢慢引导孩子坦诚沟通,不再“报喜不报忧”。

 

刘老师还告诫大家,反思切忌走极端,如果因为过去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恰当而现在想方设法补偿,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如果真的说要弥补过去的错误,应该是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爱,意味着无条件接



因为过去教育不当,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要无条件地去接纳,不评判、不指责,也不贪求孩子一下子做出改变。而是通过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阻碍自己进步的因素,然后慢慢改掉。当我们以“希望帮助孩子进步”的一颗心去和孩子交流,他不会有什么特别排斥的心理。如果我们对孩子进行评判、批评、指责,尽管嘴上说的是“我们是为你好”、“我们是爱你的”,孩子实际收到是相反的信息。

 

因此我们要搞清楚“爱”真正的定义是什么,并且经常拿出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果我们对待孩子和家人的方式真的做到了“诚实坦荡”、“无条件接纳对方”,“不是去抗拒未来,而是去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相信对方一定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


披着爱的外衣的“假爱”


接着,刘老师带家长们区分了几种披着爱的外衣的“假爱”:

1、需要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给予了孩子爱,就希望孩子应该为我做些什么,比如说需要孩子替我完成我没能完成的使命。

2、控制

常常认为我给予孩子的就是孩子应该做的,比如“我认为孩子应该考大学”,但其实孩子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控制。

3、期待

期待着孩子实现我们的期望,但一旦孩子做不到,我们的心情就极度失望、愤怒。

4、欺骗

当孩子面对父母深刻的控制而无力改变时,欺骗就会发生在亲子之间。

5、暴力

比如,我们认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讲,这恰恰就是“沟通暴力”。


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方



刘老师分享了四种暴力沟通的表现方式:

1、道德评判

我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孩子、身边的人,这样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人与人之间竖起一道墙,没有起到语言应该产生的效应。

2、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和“让人进步”,这两者要区分开。让人进步是好事,但是当对方感觉为难时,应该给予对方选择的权利。

之所以会“强人所难”,究其根本,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当我们做好自己时,必然影响到别人,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给身边人做一个榜样。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做好我们自己,而不是强迫别人,强人所难。

3、逃避责任

当我们说出“你怎么能这样、怎么能那样”的话,其实是逃避做家长的教育责任,把责任推给孩子或是伴侣,而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

4、进行比较

当我们强迫孩子或是伴侣学习而不果时,很容易就会为对方制造出一个比较的对象,进行各种语言攻击。我是被比较过,当时心里真的非常不好受,刘老师说”相信孩子或伴侣被我们这样拿来比较时,一定是非常受伤害的。”

 

小结:爱是无条件的


我们常常会因为内心的恐惧、或企图在对方身上寻找优越感,在爱对方的同时附加上了许多条件。而爱一旦附加了条件,就不是真正爱了。

刘老师说,“我爱你是我的事,你怎么做那是你的事,我不会跟你提条件”


刘老师对“自由”的理解



自由,就是拥有做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

1、让孩子知道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自身经历告诉我人一旦失去选择权利,心理会极度压抑积累久了会产生怨恨,因此一定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同时要求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当孩子充分了解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自己要承担责任时,他是会慎重行事的。”


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在选择的节骨眼上,孩子会不会迷失?刘老师说,“要尽量地去相信别人,人是可以向上的,不要经常去怀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体会,当自己被信任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把事情完成得尽善尽美,哪怕别人没有提出要求。

“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让我们全心全意去相信的时候,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前我没有这种感觉,但进入新教育后找到了。

另外,逃避责任的其中一种表现就是“不做选择”。因为让别人来做决定,替自己选,当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去逃避负责任。


2、教给孩子做选择的能力。

如果只有一个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在给孩子选择权利的同时,也培养其他各项技能,让他的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至于怎么选,是他的事。他以后考清华、北大还是常春藤,或者不考,去搞投资,当教师,都挺好,由他去。选择权留给孩子,我只培养他有多种选择的能力。



当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时,不会有真正的自由。

当孩子没做选择的能力时,只能选择依赖,不可能自由。

当孩子长期依赖父母,内心经常处于焦虑和恐慌之中,也没有自由。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获得真正的自由,请“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做选择的能力”。


如何做到正确引导孩子做选择


我们如何做到正确引导孩子做选择,同时又不是在限制孩子呢,刘老师给出的答案是“首先要做到自爱”。因为:

– 自爱会让自己进步。

进步会让自己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才会相信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同时对待孩子选择时不会焦虑。

自爱会专注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

通过改变自己,通过分享自身改变的体验,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孩子和周围的人;既不强迫别人接受,也不干预别人的选择。

“如果我们专注别人的提升,一味想改变别人,家庭矛盾会很深的,如果我们只专注自我提升,家庭的氛围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还要注意区分:自爱不等于自私。

自私是占有,是依赖

自爱是不断打破舒适区,减少依赖,不限制他人,让周边的人都感觉到一种真正的自由


衡量做到自爱的三个标志


一、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用尽时间去提升自己,这意味着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提升。

别人的时间也同等重要。比如刘老师来到家馆分享,希望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理念,拿来跟大家交流,同时希望大家在这一个半小时中有所收获。


二、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既意识到要爱护身体,也知道如何做到爱护。以前刘老师觉挺爱自己身体的,什么好吃好喝的都往肚子里塞。其实那个时候不懂。老子说,自爱而不自贵。

还要知道应该吃什么,身体真正需要什么?我的体验,鱼啊肉啊,这些东西并是我们身体真正需要的,大家可以自己去体验。

三、珍惜名誉

有勇气为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以前刘老师在家里,经常错了也不认。一怕被嘲笑;二怕被看低;三怕被指责甚至翻旧帐。后来家庭氛围发生改变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都敢于承担。以前的责任和以后的责任,只要是我该承担的,我都会理性对待。”

 

做到爱与自爱


 最后,刘老师分享了自己做到爱与自爱的方法:


1、持续学习。

学习经典,如《道德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些不是封建迷信,是真正的人生智慧。大家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不强迫。还有一些书很值得推荐,如山长的清一文集,每一本都很有价值,尤其是《人生十二讲》,还有《与神对话》、《非暴力沟通》……这些都是很好的获取智慧的渠道。把这些东西全部学习之后,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轻松,家庭氛围会变得越来越好,亲子、夫妻关系也一定会越来越亲密。

2、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但不建议大家晚上运动,或冬天过多运动,这是刘老师以前犯过的错误。

3、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分享出去。

自己亲身的感受,一定很真实,特别有说服力。当您分享时,别人能够接收到这种善意。这是个人加速提升的方式。


一点小建议


1、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体验过的经验。任何分享,任何介绍推荐,别人没有体验过的,都要慎重。

2、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体验过,就轻易否定别人的经验。

 

《楞严经》偈有云“希更审除微细惑”,是说在学习践行的过程中,要更进一步去察觉那些过往察觉不到的、沉在自己心底的微细、细微念头,无明、迷惑,并且用智慧的强大力量去消除这些微细惑。刘老师的这堂分享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的这份刨根究底的学习精神,和他推己及人的坦荡与真诚。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所谓“爱孩子、给他自由”,真正的内涵应是“没有附加条件地爱,并赋予孩子做选择的权利和能力”。

 

和中家馆愿与你共勉。



精彩回顾



1杨冬梅老师在线问答 | 4个小时到底聊了啥?

2、家长如何提升心和思维,以支持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3、关于孩子的“畏难情绪”你知道多少?|家长成长记录

家馆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咨询QQ:191078163

咨询微信号:18620140062

 和中家馆,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