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给孩子好的家教,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金秋时节,和中家馆举办了一次自然观察亲子活动。经过一个上午的活动,孩子们在拥抱自然、观察生命与色彩中收获很多,但在亲子互动中,姚老师也观察到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的很多问题。

1

今天我发现有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太遵守纪律、不把专注力放在老师的讲解上了。为什么会这样?今天家长在,这个变化与家长和孩子的相互纠缠有直接关系


有的孩子在形式上就可以看得到,比如:向家长撒娇、顶嘴,如果得不到满足就耍赖,行为变得拖沓、散漫等;有的虽然表面上没有与家长纠缠,但是在心里是有的,表现在:孩子的行为突然与在学堂时不同,不专注、不大听招呼,因为在能量场上,依然和父母在相互纠缠。

那么,相对理想的模式是怎样呢?比如DS,我看他与妈妈的关系处得不错,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爱。


他的能量基本没有被拉低,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保持着专注,但是当他和妈妈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又彼此之间亲昵有爱。这样彼此不纠缠、彼此助力的互动是健康的。大家不妨再感受和回忆一下今天自己的亲子互动。

2

与孩子在一起,我们的身份是“家长”,教导孩子有礼貌有教养,给孩子好的家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比如,今天ZT很明显有些事情需要家长干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是默默跟随旁观,我猜测,妈妈肯定不是不讲道理的人,那么为什么一直不出手呢?


我猜想,对于ZT类似的情况,妈妈肯定干预过,但也许效果不好,甚至经常失败,现在怕适得其反,所以选择不干预了。显然,这也不是妈妈第一次采取这种策略了。


我们还可以推测,这种情况下,妈妈往往很纠结,但依然会选择忍耐,孩子越来越任性,妈妈自己也越来越不自信、越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时候逼急了,就会以情绪爆发的形式宣泄一下。

有一次,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到学堂来参观了解,家长和我说话,两个4、5岁的小女孩就在旁边玩,过了一会儿出现小纠纷,两个孩子都有了情绪。


家长A过去试图引导自己孩子理解和处理如何面对霸道的同伴。而另外那个霸道孩子的家长B则始终在一旁一声不吭,她显然也很关注,但她选择了没有任何处理。事后,家长A对我含蓄表达了对家长B处理方式的不认可。

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有一个胆气和担当:我不负责谁负责?!我们不能因为怕出错就逃避责任,不让自己有机会错。


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我们肯定会出错,肯定会有很多失败,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出现,肯定会有很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情况。但这不恰好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恰好是我们要学习提升的地方吗?


否则,我们做父母是做什么?既然我们总归是要出错,所以出错也没有关系,即使很多时候我们在一旁郁闷、垂头丧气也是正常的。

3


要改变孩子哪怕一个很小的习性都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我的孩子小今小时候有一年多是老人带的,等我回国后发现他每天都要去一个有吃有喝有玩具卖的地方,去消磨一个早上随随便便就花掉一两百块。


我马上想到,这是因为一方面孩子折腾得老人受不了,另一方面老人也宠爱孩子,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孩子天天要出去买新玩具,只要一不如他意就坚决哭闹到底。

我立刻把小今接手,每天早上带着点水和早餐剩下的馒头就开车出发了,去哪儿呢?去有滑滑梯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消耗精力,也锻炼身体。他在那里玩累了,要喝饮料,没有,只有水;要吃零食,没有,只有馒头。他闹,那就等他闹,闹够了他就着水把馒头吃了。


学堂的老师同学都知道,小今到现在都一直有个特别爱吃馒头的习惯,我怀疑是不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他很快学聪明了,上了车就在后面紧张地注视着我开车的动向,一到关键路口就拼命指着嚷要去那边,我不理他,该带哪里去哪里。就这样,我依然每天早上带着他出去消磨一早上,但是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并且从不带他去可以吃喝玩乐的地方。


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我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带着他穿过超市和玩具卖场,从那以后,我不再担心他为要买玩具买吃的而无理取闹了。可见,孩子的习性一旦调整好了,家长孩子双方都是终身受益的,非常值得,这是我们做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今天上午我和ZT妈妈聊了后,妈妈也马上改进,即刻开始进行干预。不过问题立刻就来了,ZT将矛头掉转对了妈妈,对妈妈各种纠缠,也确实让妈妈烦躁。我对妈妈说,这个情况是必然的,你要有思想准备,让自己冷静下来,想自己要怎么对付他。


后来,我看妈妈情绪好多了,ZT则一个人在一旁郁闷,没有再去打扰同学,看得出来,妈妈做的是有效果的。

家校沟通Q&A

         孩子在学堂很乖,父母一来就特别窜
1

SW妈妈

SW有个现象,在学堂比较老实,父母一来就急于表现,特别活跃。

姚老师

是的,SW是有这种情况,在学堂里老实,今天妈妈来了,又是外出活动,特别窜,活跃度和平时大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值得做家长的反思。

SW妈妈

他很爱面子,可能是想在家馆有个好形象……

姚老师

妈妈认为SW爱面子,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面子”?

根据孩子的行为反推,听老师的话、表现得比较老实,就有“面子”;回到家,或者父母在旁边的时候,就可以不要“面子”,活出“真我的疯采”。家长需要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当中其实孩子已经有了价值观,有了评判,他有了自己的“对”、“错”概念,但是他为什么选择了将“对”的一面以压抑自己或伪装自己的形式给学堂,而将无所忌惮的“错”的一面给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有句话是“在家像条龙、出门像条虫”,就是描述孩子这种两面性。可孩子天生是不会有两面性的,这是来自于我们的家教。对于孩子的这种状态,家庭教育中很有可能有如下情况:对孩子的偏道理说教,身教少、榜样示范少。


有“外人”或者处在外面的环境中,大人有面子观念,对孩子要求比平时严格,并给孩子讲道理、进行说教;而单独在一起,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家长则对孩子宠爱呵护多、要求低,假如孩子同样的胡闹,但这时候大人就不管,同时可能家长也会降低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尊严的要求。


至于哪些是“外人”或者“外面的场合”,孩子长期观察大人的不同反应,眼里心中一目了然,根本不用教。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面子”观是从哪里来的了,其实是咱们家长有面子观念,家长的表现和要求两边不一致造成的。

SW妈妈

是的。而且,比如今天过程中,他就会寻思和我闹一顿别扭。经常在外出的时候,他会跟我为点小事生闷气发脾气地闹一下,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该说的说完就不再怎么理他,让他自己冷静,等情绪没了就好了……

姚老师

很简单,因为妈妈今天的行为与他习惯的妈妈反应模式有落差。从小他已经习惯妈妈对他的呵护、一惊一乍,今天突然表现得这么“淡定”(不仅在今天,还在大人表现有落差的其它场合),让他“受宠若惊”,他不爽。


孩子其实天生是没有“面子”观念的,他比大人真实,他现在这样做在表明他的态度,他要大人的娇宠和纵容。你在特定情况下不给他这个,让他不爽,他就会让你不爽。


孩子都是心理高手,你发现了他这种行为习惯,认为问题在他,你以为是你在“针对性”调整他,但其实是他在“针对性”调整你,哈哈。

        

          孩子不愿意叫人,让父母很尴尬,怎么破?

2

LL妈妈

姚老师,LL去亲戚朋友家,我们一般会提前提醒一下要叫人,大部分时候他都会做到。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不叫人的情况,做父母的会觉得尴尬,怎么办?


姚老师

见人打招呼是一种基本礼仪,家长注重培养是好的。这是“功夫在诗外”的事情,家长注意不要临时抱佛脚,到亲戚朋友面前再逼孩子要求孩子就晚了,还容易搞得不欢而散。家长见面之前提醒一下孩子,平时自己做到有礼貌有素养,孩子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做到这些,也不能保证每次孩子都叫人。但这有什么问题呢?也许孩子正在为某件小事闹心,他根本没有针对任何人,可能纯粹只想一个人静静,可如果大人这时非要逼着他叫人,不同脾气的孩子就会有不同反应出来。


谁能保证别人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如果觉得有问题,那是我们自己觉得有问题,简单一点说,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面子观念,很多人爱面子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要有意识,要顶得住这种要面子的压力,给孩子留点空间;也不要尬聊,说“这孩子就是害羞、内向”之类的,那对孩子是一种伤害。


见人打招呼孩子都学得会,也愿意去做,家长不要过于执着即可。家长把握好“度”,过于执着,有可能造成孩子对着干,得不偿失。

LL妈妈

明白,谢谢。他还有个情况,越是人多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合他意的事情发生,他就越做得叫父母下不来台,越来劲。比如:有一次一大家族人聚会吃饭,伯伯和他说事的时候,开玩笑地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他生气了,指着对方骂……,怎么说都不听,还认为我不理解他的感受,喋喋不休……

姚老师

嗯,今天孩子有类似的情绪爆发。

LL妈妈

是的。

姚老师

今天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我和他聊了一下,他平静下来,后面我说了一句,“你刚才很生气”,一听我这么说,他突然间憋红了脸,抽泣哽咽起来,情绪非常激动。


我连忙说:老师知道了,你不用再做出有多生气的样子,老师了解。你只用平静地说出来,你当时是真的很生气,就可以了,不用表现出你当时生气的样子。来,我们深呼吸,放松。


我轻轻拥住他的后背,顺了顺他前胸,孩子深呼吸几下之后,再次放松平静下来。

不过,这个细节也让我有点奇怪,孩子心里憋了多大的不理解啊,非要下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向我证明自己的感受。


现在听到妈妈说的,我明白了,可能当时妈妈是真的不理解他的感受,至少他没有感受到家人理解他的感受,可能他只是想让家人真的懂他理解他,所以,他要通过喋喋不休、越闹越大的形式让家人“听见”、“看见”。他闹得时候其实是孤独的,痛苦的。

姚老师

你说的那件事,后来怎么样了?

LL妈妈

后来我实在忍无可忍,把他拖到一边,揍了一顿。后来,我也跟他道歉了,说妈妈不应该这样对你发火,让我们共同改进。孩子还是认可的。

姚老师

可是,孩子在父母家人面前,依然会为小事有很大的情绪爆发。虽然LL这种情况在学堂只是偶尔有,反应也轻微很多。LL在学堂是不冒犯别人讲礼貌的孩子。

至少在策略上,你们没有做对。家里会动手教训孩子的,应该只有妈妈,对吗?

LL妈妈

是的,爸爸是慈父。

姚老师

现在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人能镇得住他,他对家里人没有一个有敬畏心,你们怎么管?妈妈出手了,可是偏婆妈,没抓住重点,还经常对孩子道歉,两边摆。


对孩子道歉或忏悔,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家长自己的心理需要,孩子未必到理解的那个点


只有孩子的情绪和理解到那个点上了,才会对孩子有帮助有效果,否则,反而是对孩子的索取,不如自己做好是正道。


刚才妈妈说孩子还是认可的,有可能孩子只是原谅了妈妈对他的不理解或者揍他,希望妈妈改进,但心里没有认可妈妈的“道理”,所以孩子不会改进。孩子天生爱父母,会原谅父母的

他倒是崇拜爸爸,喜欢当解放军(爸爸曾经是军人),可是爸爸是慈父,不肯出手。这怎么办?这个问题留给家长思考。

        孩子不好意思上台发言,太内向吗?

3

YZ妈妈

姚老师,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比如,YZ他不好意思上台发言,让他上去讲,他就会扭扭捏捏。


姚老师

不好意思上台发言,多练习就行了。

YZ性格内向吗?你怎么判断的呢?不好意思上台不一定代表内向,多练习就行了,家馆里孩子们都有很多上台发言演讲的机会。


关于内向外向我说几句。不少家长会对孩子是否内向很敏感,甚至会急急忙忙给自己孩子贴一个内向的标签,然后又多一份焦虑。为什么?


因为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自己,内向的孩子没水喝,担心自己孩子会因为性格内向损失机会,这种概念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哪里来的。

内向是指人性格偏安静、遇到问题喜欢向自己内部寻找能量。而外向的人则喜欢热闹,他往往在与人群互动中获得能量。内向的人习惯思考好了再说,外向的人则是在说的时候思考,这是个重要区别。


内向还是外向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无法改变,也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在个人成就上受到影响。


内向的人同样具有能量和爆发力,他也许话不多,但是他如果擅于思考,在适当的时候说正确的话,是不是同样可以做到有影响力?事实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属于内向性格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


那么,我们家长为什么会普遍有这个焦虑呢?我认为除了与现在社会浮躁功利有关外,还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小时候普遍比较压抑有关,我们很可能把内向与压抑混为一谈了


压抑的确会让人难受、不舒服,并且损失机会,但是那与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没有关系,外向的人同样会压抑,我们把性格特点与是否压抑要区分开,才能对症下药。


和中家馆的孩子们的状态是放松的、自然的,他们的心是打开的、绽放的,相信家长们也看到感受到咱们孩子们这样一种状态了,这种绽放的状态会让孩子们对知识更富有吸收力,对世界更好奇、更懂得表达自己。

一个人是否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特点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包括自己是内向或外向。


如果我猜测我孩子可能是某种性格类型,那我肯定要多去了解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我可能会去买很多与这个有关的书,一看,就明白了,就不会焦虑了。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拿出来问、探讨,今天你问了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搞清楚了,就不会给孩子传递一些混乱焦虑的东西了,那么孩子是不是也逐渐学会接纳自己了,反而活得更好、更像自己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U兄其实是一个非常懂得接纳自己的人?还有一点,他毫无疑问是内向型性格的人。

精彩回顾

如何做一名走心的家长(上)

如何做一名走心的家长(下)

2018秋季学期乐知班第一二周总结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