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做一名走心的家长(上)

推荐语:

分享嘉宾和中家馆姚力方老师的两个孩子是一期突破班的学生, 在顺利考入中级班后,又于今年选拔进入高级班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家庭真幸运, 其实, 幸运背后是家庭教育理念与今日学堂理念的高度契合、知行合一的必然呈现。


(本文根据姚力方老师在国际今日英语突破外围班的分享和答疑整理而成)


我们都知道,新教育是“走心”的教育,那么“走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了解孩子的心,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走心模式?今天在这里我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成为一名走心的家长有所启发!

曾经有一个孩子对我说,能坐在那里听妈妈说话,就已经是他对妈妈最大的忍耐和尊重了!有趣的是,他的妈妈也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孩子进行了反复地说教之后,终于想起了什么,问孩子:“孩子,你对妈妈有什么意见啊?没关系的,什么都可以说!”于是,这个孩子认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把一件事就讲一遍,不要讲几十遍可以吗?你翻来覆去,说得我头好痛!”这位妈妈说,她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孩子会提出这个意见,那个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自己以前跟孩子是在两个世界,自己所谓的沟通除了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破坏母子感情之外,真的没有任何的用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位妈妈不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话,孩子对她的心门是不是会关闭起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扇封闭的门是不是会越来越难以打开?很多父母都曾经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可以说,对于父母,怎样强调了解孩子想法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那么,为什么我们走不进孩子的心呢?是因为那个“我心”太重!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打电话时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可能很多家长都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报喜不报忧,然后问其他的家长,很多也有类似的情况,难道这是一种常态吗?但我依然会想: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情。后来和今日学堂的老家长,包括迎莹老师的一些沟通当中,我突然间意识到,孩子的这种反应其实还是跟自己有关,是由于自己的“我心”太重!为什么这么说呢?

 


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心里会比较开心,会忍不住喜形于色;孩子做不好的时候,表面上会说没关系,但其实,心里始终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跟孩子做好时有很大区别。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就会特别敏感地接收到这一点:妈妈喜欢优秀的孩子。随之而来他就会有担忧:如果我表现的不够好,可能就会失去妈妈对我的爱。这种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在沟通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心理传递非常微妙,却又无孔不入,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回想自己与孩子的互动,很多是将“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且因为我对自己要求高,所以我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当中都是“我”的东西,并没有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基于孩子自身的想法,这点是很可怕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去改变时,我发现很不容易,以前我会有一种熟悉的“掌控感”,自以为可以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进度。而现在要放下这些,我会担心失控,会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但是我更清楚,以往的那条路是走不通的。曾经有一次我费劲心思给孩子做所谓的“引导”,孩子坚持没有被我“引导”,却说:你就是想要我说出你想要的那句话!当时我无语,其实孩子都懂,他比我想象的更加成熟,他的心比我的心更加清明,他完全明了我的心,而我却不明了他的心,并不是明了孩子的心有多难,而是放下“我心”太难。

 


我今天在这里其实没有什么好经验可以去跟大家分享,只是把我曾经做过的一些错事分享出来,希望大家不要再犯我曾经犯过的错。时至今日,我仍然还是时常感受到那个“我心”,就在我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些许的担心,会有忍不住的评判,我依然能感觉到那个害怕失去掌控的自我,但是我允许它的所有存在,接纳自己不是个优秀的妈妈,让自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能够信任和支持孩子。

 

当家长的“我心”太重的时侯,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对于孩子的各种期盼、评判和情绪,这种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心里的。让我们思考一下,问自己:平常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真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吗?有真正考虑他的需求吗?是否在心里真的可以接受孩子没有自己想要的那么优秀呢?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家长,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中任何一个问题,或者有什么样的一个感受,也可以分享一下,我们进行一个互动。

 

ZJQ妈妈

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发呆、开小差、没有觉知地把视频当动画片来看,或是边玩东西、边看旁边同学的屏幕的情况,并没有专注在自我的学习中,这种情况下,家长怎么放下“我心,接纳他?

姚老师:这个问题挺典型,挺有意思的,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怎么样理解呢?其他家长有没有什么想法?

姚老师


A家长:正常现象。

姚老师:首先,孩子出现这种不好好学习的情况,我想请问一下,你有什么感受?会不会比较忧虑,担心,难受,对吗?

姚老师

ZJQ妈妈

对的,姚老师,我们以前的方式是说教,有时候还会指责她,所以就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进入新教育圈学习后,就发现其实孩子这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有时候也会放下自己,但是还是想努力的找到里面真正的原因,有时候也看不清真假,所以希望姚老师帮我们指点一下。

姚老师:好,我们来看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通常的两种反应。


一种,家长觉得很难受,然后就说教孩子、指责孩子,大家留意一下,当我们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不是“我心出来了,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出来了?当这些出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跟孩子走心?恐怕很难的,对吧?你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你的情绪出来,你去说教指责孩子,因为他做错事情,所以家长就去批评孩子。这背后是“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


另外一种就是,家长发现自己说教、指责甚至打骂都没用,也学了不少关于怎样做父母的知识,觉得自己这样子对孩子的确不太对,就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再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的情况之后,家长就强迫自己不去管它,就先这样吧。但如果家长对这事没通透,这种“不管”都是暂时的,一旦哪天心情不好或什么原因被触发,就可能对孩子“新仇旧恨”来个总爆发,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


姚老师


那么正确的“走心”模式是什么呢?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我接纳他这会儿没有办法认真学习,当我接纳之后我还会不会生气、还会不会有情绪出来?就不会了。我指的是真正的接纳,不是假的!


他的现实摆在那儿呢,就是没有学习,我接纳和尊重这个现实,然后继续想:我可以怎么去做,我可以怎么去引导?由于你接纳了现实,你就过了这个点,会自然而然地往前推进,想到解决问题本身去了。否则你就只会在那里生气、郁闷,你没办法想“我该怎么做”。



然后,你自然开始想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现在没有办法去认真学习。这里我们绝不可自以为是地去猜测,哪怕再稀松平常的事。


要了解孩子,我们可以寻找合适的机会和孩子去谈,跟孩子说:“妈妈看到你学英语的时侯好像总是出现发呆开小差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呢?”有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清晰的告诉你原因,比如我这会儿觉得好无聊!有的孩子可能他自己还不太清楚,需要你给他几个可能性,是不是学习时间太长了?还是这个学习资料太难了?还是你觉得很枯燥?等等,你给他几种可能性,然后帮助他去找到真正的原因。


当我们能够知道真正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去帮他。但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没有去接纳,没有去真正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其实孩子也许真的不是像我们想象当中那样,他可能真的很想把英语学好,但是他现在就是出了一些问题,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去做,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是妈妈的指责说教只会令他更烦躁,而不能够真正地帮到他们。

 

当我们的心不再被自己的期盼和恐惧占领,就放松了、清明了,就会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事情,比如可能孩子真的需要调剂一下。那就主动跟孩子说,我们出去玩一玩,或者去打打球之类的。或者说这个学习资料对孩子来说真的有难度,而孩子的畏难心理又比较重的话,那么在资料的选择这一块我们帮他调低难度,帮他先去建立成就感,去建立自信,当他建立起信心后,他后面会越学越顺,越学越有兴趣,再给他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但是有一点要特别请家长注意的是:从孩子角度出发,并不代表我们凡事需要以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为准。比如,出去吃饭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特别贴心地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孩子说我想吃这个牛排、那个大餐,好的,那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要跟孩子走心,就以孩子意见为准。家长会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接纳孩子不是包容孩子去找感觉。很多妈妈同理心很强,很容易去感同身受,孩子是不是不开心了,是不是有情绪了,陷到这个里面出不来了。


 

我的两个孩子能够有幸一起考入高级班,我认为跟他们属于不爱找感觉的类型有关。他们是比较单纯的孩子,而爱找感觉的孩子就会相对容易纠结,想法多,容易起情绪等等。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起情绪时,家长需要坚持,该前进的时候绝不给孩子找轻松舒服的感觉,以后孩子无论到哪里,会更容易朝着目标去走。


在孩子们比较小,还在多伦多的时候,我了解到孩子可以去送报纸勤工俭学,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让孩子从小独立自主,自己去挣零花钱,这种形式挺好的,当时我就报名,让他们去送报纸。那时孩子才七八岁,个子也很小,一点点。通常一个孩子送一条街报纸,于是我就给两个孩子报了两条街的派送任务。一条街一百来户人家,孩子们需要将一沓很厚的报纸放到每家的报箱里面,因为报纸很多很重,孩子还要推着小车一直带着剩余的报纸往前走。


这个工作看起来并不难,有趣的是当时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很多妈妈,她们也纷纷给孩子报名送报纸,但一两个月下来就又纷纷退出,只有我家一直坚持下来,只到离开多伦多,才将这个任务转给别的家庭。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送报纸之前还有很多工作。每个派送日早上,会有运输车将报纸丢到车库外面,家长首先要将小山似的报纸拖进车库。这些广告报纸中,可能有二三十份不同的广告插页,家长要把这二三十种广告全部分开,分插成两百多沓很厚的报纸。一直蹲在那里,不停的去做这个简单的工作,把报纸分完之后,再把小山似的报纸全部抬到自家汽车上,运到派送点,又卸下所有报纸装到小推车上。多伦多冬天特别冷,零下一二十度是常态,车库没有空调,很多妈妈做一会就觉得腰酸背痛做不下去了,家长本身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多伦多冬天的时候最早下午四点半,天就已经全黑,非常冷。孩子们推着小车去送报纸,有时候雪会很深,小路被雪覆盖,孩子就很容易摔跤,会痛啊,手啊脸啊也很冷,整个人都会冻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那么小,也是很难坚持的,但是,这件事情,我是无条件地把它执行下去。但很多妈妈被孩子一闹,就受不了,就会觉得孩子大人这么辛苦,太不划算了,就放弃了。



当然自己也犯了很多错误,在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经常很严厉地去要求,孩子也会有很委屈的时候。为什么呢?一动分阴阳,自己做不到“中”道,就会有偏差。我也看到这其中做得好的一点,就是不管怎么样,孩子知道了自己不能去逃避困难、不能找感觉,只有无条件地执行任务。就这样有苦有乐,一坚持也是两年,一直到我们离开多伦多回到广州。现在回想,孩子们确实养成了不挑剔、到哪儿都愿意主动适应、遇到目标就会要求自己去执行的心态。

 




1

1


孩子的心说难了解也难了解,说容易也非常容易。像我刚才提到的,只要是我们能够放下那个“我”,让心清明下来,一切都会自然呈现。但是放下那个我,要做到无我,可能是一念之间,更可能是千山万水。具体怎么办?我就支点招儿,希望大家能够在我这个支招当中有所启发,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走心模式。


第一,走心这件事非常重要,是沟通的基础。不管你的孩子是三岁还是十岁,或者二十岁,都是必须的,但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处理方式会有很大不同。这点需要大家用心去体会。


对于六岁之前的孩子,可以想一想我们要知道六岁之前的孩子想什么,是不是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山长有一句话说的挺经典的,就是可以把孩子当动物一样养。意思是不用讲太多道理,不是不讲道理,道理讲过了就可以了,我们重点通过规则的执行以及后果这一块来说话。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状态,但是我们不要在挑战或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过多去共情,过多在意孩子闹情绪,不要陷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反复的去看刘明慧老师写的《合一的力量》,它里面讲到山长怎么调整他三岁女儿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六岁之前孩子培养的重点是规则,规则培养好了,孩子的习惯养好了,后面很多事情就会简单易行的多。家长哪怕你是狠心也要想办法把孩子的规矩培养好。从小到大优秀的孩子,多是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无意做好了这件事。


六岁后十二岁以下就要逐渐加大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比例,也就是说讲道理的比例。注意不要说教,永远不要说教,这个时候是孩子价值观培养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把道理讲透。透的意思就是你要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话去讲,孩子听不明白的话一定要转换一下,让他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最好是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及执行方案,并以让孩子感受和体验来配合,这样的效果最好。道理不需要讲很多遍,不需要翻来覆去地讲,但是对于行为习惯培养可能需要多次提醒,简洁有力地多次提醒,这个不是啰嗦。


对十二岁以上孩子,我们得多由着点孩子了,你不由也不行,孩子大了,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父母以前那套不管用了。以前可以去控制,孩子大了你控制不了了;以前讲道理他会听,现在你再讲这些道理孩子都懂,他可能还会用道理来挤兑你;还有,孩子搞烦了就不和你说,你怎么办?所以孩子越大越要让孩子自主选择,你得去和孩子做朋友,换位思考,真正从他的角度理解他,否则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很难与他沟通,不能让自己着急,得用时间来换空间。


哪怕是你看到一件事情特别糟糕,你都不要随意判定,万一我们错了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十三四岁了,一天她妈妈无意中发现女孩床底下藏了很多啤酒罐。这个妈妈特别担心,怕孩子跟外面的孩子学坏了。立刻,无数的蛛丝马迹涌上她的头脑,告诉她,自己的女儿出大问题了,恐惧瞬间攫取了她的心。最终,这个妈妈在心里一番斗争后,放下这些恐惧和担心,直接地平常心地问了女儿,最后发现是误会女儿了。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事的时候一定要淡定,不要先去评判,不要先起情绪,多去不带评判地问。

 

第二,我们要了解孩子个性和他的反应特点。孩子有偏外向和内向的。其实,外向和内向都可以表现出同样的特点,比如说,都会很开朗,很重视友谊,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光看他和小伙伴的关系,不能够判断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观察当他遇到困难时,他是喜欢或倾向于从哪个方向去汲取能量。外向的孩子,他就有点人来疯,他喜欢从别人互动当中或社交当中摄入能量;内向人遇到有些事想不通或有问题的时候的话,他哪怕是和小伙伴玩得很开心,他更倾向于自己在心里面去琢磨思考这个事情,他可能会喜欢独处或反复从心里琢磨这个事情,会向内汲取能量。


针对这样不同类型的孩子,家长就要区别对待,细心了解孩子通常是什么样的反应模式,尤其对内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多问、多观察、多沟通。外向的孩子更容易让我们了解他的心里想什么。

 

第三,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总结,改进和提升我们的走心模式。要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离不开这一点。没有什么秘笈,一定是需要过程的,需要从不会到会,从做得不够好到吸取教训逐渐做得好。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到和孩子沟通时候去全然的忘我。我们现在就是和孩子一周一次通话,具体我们可以怎样去做呢?我这里有几个建议可以给到家长们的。


首先,在通话之前让自己做一个准备。这个准备是什么呢?据我了解很多家长会很认真地做谈话提纲,会想好今天我要谈的ABCD道理,孩子的英语的进度以及他目前的排名也是一定要问的,甚至已准备好一套说法怎样提高孩子的积极性等等。很多家长还会把孩子讲的东西一字不落的记下来,以备家长会之需。但是其实回头来看的话,反而我觉得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确需要做准备,但是大家想想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准备,是不是很有可能是在一种惴惴不安的情绪当中,有一种害怕自己做错的感觉?是不是很多是基于自己的猜想、甚至只是关注自己的需要而来的?我们的心塞得满满的,还有多少空间是留给孩子的?


所以我认为最关键的不是这些,最关键的是要准备好我们自己的心,空掉自己的各种想法念头。我们都知道,比如参加一场比赛,在准备开始前,运动员可能都会深呼吸,为什么?其实这个深呼吸,运动员是通过呼吸这个动作,来帮助自己的心和神定下来。我们在和孩子谈话之前最重要的是,好像也像要做这个深呼吸一样,去觉察自己,现在的心在哪里?是恐惧的心吗?是担忧的心吗?是对孩子很焦虑的心吗?觉察,放下。


先尝试让自己先放下,这是谈话当中最重要的一点。你就让自己先接纳孩子现在的状态。孩子这个状态不管你担不担心,它都在那里,它只是一个必然结果的呈现。然后你试一下,你这样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在和孩子谈话之前,我认为准备好自己的心最重要。

 

其次,很多时候我们不适合单刀直入和孩子谈问题,尤其是平时我们面对面在一起时,比较适合的是自然引入到这个话题当中去。

 

再次,我们从孩子那里了解不到信息时,可以从他的小伙伴那里,或是请其他家长帮助收集信息。这是针对目前我们这种只能与孩子通话的一种方式。因为小伙伴是最了解孩子的,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信息出现。我们自己不要轻易去判断。

 

最后一点,孩子回到家之后我们和孩子谈话,要注意场合。有些不适合当面去谈的,我们可以选择等一等,等情绪过了或者转换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再和孩子谈。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


1

1


总体来说,作为新教育家长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与学校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我的孩子现在是在今日学堂的第四个学期,我参加清心二年级和他们的老师在一起,这些老师和我们同样的学习、同样做作业,去学山长的课程,这么多的相处中,我能感受到老师们的心非常非常的纯正,他们只要是有任何的可能性都愿意去无条件的帮助孩子。所以我对老师真的是全然的信任,老师是我们请来的助手,来帮助我们的孩子的。但别忘了,家长才是孩子的神,我们只有且必须为孩子的成长付全部的责任。

 


二是与孩子的关系。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互动,“走心的模式。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有些家长很重视和孩子的关系,这是个好事,但是,关系不代表一切,我知道有些教育里会把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无论如何也要将教育建立在好关系的基础上。并不一定。比如说山长,他可能说话、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会令到孩子并不是那么舒服,也就是从关系的角度来说的话,他这个时候对孩子的做法貌似对亲子关系造成威胁。但是,在孩子成长的一路上,山长会不断与孩子反馈、回顾和总结,让孩子认识到,之前我这样对你,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说如今你有了怎样的想法或收获,不是山长说。山长他在和我们上课的时候也会经常问张钟瑞这样的问题,孩子真正理解了山长的做法,他会对山长升起更深的尊重、更深的爱,山长值得孩子山一般的尊重。这样与一般很普通比较浅的互动不同。所以,注意我们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绝对。

 


第三个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我们作为新教育家长,有幸在这样进取型的家长团体中,效率最高的方式就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反思与自己的关系,照见了自己的什么,以发现自己的问题为乐,精进成长。

 


1


1

最后,我给大家一个彩蛋。我给大家介绍两位“走心高手,用心向他们揣摩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成为“走心的家长。  



我把第一位“走心”高手先请上来,大家可以在咱们的qq群里看一下,第一位是《海洋奇缘》里莫阿娜的奶奶,这位“走心”高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这种了解是怎么来的呢?是用心观察和感受。全然的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身上,无我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受来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她一定只在孩子愿意听的时候说。最经典的那句话,我在《海洋奇缘》电影课里也跟大家分享过,“那你现在想听什么呢?”当时莫安娜跟奶奶有了一点小小冲突,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奶奶通过这句问话来确认莫安娜是否愿意听不同的观念,她绝不会在孩子的心门没有打开的时候急于讲。

 

“走心高手的第三个特点是,她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引导孩子的机会,她甚至会寻找这样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机会。


在莫阿娜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候,毛伊走了,只剩下莫安娜一个人,她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对付庞大的恶卡。这个时候海洋接纳她的决定,并默默地收走了那颗特菲提之心。而奶奶呢,也对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么大的一个责任给到你,你想回去就回去。这个时候莫阿娜停下来了,所有曾经支持她的力量,所有曾经不让她后退的东西通通撤掉了。这个时候唯有自己的心。莫阿娜就在那里思考,正是这一丝丝犹豫,奶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开始用她的歌声来引导孩子,最終莫阿娜重新获得了力量,重新坚定地朝自己的目标行动。


一个走心高手绝对不会放弃任何机会,她的目标性是非常强的!但她也绝不会急于求成,她知道欲速则不达,很擅于把握教育契机。整个过程当中有没有“我”?有没有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或者是什么东西呢?没有!她只有目标,她有方向有目标,没有“我”的情绪,没有“我”的评判,没有“我”的标签,没有“我”的期盼,没有说我多么希望你成为伟大的领袖,如果你不能够成为伟大的领袖我会很失望!都没有。这个大家可以去多揣摩揣摩。


 


另外一位走心高手就是摩根弗里曼,参加前几天深圳交流会的家长应该会认出来,这个是电影《百万美元宝贝》里面的一个配角,是摩根弗里曼演的,他演的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一直默默地在背后去帮助和支持那个教练和女拳击手。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走心的家长,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你可以揣摩这个人怎么样去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把他揣摩透了,我相信对于我们成为一个“走心”的家长会有很大帮助!

 

我曾经在一个学习培训当中认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很成功的女企业家。当时是听一位大师的课程,我观察到这个女企业家,头仰得高高地,完全专注和沉浸在台上的大师的演讲当中。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我就跟她聊,她无意当中提到,其实这个大师的课,她已经听了有几十次了,她至少听过十几种他的课,有些课重复听了好几遍了。我当时非常惊讶,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听这么多遍啊?”我觉得这个女企业家已经很厉害了,无论学习力和反应力都很强,可她同样的课还要重复上好多遍,很奇怪。这时她才说了一句话,她说:“我就是想,他这个人实在是太谦虚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却又如此谦虚的一个人!我就是想学他那种谦逊的气质!”


我觉得女企业家认为自己身上缺这样的气质,看到了大师身上有这种自己无法完全理解或者完全体会的东西,就不停的上他的课,她可能并不是真正去听大师讲的什么东西,但是她就是让自己去沉浸在这个人的感受当中,然后她不断去琢磨这个大师。

 

这件事情给我印象比较深刻,这就像山长讲的浸泡式学习,山长曾经说过要学习巴菲特就让自己泡在巴菲特的世界中,把自己代入成为巴菲特,想象自己就是巴菲特,想像他为什么会这样思考,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策……。  


摩根弗里曼在《百万美元宝贝》中演的艾迪,也是属于特别了解别人在想什么的人。他不像影片中那个教练会对女拳击手产生感情,他没有那种将自己拉进去的情结,他有更深沉的爱!而且他的这种爱不会分不出你我!但是,我们家长会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就是把孩子的东西跟自己的东西分不开。艾迪他是很清楚的,哪怕对方最后残废甚至死掉,他不仅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而且他是真正地尊重对方的决定。纯粹无我的理解和尊重,这点中国人普遍比较欠缺。他不会有任何共生情绪,这样的一种强烈的自尊尊人的人格是非常有魅力的!



 这就是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的彩蛋,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后面是答疑时间,谢谢大家!


如何做一名走心的家长(下),请点击“阅读原文”


家馆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咨询QQ:191078163

咨询微信号:18620140062

 和中家馆, 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