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特别的礼物 :参加和中书院朱云龙老师学习班

题记:

朱老师游学各地将近三个月,读了各学堂的分享,却始终觉得不够过瘾,总想着有机会到现场感受一下。这不,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出现了。

在深圳参加今日三语班分享和山长财富体验课,得知朱老师要到广州和中书院游学举办学习班。深圳广州两个小时车程,机会来了。这里要感谢和中书院的姚老师,让我得到了这个学习机会。


朱老师本次的课程宗旨我的理解是思维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我写这篇总结的目的,第一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一名新教育的老师,作为新教育学堂的堂主,在课程学习后我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和周围的人得到提升,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学堂有特色,有受众。

第二就是通过的我的视角和感受将读者带入其中,并促使读者去思考,对比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以及思维方向所基于的价值观,再确定自己是否要做出调整。

一.为什么每次参加学习班的时候,我们会比平时更有觉知?

先讲一个小故事。到和中书院的第一个早上,我五点刚过就起床了。洗漱后第一件事是向姚老师提交我个人的信息。然后就是到室外晨练。练得是一个朋友最近刚教的先天混元养生功,平时每天早上都会练,很自然。

可是那天早上练的就不是太顺畅,时不时忘记动作,一套功法下来,汗流浃背。练功结束后我就在思考我到底怎么啦?

练功的时候朱老师也在院子里锻炼身体。我当时的想法是朱老师在今日十多年学习成长,无论是文字武功都比较厉害,肯定会看出我练功的不足,越担心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记不住动作。

再往背后深挖担心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朱老师比较厉害,生起了敬畏心,因此察觉到了做功过程的变化并且会去思考原因。

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在于,在书院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觉知力下降?

就是因为我们在面对的是孩子时失去了敬畏之心,我们不认为孩子比较厉害。

失去敬畏之心时,也就失去了觉察的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感知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

二.为什么我们会迷失在具体的事件中?

这几天无论是科学课还是电影课还是博文学习中,特别是在互动的环节中时常感觉自己迷失在大家的“互动”中。

对于多数的新教育学堂来说,今日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设置的课程,但是能明确今日设置这些课程背后的目的就不是每个学堂都能做到的了。即使个别学堂明白,也不知如何在实操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朱老师给参加研讨组的同学布置的科学课作业是《超视觉世界》,课程的目的,问题的设置,以及实际的操作都要体现在科学课的教案里。

上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经过朱老师和同学的反问,启发发现自己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设置根本大不到自己的课程目标。

最主要的原因如下,我们对自己所列的目标没有深挖,停留在一堆名词和概念之上。

比如有的同学提到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孩子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当被老师和同学问到培养探索和质疑的精神目的是什么?

在朱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的提问和启发下,大家达成一致共识,科学课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建立一个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观念。

其次,我们设置的问题与我们课程目标的相关性比较低。

比如我自己的教案,设置了三个目标,而后面的问题并没有紧扣其中任何一个目标。

原因之一是我们不自觉的陷入知识点的问答上。

之二是,我们会把影片中的很多点与实际教学生活联系起来,以为会帮助孩子认清原因,达到改变行为的特点。

比如,有几位同学都写了观察细菌,帮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以上两个原因都会让孩子陷入细节当中,整堂科学课会变成记忆大量知识点和日常行为纠正上了。那么就背离了培养孩子一元思维的初衷。

在研讨组同学上电影课的过程中,除了和科学课出现类似问题即主题和问题不相关,还存在电影课互动环节中,互动没有起到促进彼此思考。

主要原因在于,大家不能时时扣到主题,并且对于背后的东西没有深挖,不能清晰的了解对方到底是在说什么,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更无法讲出赞成和反对的理由。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会陷入和孩子的纠缠当中,有时也会是具体的事情当中,也不知该如何解决。

原因就是我们不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许有很多个目标,但是我们要找到最核心最关键的目标,似乎就可以解决一大片问题呢。    

三.教育的中心是谁?

电影《4等》中俊浩的妈妈在孩子连续几次都得第四名的时候,整个人快要发疯了,这个镜头相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触动。

可能只是我们平时被孩子引起发疯的点不一样,本质上还是想控制孩子,让孩子替自己实现目标。

这样的话,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不会被家长注意到,我们也就更不会顺着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必然受阻。

在新教育学堂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调整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效果的话,教师就应该是来反思你的方式是否是以你自己的为中心了,根本没有体察到孩子的内心,孩子真实的状态是怎样的。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先放下,给孩子一段“自由”,减少他的抵触情绪,让周围的环境进行熏陶。

举一个我们书院孩子的例子,因为妈妈在书院做老师,孩子跟妈妈的纠缠很深,妈妈完全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而孩子内心里认为你是我的妈妈,你不应该对待我和别的小朋友一样。

结果妈妈觉得孩子全身都是毛病,孩子也时时事事跟妈妈们进行纠缠。好在这位妈妈及时发现原因,并且开始改进,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漠视,与孩子谈话经常是避开其他孩子,并以妈妈的口吻和孩子聊天,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重新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最近效果就比较明显,孩子偶有不顺妈妈之意,妈妈再做冷漠处理,孩子就会很担心妈妈不再理他,然后主动的向妈妈承认错误。

当然,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害怕失去你的爱,而去做某事,不是发在孩子内心的意愿,可是这里我也要说,这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已经是进步了,孩子至少没有抵触妈妈开始向妈妈靠拢了,并愿意改正。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也是阶梯式的。随着孩子和妈妈的链接加深,妈妈可以把孩子往事件本身上去引导,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事是一种耻辱,而并不是由于害怕失去和妈妈的链接而去承认错误。

四.到底怎样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

到底怎样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心,朱老师在《四等》讲到,俊浩是如此的酷爱游泳,甚至为了能够游泳忍受教练的毒打,但是当教练侮辱他爸爸的时候,小俊浩为了维护爸爸甚至开始顶撞教练,并且从训练中心逃离而放弃游泳。

小俊浩之所以要维护爸爸的名誉,就只是因为爸爸在他挨打的事件上是比较关心他的,但是并没有把他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考虑,爸爸在妈妈和俊浩之间选择站在妈妈的角度多一点。即便如此,在孩子的内心里,还是和爸爸更近一些。

所以到底怎样才是走进孩子的心?是你在陪伴孩子时逐渐的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喜好,并帮助他达成。甚至有时候这一喜好不那么至上。陪伴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感非常重要的,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

此外建立信任感后,在日常自由场景中多去观察孩子行为,做出一些初步的判断。

与孩子一起互动、玩、聊天的过程中,再进一步确认孩子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心理需求。

五.这次研讨班学习后,我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首先在朱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博客后,明白了提升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的和教师团队学习山长的博客,采用提出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方式先读懂博客,然后在进行改写。

其次,凡事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或者目标是什么,然后寻找最佳途径实现。同时,不要被许多的名词和概念所迷惑,要多问自己的这到底是什么,最好用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

第三,在教学中,从纠正孩子的行为到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关注孩子的问题到发现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点,并表示理解和认同,让孩子更信任老师,从而发挥教育的影响力。

最后,继续写每日反省和明日计划,这项坚持了十个多月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发现自己很多问题,并且通过反省进行自我提醒,自我督促很多问题就不知不觉的改掉了。

朱老师在课程中也提到,并且讲的更明确一些,尤其是在自己的情绪点和纠结点会揪出背后的观念系统,并且做出修正。

 

 

【和中书院】 

  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和中书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微信公众平台:和中书

咨询QQ:191078163

微信:18620140062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