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家长的自我提升-心智模式的自我解套 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最近有3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想把这些事作为案例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希望给自己和父母们警醒,以免后来人犯同样的错误,尽管这好像是不可能的,但多少对于那些愿意自助的人是有帮助的。


1 从养鸡养狗的例子来看中国式家长养孩

2 从自己内心的恐惧来看被认知奴役的国人

3 从身边各个孩子的问题来看家长的“无知”





先说第一个。我女儿小时候养过一只小鸡,因为我家是楼房所以只能养在笼子里,每天喂饲料,后来实在太大了就送回到孩子她姥姥家。可是打开笼子的那一刻,鸡已经不敢走出笼子了,后来给拉了出来,再后来听她姥姥说那只鸡一直藏起来不出来20多天,饿得眼睛都瞎了,喂了些吃的没几天就死了。


今年女儿过生日时爸爸给买了条小黄狗,她去上学后,我和她爸爸每天没时间带出去遛狗,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今天带出去就坐在地上发呆,都不敢走路了,只能硬拽着走。


说到这您也许明白了,鸡狗这些动物,与生俱来都有生存的本能,可是一旦被长期圈养起来,即使后来放出来都不会求生了。它们缺少思考的能力,只能靠着本能去行动,被限制住了都会丧失这种本能,那更何况是那些孩子呢?有多少无知的父母,用自己所谓“爱”的牢笼圈禁了我们的孩子。


这些牢笼是什么——孩子太小、孩子会想家、孩子不会保护自己、孩子太单纯、孩子不会做事等等。吃喝拉撒是小猫小狗都会做的事情,3岁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穿衣好像不太可能?孩子想家,大人会想家吗?孩子不会保护自己,美国人理解只有放手和磨练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保护孩子;中国家长认为给孩子营造一个“温室”,自己替孩子遮风挡雨是保护孩子。


哪个人会在在10几岁的时候就像成人一样势利老辣?很多人一辈子也学不会。孩子不会做事情?谁天生就会做事?就连最基本的吃饭、走路、说话都是学会的呀。



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父母、学校、社会观念营造的牢笼里的孩子,他将来会怎么样?会像那只会等着饿死也不会主动找吃的可怜的鸡吗?会像那只才半个月没出门就不敢跑跳的小狗吗?


无怪乎鲁迅说“救救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听到孩子内心的呐喊了吗?



再说第二个。因为孩子上了今日学堂的英语突破班(1年多一直在家自助教育),所以我想一边在家里学习自我提升,一边利用周末带几个孩子学习补贴家用,下午可以组织家长学习。总不能坐在家里被爱人养着吧,去其他新教育学堂学习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可是丢下爱人一个人又心有愧疚。在几个家长微信群里做了宣传,没有什么反应,我的心里就犯嘀咕了,纠结着要不要去银川朋友那边代课两头跑。


其实,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即使我不工作衣食还是无忧的,更何况我对物质的要求非常低,能吃就行,穿得干净就可以,但是内心还是隐隐得不安和纠结——我不工作挣钱别人怎么看我?父母怎么办?生病了没钱怎么办?孩子将来的学费怎么办?尽管一个一个分析下来,我的这些顾虑都不是问题,但是还是很难从这种纠结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


这就像很多人一直说“等我将来有了钱,我就去干我真正热爱的事业”,“等我有了钱,我就去环游世界”,可是什么时候才能有钱呢?有多少钱才算是有钱呢?为什么没钱就不能干自己喜欢的事呢?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能挣钱吗?没钱就没办法生活了吗?


深刻觉知自己情绪背后的观念,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自己有一颗匮乏的心,自己的心被无明的恐惧困住了。


山长讲过:“财富是一种观念,如果你是富足的心,就可以拥有财富;如果你是匮乏的心,很多观念就会匮乏。比如说,你给猴子拿一个钻石来,它肯定没有感觉,因为它不需要。而你们看到就会眼睛发亮,特别是女人”。


的确如此,“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被套牢的不是人们的身体,而是每个人内心的“魔障”——心智模式。


真正的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原来一个人不但被别人和社会下套,自己的心还主动往“笼子”里钻。怪不得山长说:“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地狱,就直接让自己下地狱去逃避内心对地狱的恐惧”。

     


最后说说第三个。我当过高中老师,一直自诩自己是一个正直、善良、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刚工作时浑身被打了鸡血,成功被校长洗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又办了学堂过手的孩子、家长不下百号人,现实中的碰壁终于让我明白——心生种种恶,皆有种种苦。


我贪求家长说我的“好”,大包大揽,最后家长却未必领情。我把自己当救世主了,妄想、我执之心太重了,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心智模式的套。


事实上家长才是塑造孩子的神,老师只是一个助手而已,做教育真正的关注点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教育本质就是家长自我修行的过程,你这个考试不及格,这辈子就卡在这儿,下辈子还需要重修,真是犹如盲龟浮木,太悲催。


举几个身边的家长和孩子的例子,大家能否看到自己的影子呢?


A小朋友的妈妈老实、听话,但是成长主动性的愿心不够,做事情不够活络,属于被我拖着走的类型;总体来说这个孩子成长的还是不错,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磨蹭、被动、缺乏热情。


我一直能不明白这个孩子识字量、阅读量、诵读经典和学习英语的时间这几方面都超过了我女儿,但是为什么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探索思考以及做事、学习的效率落后于我女儿呢?她俩的智力水平应该相差无几,几乎是一起长大的,接受同样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为什么会有差距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次出去通过于她妈妈深入交流才弄明白。原来在孩子学前之前,有1——2年的时间,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经典诵读、阅读等作业抓的非常紧,特别听话,盯着孩子必须完成老师留的作业。


老师本来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利用记忆曲线的规律,不超过24小时及时巩固学习的内容,可是父母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知道变通方式,轮番盯着孩子不放。我们知道孩子在刚接触新的东西的时候会犯错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可能太焦虑和功利了,不允许孩子出错,多挑剔孩子的毛病和不足。


长期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形成了抠手和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对什么也无所谓的习惯,这其实都是焦虑和压抑的转化。


而我下班后身心疲惫,有时间都用在自己读书学习上,对孩子几乎不管,后来上了小学也是要求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作业,我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检查完作业我只给签个字。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我无为的状态下,我女儿反而有为了。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会了下各种棋类、画画、做创意手工、做点心等等,而且做事比较主动,喜欢组织和调动别人参与,干事干脆利索,动手能力很强,而且性格开朗活泼、敢想敢做。


从这件事情上仔细体会,就发现选择大于努力。我在无意识下选择了“无为”和身教,A小朋友的父母选择了盯着孩子“执行“,A小朋友的执行力也许暂时超过了我女儿,但她是被别人推着动。要解决“执行力”这个问题,要在“领导力”上下功夫,而不是怎么执行本身。只有把刀磨快了砍柴才能快呀。


B小朋友无论从天资还是后天努力程度方面,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他那种能自发自动的精神气质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本来他是很有可能和我女儿一样被今日英语突破班录取的,但是就是因为他父母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刚开学就因为各种理由被父母接走了,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当然明年还有机会,但是在我看来已经很渺茫了。


如果按照今日学堂的教育理念去自己培养这个孩子,也是会很不错的,但是他的父母本身认知能力有限,又纠结着没有文凭不行,这个孩子的未来几乎可以预见。当然中间也许会出现变数,但总是令人叹息。


这次与老师们一起面谈的时候,有位家长问卓蓝“如果让你按比例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觉得父母和你个人的努力哪个更重要?各占多少?”卓蓝说:“其实很难说哪个重要,如果非要分就各占一半吧。我之所以有今天,一半源于我父母的选择和坚持,一半源于我个人的努力。但是在我们学堂也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很优秀,家长不怎么样;家长很优秀,孩子不怎么样,所以实际情况很难说。”


这个问题虽然我也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世界不是你单方面努力就可以了,但是张钟瑞、静慧也曾经是问题孩子呀。为什么现在不是了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一样啊。


张丽老师作为优秀家长的代表分享的是《我眼中的今日学堂》,而那位陪孩子搬了个3个月砖的律师家长分享的是《功夫在“诗外”》,虽然他讲的很好,但其实他把自己当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研究别的孩子怎么学习却不深入思考自己孩子的问题。


昨天给几个孩子上思维导图课,分析《狼和小羊》这个故事。


我问孩子们“小羊之所以死是因为什么原因?”

“因为小羊不学习、无知”

“小羊不可能不学习——它走路、吃草都是需要学习的;它也不是无知——你们看它都知道水是从上游往下流,它不可能弄脏狼的水,知道它只有6个月大不可能去年说狼的坏话。那它为什么还是被狼吃掉了?”

“因为它不知道狼本来就是它的敌人,狼是强者,羊是弱者。”


“对呀!小羊的无知不是指它没有学习和知识,而是它没有弄明白自己的身份和立场。作为弱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拼命逃跑,保全自己,而不是温文尔雅不厌其烦得在那里解释。”

“那狼为什么一直要挑小羊的毛病呢?”

“因为狼想要找借口。”

“那小羊在干什么?”

“在解释。”

“那小羊也知道狼这样说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还要解释呢?”

“因为小羊不知道狼这样做是为了吃掉它。”


“是呀!这说明小羊没有识破这些是狼设的陷阱!如果你知道自己面前有个陷阱还会让自己掉下去吗?“

“不会。”

“这说明小羊缺乏判断的能力,一个人没有判断能力是不可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小羊到死有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吗?”

“没明白!”

“为什么到死之前也不明白呢?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答不上来。“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你用一种自认为对的方法去做,结果碰得头破血流,你会改变方法吗?”

“需要想别的办法啊。”

“对呀,这就叫自我反省的能力。小羊的第三点无知就是缺乏检讨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至此我也明白了,孩子无论顽劣、愚笨还是聪明上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家长是否真的“有知”。


一个差生真有有智慧的父母是可以转变过来的;一个开蒙晚的孩子,遇到有智慧的父母,他迟早会开花;一个表面优秀的孩子也许只是父母长期装点出来的门面,并非他本来的样子。除非他与父母是“恶缘”,只能因果自了,但这样其实是极少的情况。


从这点上看,“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个结论依然成立。


所以,想要孩子成长,先要父母“有知”,想要“有知”,就要不断给自己的认知模式解套。

 

 

【和中书院】 

  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和中书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微信公众平台:和中书

咨询QQ:191078163

微信:18620140062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