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育孩子,我们到底犯了多少错?|电影推荐《爱·回家》(下)


影片中小男孩象征着头脑,外婆象征心,小男孩偏离了道,而外婆生活在道中。


不对境起情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心麻木,对任何状况都不感兴趣,因而没有反应;另一种是头脑不下判断,以客观平静的心态接受正在发生的事情。


而后一种正是老子和佛陀所教导的智慧——跳出头脑,看见实相。头脑是很难对付的,会升起很多幻相欺骗我们,相信了头脑中的念头,就生起更多的造作,让自己活在苦难之中。



  这篇文章我们将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韩国电影《爱·回家》,电影反映出很多当下社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很多家长也正处在教育孩子和自身局限的混沌旋涡中,可以看到孩子的问题,却无法看清问题背后的原因。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分析其背后心理及可能的形成原因,并总结其中蕴含的教育原理。


1、留意电影开始时,孩子和妈妈在火车上的对话,从他们的互动中分析两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孩子为什么推了一下妈妈的手?还可以得到哪些隐藏信息?

    当孩子提问时,妈妈脸上露出不耐烦的表情,用很敷衍的态度回答男孩的问题,然后扭头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念头和情绪中,显得闷闷不乐。男孩推了一下妈妈的手,是对被妈妈忽略表示不满,而妈妈的反馈却是一个嫌弃的眼神,而男孩的反应是习以为常,说明母子之间一向都是这样的互动模式。


  简短的互动却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充满不满,厌恶等情绪,这是一个很情绪化的妈妈。影片中男孩有很多让人讨厌的行为,处理事情时很情绪化,你能发现所有源头是在影片开始时仅仅出场几分钟的妈妈身上吗?


一个情绪化的妈妈只能培养出一个情绪化的孩子。


    从男孩问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男孩对外婆几乎一无所知,甚至不确定外婆是不是聋子,说明男孩从来没有见过外婆,妈妈从来没有和他讲过外婆的一生,外婆如何把她抚养成人。男孩妈妈多年没回家,送给母亲的礼物也仅仅是一盒内衣,一盒营养品。对年迈的母亲没有关切的话语,只想把儿子丢下便一走了之,母亲急切的用手势示意她过一夜再走,而她却连陪母亲说说话、一起在乡下的老屋里睡觉都不愿意。

    孩子是单纯的,他们需要家长教导孝敬长辈等为人处世的原则,然而剧中的妈妈自己对外婆没有丝毫的感恩和爱,更不会教导,所以7岁的孩子当然并不会了解到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么一个陌生的乡下哑巴老太婆。


  这个妈妈婚姻的不幸,事业的坎坷,你会觉得奇怪吗,觉得她可怜吗?她的境遇与她不懂感恩有什么联系吗?一个连自己亲身母亲都可以撇下不闻不问的人,如何让身边其他的人来信任她呢?



2、背柴的男孩为何来找老奶奶?他是否心甘情愿来送苹果?与小男孩自私不愿与人分享的行为对比,请分析造成他们两人行为区别的原因。


    背柴的男孩妈妈让男孩送苹果来给老奶奶,从男孩微笑的神情中可以发现他很乐意来送苹果。背柴男孩的妈妈用自己的行为教导孩子多与别人分享。


孩子从周围环境中不断习得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孩子行为的区别背后是两位妈妈为人处事原则的区别。


3、13分钟的场景中,外婆为什么扫地?外婆扫地时,小男孩在做什么?看到这个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外婆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外婆扫地是因为男孩在屋里玩轮滑,把地板弄脏了。外婆包容了男孩的行为,没有对此生气,自己动手清扫地板,而男孩此时在旁边玩游戏,似乎这事跟他一点没有关系。外婆这个行为实际在告诉男孩,你可以随便捣乱,外婆会帮你收拾残局。


这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不负责,不承担后果的习惯。这类事情在中国家庭太常见,家长们无意识中培养了一大批小皇帝,往往要等孩子十几岁了才发现问题,但为时已晚。孩子责任承担意识不是一朝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从小就在小事上抓起。

4、外婆第一次让孩子帮忙穿针,孩子是什么反应?之后有什么变化?请分析一下转变的心理过程。老师们请思考,从这个场景蕴含什么教育原理,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孩子一开始不愿意帮忙,嫌弃地看着外婆。后来发现外婆一直等着自己,而且外婆真的需要帮助,他才决定放下手上的事情帮忙穿针。其中的关键在于男孩是自己决定帮忙的,这个过程虽然男孩还有点不情愿,但是也不抗拒。想想如果是男孩的妈妈要小男孩做一件事情,会是怎样一种状态?一定是充满冲突,对抗的状态,相互埋怨指责。


很多老师家长对这样的对抗应该不会感觉陌生吧?问题出在哪里?

要求你命令你做,背后是我比你高,是压迫;

请求你的帮助,是平等是尊重。

你能发现这个小细节里面隐含的奥秘吗?



5、面对臭虫,外婆和外孙的反应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男孩看见臭虫,表现恐慌,手忙脚乱,外婆则很平静,捉到虫子后男孩要求赶紧把虫子杀死,但外婆只是慢慢走到门口,把虫子放了。



两人行为不同背后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虫子的认识不同。就如同钻石,在很多人眼中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但从一只猴子的认知中,这只是一颗可以随意乱扔的石头。

行为上的区别只是表象,

真正的原因是观念的差异。


观念孰好孰坏?看哪个更接近真相,真相是平静祥和的。

面对孩子的表现,你通常做出的反应同样是基于一套观念,你能看到你行为背后的观念吗?疯狂的行为缘于疯狂的信念。你能发现你信念中疯狂的部分吗?



6、外孙因为找不到钱,生气把陶瓷坛子踢破,请描述一下你看到这一段时的感受。你觉得外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如果你是外婆,你当时会怎么处理?

    男孩太调皮任性,为所欲为,不考虑后果。踢破陶瓷坛子,是在发脾气,带有示威并想激怒对方的含义。男孩的行为模式跟她妈妈如出一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向外攻击,宣泄自己情绪(参考母子下车后往外婆家走的片段)。外婆可能会很平静地清扫碎片,不理会男孩的无理取闹,让他自讨没趣。男孩的怒气得不到任何回应,会慢慢被消解。


7、小男孩在路上碰见别人推车挡住路时,他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行为变化反映了小男孩内心哪些观念的动摇?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个细节看出什么教育原理?


    小男孩推着车碰见迎面而来的另一部大手推车,他开始站在路中间不想让路,这是他过去自我中心的习惯,希望别人改变以顺从自己。后来他发现只有自己让到旁边才能解决问题,才不情愿地退到路边,了解现实世界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转的。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形成的,是一个缓慢写入并被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做调整的时候,不能期待仅仅是通过上课、读书、讲道理等头脑学习的方式就达到改变孩子心理行为的效果。怎么被写入,就怎么去修改,如果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再做无用功了



8、52分钟处,外孙为何不想让外婆上车?外婆如何处理?后来终于等到外婆回来,主动上去帮助外婆拿包裹是出于什么心理?


    男孩不想让外婆上车,是因为他觉得外婆会让他在小伙伴面前丢脸。外婆很平静地接受了现实,自己慢慢走回家。男孩主动去帮忙拿包裹是出于愧疚心,他心里知道自己做的太过分,想要弥补。

9、外孙剪完头发后的表现是否正常?与外婆发现头簪丢了之后的反应做比较,两者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男孩发现头发被外婆剪成锅盖头,非常失望,内心非常不接受这个新的形象,因此产生强烈的愤怒和不满,发了一通脾气。而外婆发现发簪丢了之后,没有任何情绪,很平静地找了一根树枝代替。小男孩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很在乎外界的评价,希望别人喜欢自己,担心别人看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而外婆更少依赖于外界的评价, 也更少受外部环境影响。发簪在,很好,发簪不见了,用树枝也很好。


不对境起情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心麻木,对任何状况都不感兴趣,因而没有反应;另一种是头脑不下判断,以客观平静的心态接受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后一种正是老子和佛陀所教导的智慧——跳出头脑,看见实相。头脑是很难对付的,会升起很多幻相欺骗我们,相信了头脑中的念头,就生起更多的造作,让自己活在苦难之中。

影片中小男孩象征着头脑,外婆象征心,小男孩偏离了道,而外婆生活在道中。


10、妈妈和外婆有哪些不同点?妈妈也是外婆带大的,为什么妈妈跟外婆会那么不一样?影片结束时,男孩发生了哪些改变?男孩学会了外婆身上的品质了吗?请你大胆预测一下男孩的未来。

    男孩的妈妈易怒、急躁、自私、郁郁寡欢,外婆心态平和、包容、有耐心、无私。妈妈和外婆的巨大区别,可能有先天性格因素,但很大程度也是受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物质的极大繁荣,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刺激人们不断向外抓取,想要更多,沉迷于攀比、贪婪、不满足的心态,催生焦虑、紧张、空虚等等情绪。妈妈和外婆正是这个时代城市和乡村、现代和传统的缩影,隐隐道出了“少则得,多则惑”的智慧。

    电影中男孩在外婆和其它淳朴村民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不再那么自私,懂得与人分享(把饼干塞到外婆包里),懂得照顾别人,有了是非观念。外婆平和待人,宽厚包容等品质在男孩心中播下一点种子,但是显然男孩主要的性格特征并没有多大改变。心理行为的调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它的形成,我们不能期望多年形成的习惯在数月之间就发生彻底的改变。

    男孩回到城市,将能够接受到呆比在乡村更好的头脑教育,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学会很多乡下外婆不懂的新奇玩意,但是在心灵方面,最大的可能是复制他母亲的模式,进一步强化易怒、急躁、自私、不负责任等性格。




【和中书院】 

  用心做新教育的地方  



和中书院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19930951

微信公众平台:和中书院

咨询QQ:191078163

微信:18620140062






把握当下,历事炼心,

和中书院2016夏令营

点击阅读原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和中家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